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大學》的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fā),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大學》的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學習《大學》的心得1
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喻戶曉的“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嗎?對了,那就是《論語》《大學》《孟子》和《中庸》。在這個寒假中,我就閱讀了“四書五經”中四書之一—《大學》。
《大學》這本書為世人所傳誦,是儒家學派的經典。那么,何為“大學”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大學就是一片政治哲學論文,探討了各國平天下的`原則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為三大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個條目,闡明了治國平天下必須從“修身”、“齊家”做起,而“修身”、“齊家”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途徑。其中還特別強調個人修身對政治的影響。
《大學》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則的表現(xiàn)。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學》看得很重,還將《大學》中的話用于生活當中做到。
古代漢武帝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在位時,可見多么重視儒家學派呀!漢武帝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打敗了匈奴的屢次進攻,最終統(tǒng)一天下。
《大學》這本儒家學派的經典,告訴了我們太多太多。勤政愛民、自立修身,讓我們永遠記住“四書五經”中《大學》這本書吧!
學習《大學》的心得2
大學一篇,作為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提出的“三綱”、“八目”等重要觀點可被稱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若是超脫出一個學術流派來看,《大學》中簡單明確的觀點與古今多數(shù)的道德標準、行為規(guī)范也都有相通。
而“大學之道”,究竟存于何方、歸于何處,是一個最基本、卻也最難回答的問題!洞髮W》一篇之所以能流傳甚廣,也就在于它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不意在學術而意在整個社會的解答。這一解答融入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體系,也融入了整個社會的血脈,以一種文化而非答卷的形式,傳承至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中舉例說:“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逼鋵崯o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不能否認,由于先天的具有或是后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實就已經在人的心中存在。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合乎品質,需要的是“喚醒”。
這一“喚醒”看似容易,卻往往要面對一堵堵沉睡的墻。在耐心被耗盡之后,對民眾的道德教育就淪為了簡單易行卻基本無效的幼稚化教育!坝字苫逃钡某霭l(fā)點絕非愚民,而是要啟迪民眾。但其致命之處就在于,把社會大眾當做“零基礎”的愚民進行教育。
在當下,面對“道德滑坡”這一類愈發(fā)猛烈的抨擊和指責,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并付諸實施,卻始終收效甚微。道德滑坡導致了道德教育轟轟烈烈,而道德水準卻又并無想象中的觸底反彈,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運動化地進行。但其實,民眾從不缺乏道德知識,而只是不想運用。一遍又一遍地灌輸重復的知識,只能是短暫刺激,從來都不是長久之計。似乎我們該去重拾起《大學》中所說的“明明德”,吹散掩蓋美德的陰霾,使其發(fā)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學之道,在親民。
《大學》引《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謂“親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變革,“新”是發(fā)展,“新”是從過去到現(xiàn)在,“新”從現(xiàn)在到將來。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中所說的“新”卻并非是與“舊”相對,甚至是與“舊”相合。“新”的本質是不斷調整而達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無論道德上、物質上,人與社會總是會出現(xiàn)種.種矛盾。在特定的歷史情形下,我們會將其歸于時代的變遷使得人的角色出現(xiàn)了錯位。因為個體總是太渺小,經受不住環(huán)境一絲一毫的改變。但從一個普遍性的意義上說,絕大多數(shù)時間和地點,世界運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卻不能消除人和社會之間的碰撞——是人在變,而非世界在變。也許有某一個瞬間,你與世界、社會是如此契合,可這種狀態(tài)卻無法維持。風吹草動都會使得你于不經意間與那一點錯離,而只好通過不斷的修正錯折往返。
新,歸根到底是對“正確”的動態(tài)保持;蛟S正確的標準沒有改變;或許世界未變,人卻對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或許世界變了,人卻不為所動。無論變與不變,每一次自新都是一次新的挑戰(zhàn),結果由個人和社會共同承擔。
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大學之道的最終追求,并且有具體的藍圖!洞髮W》中描繪道:“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庇行┝钊梭@訝的是,大學之道的目標沒有設定為人人的道德標準都向“君子”看齊,而是很大度地給出了如此寬泛的標準。
這種包容的理想目標,對現(xiàn)今社會所追求的和諧共生非常有借鑒意義。多元的追求與發(fā)展,并不是我們邁向一致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渡,而是我們應追求的目標本身。道德標準的高低之間存在角度的差別,只要在最低界限之上,就都應當是以平等的地位存在的。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中,不同價值標準之間的共處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而非“忍讓”。后者所帶有的對優(yōu)劣的判別,會使得不公正的取向產生。
