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孟浩然《春曉》的禪意

        時間:2020-10-08 17:08:13 孟浩然 我要投稿

        孟浩然《春曉》的禪意

          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689―740)的《春曉》,是首家喻戶曉的小詩,聲情并茂,意境雋永,千百年來頗受世人喜愛。

          較早以《春曉》詩證禪者出現(xiàn)在南宋的頌古作品中,如《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十二謂臨濟宗僧或庵師體(1108―1179)頌唐山寶積禪師“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璣不動,寂爾無言,覿面相呈,更無余事。珍重!”(《大藏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65冊,第542頁下)之公案時就全引孟浩然全詩(同前,第543頁上。又,師體和大多數(shù)禪師一樣,未標注原詩作者)。同書卷五又載樸翁義頌《圓覺經(jīng)》“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同前,第499頁上)之經(jīng)文時,亦全引孟詩,但頌古者為了強調(diào)說法的現(xiàn)場感,特意將第二句“處處聞啼鳥”之“處處”改作“是處”(同前,第499頁中),即由泛指變成了特指。

          嗣后,曹洞宗僧如凈(1163―1228)說《如凈和尚語錄》卷上則謂師上堂有云:“涅堂里死功夫,風袞葫蘆水上浮。恁么點開參學眼,釋迦彌勒是他奴。忽有個漢出來道‘爭似春眠不覺曉,落花處處聞啼鳥’,又且如何?”“拍禪床云:將謂無人。”(《大正藏》第48冊,第124頁中―下)此與前二位禪師的整體引用法有別,而是巧妙地將原詩五言四句壓縮成兩個七言句,并進行戲劇化表演!洞簳浴愤@種詩句戲劇化的傳播方式,在明清兩代禪林中最為常用。茲舉5例如下:

          1明末清初曹洞宗僧道盛(1592―1659)說《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七“室示”云:“昨宵偶得一境,見觀音大士,相接甚歡,吟《自慶生》詩曰:‘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清夢中,花發(fā)知多少。’”(《嘉興大藏經(jīng)》第34冊,第637頁下―638頁上)此《自慶生》詩,顯然活用(也有反用)《春曉》而成,但為了突出“宵夢”語境,故把原詩第三句之“風雨”改作“清夢”,為了強調(diào)“慶生”,則把第四句“花落”換成“花發(fā)”(此即反用)。

          2明末清初臨濟宗升禪師說《天岸升禪師語錄》卷八謂其上堂云:“春日風和日暖,士女尋芳結(jié)伴,山前山后,塵飛斗草,拈華遍滿,驚起云洞希夷先生,欠身唱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華落知多少。’被巡海夜叉聞得,高聲喝云:‘你者老子,得恁么頑賴?’拈起手中拮撩棒,驀頭一下。走入禪堂,東單打坐,依舊瞌瞌睡睡,呼喚不醒,因甚如此熟處難忘?”(《嘉興大藏經(jīng)》第26冊,第696頁上)此處場景設(shè)置十分有趣,升禪師把士女游春作為人物對話的背景,生機勃勃的春色使人間變得熱鬧非凡,游春士女竟然驚醒了五代宋初著名的睡仙――道士陳摶(?―989),他脫口誦出《春曉》,進而引發(fā)了與巡海夜叉的短暫沖突。不過,陳摶本性難移,不久依然睡去。細繹禪師上堂用意,當在以“熟處難忘”比喻宿業(yè)難除。另外,升禪師還使人物時空錯位(從時間言,過去和當下交織;從空間言,巡海夜叉脫離本職來到了陸地),有即幻即真的戲劇效果。

          3 明末清初釋凈挺說《云溪�亭挺禪師語錄》卷一載晚參時有僧問:“禮拜了又作么生?”師云:“問取前村土地,水深多少。”乃云:“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渲嗌。知多少,從來孝子諱爺名,曾參不忍食羊棗。”(《嘉興大藏經(jīng)》第33冊,第728頁下)此在完整傳播孟詩后,第五句用頂針格,借用“知多少”引申出兩個七言句,意在用孝子典故做類比,解釋“知”中有“情”,就像曾參在父親曾歿后不復(fù)食用羊棗一樣。

