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抒情散文
又是一年端午,包粽子、賽龍舟、飲黃酒……中國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午抒情散文:端午飄香
有一種習俗,靈魂處生長,任歲月遷移,依然不改當初的模樣,那是兒時的記憶,最溫暖的時光。陣陣糯米香,艾葉插門廊,粽葉飄香,傳承著中華五千年的風尚。
——題記
輕拈光陰的命脈,淡出絢麗的色彩,在盛夏的焦灼中靜待,待一朵夏花,熱烈的開,開到茶靡,開到絕敗,仍不愿離開,執(zhí)意演繹一場足夠自我的精彩。雨水灌溉,突卷而來,來不及躲避,來不及感慨,目瞪口呆,任其肆意的豪邁,深情的告白。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一首兒歌,膾炙人口,記憶的河床,打開缺口。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總是那么開心,那么快樂,小小的身影,跟前跟后,蹦蹦跳跳,忙忙碌碌,泡粽葉,腌咸肉,各種餡料,準備的穩(wěn)穩(wěn)妥妥,碧綠的粽葉,在母親的手掌,彎成形形色色,八角六角,各有特色,糯米的香味,在特大的鍋里蒸煮,不斷考驗你,是否經(jīng)得起誘惑。橢圓形的鴨蛋,令人記憶深刻,黃乎乎的蛋黃,是高郵的特色,用七彩的絲線,編織網(wǎng)兜,放入鴨蛋,掛在胸前,晃晃悠悠,那份滿足,那份驕傲,任誰也帶不走。還有手腳系上的彩線,說是為了驅(qū)邪避佑。
長大后,一到端午,就想起那個時候,想起母親靈巧的手,電話里的問候,是真真切切的等候,包好的粽子,裹進的是母親對我們濃濃的牽掛與不舍。時光的刀刃,快得沒有理由,一年一年,一月一月,流年輾轉(zhuǎn),容顏篆改,青絲染成了白發(fā),母親的年華已溜走,那份無私的關(guān)愛,一直伴著我,留在胸口,溫溫熱熱。
端午的由來,有著許許多多,抱石投江的屈原,忠貞之士伍之胥,東漢之女曹娥,都在民間流傳著不朽的傳說。端午的諺語,更是種類繁多,“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輕輕讀來,是那么的朗朗上口。
如今的端午,有些許忙碌,速成的粽子,在超市里成為了寵物,生活的節(jié)奏,好似快得,有閑下來的時候。我喜歡端午,喜歡可以放假的時候,可以丟下繁忙的工作,離開網(wǎng)絡(luò),只在節(jié)日的氛圍里,感受親情的脈絡(luò),陪著年邁的父母,聊一聊,左鄰右舍,誰對誰錯。
端午,是一種中國的傳統(tǒng),是一種情懷,厚重而堅固。
端午抒情散文:永遠的端午
地里的麥子熟了,伴隨著布谷鳥熟悉的叫聲,端午節(jié)翩然而至。
童年記憶中的端午節(jié)是從黃河故道的那個小村落開始的。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懵懂的我對端午節(jié)的印記就是一碗煮熟的紅白夾雜的雞蛋。早晨起來,母親端出用蒿草水煮熟的雞蛋,或紅或白的蛋皮,襯著淡淡的草綠,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清香。我挑出最大最硬的一個,就上街找發(fā)小。發(fā)小們聚齊了,一場不期而至的較量便開始了。大家先把各人的雞蛋放在地上,比比誰的個頭大;然后,相互間輕輕一碰,看看誰的雞蛋硬。碰破的,就吃掉。沒碰破的,繼續(xù)比,直至最后,也一樣吃掉。大概因為我家在村頭,雞在外散養(yǎng)的緣故,好幾次,我的紅皮雞蛋總是最后的王者。這便成了我童年時代端午節(jié)極快樂的回憶。
了解端午節(jié)的習俗,是在上了小學以后。學校設(shè)在大隊院里,兩口教室,50多個學生,一至三年級一口,四五年級一口。兩位老師都是本村人。男老師姓王,人到中年,極為嚴厲,學生非常怕他;女老師姓李,剛剛高中畢業(yè),因為沒能保送上大學,就成了我們的代課老師。上了學,才知道端午節(jié)有那么感人的故事和誘人的習俗,知道了二千多年前那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知道了端午節(jié)吃棕子和鴨蛋、插艾草,知道了端午節(jié)在南方還有賽龍舟的習俗……于是,端午節(jié)在童年生活中變得明朗而豐富起來。以后的端午節(jié)雖然將雞蛋換上了鴨蛋,但真正吃上棕子卻是回到現(xiàn)在的老家,才變成了現(xiàn)實。
讀懂端午節(jié),是在讀了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之后。那位懷才不遇、嫉惡如仇,吟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遠走他鄉(xiāng)的楚國屈大夫;那位慨嘆“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特立獨行的天問詩人;那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伏清白以死直兮”的文人屈子;那位定格在華夏文明史上、光彩照人的龍的傳人……是他,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讀了他,才懂了魏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斷然之舉;讀了他,才懂了唐代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悲天長嘆;讀了他,才懂了元代文天祥引頸就義、彪炳青史的豪情壯志;讀了他,才懂了明代于謙粉身碎骨、青白為人的冰心一片;讀了他,才懂了清代林則徐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的銷煙壯舉;讀了他,才懂了民國時期被譽為“謙謙君子”的朱自清先生寧愿餓死也不食美國救濟糧的錚錚傲骨……徜徉在這個棕子飄香、艾草浸情、鴨蛋誘人、龍舟飛舞的節(jié)日里,我仿佛看到那位寬袍短須、仰望天空、對月長吟的天問詩人,正以心懷黎民的浩然之氣行走于歷史的天空中,書寫著華夏千年文明的永恒。
