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3-02-22 08:42:38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地理知識點總結(合集15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guī)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偨Y一般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理知識點總結(合集15篇)

        地理知識點總結1

          【大氣環(huán)境保護】

          1.全球性的大氣問題:

          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

          2.溫室氣體:能夠吸收和釋放熱紅外輻射的氣體成分。

          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類活動排放:氯氟甲烷(HFCs)、氫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氣候變暖

          自然原因:太陽活動、大氣環(huán)流、火山活動、地殼運動等

          人為原因: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毀林

          技巧1:全球變暖帶來問題:對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發(fā)生重大影響。

          (1)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從而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qū)構成直接威脅

          (2)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qū)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技巧2:緩解全球變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4)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4.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影響

          人為原因:主要表現(xiàn)為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和排放

          5.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皮膚癌、白內障患者增多);(2)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林牧漁業(yè)造成破壞

          技巧3:保護臭氧層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護臭氧層

          (2)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

          (3)積極研制新的制冷系統(tǒng)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產生原因:燃燒礦物燃料和汽車尾氣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氣體增多

          技巧4:我國酸雨類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分布:《20xx年中國環(huán)境狀況公報》顯示,20xx年我國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趨勢。酸雨區(qū)域分布范圍基本穩(wěn)定,城市主要分布在華中、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qū)。華中酸雨區(qū)污染最為嚴重,湖南和江西是華中酸雨區(qū)酸雨最嚴重的。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區(qū)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0%

          我國的重酸雨區(qū)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別是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重慶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

          (3)腐蝕建筑物和文化古跡

          (4)危及人體健康。

          【鹽度和洋流】

          (1)鹽度的是紅海,原因:

         、俚靥幐睙釒Ш^(qū),降水稀少,蒸發(fā)旺盛。

         、谥車菬釒衬貐^(qū),缺少大河注入。

          (2)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

         、俚靥庉^高緯度,氣溫低,蒸發(fā)弱。

         、谥車菧貛ШQ笮詺夂騾^(qū),有淡水注入。

          (3)巴爾喀什湖東咸西淡的原因:

          ①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fā)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谖鞑浚河泻恿髯⑷,起稀釋作用。

         、壑胁空,不利于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4)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guī)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qū)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膳袛嗄逞罅餍再|為寒(暖)流,判斷理由是:

          溫度方面:洋流流經海區(qū)溫度較同緯度其他海區(qū)低(高),

          方向方面:由較高(低)緯度流向較低(高)緯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總復習:氣候與自然帶

          (1)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位于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2)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3)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xiàn)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干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huán)流形勢不同。

          (6)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qū)原因:副高強弱不穩(wěn)定,夏季風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7)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8)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xiàn)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為什么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qū)熱帶山地環(huán)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qū)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

          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0)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1)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qū)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3)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14)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15)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響,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16)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17)氣溫的日較差:緯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為: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為: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山頂?shù)臍鉁厝蛰^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19)天山南坡有無林帶無,原因為:背風坡,降水量少。

          (20)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地理知識點總結2

          第一章

          第一節(jié)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可見宇宙:半徑140億光年

          天體系統(tǒng)的形成: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恒運動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tǒng)太陽系:

          銀河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組成地球和月球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總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觀和所處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外部條件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態(tài)水。

          第二節(jié)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fā)射的能量太陽輻射波長范圍:0.4~0.75為可見光波段太陽輻射與地球太陽常數(shù):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

          概念: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wěn)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xiàn)象太陽活動黑子→出現(xiàn)于光球層類型耀斑和日珥→出現(xiàn)于色球層太陽活動與地球太陽風→出現(xiàn)于日冕層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周期11年)對地球的影響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太陽風→極光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xiàn)象和“極光”現(xiàn)象;影響地球氣候。

          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自轉)

          概況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周期恒星日,長23小時56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360°59’所需的時間。速度角速度為15°/時。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一半。

         、賹е聲円菇惶娆F(xiàn)象:由此,各地溫度發(fā)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jié)律。地

          [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理

         、谘氐乇硭竭\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

          意

          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義

         、鄣胤綍r差: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12時,經度位置相同的

          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shù)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大。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東早西晚]

          時區(qū)和區(qū)時:為了便于使用。國際上規(guī)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qū),每個時區(qū)占有15個經度,以該時區(qū)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qū)的統(tǒng)一時間,叫作區(qū)時,又稱標準時。區(qū)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qū)時=已知地的區(qū)時±時區(qū)差1小時或兩地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加減日期)

          時區(qū)差的求法:在0時區(qū)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東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180°經線穿行的折線,它是為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于其中的一個焦點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點,7月

          初位于遠日點。方向:自西向東

          角速度約為每天59’,近日點時較快,遠日點時較慢

          周期為1年,約為365日6時9分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黃道面。

          1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黃赤交角,約為23.5°。

          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66.5°的夾角。

          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a2

          b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3四季的更替、五帶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xiàn)象。名稱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五帶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黃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轉(自轉或公轉)運動。

          BACD角。

          隨緯度與季節(jié)變化: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在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最大,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離直射點越近高度越大

