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優(yōu)選15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都要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那么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
管燕得罪齊王,謂其左右曰:“子孰而與我赴諸侯乎?”左右嘿然莫對。管燕連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難用也!”田需對曰:“士三食不得饜①,而君鵝鶩有余食;下宮糅羅紈,曳綺縠②,而士不得以為緣③。且財者,君之所輕;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輕與士,而責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難用也!”
。ㄟx自《戰(zhàn)國策·齊策》)
注:①饜(yàn):本義指吃飽。②綺縠(qǐ hú):綾綢縐紗之類。絲織品的總稱。③緣:邊緣。
19.解釋下列加點詞。(3分)
。1)子孰而與我赴諸侯乎? (2)連然流涕
(3)謂其左右曰
20. 下列句子中的“以”與“士不得以為緣”的“以”用法與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而責士以所重事君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將以攻宋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1.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且財者,君之所輕;死者,士之所重。
22.閱讀全文,用自己的話回答為什么管燕的左右沒有人愿意與他“赴諸侯”?(2分)
19. (1)誰,哪一個(2)眼淚 (3)告訴(對……說)
20.而且(何況)財貨是您所看輕的,死是士人所看重的'。
21.C
22.因為管燕未能善待別人,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利益。(不肯把他所看輕的財貨送給士人,卻要求士人以他們所看重的死為他效勞。)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2
孟嘗君有舍人①而弗悅,欲逐之。魯連②謂孟嘗君曰:“猿狝猴錯木據(jù)水,則不若魚鱉;歷險乘危,則騏驥③不如狐貍。曹沫④奮三盡之劍,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鎒⑤與農(nóng)夫居垅畝之中,則不若農(nóng)夫。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而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嘗君曰:“善!”乃弗逐。
【注釋】 ①舍人 ②魯連:姓魯名仲連,也稱魯連。齊人,游俠義士。 ③ 騏驥:千里馬。 ④曹沫:魯莊公時的武士。⑤銚鎒:農(nóng)具
小題1:下列四組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 )
A.不若魚鱉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B.故物舍其所長食之不能盡其材
C.而來害相報者時時而間進
D.乃弗逐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2:翻譯句子。(2分)
曹沫奮三盡之劍,一軍不能當。
小題3:說說本文蘊含了一個怎樣的道理?(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1:曹沫舉起三尺長劍,全軍(整個軍隊)也不能抵擋。
小題1: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點而完全否定這個人。
小題1:B中“其’是代詞,代物。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關鍵詞“奮“”一軍“的理解。
小題1:只要觀點正確,說法不要求統(tǒng)一。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3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余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萃跫次,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余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日:“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令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日:“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措,有高世之心,故假節(jié)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俺悸劰胖,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shù)奉教于君子矣?质逃咧H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注】①樂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國,燕昭王以客禮相待,遂留燕。
4.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
棄:離棄,這里指“離世”
B.故假節(jié)于魏王
假:假裝
C.墮先王之名者
墮:毀壞
D.臣雖不佞
佞:有才能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B.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C.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D.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樂毅在燕昭王時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齊,先后占其七十余城;萃跫次缓,使用了齊人的反間計,派騎劫去代替樂毅,樂毅逃到了趙國,趙王封樂毅為望諸君。
B.燕惠王在齊攻燕后,感到了后悔,但這一悔恨,不是由于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而是害怕樂毅助趙攻燕,于是燕王遣人責備樂毅。
C.樂毅在回信中闡明圣賢之君應選賢任能,賞功罰過,對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時也表明自身受燕昭王封賞當之無愧。
D.樂毅在回信中沒有直接地批駁燕惠王,而是從剖白自己心跡方面人手,不卑不亢,情辭懇切,最后寫自己以古之君子為榜樣,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同時勸燕惠王不要繼續(xù)聽信讒言,對自己抱有疑懼之心。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
(5分)
譯文:
(2)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5分)
譯文:
4.B5.C6.A
7.(1)先王過高抬舉我,從賓客中將我選拔出來,安排的職位在群臣之上,不與宗族長輩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大意3分,“擢”“謀”每點1分)
(2)我擔心您手下的人只聽信身邊人們的話,而不明察被您疏遠的人的行為,所以我冒昧地寫信答復您,希望 您仔細想想吧。ù笠3分,“疏遠”“報”每點1分)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4
蘇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②不肯留?愿聞其說。”對曰:“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③難得見如貴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見帝!蓖踉唬骸跋壬蜕幄,寡人聞命⑥矣!