所謂“至善”,“至”在社會秩序井然,“至”在個人的選擇得到充分尊重,“至”在一切都擁有最豐富的可能性!吧啤钡臉藴士赡芴^虛無、難以設想,但可以肯定的是,社會的善與每個成員的善之間有著必然聯(lián)系,前者只不過是對后者的概括。而對每個個體來說,善是需要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選擇來完成的,而不能由他人或社會代勞。這樣的選擇過程,既是為了滿足個體,同樣也是在為社會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對不同可能性的嘗試機會。
大學之道,在求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對個人修養(yǎng)而言也好,對社會發(fā)展而言也好,恐怕都沒有終極答案!洞髮W》一文對此的探索得出了一定的結論,并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所認可。但我以為,《大學》更大的意義在于探索本身。
從古到今,無論個人、集團、社會,都會經歷許多痛苦與災難。但他們探求“大學之道”的步伐卻從未被打擊、失敗阻擋。思考者們、踐行者們,都懷抱著讓個人、社會變得更好的不滅希望,用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式,不斷探索著。
他們是尋路者也許他們從未得出完美的答案,卻也一步步地以雙手之力推動社會與其中每個個體的前行。也許他們得出的結論相悖,也許他們采用的方法相反,但他們對世界的熱愛與執(zhí)著,將后人和身后的世界改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尋路直至今日。我們都對完滿的人格、美麗的世界有著同樣熱切的憧憬,我們也在尋路。也許你對《大學》的作者提出的道路十分贊同,也許你的心中有另一條前行之路,也許你的看法模糊不清、難下決斷。每個尋路者都投射出一點星光,因為你曾為人與社會的前行貢獻出哪怕最微薄的力量。
沒有哪一顆星能夠照亮整片夜空,但所有的`星卻能聯(lián)結起一個宇宙;沒有哪一個尋路者能夠為最理想的未來給出一勞永逸的答案,但所有的尋路者卻將腳印踏滿了追尋歷程中的每一寸。
《禮記大學》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其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其條目。大量使用排比和蟬聯(lián)句法,環(huán)環(huán)相扣,間不容發(fā),氣勢磅礴,雄辯有力,鮮明地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內圣外王”的人生理想。
人的一生,時刻都需要學習。欲“外王”必須先“內圣”;欲“內圣”必然需要加強自我道德的修養(yǎng)。也就要做到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缺一不可。
作為大學生,確實應該明其本,知其用,然其所厚其所薄。當今大學生面臨著種.種壓力和矛盾,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觀失望的人實不在少數(shù)。在這物欲橫流,文化泛濫的社會狀態(tài)之下,很多人早已忘記了道德修養(yǎng),只是庸庸碌碌,貪于享樂,卻不珍惜年華盛景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只會消磨意志,沉淪下去。
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是我們每個大學生必須正視的課題,這是首要的。其次,應潛心學習,深入研究,在學習好本專業(yè)的基礎上,努力向其他方向發(fā)展。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虛幻之中,而放棄了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而應當分清主次,如文中所說:“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靜下心來,才能有所慮,有所得。倘若魯莽,草率行事,必將終無所獲。
《大學》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奮斗。無道德,無修養(yǎng),便胸無大志,就不會去奮斗,不奮斗,便終不可“外王”。所以,我認為,提高自身修養(yǎng),當入其微,從小事做起,從小志做起,點點滴滴,循序漸進。如此,方可能安能靜,知其本末,曉其終始。發(fā)于心而動于行,如此,才能實現(xiàn)志向,有所作為。
《大學》之道是一條立志,實現(xiàn)理想之道。告訴我們凡事要從最基礎的做起,牢記其本,明知其本,而后才能有所方向,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而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基礎之上,每一步都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謹小慎微,勤勤懇懇,才是實現(xiàn)“外王”的基礎。
《禮記大學》凝聚了儒家學派關于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其人格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均不無積極因素,因此,它是所有有志之士用以自勵并為之奮斗的人生目標。
自從從象牙塔進入五彩繽紛的社會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社會真的很大,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思想,世間萬象進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間萬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別墅、豪車、美女、奢侈品,好像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沒有,我總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最后自己還是一無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結果努力的成果與欲望的比例趨近無窮小。我開始困惑,開始糾結,開始憤懣,開始討厭這個世界、討厭父母、討厭朋友、最后討厭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虛無的存在。
也曾回憶起自己在少年時的快樂時光,父母從來不管我,但是鄰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說我成績好,會做家務,懂事,孝順,會照顧弟弟。有時候看到可憐的乞討者,還會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攢下的零花錢都贈給了他?墒菫槭裁撮L大了,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機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讀了一些儒學,原本我對儒學之類的書并不感興趣,覺得深奧難懂,并且是天方夜譚,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儒學是伴隨我們一生成長的明燈。其中最讓我感受之深的是《禮記·大學》,很多人說《大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覺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進修的階梯,我從中受益匪淺。
學習《大學》的心得3
“學而優(yōu)則仕”,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得給予相應的官職,否則便是重視不夠關懷不到。當然,沒有一官半職也無法說明你取得了成績。正是這一句辛辣的書評吸引了我,從頭至尾,一氣呵成!
