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遙夜泛清瑟》許渾唐詩
《早秋》是唐代詩人許渾的五言律詩,是《全唐詩》的第528卷第5首詩。此詩描繪初秋景色。前四句寫早秋的夜景,五、六兩句寫早秋的晝景,在描繪秋景的過程中,詩人注重高低遠近,落筆細致而層次井然。
《早秋·遙夜泛清瑟》
遙夜泛清瑟,西風(fēng)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注釋】
遙夜:即長夜。
泛:彈,猶流蕩。
清瑟:清細的瑟聲。瑟,撥弦樂器,形似琴,二十五弦。
殘螢:殘余的螢火蟲。據(jù)《禮記·月令》“(夏季之月)腐草為螢”的說法,螢火蟲興盛于夏季,秋天一到則所剩無幾。
棲玉露:螢火蟲棲息于沾著露珠的草葉上。
拂:掠過。
金河:即銀河。五行學(xué)說稱秋天為金,故稱秋天的銀河為金河。
還密:尚未凋零。
一葉下:《淮南子·說山訓(xùn)》:“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洞庭波:用屈原《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語意。正是《淮南子》上所說的“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的時候,情不自禁想到《湘夫人》中所寫的洞庭湖上生起的秋波。
【翻譯】
長夜里一片清涼,綠色蘿葉間吹起了西風(fēng)。殘螢棲息在露珠晶瑩的.草間,雁群掠過初秋的星空。晨光里高大的樹木,依舊是枝繁葉密。晴空下重疊的遠山,更顯得分外清晰。當(dāng)枝頭飄落下黃葉一片,我料想洞庭湖波浪涌起。
【賞析】
前四句寫夜間景象。“遙夜泛清瑟,西風(fēng)生翠蘿。”“遙”字寫出秋夜的特點,夏季晝長夜短,進入秋天,就變成晝短夜長了。“泛請瑟”是寫詩人的聽覺,在寂靜的夜里,似乎聽到有清細的瑟聲在浮動,仔細辨別,這聲音乃是翠蘿間生起的秋風(fēng)之聲。“翠蘿”的“翠”字寫出初秋藤蘿的深綠顏色,是這個季節(jié)所特有的,它具有清涼之意,秋風(fēng)從“翠蘿”中生出,則涼爽、清新可想而知。“殘螢棲玉露”,此句是寫俯視所見。
說“玉露”而不說“冷露”,也有季節(jié)的特點。“玉露”是強調(diào)露珠的晶瑩光潤,再配上點點瑩光,媚麗無限。對句“早雁拂金河”是寫仰望所見,點點雁影掠過初秋的銀河。不說“銀河”而說“金河”,一是為了與上句的“王露”構(gòu)成工整的對仗,更重要的是借用“金”字在五行學(xué)說中與“秋”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點明季節(jié),傳達此時銀河的清麗明澈。此聯(lián)二句寫早秋之夜,全從光影上落筆,地面上是點點螢火,點點露光,天空中是點點星光,點點雁影,上千輝映,一派明潔,讓人感到夜色的寧靜與纖麗。
后四句寫白天景色。“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夜過天曉,高大的樹木依舊是葉子繁密,這是由于剛進秋天,氣候尚未變冷。這一筆仍是扣住“早秋”來寫。氣候雖未變冷,但畢竟已是秋天,天高氣爽,宇宙澄凈,所以晴日下的遠山就顯得輪廓分明,山色清晰,這就是“遠山晴更多”的原因。此聯(lián)二句,一句寫近景,一句寫遠景,重本色彩點染,樹之綠,山之青,把初秋的山野寫得玲瓏可愛。末二句連續(xù)使用兩個有關(guān)早秋的典故,為秋光增色:“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這是詠早秋景物的詠物詩。全詩構(gòu)思縝密,句句緊扣“早秋”的風(fēng)物來寫,把一個“早”字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此詩以細致的筆觸、清麗的文字描繪了初秋的景象,無一字脫離“早秋”的題目,處處落在“早”字,抒發(fā)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詩人通過“翠蘿”、“殘螢”、“玉露”、“早雁”、“曉還密”、“晴更多”、“一葉下”、“洞庭波”等詞語的遣用,扣緊“早” 字,把早秋的景象寫得十分真切又婉麗如畫,是詩人為初秋唱的一曲深請的頌歌。俯察、仰視、近看、遠望,從高低遠近來描繪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氣足,悠然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