【注】①蘇秦:戰(zhàn)國時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謁者:古代掌管進見的人(國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館舍。⑥ 聞命:敬辭,指明白對方的意思。(選自《 戰(zhàn)國策》 )
小題1: 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4 分)
、 談卒,辭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不遠千里而臨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愿聞其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蘇秦之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2: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 分)
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 試說說文中蘇秦和楚王的言行給了我們哪些有益的啟示。(2 分)
參考答案:
小題1:(4 分)①完②到,到……跟前;③聽;④到,往,去(4分)
小題2:楚國的糧食比珠玉還貴重,柴草比桂木還貴重。(2分,“食”“于”譯句時須落實)
小題3:做事要有耐心,說話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別人,善于接受別人的意見(1分)
小題1:
試題分析:“卒”在古文中有三義:士卒、死、終,本句為“終”,“臨”本義為“靠近”,“聞”為“聽”,如果加“所”,“所聞”,即是名詞“聽到的”,“之”動詞“到、往”。
小題2:
試題分析:關鍵要把“食”“薪”“于”翻譯好,“食”在句中當名詞“糧食”,“薪”指柴草,“于”,意為“……比……”。
小題3:
試題分析:“三日乃得見乎王”,蘇秦被怠慢,心中是不高興的,但自己身負使命,身為一國使者,對對方必須尊重有禮,所以蘇秦以“貴”“天帝”相稱,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尊重”問題,可以聯(lián)系孔子的話“人不知而不慍”。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5
閱讀古文,回答問題(12分)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偃f,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玻鞘恐。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著,徒以有先生也!
小題1: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劃線詞(4分)
安陵君其許寡人 其:(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 )
豈直五百里哉 直:( ) 長跪而謝之 謝:( )
小題2:將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
小題3:簡析劃線句子在文中的表達作用。(2分)
小題4:請結合上下文仔細揣摩分析“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這句話,寫出該句話的“潛臺詞”。(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加重語氣的助詞(可譯為恐怕、大概、一定要)交換只(僅僅)道歉
小題2:“ (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國。 (2)胸懷憤怒尚未發(fā)作的時候,天上就降下了預示吉兇的征兆。
小題3:用反問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騙局,維護本國國土的尊嚴。
小題4: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fā)怒,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小題1:
試題分析: 注意“其”的多種用法和“直”“謝”的古今含義的不同,不可望字生義。
小題2:
試題分析:第一句中兩個“使”意思是不同的',注意區(qū)別;第二句“休祲”兩字詞要解釋清楚。
小題3:
試題分析:“表達作用”,不是問說了什么,不能翻譯句子作答,是指唐雎如此說的用意,根據(jù)文章情節(jié)理解分析。
小題4:
試題分析:“潛臺詞”,即文字之外藏于說者心里的含義,唐雎用的是反問句,可從唐雎的心理活動去理解分析。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6
秦并趙,北向迎燕。燕王聞之,使人賀秦王,趙王系之。使者曰:“秦趙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趙者,為秦也。今臣使秦,而趙系之,是秦趙有郄②。秦趙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無妨于趙之伐燕也。”趙王以為然而遣之。
使者見秦王曰:“燕王竊聞秦并趙,燕王使使者賀千金!鼻赝踉唬骸胺蜓酂o道,吾使趙有之,子何賀?”使者曰:“臣聞全趙之時,南鄰為秦,北下曲陽為燕,趙廣三百里,而與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勝秦者。國小而地無所取。今王使趙北并燕,燕趙同力,必不復受于秦矣。臣切為王患之。”秦王以為然,起兵而救燕。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詞語的`含義。
。1)秦趙為一,天下服矣。( )
(2)秦王以為然而遣之。( )
。3)而與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4)臣切為王患之。( )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一樣的是( )
A.且臣之使秦 北有愚公者,且年九十
B.無妨與趙之伐燕也屬予作文以記之
C.國小而無地所取 忌休八尺有余,而形體昳麗
D.鄉(xiāng)為深思而不受 臣切為王患之
3.將文中劃線句句子翻譯.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文中的燕使和足跡諷齊王納諫有何不同?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順服,順從,服從(2)釋放,使離去(3)通“拒”,抗拒(4)憂慮,擔憂
2.C
3.燕王私下聽說秦國兼并了趙國,就派我?guī)Ы饋碜YR。
4.燕使從對方角度舍身處的進行勸說。
。ㄒ鈱纯桑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7
【古文閱讀】
