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凡三往,乃見”質(zhì)疑》閱讀訓練及答案

        時間:2024-11-16 04:59:31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凡三往,乃見”質(zhì)疑》閱讀訓練及答案

          “凡三往,乃見”質(zhì)疑

        《“凡三往,乃見”質(zhì)疑》閱讀訓練及答案

          王猛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據(jù)《三國演義》37、38回,劉備接受徐庶、司馬徽推薦,共訪問諸葛亮三次,前兩次均未謀面,第三次才見諸葛亮的廬山真面。這一情節(jié)無疑是依據(jù)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凡三往乃見”等數(shù)句,而且一般標點為“凡三往,乃見。”習慣譯為:“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惫P者認為,這種標點方法有值得商榷之處。

          《三國志》記載的根據(jù)是諸葛亮《前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一句,其中并未有第三次才見到之意,而且陳壽本人在《上諸葛亮集表》中也說“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與《前出師表》完全一致,也沒說三顧一見。我們知道,陳壽著史很重視文獻依據(jù),由于他本為蜀人,在撰著三國志之前,曾奉命編成諸葛亮集二十四篇,所以《前出師表》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三顧一見的說法是出于陳壽的臆測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眾所周知,《三國志》是以選材審慎、筆法謹嚴為特色,趙翼《廿二史箚記》卷六就評價他“剪裁斟酌處,亦自有下筆不茍者,參訂他書,而后知其矜慎。”這一點受到清代許多研治《三國志》學者的認同。比如陳壽盡管非常欣賞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極高,說他“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钡珜ζ涠啻伪狈サ氖,則擺脫傳統(tǒng)天命論,說“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委婉探究其不足。這與后人尤其《晉書》的修撰者對諸葛亮的一味吹捧甚至神化殊不同,而且又以商榷、推測的語氣出之,可見其“下筆不茍”的特點。

          顯然,以陳壽之嚴謹,“凡三往乃見”不應該是他的臆測、杜撰,其語義內(nèi)涵也應當不會超出“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而且以諸葛亮的隱士身份及謹慎、自視清高的個性,決不可能一次面談即應邀出山,他需要對劉備的人品、個性、抱負、發(fā)展等有全面的評估;尤其,《出師表》明確地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推其語氣,兩人應該有過多次“草廬之中”的交談。這樣看來,“凡三往乃見”句應當別譯。尹韻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認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翻譯成“總共去了三次,就見面了!奔毤悠肺,似乎并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其實,這里存在一個標點的問題,“凡三往”與“乃見”之間,一般用逗號,而聯(lián)系上下句,實際應標點為句號,即“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此處“乃”的意思為“始、剛剛”,表示很短的時間。如《大戴禮記·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使士負之。”王聘珍解詁:“乃,始也!痹偃纭抖Y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fā)生! 而“乃”與“因”連用,可表示一種時間上的承接關(guān)系。如《晉書·衛(wèi)瓘傳》:“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撫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謬曰:‘公真大醉耶?’”

          因此,《三國志》的上面幾句可以翻譯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訪了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剛剛見面,(劉備)就屏退了身邊的人說:……”這種譯法,既與諸葛亮“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符合,同時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

         。ㄟx自2011年9月21日《國學網(wǎng)》)

          15.下列的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 成語“三顧茅廬”起源于《三國演義》37、38回劉備拜見諸葛亮的情節(jié)。

          B. 據(jù)《前出師表》,作者認為“三顧一見”的說法是出于陳壽的臆測與杜撰。

          C. 第三段列舉趙翼《廿二史箚記》卷六的語句證明陳壽“下筆不茍”的特點。

          D. 作者認同尹韻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認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16.結(jié)合全文,回答以下問題。(7分)

         。1)從本文的寫作中,你在做學問的態(tài)度方面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2分)

         。2)請問劉備從拜訪到諸葛亮應邀出山的過程中,總共見到了諸葛亮多少次?(要求:從本文中找出理據(jù)進行分析,并闡明你的觀點。)(5分)

          參考答案:

          15.C選項是正確選項,考了兩個層面,內(nèi)容與論證方法。(A選項,學生粗心會發(fā)現(xiàn)不了第一段后面敘述的《三國志》,甚至也看不到第二段說的《前出師表》才是三顧茅廬的出處。B選項之誤參見第二段“三顧一見的說法是出于陳壽的臆測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钡谌我仓卑渍f出“顯然,以陳壽之嚴謹,“凡三往乃見”不應該是他的臆測、杜撰”。D選項只需細心閱讀第三段即能判斷。)

          16.(1)要大膽質(zhì)疑,小心求證。(意合即可)(2分)

          (2)3次;卮鹨欢ㄒ軓奈闹姓页稣摀(jù)支撐,并言之成理。(可參看以下分析)

          [答案分析:作者認為劉備“凡三往”,就明確說劉備總共三次拜訪了諸葛亮,故凡答“1次”、“兩次”或“超過三次”等都是錯誤的。但作者不認為劉備拜訪了三次是直到第三次才和諸葛亮見面交談的,因為諸葛亮“絕不可能一次面談即應邀出山”,“兩人應該有過多次‘草廬之中’的交談”?梢,《三國志》所記載的“隆中對”只是這三次見面中的其中一次(可能是第一次見面,因為“乃見”是“剛剛見面”之義;但更有可能是第三次,因為經(jīng)過了前兩次的見面,這葛亮對劉備才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故這一次見面才會向劉備全盤托出自己的統(tǒng)一天下戰(zhàn)略)詳細記錄而已,至于其它的兩次(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二、第三次)見面過程史書則沒有記錄而已(古書行文求簡,很可能是沒有必要記錄)。需要注意的是,兩人見面不可能是“兩次”,原因是如上如果僅有“兩次”,也還是不能成為“多次”的。因此,文中所說的“多次”就是“三次”,這是確定無疑的。]

          答案示例:“3次”,根據(jù)最后一段:“因此,《三國志》的上面幾句可以翻譯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訪了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剛剛見面,(劉備)就屏退了身邊的人說:……’”也就是劉備總共去了3次。

        【《“凡三往,乃見”質(zhì)疑》閱讀訓練及答案】相關(guān)文章:

        王往《活著的手藝》閱讀答案08-27

        《三峽》閱讀訓練及答案06-29

        小說閱讀訓練及答案06-26

        《暮春》的閱讀訓練及答案10-31

        《梁書》閱讀訓練及答案10-12

        《牽手》閱讀訓練及答案09-28

        《天鵝》閱讀訓練及答案07-24

        《白鵝》閱讀訓練及答案11-01

        《燕子》閱讀訓練及答案12-18

        《鄉(xiāng)愁》閱讀訓練及答案01-2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