楓橋夜泊古詩翻譯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楓橋夜泊古詩翻譯,歡迎閱讀與收藏。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古詩賞析
《楓橋夜泊》以其畫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結(jié)構(gòu)安排和行文節(jié)奏如音樂般的韻律美,以及詩的內(nèi)在意蘊的悲劇性格而為世人稱道。本文不打算對這些方面進行探討,而是試圖運用詮譯學(xué)原則,對其整體畫面進行悟讀,并在對其整體畫面的拆解中洞見該詩的文化內(nèi)涵。
有四個方面值得注意:
一、詩人主體的感覺世界、情緒世界與自然世界和紛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即寫出了詩人自己的生活況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現(xiàn)實的實存世界并將它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畫面。
二、從感覺世界到情緒世界再到理性判斷的層層深入。
三、短短四句,卻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詩的基調(diào)。“愁”的意象確打開了詩人的精神世界。欣賞此詩,“霜”和“愁”是兩個關(guān)鍵意象。
第一句,“月落無啼霜滿天”。寫詩人的感覺世界。“月落”是視覺;“烏啼”是聽覺;“霜滿天”是感覺。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雖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詩人卻感覺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滿了宇宙,由清冷遍灑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給人一種逼迫的感覺,已經(jīng)預(yù)示了詩人心境的'孤獨和凄涼。“霜”的意象是此詩的重點,一個“霜”字奠定了詩的基調(diào)。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由感覺世界到詩人情緒世界的轉(zhuǎn)變。是詩的第一個起伏。江上漁火點點,岸邊楓葉正紅。但是面對世事無常和生活的艱辛,孤獨的旅人和辛勤的漁人在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對愁而眠。如果說前兩句是寫的詩人的感覺世界和情緒世界,那么,后兩句則上升到理性世界。這是全詩的最大起伏處。詩的前幅密度極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鐘聲。但卻實現(xiàn)了從感覺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飛躍,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為歷史名城。在這愁冷的夜晚,姑蘇城內(nèi)是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呢?還是象這江上一樣的寧靜而凄涼呢?喧囂也罷、寧靜也罷、高興也罷、愁苦也罷,這畢竟是人生現(xiàn)世所應(yīng)面對的。但人的心靈是不是應(yīng)有所依傍呢?人的心靈的歸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實現(xiàn)對自身和現(xiàn)實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這樣的凈土嗎?(這句是一大起伏,讓人起從塵世超然的感覺)
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寺里敲響了子夜的鐘聲,詩人也從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現(xiàn)實的世界。“客船”的到來,宣告了塵世喧囂生活的開始。(又是一起伏)
一個“愁”字打開了詩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詩自身具有了開放性。詩人開始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guān)系、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宗教的關(guān)系、人自身存在意義這些問題的追問。人在喧囂的雜亂的世界中,面對生活的艱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對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種關(guān)系變得世俗而枯燥無味。人失去了對實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對話的能力。而這種敏感在詩人那里還存在著。這就造成了強烈的反差,形成該詩的悲劇性格。人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達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與自然對話的能力和自身心靈的純正,不正是詩人對文化問題的追問嗎?此正是該詩的文化內(nèi)涵所在。對文化問題的追問和探索,給詩人造成的孤獨愁苦可想而知。這里可用寒山大師的一首詩為詩人當時的情懷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fēng)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詞句注釋
、艞鳂颍涸诮窠K省蘇州市虎丘區(qū)楓橋街道閶門外。有人說“楓江古為封江”、“楓橋舊作封橋”(宋周遵道《豹隱紀談》),也有人說,“舊把此橋誤作封橋,到王珪才改正為楓橋”(《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還有人說,“本為封江、封橋,王珪改封為楓,人們震懾權(quán)勢,只得趨附”。夜泊:夜間把船?吭诎哆。
、茷跆洌阂徽f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zhèn)。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yīng)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墙瓧鳎阂话憬忉屪鳌敖厳鳂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jīng)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柯繼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為楓橋,因河邊有經(jīng)霜紅葉樹之故。根據(jù)張詩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張詩當作于農(nóng)歷十月深秋時分,江南水邊多植烏桕之類樹木,經(jīng)霜葉紅,古人詩中多混作為‘楓’。故江楓,是泛指江邊的紅葉類樹,不必是楓!睗O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伙伴!度圃姟贰皾O火”作“漁父”。