龐蔥①與太子質②于邯鄲③,謂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④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ㄟx自《戰(zhàn)國策·魏策》)
。圩⑨專茛冽嬍[:人名,戰(zhàn)國時魏國的大臣。②質:做人質。③邯鄲:地名,趙國的首都。④大梁:地名,魏國的首都。
8.用/劃分下列句子朗讀時的'停頓,劃兩處。(2分)
夫 市 之 無 虎 明 矣
9.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①謂魏王曰 ②愿王察之
、鄱h臣者過于三人矣 ④而讒言先至
10.下列句中的加點的于字與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中于意思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
11. 翻譯劃線的句子。(4分)
、偃搜允杏谢ⅲ跣胖?
②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12.成語三人成虎就源自本篇,請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談談你對這個成語的理解。(2分)
參考答案:
8.夫/市之無虎/明矣
9. ①對 說 ②明察 ③超過 ④到
10.C
11. ①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它嗎?(言市信乎各0.5分)
、诤髞硖咏Y束了作人質,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罷質果見各0.5分)
12. 謠言被多人傳播后,極有可能變成一種可怕的力量。(意對即可)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題。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kui)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同“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通“默”,沉默,停止說話),則什已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jù)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啕(通“吼”)籍叱咄,則徒隸之入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
昭王日:“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谑遣荒芷谀辏Ю镏R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zhàn)。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選自《戰(zhàn)國策·燕昭王求士》)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眄視指使 眄:斜視。 B.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捐:舍棄,扔掉
C.燕王吊死問生 吊:安慰,慰問。 D.燕兵獨追北北:潰敗的軍隊。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真誠對待并重用人才的一組是(3分)
、俦吧砗駧 ②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
、鄱溟T下 ④昭王為隗筑宮殿而師之
、菖c百姓同甘共苦 ⑥遂以樂毅為上將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齊國趁著燕國的危亂攻破了燕國,燕昭王明白自己一個人勢單力薄,即位后就禮賢下士,拜郭隗為師并向他請教,以圖報齊國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與層遞的手法勸說燕昭王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說辭氣勢充沛、說理透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C、郭隗講述養(yǎng)獸官為國君百金買馬首的故事,意在闡明求士要從身邊做起并不惜重金示人以誠的道理!堆嗾淹跚笫俊烽喿x答案及翻譯
D.燕昭王吸引了大批人才爭先恐后地來到燕國,燕昭王還與百姓同甘共苦,致使國富兵強。燕昭王二十八年時以樂毅為上將軍的燕軍直打到齊都臨淄并最終報仇雪恥。
7.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
(1)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
(2)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參考答案::
4.C(吊:吊祭,悼念。)
5.D(②主語不是燕昭王。③是郭隗的勸說。⑤是與百姓的關系。)
6.A(”拜郭隗為師并向他請教”不對,應為“向郭隗請教并拜他為師”)
7.(12分)
。1)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nèi)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人聽說大王拜訪那些賢能的人,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誠”、“ 朝”、“ 趨”)
(2)如果大王確實想招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比我賢明的人呢?(“今”、“致”“且”、和被動的“見事”各1分。)(3)略
譯文: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后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摹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愿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么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yè)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yè)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yè)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仆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jié)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后再默思,那么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么做,自己也跟著做,那么才能與自己相當?shù)娜司蜁䜩淼剑蝗绻麘{靠幾案,拄著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么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nèi)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jīng)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如果現(xiàn)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于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并拜他為師。