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勸學》荀子原文

        時間:2023-06-30 11:20:26 春寧 勸學 我要投稿

        《勸學》荀子原文

          《勸學》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勸學》荀子原文,歡迎閱讀!

          勸學

          朝代:先秦

          作者: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溃DL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故君子結(jié)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wù)吆?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lǐng),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yīng)。能定能應(yīng),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勸學》分析

          課文可分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并加以論述。"學不可以已"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接著具體論述其重要性,即學習可以提高、改變素質(zhì),使人智慧明達、言行無過。這一部分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等5個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論證學習的重要作用。闡述學習的重要作用是:學習可使人增長才干的本領(lǐng),可以改變?nèi)说钠沸浴?/p>

          這一部分也運用了比喻論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等5個比喻。

         、鄣谌糠(第三段):論述學習應(yīng)持的態(tài)度。闡述學習應(yīng)持的態(tài)度是:逐漸積累、堅持不懈、專一不躁。這一部分仍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共用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等10個比喻。

          《勸學》賞析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chǔ),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diào)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shè)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shè)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有的單獨設(shè)喻,有的連續(xù)設(shè)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shè)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shè)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xù)轉(zhuǎn)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拓展閱讀:荀子的思想觀點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經(jīng)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luò)方面出發(fā),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鬃又行乃枷霝椤叭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后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以孔子為圣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貢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fā)生爭執(zhí),因此主張人性有惡(詳情參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諸子之百家爭鳴》),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荀子思想雖然與孔子、孟子思想都屬于儒家思想范疇,但有其獨特見解,自成一說。荀子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鬃印⒚献釉谛奚砼c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guī)范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鬃咏吡娬{(diào)“克己”、“修身”、“為仁由己”等。而孟子則以“性善”為根據(jù),認為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復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實現(xiàn)“仁政”理想。

          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jié)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jié)。

          注釋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ǖt色,穗狀花序,結(jié)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于:從

          4.青于藍:比蓼藍(更)深。于:比。

          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輮以為輪: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以:把。為:當作。

          7.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

          8.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繩:用墨線量過。

          11.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

          14.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

          15.須臾:片刻,一會兒。

          16.跂:提起腳后跟。

          17.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8.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zhuǎn)折。

          19.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輿:車。

          22.利足:腳走得快。致:達到。

          23.水:指游泳。名詞,用作動詞。

          24.絕:橫渡。

          25.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27.興:起,興盛。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淵:深水。

          30.蛟:一種似龍的生物。

          3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而,表因果關(guān)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33.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4.騏驥:駿馬,千里馬。

          35.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鍥: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鏤:金:金屬。石:石頭。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

          40.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說,“六”虛指。這兩說高中課本中沒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鉗子。

          42.躁:浮躁,不專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腳,蟹腿。

          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為 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縣)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曾兩次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東臨淄)游學,擔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lǐng)袖)。還到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

          后來到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與其弟子撰成《荀子》一書。

        【《勸學》荀子原文】相關(guān)文章:

        荀子勸學原文翻譯08-15

        荀子勸學的原文及翻譯06-21

        勸學原文及翻譯荀子03-09

        初中荀子《勸學》的原文05-26

        荀子的《勸學》原文及翻譯01-18

        荀子《勸學》朗誦原文04-11

        勸學荀子原文注音08-01

        荀子勸學原文及拼音07-20

        荀子《勸學》原文注釋及翻譯07-24

        荀子勸學高中課文原文07-2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