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勸學》教案

        時間:2024-10-31 04:13:26 勸學 我要投稿

        關于《勸學》教案范文錦集十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勸學》教案范文錦集十篇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獲得良好教養(yǎng)的途徑。

          2. 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課文中文言虛實詞、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論證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fā)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聯

          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

          教學過程:

          1. 新課導入

          同學們,也許我們有的同學不能真正理解學習的重要性;也許我們有的同學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頭看書,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學習荀子的《勸學》,它將告訴我們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tài)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鑒。

          2. 解題

          (1)《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為什么要勸學?

          (2)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人性惡之說,是作者勸學之因,學而知之,完善自我。

          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獲得良好教養(yǎng)的途徑。

          3. 整體感知

          課前同學們通過自讀、查找相關資料、研討和交流等途徑,已經基本理解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我們來大聲齊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朗讀要求:讀音準確、斷句正確、感情充沛。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評價。

          4.質疑,討論,分析

          從朗讀這個角度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的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當然,盡管如此,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已經讀懂了荀子的這篇文章?赡芪覀冞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下面請各小組把你們討論交流后把難以解決的字、詞、句方面的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

          生質疑。

          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 實詞:勸、已、中、就、勵、疾、彰、假、致、絕、興、功、舍、一、躁;虛詞:于、而、焉

          (2) 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 詞類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詞作名詞:登高而招

          (4) 古今譯義:博學、用心、爪牙、寄托

          (5) 句式:

          判斷句: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倒裝句: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介賓短語后置: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5.問題探究

          1)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學不可以已。

          2) 荀子在文章中是從哪幾個方面闡明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的?

          明確:①從學習的意義方面。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人如果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趶膶W習的作用方面。荀子用了5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彌補后天不足,并得到結論:君子的天賦本性和其他人并無異樣,而君子只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蹚膶W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方面。荀子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習要平時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用心專一。

          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3)《勸學》全篇人文性很濃,從開篇到結尾始終講述人要怎樣。對此你怎么認識?

          明確:全篇寫了兩種人:一種是君子,一種是吾。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善假于物,結果知明而行無過。

          吾:吾嘗終日而思,跂而望得出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得出假物的好處,兩者相比,君子比吾高一個境界。

          4)《勸學》這部古代作品為什么到今天還能有生命力?

          明確:《勸學》是兩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讀起來,仍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時代變了,學習的條件和環(huán)境都大大地變了,可是我們可以看出,荀子論述的基本規(guī)律,對今天的學習仍然有指導意義。而正因為它已經為兩千多年的實踐所驗證,所以更具有權威性。

          5)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是什么?

          明確:A.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B.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C.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6)同學們學過了這篇哲理性很強的文章后,你對文章中哪些觀點比較認同,你不贊同哪些,談一談感想。

          7.課堂小結

          同學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勸學》全文中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論述了環(huán)境能夠影響人的道理。我們大家要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分清善惡,選擇環(huán)境,以利于自身發(fā)展。但是,我們還必須有超越荀子的想法和膽量,也就是通過學習,還要改變環(huán)境。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了解《荀子》寫作特點與編寫體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

          三、掌握幾個文言句式

          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五、學習荀子以大量比喻說理的藝術,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文本語言,掌握文言詞匯及句式是本課的重點

          二、體會荀子有關學習方法與道德品質之間的關系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家作品簡介

          荀子(約前298一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茍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宜帝劉洵諱,稱為孫卿。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游 學,任過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茍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huán)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茍于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數萬言”,后人編為《荀子》,其中除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 品外,小部分是他門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勸學》是其中的第一 篇。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中心論點與分論點,掌握重點詞句

          〖正音〗

          輮(r6u)省(xǐng)臾(yǘ)輿(yǘ)楫(jí)跬(kuí)驥(j&igra一ve;)駑(nú)鍥(qi&egra一ve;)鏤(1&ogra一ve;u)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包含兩方面的意思:1、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不能停止;

          2、對待學習的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

          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一定變化過程,可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

          直木“鞣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客觀事物經人工改造,可改變原來狀況。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

          人只有經過“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著決定作用。

          茍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

          木要改造成為“中規(guī)”的輪,就要“鞣”;

          金要利,就要“就礪”, 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

          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詞語〗輮槁暴礪省知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

          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

          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這種效果的獲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于物”,憑借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

          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

          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詞語〗須臾跂加輿彰疾致水絕 生——性* 假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1、學習要逐步積累

          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于“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境界。