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后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土兵們心情舒暢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及三晉趙魏韓聯(lián)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寶物,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分析:洞霄宮乃旅游勝地,被譽為羽化成仙之佳境,素為隱逸者所愛。此詩寫景抒情明凈美麗而輕 盈活潑:第一聯(lián)由山之大引出思之無垠;第二聯(lián)寫碧澗紅葉,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飛鳥,寫出秋容之鮮艷動感,毫無枯淡之色;第三聯(lián)對仗工整,寫景明凈簡淡;尾聯(lián)遐思悠悠,意境優(yōu)美,空山寂靜,誰能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韻呢?一切皆在不言中。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9
比較閱讀下面兩段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各題。( 14 分)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高祖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無敢①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項羽慢而侮人,陛下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②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 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注:①無敢:不要。②籌策:古代計算用具,引申為計策。③子房:張良的字。
小題1:下面幾句話,沒有停頓,請你用“/”劃分句子間的停頓。(2分)(只劃兩處)
夫 運 籌 策 帷 幄 之 中 決 勝 千 里 之 外 吾 不 如 子 房
小題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A.雖有千里之能B.策之不以其道 C.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D.項羽慢而侮人
小題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
小題4:【甲】文中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話回答)(2分)
【乙】文中劉邦認為他自己取得天下的經(jīng)驗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夫 運 籌 策 帷 幄 之 中/ 決 勝 千 里 之 外/ 吾 不 如 子 房
小題2:A、即使 B、驅使 C、……的'原因 D、傲慢
小題3:(1)想要跟普通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項羽忌妒賢能,有功的人傷害他,賢能的人疑忌他。
小題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用人杰取天下。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0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2—15題。(16分)
【甲】(鄒忌)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劉向《戰(zhàn)國策》)
【乙】齊宣王為大室,大蓋百畝,堂上三百戶①。以齊國之大②具③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諫者。香居④問宣王曰:“荊王釋先王之禮樂,而為淫樂,敢問荊邦為有主乎?”王曰:“為無主!薄案覇柷G邦為有臣乎?”王曰:“為無臣。”居曰:“今王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諫者,敢問王為有臣乎?”王曰:“為無臣!毕憔釉唬骸俺颊埍芤!”趨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諫寡人之晚也?”遽召尚書⑤曰:“書之寡人不肖好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劉向《新序》)
【注釋】①堂上三百戶:廳堂很大,能容下三百個房間。②大:強大。③具:備辦。④香居:齊國大夫。⑤尚書:官名。漢以前是小官,負責掌管殿內(nèi)文書。
9.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臣之妻私臣 ( ) (2)面刺寡人之過( )
。3)遽召尚書( ) (4)寡人不肖 ( )
10.請分別寫出下列兩句中加點的“以”的用法或意義。(2分)
。1)皆以美于徐公( ) (2)以齊國之大具之( )
11.用斜線為下面的`句子斷句,只限兩處。(2分)
書之寡人不肖好為大室。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上文中畫線的句子和課文中的有關句子。(6分)
(1) 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 何諫寡人之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書之寡人不肖好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齊威王、宣王執(zhí)政時是齊國的鼎盛期,根據(jù)甲乙兩段文字分析其原因。(2分)
參考答案:
9、12.(4分)(1)偏愛(2)指責 (3)立刻(4)賢德
10.(2分)(1)比(2)憑
11書之/寡人不肖/好為大室.
12.(6分)(1)大王受蒙蔽很久了。(2)為什么這么晚才向寡人進諫呢?