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心理描寫更彰顯了人物百態(tài),然而讀罷給我最深的感覺卻是:這里不是校園。沒有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沒有青春校園的生機和活力;沒有學術論壇的'筆劍爭鋒。
這里是一個工廠,專門負責生產經營的地方;這里是一個圍城,城里城外的人們各顯神通;這里更是一個集市,到處都是呼喊叫賣的聲音。
文章還在陸續(xù)的連載之中,我還沒有讀到故事的末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會以什么樣的結局來結束這所謂的大學。暫且不去談那些領導們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杜小春的見異思遷,高歌的形骸放蕩,馬長有的拾階而上,這哪里是大學教師的模樣!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到底是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在這樣的校園里,這樣的潛規(guī)則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開頭的杜小春很像現(xiàn)實中的我,所以讀到她出現(xiàn)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為我知道,我是永遠不會成為杜小春那樣的人。我可以與名利無緣,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貧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燈不滅,走過悠長的黑暗,迎來的定會是燦爛的黎明。
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過于此吧!
學習《大學》的心得4
老師說:“《大學》是我國的“四書”之一,它積淀華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學生必讀的經典之一!蔽壹泵χ芰腿D書館借來看。之后,我去網上搜查資料,原來《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后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tǒng)而非其他歪門邪道。明明德、親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都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歷練內圣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yè)。這兩種含義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牢記在心,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在這個過程中時刻記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實現(xiàn)理想。
學習《大學》的心得5
哲人說讀書是一件歡樂的事情,我贊同。
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歡樂,如一葉扁舟在浩瀚大海中遨游,讓人心醉神怡:如朵朵白云在湛藍天空中漂游,讓人思緒萬千:如條條錦鱗在碧波中神游,讓人悠游自在,樂不思蜀~徜徉在書的海洋中,似歡樂神仙!
讀書就是與作者談話。漫步于書海中體味名人的高尚情操,領略哲人的風采,于圣人交流心聲,提高自我素養(yǎng)。無論何時何地,讀書能夠讓我們忘記世俗繁華,進入一個忘我境界,舒展身心。
斜風細雨乍秋寒無奈把夢共雨天看那梳長辮子女子不再獨行與蒙蒙淫雨中,不再雙眼迷離的'痛吟詩歌,勇敢應對挫折。
感悟謫居黃城,把酒迎風,酒興一嘆仕途之坎坷,政事之漩渦,滿腹之冤屈。他將竹杖芒鞋代替功名利祿,大江東去滄海寄余生。
讀書賦予我夢想,給我的生活添加許許多多的現(xiàn)實中的精彩和浪漫。
讀書我讀懂了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獨居寂靜之居:我懂了《采葛》中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內心的無奈與傷感:我讀懂了智過三秋,中軍帳里出謀劃策,五丈原前求多時間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中心。
讀書使人明智,讀史使人樂觀,讀詩使人靈敏,讀哲學使人悟人生之道。
學習《大學》的心得6
說實話,只要和國學有關,和傳統(tǒng)經典文化沾邊,就覺得很高大上,離我們日常生活很遠,哪怕我是一名語文老師,盡管我曾經會很熟練的背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很多內容。
《大學》里提到“親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覺得他們并不“親民(跟勞動大眾關系密切,親近民眾,接地氣)”。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四書》《五經》,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詳?shù)拿洌看巫x這些經典,就像探尋一座儲量極為豐富的寶藏,好像窮其一生都未必能觸及其根本,有時更感覺自己只是看見了一棵大樹的枝枝葉葉,根本無法窺見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廣多深!
所以,我喜歡把我學習經典并能從中汲取能量的過程稱之為“扎根”。而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氣。
本書整體架構很簡單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別解析了《大學》《中庸》兩本書以及自己為其注解的緣由初衷。在忠實誠意的基礎上有傳承有創(chuàng)新有堅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蘊,精妙的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兩部經典作品的偉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組成:原文,譯文和注解,看似簡單實則精心。我想這種設計可以使適合閱讀的讀者年齡段無一不包。幼童可以素讀原文,初學者青少年可以精讀譯文,積淀頗豐的成人可以深入研讀注解,可謂老少皆宜,深淺都可。
本書在注解的時候,可謂用心極細致,用先生自己的話說:“我的譯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沒有含糊其辭的空間;我的注解則著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現(xiàn)一貫之系統(tǒng),盡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術語,由此期望古代‘大學’教育的理想再現(xiàn)于今日,成為我們共同尋求的學習目標與修養(yǎng)指南!倍鴮τ凇吨杏埂犯迪壬脑u價也是極高的。“人性之偉大、美妙與神奇,至此臻于巔峰,可謂止于至善了!