          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

          人們掌握知識、培養(yǎng)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fā)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從“舍”與“不舍”——論述學習持之以恒。

          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于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舍”,也可以跑得很遠。

          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舍”與“不舍”。

          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

          3、用蚯蚓的用心專一,獲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詞語〗備跬步駑馬鍥鏤爪牙跪螯

          三、朗讀,練習背誦,方法指導。

          四、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討論課后聯系二,落實詞句知識,完成知識遷移

          〖多義詞〗

          疾

         、購姡。例:“聲非加疾也!(《勸學》)

         、诳,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國志》)

          ③疾病。例:“君有疾在腠理!(《扁鵲見蔡桓公》)

          ④厭惡,憎恨。例:“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張衡傳》)

         、荻始伞@骸褒嬩缚制滟t于己,疾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⑥痛苦。例:“問之民所疾苦!(《史記·滑稽列傳》)

          致

         、偎瓦_,表達。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戰(zhàn)》)

         、诘,到達。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垡庵,情趣。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魏書·茹皓傳》)

          ④精致,細密。例:“案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漢書·酷吏傳》)

          假

         、俳,借助。例:“假舟楫者!(《勸學))

          ②如果,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鐘期不失聽也。”(《與王修書》)

         、鄄徽鎸崱@骸澳宋蚯袄羌倜。”({聊齋志異·狼三則》)

          絕

         、贁嘟^。例:“而絕秦趙之歡。”({廉頗藺相如列傳》)

         、跇O,非常。例:“絕有力而甚舍人焉!(《羆說》)

         、蹤M渡,橫穿。例:“而絕江河!(《勸學》)

          〖通假字〗

          (1)雖有槁暴(有一又)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一智)

          (3)君子生非異也(生——性*)

          (4)鞣以為輪(鞣一螟)

          〖詞類話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下”,名詞作狀語,對上,對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用心一也

          “一”,數詞有用作形容詞,專一。

          〖古今異義〗

          參——古義:檢查,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苯窳x;加入,

          疾——古義:強,宏大。例:“聲非加疾也!苯窳x:疾病,快。

          假——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苯窳x:與“真”相對。

          跪——古義;腿或腳。例:“蟹六跪而二螯!苯窳x:跪下。

          金——古義:金屬制品。例:“金就礪則利!苯窳x:黃金。

          〖虛詞〗

          于:

         、俳樵~:從

          青取之于藍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诮樵~:比

          苛政猛于虎 而青于藍

         、劢樵~:向

          告之于帝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者

         、偬厥庵甘敬~,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有蔣氏者

         、诒硎韭宰魍nD,并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

          而

         、龠B詞:并列關系

          君將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連詞:修飾關系

          潭西南而望吾嘗終日而思矣

         、圻B詞:轉折關系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連詞:順接關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三、拓展創(chuàng)新,思考討論

          1、本文在設喻上有何特點?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一入一淺一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①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于冰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②設喻方式多樣:

          a.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鞣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b.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 “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c.反復設喻,如“肢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墼O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A、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B、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C、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比喻深入論證,如三段第一層,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細流”兩個比喻從反面深入論證。

          2、說說本文語言上多用偶句的作用

          (1)文中的比喻大都采取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瑯瑯上口,便于誦讀。

          (2)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jié)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四、背誦課文,練習默寫

          五、作業(yè)

          1、《導學》能力訓練

          2、結合本文,寫一篇三百字以上的談學習的文章

          【教學反思】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 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一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 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 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 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里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 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 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 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回答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可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于是”。)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 (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 (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后小結:

         、俅罅窟\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谡撟C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茍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3.布置作業(yè):

          (1)作文(任選一題)

          談學習

          試論“鍥而不舍”

          (2)預習《逍遙游》

        《勸學》教案 篇4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山東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勤”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保畬φ兆⑨,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ㄍ僮峙c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ǎ玻┖鮤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ǎ常┥鷛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ōng礪lì參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玻o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虛詞:而溫故而知新

          于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介詞:從青取之于藍

          苛政猛于虎介詞:比而青于藍

          告之于帝介詞:向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者有蔣氏者,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將哀而生之乎連詞:并列關系知明而行無過矣

          潭西南而望連詞:修飾關系吾嘗終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連詞:轉折關系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連詞:順接關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矣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熬印笔且粋合成雙音詞!翱梢浴痹诠艥h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jié)。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ǎ玻┠局敝欣K,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袄K”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拜姟焙汀盀椤笔莾蓚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耙浴痹趦蓚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

         。ǎ常┓e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敖^”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敖印惫湃藢V搁L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皬姟弊xqiáng,堅硬的意思!吧稀、“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包S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坝眯摹辈皇呛铣呻p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耙弧,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担该麑W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yè)。

         。保J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玻畷孀鳂I(yè):“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常熳x課文。

         。矗醪阶晕稣n文,思考題:

         。ǎ保┱n文的三段各是從什么角度論述的?