。3)記下,寡人不遵從先王教誨,蓋大宮殿,香子讓寡人停止了這種做法。
13.(2分)齊威王、齊宣王執(zhí)政開明,知錯能改;臣子賢德,能忠言勸諫。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1
齊、魏戰(zhàn)于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齊寡人之仇也怨至死不忘。國雖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對曰:“不可。臣聞之,王者得度①,而霸者知計。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遠于計。王固先屬怨于趙②,而后與齊戰(zhàn)。今戰(zhàn)不勝,國無守戰(zhàn)之備,王又欲悉起而攻齊,此非臣之所謂也。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jié)③而朝齊,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④,則楚必伐齊。以休⑤楚而伐罷⑥齊,則必為楚禽矣。是王以楚毀齊也! 魏王曰:“善!
。ü(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
【注釋】①得度:合乎法度。②屬怨于趙:和趙國結怨。③折節(jié):屈己從人。④游人而合其斗:使人到兩國游說,促成它們爭斗。⑤休:安定的。⑥罷:通“疲”,疲敝。形容人力物力受到消耗,不充足。
9.解釋下列加點字。(4分)
。1)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 ▲ (2)臣聞之 ▲
。3)則不如因變服折節(jié)而朝齊 ▲ (4)則楚必伐齊 ▲
10.下列句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的是( ▲ )(2分)
A.齊、魏戰(zhàn)于馬陵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B.覆十萬之軍 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C.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 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zhàn)》)
D.是王以楚毀齊也 扶蘇以數(shù)諫故 (《陳涉世家》)
11.按要求答題。(4分)
。1)用“/”給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劃兩處)(2分)
夫齊寡人之仇也怨至死不忘。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國雖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
▲
12.請用自己的話說說惠施給魏王提出了什么計策? (3分)
▲
答案解析:
9.(4分)(1)召見 (2)聽、聽說(3)朝拜 (4)攻打
10.(2分)C
11.(1)(2分)夫齊/寡人之仇也/怨至死不忘
。2)(2分)魏國雖然很小,我常想調(diào)全部兵力進攻它,怎么樣?”
12.(3分)惠施建議魏王假裝向齊國臣服,從而激怒楚國;并派人到兩國游說,促成它們爭斗,從而借助楚國力量攻打齊國。(一點2分,兩點3分。意對即可)
附譯文:
齊國、魏國在馬陵交戰(zhàn),齊國大勝魏國,殺死了魏國太子申,消滅魏軍十萬人。魏王召來惠施告訴他說:“齊國是寡人的仇敵,仇怨至死也不會忘記。魏國雖然很小,我常想調(diào)全部兵力進攻它,怎么樣?”
惠施回答說:“不可以。我聽說,稱王者能守住法度,稱霸者要懂得計謀,F(xiàn)在大王告訴我的,疏遠了法度和計謀。大王本來先怨恨趙國,然后又同齊國作戰(zhàn),F(xiàn)在沒打勝,國家沒有守衛(wèi)作戰(zhàn)的后備,大王又要調(diào)全部兵力進攻齊國,這不是我主張的。大王如果想報復齊國,不如就更換服裝,屈己從人去朝拜齊國,楚王一定會發(fā)怒。大王使人到齊、楚兩國游說,促成它們的爭斗,那么楚國一定會攻打齊國,以安定的楚國去討伐疲敝的齊國,齊國就一定會被楚國擊敗。這是大王用楚國來毀掉齊國!蔽和跽f:“太好了!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2
醫(yī)扁鵲見秦武王①,武王示之、冢怡o請除③。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④:“君與知之者謀之⑤,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⑥,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注釋】 ①扁鵲:戰(zhàn)國時名醫(yī),姓秦名越人,勃?ぃㄔ诮窈颖比吻鹂h)人。②示:告訴。③除:去掉,此可引申為醫(yī)治。④石:石針,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⑤知之者:指懂得醫(yī)道的人。⑥此:如此。知:掌管。
1.辨析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1)武王示之病 之:________________
。2)目之下 之:________________
。3)君與知之者謀之 之:________________
。4)使此知秦國之政 之:________________
。5)與不知者敗之 之:________________
2. 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
。1)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則故事告訴了人們廣泛聽取意見是對的,但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他的。
。2)的。
。3)指醫(yī)道。
(4)的。
。5)指治病這件事。
2.(1)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見。
。2)君王同懂得醫(yī)道的人商量,又同不懂醫(yī)道的人來敗壞,假使像這樣去管理秦國的政事,那么君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
3.示例:分辨哪些是最合理的(或科學決策等)。(答案不唯一)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3
戰(zhàn)國策目錄序
曾鞏
