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題西林壁帶拼音的古詩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題西林壁帶拼音的古詩,歡迎來參考!
題西林壁
sū shì
蘇軾
hé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遠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識廬山真面目,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蓬}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茩M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莻(cè):側(cè)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刹蛔R:不能認識,辨別。
⑹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司墸阂驗;由于。
⑻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cè)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然后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然后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然后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然后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詩意:從正面、側(cè)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xiàn)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全文賞析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huán)不絕;側(cè)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tài)。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題西林壁帶拼音的古詩】相關(guān)文章:
題西林壁蘇軾拼音09-21
《題西林壁》古詩鑒賞06-14
題西林壁古詩朗讀06-13
題西林壁古詩詩意09-27
題西林壁古詩的作者10-08
題西林壁古詩解釋09-28
題西林壁古詩的原文07-25
古詩題西林壁的詩意10-09
題西林壁古詩原文05-11
《題西林壁》古詩詞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