         。ǎ玻┱n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勸學》教案 篇5

          一、基礎字詞

          1.識記字音

          喉嚨(hóulóng)戰(zhàn)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

          翡翠(fěicuì)棲息(qī)蔚藍(wèi)崛起(jué)

          2.識別字形

          3.分辨詞義

          閃爍·閃耀

          閃爍:著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梢哉f“閃爍不定”。閃耀:著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優(yōu)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皟(yōu)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環(huán)境,也可以指動作。如“這個跳水運動員的動作很優(yōu)美”。“幽美”主要指環(huán)境幽靜而美好,如“這里環(huán)境幽美”。

          二、文學常識

          江河,原名于友澤。北京人。1971年高中畢業(yè)。任北京膠刃廠工人。職業(yè)作家。1980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三、經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寫這首詩/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這支歌/海水和冰塊猛烈相撞,船沖向浪頭/我們這樣站著/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

          點撥:這些詩句有力地體現了作者對美好春天的向往與執(zhí)著追求。

          問題導引

          1.詩中的“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為什么?

          提示:詩中的“你”和“我們”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輕有為、有著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詩中所說的“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風中飄揚/尋找著美好的聲音/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走向遼遠的地方,放出喉嚨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標志,是青年人的特點。

          2.為什么“我們”要“一起奔騰”?請列舉詩句舉例回答。

          提示:詩人在第4節(jié)詩中用了一系列的問句,如“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么呢”“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獲什么”“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么意義”“我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還有什么意義”等充分表現了青年一代——在擁有“青蔥的愿。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 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guī)(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jié)讀)

          教師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tài)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 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偾,取之于藍

         、诒,水為之

         、垭m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艿歉叨,臂非加長也

         、菥由钱愐,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fā)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

          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

          論述的。

          4.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采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鑒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5.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

          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6.課下作業(yè):

          1.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詩歌文章。編輯《勸學名言錄》。

          2.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寫一篇以“學習”為話題的詩歌或散文。

        《勸學》教案 篇7

          在教《勸學》一課時,我事先并沒有告訴學生這一節(jié)課要學什么,而是讓學生做下面的“造句”練習:

         。、事物經過變化,可以得到發(fā)展、提高,就像()一樣。

         。病⑹挛锝涍^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就像()一樣。

         。、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就像()一樣。

         。础⒆鍪虑闀r借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一樣。

         。怠⒃趯W習上,積累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樣。

         。丁⒆鰧W問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一樣。

         。贰⑿牟粚J侨〉贸删偷淖畲笳系K,就像()一樣。

          幾分鐘后,學生開始舉手回答問題,這些答案中,有的.很有創(chuàng)意,如:

         。、答為“人類進化”,

         。病⒋馂椤拌F久煉而成鋼”,

          3、答為“牛頓說自己取得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答為“利用計算器可以算得更快”,

          5、答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為“滴水穿石”,

         。贰⒋馂椤靶∝堘烎~”等等。

          當然,也有些答案值得糾正的,如有的同學把4答為“考試作弊”、“談戀愛要有資本”,7答為“腳踏兩只船”等等,對這些答案必須正確引導,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然后,我對答案加以引導,依次把它們答為:青出于藍、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會變得更鋒利、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借助車馬可以走得更快更遠、匯聚小河可以成為江海、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弱蚓心專能食土飲泉而強蟹心浮卻只能寄居,我特別強調了第7句的答案,說是某班一個學生的答案,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講到這里,學生已經隱隱約約地知道今天要學什么課文了,我便順勢問了一句:“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要學哪一篇課文嗎?”

