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文言文《魚我所欲也》的原文及其翻譯

        時間:2024-04-08 10:40:59 龍城 魚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文言文《魚我所欲也》的原文及其翻譯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文言文《魚我所欲也》的原文及其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文言文《魚我所欲也》的原文及其翻譯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wéi)茍(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wù)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ì),一豆羮(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與(yú)?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上》。

          2、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3、患:禍患,災難。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喪:不丟掉。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我就會放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我就會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超過生命的,那么可以憑借來保全生命的做法為什么不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災禍的事情為什么不做呢?那么有辦法求生但是卻有人不采用這個做法,那么可以借此來躲避災禍卻有人不這樣做。因此,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就是義),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就是不義)。不僅僅有才能的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不丟掉它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過路的饑民都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輕視它。不管是否符合禮與義就接受優(yōu)厚的俸祿,這高位俸祿對我有什么增益呢?是為了住宅的華美,得到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道義寧愿身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愿身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愿身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卻為了讓我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本性。

          賞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泵献诱J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孟子從三個方面論證了舍生取義的意義。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边@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正義),所以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愿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边@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shù)氖侄?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shù)霓k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通過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耙缓勈常欢垢,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薄昂劇笔枪糯埖膱A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饑餓的過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抖Y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厭惡,所以寧愿餓死也不愿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舍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舍生取義。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中卻見利忘義。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鐘俸祿呢,萬鐘俸祿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盀閷m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愿受侮,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應該罷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jīng)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托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qū)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并送給孟子萬鐘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fā)的,表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后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guī)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爆F(xiàn)代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边@都是與“舍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xiàn)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北緛,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xiāng)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簡析: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出自《孟子·告子上》。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作者多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同時,他也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

          文章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作者認為人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yǎng)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他認為這一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的精華。全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表現(xiàn)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漢族,東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

        【文言文《魚我所欲也》的原文及其翻譯】相關文章:

        孟子及其弟子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07-27

        《魚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譯08-05

        《魚我所欲也》原文翻譯10-24

        魚我所欲也原文翻譯04-10

        魚我所欲也原文、翻譯08-27

        魚我所欲也原文、翻譯02-24

        《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06-08

        【經(jīng)典】《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06-11

        《魚我所欲也》原文翻譯10-2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