劉向所定《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逼湔f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zhàn)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shù)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茍而已矣?芍^不惑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
戰(zhàn)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圣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矣,宜放而絕之。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于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后以禁,則齊;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后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崇文總目》,書目總集。北宋景佑年間,由翰林院士王堯臣等人編纂而成。
1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同“缺”,空缺
B. 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 暗中,悄悄地
C. 固將明其說于天下 堅決
D. 放而絕之,莫善于是 舍棄,廢棄
1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而疑其不可考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B. 亦將因其所遇之時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C. 蓋法者,所以適變也 所以游目騁懷
D. 此書之不泯其可乎 吾其還也
1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戰(zhàn)國策》傳至宋代,已有缺失。曾鞏予以修補校訂,用“正其謬誤”“疑其不可考者”,概述了自己?彼值脑瓌t,語言十分簡潔。
B. 劉向認為:戰(zhàn)國策士們是考慮在當時的形勢下,國君所能夠做的,不能不用謀詐。作者對此大不以為然,特在序文中予以駁斥。他指出劉向的錯誤是在于他“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
C. 孔子孟子在“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的背景下,能夠闡明先王的治國之道,并且認為先王的治國之道不能改變。作者對此是贊賞的,但對孔孟二人強迫當時天下的國君去做后世所不能辦到的事,又頗不以為然。
D. 作者列舉了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這些人 “亡其身”“滅其國”的歷史事實,發(fā)出“其為世之大禍明矣”的感慨,使人看到謀詐的`危害。
17.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
1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異論哉?能勿茍而已矣?芍^不惑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
(2)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
【答案】14. B 15. C 16. C
17. 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
18. (1)所以孔子、孟子堅持這個原則,難道是喜歡提出不同的言論主張嗎?只是能夠做到不茍且罷了。他們可以說是不被世俗的見解所迷惑,而且能夠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2)而任用他們的諸侯和秦國,也使自己的國家遭到滅亡。游說之士的那套辦法,是社會的大災禍,這一點再明白不過了。但世俗之人對它還沒有覺悟過來。
參考譯文:
劉向編定的《戰(zhàn)國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有十一篇缺失了。我走訪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這部書,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錯誤,對不可考據(jù)的文章發(fā)起了疑問,這樣以后《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敘曰:劉向給此書作序,說周的祖先,明確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后來,謀劃欺詐的作用,仁義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現(xiàn)了大亂,這個說法是很正確的。到后來說此書是由于戰(zhàn)國的謀士,審度當時的君王能辦到的,不得不這樣;就可以稱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執(zhí)著自己的學說了。
孔孟所處的時代,離西周初年已經(jīng)幾百年,文王武王用過的法令制度已經(jīng)散失,原先傳承的風俗薪火已經(jīng)熄滅很久了;這二人竟特別闡發(fā)先王的治國體系,告訴我們(仁義)是不可變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過是要根據(jù)他們遇到的時代特點以及與以前不同的情形,來制定當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違背先王的旨意罷了。二帝三王的統(tǒng)治,他們的變化固然很大,他們的方法自然不一樣,但是他們治理天下的愿望,處理事務的主次、始終、先后關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酌系膶W術門徑就是這樣。法令是用來適應變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來建立國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這是不可改變的真理。所以孔孟捍衛(wèi)這個,那里是喜歡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呢?只是不肯無原則的附和,取悅他人罷了?梢哉f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確信相信自己判斷的人。
