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語言賞析
《陋室銘》是這首銘文作為經(jīng)典流傳至今,不僅因其思想內(nèi)容積極樂觀,境界高遠,其語言上的特色上的獨特魅力也是不容忽視的。
《陋室銘》語言賞析
一、引言:
古人講文藝作品是很重視作家怎么運用語言,有什么特色,舉了很多例子,而我們現(xiàn)在講文藝作品這方面非常忽略,談內(nèi)容的多,不談語言的運用,片面性明顯。[1]對于《陋室銘》這篇銘來說,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與情感,前人已不止一次的通過賞析挖掘揣摩過。在此試著側(cè)重從其語言藝術(shù)特色,表達手法方面進行賞析,進而能更好地品味到其經(jīng)典魅力所在。
二、語言文體特色。
“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陋室銘》中逢雙句押韻,名,靈,馨,青,丁,經(jīng),形,亭八個韻腳字貫穿全篇,清、青韻同用通押,如此便是一韻到底,給人一種一氣呵成一感。讀者讀來也是活潑輕快,朗朗上口。句式上,三、四、、五字句,參差并用,錯落有致。
不足百字之文,語言修辭手法(排比,對偶,類推,暗喻,借代)的運用不著痕跡。除了這些具體細微的特色,全文的章法,句法,也銘刻人心,歷代文人志士及現(xiàn)代人亦多有仿效。替換掉其中的內(nèi)容,加入新的思想主題,只要內(nèi)容不庸俗,生成的文章都是短小精悍,凌厲爽朗。不過,兩者的仿效均來自《陋室銘》給予的靈感,但側(cè)重卻是各自不同,歷史文人們側(cè)重于銘文所抒之精神內(nèi)質(zhì)上的追求,是境界上的模仿,如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的《真率齋銘》,章法與《陋室銘》一致,只是字數(shù)上沒有限制。銘文表達了其“真率為約,簡志為是”[2]的操守。清代詩人黃均宰也仿寫過《為我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因此作過《即字銘》。
而現(xiàn)代人的仿寫之作則側(cè)重于仿其章法,名法,境界上的追求則因人而異,雅俗共現(xiàn)。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仿制之作大量出現(xiàn),如所謂的《公仆銘》、《廉政銘》、《科室銘》之類,到現(xiàn)代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的《教室銘》,這樣的仿作更是流傳甚速。唐時的作品,流傳至今,卻仍是如此的有生命力,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有學者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模因就是模仿的產(chǎn)物,語言本身是一種模因,語言模因既是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也是側(cè)重社會實踐的潛在動力。語言使用者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表達需要對已有的模因進行重復使用,還可能在此基礎(chǔ)上類推出新模因[3]。照此推理,《陋室銘》正是作為這樣文學語言中的這樣一個模因而存在,歷代的語言使用者不斷的對其進行重重使用,表達新的內(nèi)容與思想?梢,《陋室銘》能成為眾人所仿效的對象,成為一個強勢模因,也正從另一方面肯定了其在語言上的風格與特色。
三、語言符號的背后:
文學作品是用語言作媒介的,作者的思想也是借助語言而達之于人進而為人所了解,或接受,或批判。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曾指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里,意義(概念)和音響形象結(jié)合成符號,且這兩部分都是心理的,是由聯(lián)想連結(jié)我們的腦子里的。[4]36概念和音響形象即語言符號的能指,所指。
《陋室銘》中的簡短的句式,一韻到底的韻律,給人聽感上營造了音樂靈動感。一氣呵成之勢,加之句未的一句“何陋之有”的反問句式,一切盡在不答中。用簡短的八十一字作為其語言符號的能指。讀者通過語言符號能指形象的所傳達的信息聯(lián)想,進而能深入到作者更深層的精神情感。銘文中,他開篇即選擇了的“仙”、“龍”來襯托山、水。山有仙才會有名氣,水有龍才有靈氣。使山,水有名的事物很多,作者卻偏偏選中了這兩個符號來表達,且山由仙來襯而非龍,水由龍來顯靈而非仙。這里都無意中反映出了作者在選擇詞表達思想時的一種語言思想。語言符號能指與所指之間本是任意的,但一經(jīng)約定俗成下來,便不可更改亦不可論證。“龍”、“仙”的形象能指和所指結(jié)合之后如此長時間沉淀,累積起來的是,已是人們心目中可以呼風喚雨,有大智大德大能,超越凡人的無拘束的生活著的神靈。 這一組能指形象和接下后面的“惟吾德馨”的語言符號結(jié)合在一起,“吾”的所指在這個特定的文本背景中,已不再單單是做為語言代詞中的一個,而是有了“龍”,“仙”的特質(zhì)的可能性。讀者會不自覺的將這三個串聯(lián)在一起“仙”,“龍”,“吾”。
“馨”、“綠”、“青”、“草”、“苔”、“素”“琴”、“金”、“經(jīng)”。這些語言文字符號,自然的會喚起人們頭腦中的概念,若是不同時共存于這一文本中,它們都是零散的事物概念,而綠苔、青草、馨德,素琴,金經(jīng)共現(xiàn),互為對方價值存在條件,所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清幽淡雅的氛圍,景物雖不華美,卻深含自然之意,顏色詞要么是象征希望,有生命力的綠色,要么是純潔的白色,或是樸實的泥金色。
“南陽諸廬”、“西蜀子云亭”只是在字面上理解的話,它們不過是歷史上存在過的兩處名人的居所,但是文學語言符號所指意義并非是純文本的,它還指向其社會意義。索緒爾說過:“語言都不能離開社會事實而存在,因為它是一種符號現(xiàn)象,它的社會性質(zhì)是它的內(nèi)在特性之一”。[4]115這樣,諸葛廬,子云亭在傳達過程中不僅會讓人聯(lián)想到這兩所名居,更會讓人聯(lián)想觸及到作者的抱負與雄心壯志以及整首詩所散發(fā)出來的那種坦蕩與豪放。
借用《詩》序: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心言融合一體,共同指向自己的精神內(nèi)在追求上的高潔與境界的高遠。
拓展閱讀:《陋室銘》鑒賞
銘是古代一種刻于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于歌功頌德與警戒自己。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作者托物言志,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zhì)之實,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么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zhì)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么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zhì)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gòu)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zhuǎn),直接切入了主題,看引論鋪下了基礎(chǔ)。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jīng)過反復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xiàn),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4—7句刁難下祭出此文,并將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強烈的針鋒相對的性質(zhì)。從全文的寫作手法來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氣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談笑”二句究竟在說什么呢? 青苔在石階上(照樣)綠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劉禹錫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yǎng)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無學之輩。作者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氣節(jié)的寫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說本文的1~3句是一種鋪墊,那么4~7句則進入了真正的對抗。作者以詩一般優(yōu)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錚錚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臥龍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于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jié)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jié)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結(jié)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zhì)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來規(guī)范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jié)句,不說其中的內(nèi)容是何種意思,但結(jié)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zhì)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jù),而引孔圣人言作為論據(jù),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jù),充分而不可辯駁。
【《陋室銘》語言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名篇《陋室銘》賞析06-30
陋室銘|注釋|賞析11-26
劉禹錫陋室銘原文及賞析05-13
陋室銘原文賞析(7篇)08-18
陋室銘原文賞析7篇08-18
陋室銘原文翻譯及賞析07-21
陋室銘原文賞析集合7篇08-19
陋室銘原文賞析(集合7篇)08-19
長恨歌語言賞析09-21
陋室銘原文翻譯及賞析(5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