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么能對愁眠,于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裙锰K: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zhèn)。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jīng)數(shù)次重建,現(xiàn)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后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梢拱腌娐暎寒斀竦姆鹚拢ù汗(jié))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xí)慣,也叫“無常鐘”或“分夜鐘”。宋代文學(xué)家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jīng)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qū)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fēng)俗。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于“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一月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唐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下卷收錄張繼此詩,題名為《夜泊楓江》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收入此詩,詩題作《楓橋夜泊》。
名家點評
宋·陳巖肖:六一居士《詩話》謂:“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比挥辔艄俟锰K,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后觀于鵠詩云:“定知別后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鐘!卑讟诽煸疲骸靶虑锼捎跋拢胍圭娐暫。”溫庭筠云:“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fù)松窗半夜鐘!眲t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庚溪詩話》)
明·桂天祥:詩佳,效之恐傷氣。(《批點唐詩正聲》)
明·胡應(yīng)麟: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wù)呒娂,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diào),興象之合,區(qū)區(qū)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詩藪》)
明·周敬:目未交睫而齋鐘聲遽至,則客夜恨懷,何假名言?周珽:看似口頭機鋒,卻作口頭機鋒看不得。(《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明·沈子來: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唐詩三集合編》)
清·張惣:此詩蒼涼欲絕,或多辨夜半鐘聲有無,亦太拘矣。且釋家名幽賓鐘者,嘗徹夜鳴之。如于鵠“遙聽緱山半夜鐘”,溫庭筠“無復(fù)松窗半夜鐘”之類,不止此也。(《唐風(fēng)懷》)
清·黃生: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從夜半無眠至?xí),故怨鐘聲太早,攪人魂夢耳。語脈深深,只“對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鐘,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zhí)著。必曰執(zhí)著者,則“晨鐘云外濕”“鐘聲和白云”“落葉滿疏鐘”皆不可通矣。(《唐詩摘鈔》)
清·何焯:愁人自不能寐,卻咎曉鐘,詩人語妙,往往乃爾。(《箋注唐賢三體詩法》)
清·王謙:“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guān)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轉(zhuǎn)輾反側(cè)之意自見。(《磧砂唐詩》)
清·沈德潛:塵市喧闐之處,只聞鐘聲,荒涼寥寂可知。(《唐詩別裁》)
清·王堯衢: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古唐詩合解》)
清·喬億:高亮殊特,青蓮遺響。(《大歷詩略》)
清·宋宗元:寫野景夜景,即不必作離亂荒涼解,亦妙。(《網(wǎng)師園唐詩箋》)
近代·陳衍:天下有其名甚大而其實平平無奇者。蘇州寒山寺以張繼一詩膾炙人口,至日本人尤婦孺皆知。余前后曾得兩絕句,一云:“只應(yīng)張繼寒山句,占斷楓橋幾樹楓!睂崉t并無一楓也;一云:“算與寒山寺有緣,鐘樓來上夕陽邊!睂崉t并無鐘也。桐城方賁初守彝有絕句云:“曾讀風(fēng)橋夜泊詩,鐘聲入夢少年時。老來遠訪寒山寺,零落孤僧指斷碑!贝嗯c余同其感想矣。(《石遺室詩話》卷三十)
近代·俞陛云:作者不過夜行記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xí)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詩境淺說續(xù)編》二)
近代·劉永濟:此詩所寫楓橋泊舟一夜之景,詩中除所見所聞外,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半夜鐘聲,非有旅愁者未必便能聽到。后人紛紛辨夜半有無鐘聲,殊覺可笑。(《唐人絕句精華》)
后世影響
《楓橋夜泊》最早見于高仲武編選于大歷十四年(779)的《中興間氣集》,詩集編選了包括張繼在內(nèi)的唐肅宗、代宗二朝二十六家,選張繼詩三首,其中之一就是《楓橋夜泊》?梢姶嗽娫诋敃r就已經(jīng)引起了選家的注意。后來有影響的選本,沒有不選錄《楓橋夜泊》的,如楊士弘《唐音》、高棅《唐詩品匯》、唐汝詢《唐詩解》、王堯衢《唐詩合解》、沈德潛《唐詩別裁》、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馬茂元《唐詩選》、葛兆光《唐詩選注》等等。
《楓橋夜泊》擴大了楓橋和寒山寺兩處名勝的名聲和影響。楓橋、寒山寺本非規(guī)模宏大、聲名顯赫的勝景,卻因《楓橋夜泊》而名聲大顯,至今名重江南,傳聲海外。清人程德全《重修寒山寺碑記》說:“蘇之有寺,是見于張懿孫《楓橋夜泊》一詩。是詩也,神韻天成,足為吳山生色!本耙蛟娒,詩因景著。詩傳景,景顯詩,詩與景互為映襯,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成為中國詩歌史和中國風(fēng)景史上為人樂道的最負盛名的佳話。南宋王懋《野客叢書》載:“近時孫尚書仲益、尤侍郎延之作《楓橋修造記》與夫《楓橋植楓記》,皆引唐人張繼、張佑詩為證,以謂楓橋之名著天下者,由二公之詩!奔词菇略核,風(fēng)物冷落,其地聲名仍不減當年。清人俞樾《重修寒山寺記》說:“吳中寺院,不下千百區(qū),而寒山寺以懿孫一詩,其名膾炙于中國,亦且傳誦于東瀛!