          “《勸學》──”學生異口同聲。

          在這個基礎上,我又布置了下面一道題:

          請從《勸學》一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填在1~7中,看看古人的答案好還是你自己的答案好。

          就這樣,在無形中就已經進入了《勸學》的學習。事實證明這幾十分鐘沒有白費,在分析課文重點的時候,稍加點撥,學生就理解了。真可謂:

          暗渡陳倉,出奇制勝。

        《勸學》教案 篇8

          一、導入新課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著疑惑。沒關系,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二、作者簡介、解題

         。、關于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我們看一下注釋①

          補充: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后天環(huán)境可以改善人惡的本性,故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盾髯印愤@本書現存32,今天我們要學的《勸學》就是這本書第一篇的節(jié)選。

         。、題目中“勸學”的“勸”是什么意思?(提問)

          明確:勸勉、勉勵。《勾踐滅吳》中“國人皆勸”中的“勸”也是這個意思!皠瘛钡姆斌w字寫作“勸”,這是一個形聲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勵的意思,如努、勵。因此,“勸學”就是勉勵人們學習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樣勉勵人們學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三、疏通文意

         。、首先,聽老師范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病R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這篇文言文比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注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怠W生自由發(fā)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講解。如

          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么就提問學生。(同時板書)

          6、重點講解

          ①學不可以已(停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義。)

         、谟冢呵,取之于(從)藍,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詞后的介詞“于”都當“比”講)藍

         、壑该g:木直中(合乎)繩,輮以為輪,其曲(弧度、彎度,形容詞作名詞)中規(guī)。

          明確: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他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

         、茈m有槁暴(即使,如《勾踐滅吳》中“雖無四方之憂”的“雖”也是此義)

         、莶粡屯φ撸ㄖ保

         、拗该g:君子博學而日(名詞作狀語)參省乎己,則知(通“智”,智慧)明而行無過矣。

          明確: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咧该g:順風而(表修飾,連接狀語和動詞的“而”往往表修飾。)呼,聲非加疾也,而(表轉折)聞者彰(明顯,顯著。同“欲蓋彌彰”的“彰”)。

          明確: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很清楚。

          ⑧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利爪牙,強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詞作狀語)飲黃泉,用心一也。

         。、對“跬步”加以講解:“步”為會意字,左腳向前跨出去,右腳再向前跨出去稱為一步;“跬”是半步,相當于現在的一步。

         。浮⑼瑫r指出文中的兩個錯誤:蛟龍為人們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會打洞,只是偶爾寄居于蛇鱔之穴,可見荀子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如同學們來得豐富。當然也有人認為荀子是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個注釋錯誤:“功在不舍”的“舍”應為“!钡囊馑迹⑨尠岩馑甲g反了。

         。埂⒄莆樟诉@些字、詞、句再結合注釋,文章內容就不難理解了。請同學們帶著理解把課文再齊讀一遍。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內在邏輯關系。

          剛剛同學們讀得很好,說明大家對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停留在理解字詞、能翻譯的層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文章精髓的。因此,我們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同學們課前已經充分預習過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個總觀點是什么?(齊答)“學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就像我們寫文章喜歡用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樣。

          提問:結合課文說說為什么“學不可以已”?

          明確:因為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病⑽闹心囊恍」(jié)是寫學習的意義的?(齊答)第2節(jié)。

          第2節(jié)是不是直接談學習的?(齊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談到了學?(齊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前面幾句又講了什么內容?和這句又有何聯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引導:“青于藍”、“寒于水”兩個“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則無法比較。青和藍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樣的變化?(齊答)前者較后者有提高。

          彎木可以變直、直木可以變曲、金屬可以邊鋒利,這說明它們有何改變?(齊答)它們的性狀發(fā)生了改變。

          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習性”都是一種變化。物可以變,那么人可以變嗎?(齊答)可以。物變需要條件嗎?(齊答)需要。

          青要經過藍的提純,冰要經過水的降溫,直木經輮才曲,彎木受繩才直,金屬就礪才利。

          那么人的改變需要什么條件?(用原文回答)“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的意義相當重大。

          齊讀第2節(jié)。

          3、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安⿲W而日參省乎己”說的是學與什么的關系?(齊答)學與思的關系。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么荀子認為二者何者更重要?(齊答)學更重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可見學習的作用之大。

          學習的作用在于什么?(齊答)彌補不足。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述學習的作用的?