          4清初超永編《五燈全書》卷七七又載嘉興海門雪岑涌禪師上堂云:“真?zhèn)春眠不覺曉,醒來處處聞啼鳥,連朝風雨苦何多,吹落紅香無意掃。無意掃,休懊惱!子規(guī)枝上語諄諄,勸道不如歸去好。”(《續(xù)藏經(jīng)》第82冊,第409頁下)其前四句,不但把原詩五言拓展為七言,而且主旨大變:原詩淡淡的憂傷、嘆息,在此變成了極度的怨苦。第五句用頂針修辭,既承接了第四句,又為最后一句勸化禪子歸依佛法做了很好的鋪墊。

          5清初臨濟宗僧性統(tǒng)錄、弘秀編《別庵禪師同門錄》卷中載龍橋天湖性定禪師小參“禾山解打鼓”公案時:

          僧問:“如何是真過閑言語?”曰:“解打鼓分明答得。”“如何是真諦,汝是恁么人?”曰:“解打鼓答得分明,即心即佛即不問,更問甚么?”“如何是非心非佛?處處聞啼鳥?”曰:“解打鼓,夜來風雨聲。”“向上人來,如何接待冷棒熱喝?”曰:“解打鼓,花落知多少。有為雖偽,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雖真,執(zhí)之則慧性不朗。衲僧分上,二俱不然,更道甚么非心非佛,雖然,還知禾山利害處么?”(《嘉興大藏經(jīng)》第39冊,第351頁上)

          “禾山解打鼓”,又作“禾山四打鼓”、“解打鼓”或“禾山打鼓”,它源于唐五代禾山無殷禪師(884―960)。對學人的四次參問,他悉以“解打鼓”答之。此處性定答語,組織形式與之基本相同。不過,當學人第三問引《春曉》第二句為附加問句時,性定也隨波逐浪,以《春曉》第三句答之;當?shù)谒膯枂栴}被轉(zhuǎn)換后,性定則敏銳地抓住“向上”之關(guān)鍵詞,先以孟詩“花落”句反向答之,再以不落空有二邊之中道提醒學人正確進路之所在?傊舜螀⒍U,性定師徒就像在表演一幕小戲,臺詞就以禾山打鼓、《春曉》為中心。

          除了詩句戲劇化這一方式外,《春曉》在禪林還有兩種傳播方式值得探討:一曰觸景生情,二曰借題發(fā)揮。

          由于《春曉》描繪的是春景,所以禪師春日上堂時常常將春景具體化,此時便會引孟詩為證,筆者謂之觸景生情式。如明末清初臨濟宗僧通容(1593―1661)說《費隱禪師語錄》卷五謂大士誕辰(即觀音菩薩生日,時在農(nóng)歷二月十九)上堂時云“長街短巷,花紅柳綠,荒草堆頭,綠水溪畔,皆是他出沒之處。大似‘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山僧好與三十拄杖,不特賞罰分明,要見令不虛行”(《嘉興大藏經(jīng)》第26冊,第127頁中),“大似”之后的引詩,與章回小說“有詩為證”筆法頗為相似,帶有強化詩境的用意。曹洞宗僧凈斯(1610―1665)說《百愚禪師語錄》卷十一則載其薦親請上堂云“鳥語風聲,總是慈音妙旨;深紅淺綠,無非極樂家風。……男女之形雖然,且道德宏優(yōu)婆夷在甚么處?‘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面目甚分明!”(《嘉興大藏經(jīng)》第36冊,第669頁上)本來薦亡之時,俗世多營造悲涼氛圍,然凈斯于此,卻反常合道,以盎然春色起興,最后借詩證禪,說明人間處處皆凈土,都是德宏優(yōu)婆夷往生的好去處。周裕鍇先生曾討論過北宋禪僧惠洪著作中“忌日”作為“生日”的特殊意義(參《作為忌日的“生辰”――一個獨特詞匯中蘊藏的佛教理念與民俗》,載《新國學》第六卷),凈斯所論,也體現(xiàn)了佛教生死一如、萬法平等的理念。

          所謂借題發(fā)揮,是指禪師從《春曉》詩中的某一關(guān)鍵問題或關(guān)鍵詞而引申出不同的'參禪場景。此例甚多,如:

          1 元臨濟宗虎丘派僧釋清珙(1272―1352)《石屋清珙禪師語錄》卷上云:

          上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世尊三昧,迦葉不知;迦葉三昧,阿難不知;山僧三昧,諸人不知。所以道“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雖各不相知,諸法元無二,便與么去苦樂逆順,道在其中。若不然者,柳絮隨風自西自東。(《續(xù)藏經(jīng)》第70冊,第663頁中)