至于譯文的準確和忠誠,注解的精妙和深廣自不必說。眾所周知,作為儒學經典,《大學》主要內容是 “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三綱領,以及實現(xiàn)三綱領的八個條目或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吨杏埂穭t主要集中在講“中和(中庸)之誠”,通過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三達德(智仁勇)以及九經(治理天下的九個基本方面)的敘述,統(tǒng)一明和誠、融合尊德性與道問學而彰顯天地之文。兩書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tǒng)價值觀表述,可以說對我們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和深厚底蘊的建構提供借鑒和滋養(yǎng)。
傅先生告訴我們:《大學》讓我們明白為什么這樣說?而《中庸》是修養(yǎng)德行的指導和方向,是讓我們知道這樣說是為了什么? 也就是說《大學》是為培養(yǎng)貴族子弟的從政素養(yǎng)而這樣說。《中庸》這樣說是為了實現(xiàn)《論語》中的“中庸至德”和《大學》中的“止于至善”!洞髮W》一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吨杏埂芬婚_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我們把這三個說法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孔子為個人修養(yǎng)德行指出了必須到哪里去,也就是確定了“中庸至德”這個最高目標。其次《大學》為即將從政的`貴族子弟指出了必須做什么,以實現(xiàn)“中庸至德”。他們必須彰顯高明的德行,必須親近愛護百姓,必須永不停止地去追求“至善”。要做到這三條,又必須做這些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另外《中庸》則在對“至德”和“至善”進行具體化的基礎上,論述必須怎么做,才能實現(xiàn)“至德”和“至善”。所以,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傅先生為我們解讀的兩部作品的微言大義,那么我們的扎根之旅算是真正開始了吧。
說實話作為一個初學者,我最初接觸《中庸》,感覺它有點亂,沒有較強的邏輯性。閱讀本書,越來越發(fā)現(xiàn)了《中庸》的美。它既像一篇抒情散文,又似觀點鮮明的論述文。第二十九章中“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這不是酣暢淋漓的抒寫君子的追求和情懷嗎?《中庸》表達觀點從不模棱兩可、含含糊糊,而是斬釘截鐵、明確利落。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庇^點可謂至清至明。另外有人說《中庸》還有一些懸疑小說的引人入勝。比如第一章講了“中”和“和”,卻沒有講“庸”。也許“庸”就是留在“中”與“和”之間的一個懸念。如果不能真正深深扎根下去,這些玄妙可謂深奧。
經典,就是傳承千年而不衰的精粹,是埋藏千年值得我們一再探尋的寶藏,是我們必須深深扎下去的根。
扎根不僅僅是一棵參天大樹的目標,也是每一棵花每一株小草的夢想,也是我們?yōu)榱俗屪约焊篮,為了讓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更美好的不懈追求!
就像宋鴿老師推薦閱讀的《當務之急是“啃”讀一本墊底的書》我想,所謂“墊底”的書就應該是像《大學》《中庸》一類的書吧。
因為《大學》《中庸》之美,“四書”“五經”之妙,中華傳統(tǒng)經典之博大,都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都是我們修養(yǎng)自身,振興中華之根!
學習《大學》的心得7
上周日犯錯被老師抓進自習室,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釋,因為在這里跟生活老師就沒什么道理可講,什么是理?他們一直把嗓門大,我是老師當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師這倆字,禽獸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無恥到這種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話歸正傳,在自習室我利用多余時間,看完從小學到高中左耳進右耳出的三本書《論語》《大學》《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覺是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之根,數(shù)千年來從未改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論語》《大學》《中庸》 讀后感。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愛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數(shù),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擾他們,安安心心的種地,賺點小錢,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點累點沒關系?涩F(xiàn)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總有那么幾個喜歡鬧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場戰(zhàn)爭下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這個時候孔子就出現(xiàn)了,他認為統(tǒng)治者們應該以仁以仁志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而百姓也是這樣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為大眾所想,所以會受到老百姓喜愛和推薦,正好西漢時期窮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獨尊儒術建議得到漢武帝支持,于是儒家的經典流傳于世,經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孔子認為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才是仁,當然做些的都很難,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個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還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嗎?
從歷史上的規(guī)律來看,好人幾乎沒一個好下場,劉備以仁義待天下,雖有眾多民擁護,但最后仍是未統(tǒng)天下留終生遺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后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學習《大學》的心得】相關文章:
學習大學數(shù)學的心得03-23
大學學習心得09-24
大學課程學習心得03-29
大學學習日語的心得07-18
大學在校學習生活心得04-26
大學體育學習心得03-30
電大學習心得12-01
大學學習心得02-27
電大學習計劃與心得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