          明確:用了四個比喻。

          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不足,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用原文齊答)“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學習。

          這是刪節(jié)部分: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臨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聽古代君王的遺言,也就不知道學問的廣博。干國、越國、夷族、貉族的人,剛生下時,他們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待他們長大后,其風俗習慣卻不相同,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对娊洝防镉性娬f:“唉呀你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滿意足地供奉你的職位,充當追求正直的德行,這樣,神明才會理解你,支持你,賜給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沒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沒有比無災無禍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用羽毛構筑自己的窩巢,再用毛發(fā)將它紡織起來,系掛在蘆葦的嫩條上。一遇風吹,蘆葦的嫩條折斷,蒙鳩的窩巢也就掉在地下,結果巢里的鳥蛋被打破,幼鳥被摔死。這并不是蒙鳩的窩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結的東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種樹木,名叫射干,樹莖只有四寸長,可它生長在高山上面,就能俯臨百丈深淵。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樹莖就能夠長得長些,而是它所生長的地勢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長在麻叢當中,不需要扶植就長得挺直;潔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會變得跟黑泥一樣黑。香草蘭槐的根叫做芷,芷雖香,如果將它浸泡在臭水當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這并不是芷的本質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緣故,因此,君子定居時一定要選擇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結伴,這樣就能夠防止自己受邪惡乖僻之人的影響,而逐漸接近“禮”“仁”之道。

          各類事物的發(fā)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榮譽或恥辱的來臨,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優(yōu)劣相一致。肉腐朽了會生蛹,魚枯爛了會生蟲。懶散到連自身安危都不顧的時候,災禍也就要降臨了。太剛強了很容易自己折斷,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約束,自己邪惡骯臟,那就必然造成人們對你怨恨。把干、濕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樣,火總會朝著干燥的一堆燒去;一樣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濕,水也總是向著潮濕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樹木總是共同生長,飛禽和走獸也總是成群地居住,萬物就是這樣各自依從自己的同類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張設,箭也就會對著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著斧頭來了;樹木一旦成蔭,眾鳥也就會飛來棲息;醋一有酸味,蚊蠅也自然會飛來相聚。說話有時會帶來災禍,行動有時會招致恥辱,因此,君子應當謹慎地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沒有精誠專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條路的盡頭他都不能到達;同時,事奉兩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會容納他。眼睛不可能同時看清楚兩件東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時聽清楚兩個聲音。螣蛇沒有腳卻能凌空起飛,鼫(shí)鼠雖然具有飛、爬、游、挖、走五種技能,但它飛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樹頂,游不能渡澗,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別的動物前面,所以依然窮困而無法可想!对娊洝防镉性姵溃骸安脊戎采渖希瑢P闹轮緦⑵咧恍▲B哺養(yǎng)。善人君子,其行動要專一不邪,不但行動要專一不邪,意志也必須堅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應當將心志集中到一點上來。

        《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積累文本中的重點實詞、掌握幾個虛詞的用法。

          二、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探討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情感目標:認識學習對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意義,并在學習過程中踐行“積累”“恒心”“專注”的優(yōu)秀求學品質。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積累,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使文中論述的道理深入學生內心并使之身體力行。

          【教具、學具準備】

          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教學設想】

          本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學緊緊圍繞這個專題展開。同時,《勸學》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積累文言知識,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語句章法是教學設計中所考慮的另一重點。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以指引學生樂于親近文言文為原則,以探究、合作為途徑,所以生生合作,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是這篇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1、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把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筆記上。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提高修養(yǎng)的途徑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個,就是學習。其實,學會學習也是一種學習,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本身就是一種修養(yǎng)。相信兩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勸學》會對我們學會學習和培養(yǎng)我們的學習品質從而提高我們的學習修養(yǎng)有所啟發(fā)。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荀子簡介:

          1、學生讀注釋。

          2、教師補充: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國、秦國、楚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但強調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性中的“惡”,因此,他特別重視人的學習,重視教育的作用。

          課文賞析: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老師發(fā)音、重讀、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握朗讀節(jié)奏。

          3、三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適時點撥,對學生讀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時鼓勵(可以帶頭鼓掌),以營造一種感情朗讀的氛圍。

          二、小組合作,解決疑難:

          1、學生根據預習筆記,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合作解決。

          2、教師在課堂巡回,可適當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對小組內爭論不定的問題給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時以引導、點撥為主,不宜直接明確“答案”,以免影響學生討論的積極。

        《勸學》教案 篇10

          一、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勸學》教案。

          2. 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fā)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善于區(qū)分。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六、教學設想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勸學》教案》。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熬印笔且粋合成雙音詞!翱梢浴痹诠艥h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jié)。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袄K”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盀椤,做成!耙浴痹趦蓚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八,名詞用如動詞,“游泳”!敖^”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敖印惫湃藢V搁L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

        【《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教案12-28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優(yōu)秀教案06-06

        荀子《勸學》經典教案09-26

        《勸學》教案【熱】07-07

        《勸學》教案【薦】09-20

        《勸學》教案【推薦】09-08

        【熱】《勸學》教案09-2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