          石屋禪師于此,重點是從“知”字引導禪子參悟佛“智”,即“諸法無作用”之四句偈,該偈摘自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十三(參《大正藏》第10冊,第66頁中)。然禪師指出,于佛智亦不能偏執(zhí),應(yīng)層層剝繭,方達悟境。

          2 明末清初臨濟宗僧金粟行元禪師(1611―1662)《百癡禪師語錄》卷一曰:

          上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衲僧家總道我會“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十個有五雙,卻數(shù)不出,須知數(shù)不出底,點滴幸自分明;總道我會底,未免等閑蹉過。(《嘉興大藏經(jīng)》第28冊,第5頁下)

          卷七又載:

          上堂。僧問:“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請問和尚,還有不落底花么?師舉拂子。僧作拈花勢云:正是此花,萬古無冬夏,香繞三千及大千。師云:爭奈大眾笑何?乃云:諸佛心源,毫無滲漏,依而行之,事事成就。求子者得子,求壽者得壽,莫道渠儂口饒譫,繇來種谷不生豆。(《嘉興大藏經(jīng)》第28冊,第36頁中)

          其中,前者是行元自引《春曉》,但他把四句詩拆分成前后各兩句,并在后兩句前加有斷語曰“衲僧家總道我會×××”,意在打破參禪者的慣常思路,截斷眾流。不過,最后仍借“知多少”――數(shù)數(shù)問題而引申出話頭,即渾然一體的清凈自性,根本就不用判別。后者相對特別,是參禪弟子以孟詩作為話頭,借用詩中“落花”意象并加以戲劇化表演(效佛祖靈山作拈花勢),行元卻一語破的,指出該弟子并未達到“拈花微笑”公案中大迦葉那樣的透徹之悟,即依樣畫葫蘆來修道恰恰適得其反,反而為眾人所恥笑。

          3 清初臨濟宗僧清果法通說《不會禪師語錄》卷三載觀音圣誕上堂師答僧問“如何是第三要”時有云:

          看來大似“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驀豎杖云:觀音菩薩在拄杖頭上說法已竟,諸人有眼皆見,有耳共聞,既見既聞,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所以或現(xiàn)帝王身說法,或現(xiàn)宰官身說法,或現(xiàn)將軍身說法,或現(xiàn)比丘身隨類說法,且道即今觀音畢竟在甚么處?(《嘉興大藏經(jīng)》第32冊,第342頁上)

          此處法通是以原詩最重要的兩個動詞――聽、看為中心,結(jié)合說法場景――觀音生日而展開解說,表明觀音雖有多種化現(xiàn)之身供信眾觀瞻,但從本質(zhì)言,僅是一法身,明凌弘憲點釋《楞嚴經(jīng)證疏廣解》卷六即明確指出:“《入大乘論》說福勝者,是稱觀音法身,法身是常,以應(yīng)化身者是無常,故已上功德有復(fù)有銷,有偏有圓,有融有通,漸次深入。”(《大藏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14冊,第148頁上)換言之,觀音化現(xiàn)是應(yīng)機說法,對象根器有利、鈍之別。所以要回答她現(xiàn)今究竟在何處,就一句話,在各位信眾的眼、耳之中。

          4 清初《磐山牧亭樸夫拙禪師語錄》載師早參引《春曉》全詩后:

          遂以手捏鼻孔作鳩啼勢云:鵓鳩呱呱,鵓鳩呱呱。復(fù)三喚,侍者不應(yīng),乃連掌之云:者尿床鬼子,天明多時,猶在者里瞌睡。(《嘉興大藏經(jīng)》第40冊,第500頁下)

          拙禪師在此,則先把原詩較為抽象的“鳥”意象換成具體的“鵓鳩”,然后再用戲劇化的動作表演鳩啼并引出侍者這一人物。侍者的出場,似在反襯參禪悟道之難。

          雖說《春曉》在禪林以全詩的整體傳播為主,但也有部分禪師進行局部傳播。此時,或引原詩一二句為證,如臨濟宗僧盤山大博(1602―1673)之《大博乾禪師語錄》卷三載師上堂時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來答“恁么則不隔去也”之問(《嘉興大藏經(jīng)》第40冊,第10頁中);或引三四句為證,如臨濟宗僧行韜(?―1652)《國清大庾韜禪師語錄》謂師示眾曰“且道觀世音菩薩終日在什么處?良久顧左右云: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嘉興大藏經(jīng)》第34冊,第401頁下),海云行舟《介為舟禪師語錄》卷一則載其上堂時有僧問:“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請問和尚,畢竟是多少?”師云:“紅塵堆里撒珍珠。”(《嘉興大藏經(jīng)》第28冊,第228頁下)據(jù)此可知,同一詩句,問答之中均可征引,關(guān)鍵在于當下之具體語境。