流連端午節(jié),始于數(shù)年前中韓“端午節(jié)”申遺之爭塵埃落定之后。2005年11月25日,當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chǎn)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jié)“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作為有著數(shù)千年炯炯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在反思西洋節(jié)大行其是的背后,我們是否要拷問自己的靈魂:我們失掉的,難道僅僅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話語權(quán)?記得前幾年,在一節(jié)初中語文課——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鴨蛋》上,當年輕的教師向?qū)W生提出這一問題時,不僅是學生,連聽課的我們也一時啞然。
大師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jié)晶,代表著民族文化的制高點。一個沒有大師的民族,難以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躋身世界民族強林。改革開放的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亟待民族精英和學術(shù)大師的脫穎而出。深度透視時下民族文化的傳承者——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無論是世紀之初讓良知未泯的知識分子汗顏的“錢學森之問”,還是近年來廣為社會關(guān)注的學術(shù)造假現(xiàn)象,試問:作為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端午節(jié),根在何處,魂歸何方?
永遠的端午,拷問著每一個火黃子孫的靈魂。
端午抒情散文:端午時節(jié)憶屈原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賽龍舟、飲黃酒……中國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但直到現(xiàn)在,對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民間有著不同說法:楚人紀念屈原,越人紀念勾踐,吳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紀念屈原”說。
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后,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并拋灑食物防止魚蝦傷了屈原的遺體。此后每年的這一天,當?shù)厝罕姸家e行這樣的活動,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從此,劃龍舟、包粽子成為端午習俗的主要內(nèi)容,這一習俗也逐漸被人稱為端午節(jié)的來由。
滿懷愛國主義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精神及憂患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的典范。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執(zhí)著追求人生的永恒、價值、理想的時候,時刻關(guān)注著國家的興衰。然而,屈原的下場卻是個悲劇。假如憂國憂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國是如此強大,看到中國人民正在為奧運加油,看到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屈原還有時間去投江嗎?
今天的我們是何其幸運,身為中國人,我們既繼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tǒng),我們又與四川的小朋友們共同地流著淚,分擔著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今天的我們更懂得了珍惜,愛老師、愛家人、愛身邊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節(jié)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切身體會到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意義。今天,我們贊美屈原的愛國主義,弘揚屈原精神,但我們不會憂慮,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抒情散文】相關(guān)文章:
生命抒情散文08-29
小雨抒情散文11-26
唐詩抒情散文11-01
李白抒情散文06-23
高二抒情散文08-27
高一抒情散文08-26
林清玄抒情散文201709-06
將進酒初中抒情散文11-06
雨巷花開抒情散文06-30
讀徐志摩小結(jié)抒情散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