《楓橋夜泊》的影響和傳播從唐代一直持續(xù)到當下,由文學(xué)擴展到繪畫、音樂,其傳播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近代以來不斷有著名畫家通過畫筆重現(xiàn)《楓橋夜泊》詩的意境,作《楓橋夜泊圖》。如李鐵、錢松巖有《楓橋夜泊圖》;陸儼少有《楓橋夜泊圖》,題識曰“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戊辰(1988年)七月寫張繼楓橋夜泊詩意。八十叟陸儼少于晚晴軒”;徐邦達有《楓橋夜泊圖》,題識曰“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即圖之,復(fù)書之,蓋此句炙人口者久矣,故不厭時時形于楮墨也,丁卯(1987)冬末徐邦達并記于京華客次,時年七十有六”。還有上海美術(shù)館館長方增先、蘇州美院副院長孫君良等也均有《楓橋夜泊圖》。
此外,由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黎英海教授譜曲的古典詩詞藝術(shù)歌曲《楓橋夜泊》是各種音樂會上常演不衰的經(jīng)典曲目。歌曲為張繼的詩插上了音樂的翅膀,把音樂之美與詩詞之美融為一體,使之成為詩化的音樂形象和音樂化的詩詞意境的完美結(jié)合。而由陳小奇作詞、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則是《楓橋夜泊》的當代演繹,問世即風(fēng)靡海內(nèi)外,成為大陸流行歌曲中的經(jīng)典作品。歌曲之所以深受大眾歡迎,就在于歌詞創(chuàng)造性地承繼了《楓橋夜泊》的意境和詩中隱約傳遞的愁情,觸發(fā)了古往今來人人都會有的時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激起了人們對往昔情事的詩意懷想、對迷蒙未來的無限期待。
《楓橋夜泊》詩在亞洲其他國家也很有影響。比如此詩在日本就家喻戶曉,還被選入日本小學(xué)課本,清朝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寫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適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1929年,日本在青梅山籌建了一座寺廟,亦名寒山寺,寺廟仿照蘇州寒山寺,立石碑一座,上刻寫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建有“夜半鐘聲”鐘樓一座,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還架起了“楓橋”。
作者簡介
張繼(約715—約779),唐代詩人,字懿孫,襄陽(今屬湖北)人。天寶十二載(753)進士,曾擔任過軍事幕僚,后來又做過鹽鐵判官,也屬于幕僚職務(wù)。唐代宗大歷年間擔任檢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記載為“員外郎”)。《唐才子傳》中說他“博覽有識,好談?wù),知治體”,提到他是一位重視氣節(jié),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不僅有詩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流傳下來的不到五十首。有《張祠部詩集》。
【楓橋夜泊古詩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楓橋夜泊的古詩12-18
楓橋夜泊古詩08-23
楓橋夜泊 古詩11-05
《楓橋夜泊》古詩10-13
《楓橋夜泊》古詩鑒賞09-25
楓橋夜泊古詩賞析10-13
古詩楓橋夜泊的賞析10-02
楓橋夜泊古詩鑒賞11-16
古詩《楓橋夜泊》解析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