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張小嫻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色
張小嫻作為20世紀90年代香港最受歡迎的言情小說家,以其簡單動人的都市愛情故事打動了我們。
一、以愛情為重心的創(chuàng)作內容
身為言情作家,張小嫻的作品涉及到了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各種類型的愛情?梢哉f,她的小說因愛而生,依賴愛情而活,基本以愛情為重心。通過文字,她向我們講述了各種各樣的愛情故事與情感波瀾,刻畫出了不同的愛情類型,并且對愛情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其作品扉頁上,都能看到這樣的一段文字:“她相信承諾,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男人的諾言。她找尋幸福,然后發(fā)現(xiàn):失望,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有所期待,才會失望。遺憾,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還有令你遺憾的事情。她追尋愛情,然后發(fā)現(xiàn):愛,從來就是一件千轉百回的事。”在她的作品中,女人的心性、男人的特點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愛情就像檸檬,有著九分的酸,一分的甜。沒有那九分的酸,怎見那一分的甜有多甜。”而張小嫻筆下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不斷追求著那一分的甜。張小嫻書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因為她習慣于站在平凡人的視角寫我們的愛情。
張小嫻筆下的各種角色都是努力求生者,他們的愛情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愛情,但這之中卻充滿了糾葛,錯綜復雜,纏纏繞繞。愛情是甜蜜的,也是千瘡百孔的,所以她筆下的愛情故事多以遺憾或痛苦而告終。不過這也是她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點,直白、現(xiàn)實,甚至有些冷酷。
二、“我”視角下的男女形象
這個“我”并不是本文作者,也不是張小嫻本人,而是張小嫻筆下的“女性”主人公。張小嫻的小說是以女性特有的筆觸,突出對女性特有的關注。“她擅于在達觀的文字下潛藏銳利鋒芒,以充滿女人智慧的筆法,一針見血的文字、冷靜客觀的愛情觀,描寫出對大都市現(xiàn)代愛情關系的種種思索”,用這句話來形容她再合適不過。
張小嫻在文中習慣用第一人稱,即用“我”的眼光,“我”的感情,“我”的口吻來敘述一個個充滿變數(shù)的愛情故事。先是與“我”有關的戀人、朋友的愛情,然后是戀人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戀人的愛情故事,這些愛情交叉重合。她就像是一位手藝精湛的工藝家,不慌不忙、從容自如地編織一段段真實而凄迷的情緣與愛戀。她的藝術世界看起來既平實又充滿波瀾。
三、本真的藝術手法
首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她的作品標題都很特別、新奇。像《面包樹出走了》、《荷包里的單人床》、《三月里的幸福餅》等,這充分勾起了讀者的好奇心。
其次,她非常善于運用意象,這對于她作品的`整體風格和故事的開展都起了很大作用。在《三月里的幸福餅》中貫穿全局的當屬“幸福餅”這一意象,其他作品中,如浮塵子鐘、蝸牛奄列、縫在抱枕里的信、一種叫做“恩戴米恩的月光”的燈等,不能不說這些新鮮的意象讓整個故事都溫馨浪漫了起來,還給人帶來了不做作的驚喜。像冬夜里的一杯熱茶,即使讀者孤單落寞,心里也會變得溫暖。
最后,小說多用平白直敘的白描手法。她很少用復雜的修飾詞和冗雜的細節(jié)描寫內心世界的情感,而是選用最簡單、最平實的語言清楚明白地講述故事本身。她喜歡用人物之間簡短的對話和少量的動作描寫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種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手法,使得她的小說語言顯得真實自然,又不失細膩。
而且字里行間都蘊含了豐富的哲理,用“平時達觀的文字下潛藏著銳利的鋒芒”,來形容其文字最為不過。她的語言通透睿智、犀利簡潔,闡釋了愛情,表現(xiàn)了人生,也刻畫了人性。如:愛情不是兩個人或者三個人的事,而是一個人的事。愛情,是自身的圓滿。當你了解愛情,你也了解人生。這就把愛情提到了與人生同樣的高度,把感悟愛情視為領悟人生、完善自我的并經(jīng)之路,賦予愛情以人生的終極意義。
四、關于愛的成長教育
張小嫻的作品核心應該就是她現(xiàn)實、大膽的愛情觀念了。接受她的愛情觀念,可能會覺得現(xiàn)實殘酷,對將來望而卻步,但這種殘酷是每個人必須經(jīng)歷的關于愛的成長教育,這也是我們對人生的正面思考。
每個人尤其是女孩都可以執(zhí)著地追求愛,但每個人都要有獨立的一面,愛情也需要獨立的空間。她的愛情觀倍受關注,從網(wǎng)絡上各種各樣的愛情語錄就可以看出來,這些對女性生存空間的思考,對都市愛情的解析,對人性的感悟都可以成為一場全新的教育。
張小嫻是一個充滿智慧、但又不會咄咄逼人的女子。正是她特別和率性的寫作,使得她自成一派,在港臺文學中獨樹一幟,并贏得了巨大聲譽和無數(shù)讀者。雖然有時她的作品會被當作消遣讀物,不登大雅之堂,但要知道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不管怎樣,她的作品是對她所處的現(xiàn)代都市或當今時代的一種映射,會讓都市中忙碌的人暫時停下來,思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