          若追溯《春曉》進入?yún)擦种梢,則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者與嚴羽以禪喻詩時的大力稱揚有關(guān),《滄浪詩話•詩辯》云:“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也就是說,嚴氏認為孟浩然詩歌超越韓愈的地方就在于前者創(chuàng)作出于妙悟而非學力。而妙悟貫通詩、禪兩道,故具有妙悟特色的孟詩,自然便成了以詩證禪的絕佳例證。二者與《春曉》本身的表現(xiàn)對象、表現(xiàn)手法、詩歌思想有關(guān)。如凈挺禪師《閱經(jīng)十二種》卷一二之《心經(jīng)句義》釋“無色聲香味觸法”即說:

          此明十二處也。色本殊質(zhì)像,聲原異苦樂,香味觸法,種種皆然。然此一一依根分布,到得和根倒斷,不立纖塵,色不到眼,聲不到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色聲外一段威儀,非其人不易語也。(《大藏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37冊,第783頁中)

          凈挺指出,《春曉》能正確運用耳根、眼根來傳達色、聲等境,實屬不易。其文字表現(xiàn)雖為俗諦,然真俗不二,可憑借《春曉》悟入真諦。此外,明人馮夢龍輯《古今譚概》“苦海部第七”之“前人詩文之病”條卻說有人以《春曉》為據(jù)而批評孟浩然是“孟盲子”(參欒保群點校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7頁)。表面看來是有嘲謔意味,細繹之下則不難發(fā)現(xiàn)在“花落知多少”的感慨中確有詩人苦諦的抒發(fā),因此,前引嘉興海門雪岑涌禪師上堂時將《春曉》第三句改作“連朝風雨苦何多”,當非空穴來風,也自有其依據(jù)。

          最后附帶說一下,在《唐詩排行榜》100首唐詩中,共收入孟浩然詩5首,即《臨洞庭湖贈張丞相》、《過故人莊》、《春曉》、《歲暮歸南山》和《與諸子登峴山》,綜合排名分別列第7、第26、第62、第73、第91名。但叢林傳播的排序,截然不同。因為像《過故人莊》、《歲暮歸南山》尚未發(fā)現(xiàn)有任何引用;《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與諸子登峴山》則各有兩次摘引:前者見于北宋李遵勖編《天圣廣燈錄》卷二一“巴陵乾明院普禪師”條所載師對僧問“如何是岳州境”之答語“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大藏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78冊,第525頁上),以及清初迦陵性音編《宗鑒法林》卷二所載臨濟宗天水廣禪師之頌古“驪龍奮迅,渤海汪洋。氣蒸云夢,波撼岳陽”(同前,第66冊第410頁上);后者見于明末高僧德清(1546―1623)《憨山老人夢游集》卷二四《游芝山記》所說“予與諸子相和而嘆曰:‘山川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同前,第73冊第636頁下。又,文字略有變異),以及清初曹洞宗僧智操(1626―1686)《寒松操禪師語錄》卷十所載“僧問:如何是道?師云:江山留勝跡。曰:不問者個道?師云:你問那個道?曰:大道。師云:我輩得登臨”(《嘉興大藏經(jīng)》第37冊,第600頁下)。這四例引用,悉非全詩之整體傳播,而是局部傳播,并且多為觸景生情式,只有最后一例才充滿機鋒。反觀《春曉》,竟被禪宗語錄征用22次之多(據(jù)初步統(tǒng)計),形式多樣,遠非其他四首所能相比。也就是說,孟詩在叢林的傳播,相對于世俗語境而言,性質(zhì)迥異,故排序也判然有別。

        【孟浩然《春曉》的禪意】相關(guān)文章:

        孟浩然的《春曉》賞析02-23

        孟浩然的《春曉》全文11-18

        孟浩然的古詩春曉12-05

        春曉(孟浩然)鑒賞11-22

        唐詩欣賞《春曉》孟浩然12-06

        孟浩然《春曉》詩詞賞析11-13

        孟浩然古詩《春曉》賞析12-05

        孟浩然《春曉》詩意及賞析10-31

        孟浩然《春曉》教案設(shè)計11-21

        唐·孟浩然《春曉》原文及賞析07-1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