戰(zhàn)國的游說之士卻不這樣。不懂得王道可信,卻樂于說其易合。其用心措意茍且為權時之計,不作長久打算。因而討論欺詐的好處,而對弊端避諱不談;強調(diào)戰(zhàn)爭的好處而不談論其中的憂患。一個接一個得聽言行事者,并非沒有益處但比不上帶來的害處;得到的比不上失去的。像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這樣的謀士,因此而喪生,而諸侯和秦國因為施行了他們的政策而遭遇滅國之災。多么明顯,這是世界的一大禍害呀。但是俗世仍然沒有醒悟過來。只有遵循先王正確的法度,積極適應時代,做出改變,雖然法度不同,但是檢查不出瑕疵,實行起來也沒有弊端。所以古代的圣賢,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有人問:“戰(zhàn)國游士之說會損害正道,應該棄絕,那么這本書不銷毀,也是可以的嗎?”回答說:“德才兼?zhèn)渲私^戰(zhàn)國游士之說是通過向天下人解釋明白這些理論,使當代世人明白,那些說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絕邪說、達到思想劃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戰(zhàn)國游士之說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說,達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書籍毀滅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難以實行,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所以孟子的書中,有講到神農(nóng)的理論和墨子的理論,但都是批判的話語。就這本書而言,上承《春秋》,下達秦漢之間,二百四五十年之間的行事都記載在上面,萬萬不可以廢除。”
這本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八篇,現(xiàn)在還有十篇。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4
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ㄟx自韓愈《馬說》)
[乙]有人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②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③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④而馬價十倍。(選自《戰(zhàn)國策》)
【注釋】①比:副詞,接連地。②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含義。
。1)才美不外見。見:_____________
(2)執(zhí)策而臨之。臨:_____________
。3)愿子還而視之。子:___________
。4)去而顧之。顧:_______________
2.翻譯選文中劃“__________”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當今社會,商家請名人作廣告已成時尚。請結合甲、乙二文相關內(nèi)容,簡要談談“名人效應”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聯(lián)系上文,觀察“孔子應聘”這幅漫畫,用自己的話說說漫畫中“?”“!”包含的意思,并用一句話概括漫畫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2)臨,面對。(3)子,你。(4)顧,回頭看。
2.(1)不能用正確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馬的標準喂養(yǎng)它。
(2)連續(xù)三天在集市上賣馬,沒有一個識馬的。(意對即可)
3.多出人才,人盡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4.“略”。聯(lián)系“伯樂”、“馬”,“名人效應”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示例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個大圣人、大教育家,為什么會被招聘單位拒之門外呢?他又發(fā)出感嘆:時代變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勢了!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單位只看學歷而不看實力的現(xiàn)實。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5
有兩虎爭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ㄟx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譯文】
有兩只為爭吃一個人而相斗的老虎,管莊子想要刺死它們。管與止住他說:“老虎,是兇暴的動物;人是它們的美味,F(xiàn)在兩只老虎因爭吃人而互相爭斗,小的一定會死,大的一定會受傷。你等這兩只老虎受傷后再刺殺他們,這就只用一個舉動殺死兩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氣,卻能贏得一下子殺死兩只老虎的名聲!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管與止之曰 (2)子待傷虎而刺之 (3)則是一舉 (4) 而有刺兩虎之名
2.翻譯
(1) 有兩虎爭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餌也。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參考答案】
1.(1)制止 (2)代詞,指老虎 (3)舉動 (4)卻 2.略
3.做事應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時機,以逸待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05-20
《戰(zhàn)國策》閱讀及答案參考07-02
《唐雎不辱使命》《戰(zhàn)國策·趙策三》比較閱讀及答案12-09
《馬說》《戰(zhàn)國策.燕策二》的文言文閱讀答案08-16
海龜?shù)拈喿x答案|海龜閱讀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