         、跁円归L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一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長,而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在極圈以內的地區(qū)還可能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等長③四季的更替:中緯度地區(qū)明顯。四季更替表現(xiàn)為一年中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jié),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北半球季節(jié)的劃分:3、4、5月為春季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繞轉中心方向周期角速度線速度太陽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平均1/日平均30千米/小時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地軸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恒星日(23時56分4秒)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

          間的移動

          節(jié)氣時間(前后)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直射點位置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對應點選填右圖)移動方向對應點向北向南向南向北BADC①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于地平面的高度

          光照圖的判讀

          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shù)來推算

          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jù)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俪炕杈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诔炕杈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鄢炕杈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jù)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jù):地震波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速度較快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速度較慢

          劃分界面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17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下降,橫波則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約17千米,變化規(guī)律:大陸較厚,約33千米,海洋較薄,

          約6千米地殼。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硅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結構:上層為硅鋁層,相對密度較小,分布不連續(xù)。下層為硅鎂層,相對密度較大,分布連續(xù)。三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大結構:上地幔具有固態(tài)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組成。圈層地幔下地幔

          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于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tài)下的鐵和鎳結構:外核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內核呈固態(tài)態(tài)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少。一般把201~3000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和氣態(tài)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海洋水、

          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陸地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jù)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第一節(jié)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huán)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單質或化合物礦產:有用礦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采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tài)如天然氣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液態(tài)如石油、天然汞

          固態(tài)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屬礦常見的有赤鐵礦、磁鐵礦等。

          非金屬礦常見的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類礦

          物和寶石礦物最為重要。

          化學元素礦物礦產造巖礦物巖石

          主要的造巖礦物: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ǘ⿴r石

          概念:巖石是巖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固態(tài)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

          巖漿巖:巖漿上升而冷凝而成,可分為侵入巖,如花崗巖;噴出巖,如流紋巖、安山巖、玄武巖。

          分類:沉積巖:裸露在地表的巖石經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而形成。如礫巖、白巖、石灰?guī)r、砂巖。

          沉積巖有兩個突出的特征:具有層理構造、有化石。

          變質巖:由于巖石存在的條件,如溫度、壓力等產生變化,導致巖石原先的結構、礦物成分等發(fā)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巖→片麻巖、石灰?guī)r→大理巖、砂巖→石英巖、頁巖→板巖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自然界四大循環(huán)之一(其余為大氣環(huán)流、水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一)地質循環(huán)

          概念:是指巖石圈和其下的軟流層之間的大規(guī)模物質循環(huán)。

          能量來源:推動地質循環(huán)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huán)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巖石圈不斷地誕生,在另一些地方巖石圈則逐漸地消失。與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滄桑以及地殼物質形態(tài)的持續(xù)轉化。

         。ǘ⿴r石的轉化巖漿→巖漿巖: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巖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巖石→巖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溫熔化成為新的巖漿。

          外力作用變質作用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冷凝)(熔化)巖漿

          第二節(jié)地球的表面形態(tài)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tài)作用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形式內力地球內部地殼運動、巖漿活作用(熱能)動、地震、變質作用外力太陽能作用(太陽能和重力)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使地表趨向平坦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以及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1)內容:地球巖石圈由一些斷裂構造(如海嶺、海溝等)分成6大板塊

          板塊不斷運動,板塊內部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2)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3)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形成海陸分布、陸地地貌格局板塊張裂邊界(生長界):形成裂谷與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擠壓邊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脈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陸陸板塊擠壓巨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形成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巖石圈由6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運動(運動或靜止)當中,

          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地質構造的類型

          (2)板塊相向運動,就會張裂(碰撞或張裂)形成裂谷。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山脈、島弧、海溝。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

          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1)褶皺:巖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內力作用。巖層上凸的稱為背斜、巖層下凹的稱為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內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到了張力,巖層破碎,容易被侵蝕成各地

          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擠壓,巖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

         。2)斷層:巖層斷裂后發(fā)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上升一側往往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下降一側往往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3)現(xiàn)實指導意義:背斜儲油、向斜儲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處巖層向上拱起,符合力學原理,較為堅固,不易積水(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tài)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tài)

          流水的侵蝕地貌: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沖積平原,

          山口沖積扇。

          風力的侵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風力的堆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的形成。

          第三節(jié)大氣環(huán)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組成: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jù):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大氣的垂直分層:高層大氣平流層對流層高度201-3000千米50-55千米溫度而上升低緯:17-18千米,隨高度增加而對流運動中緯:10-12千米,遞減高緯:8-9千米象都發(fā)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適合于高空飛機飛行。

          高層大氣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隨高度的增加平流運動對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云雨雪等天氣現(xiàn)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熱力作用)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選擇性性。平流層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水汽、CO2吸收紅外線;

          反射:無選擇性。云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有選擇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

          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太陽輻射太陽→射→地面→地面輻→大氣→大氣輻射→宇宙空間

         、俅髿馕盏孛娴拈L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于大氣對于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于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因素、下墊面因素、氣象因素。

          削弱作用

          大氣逆輻

          第三節(jié)大氣環(huán)境(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一)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qū)氣溫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異,引起大氣運動(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受熱上升形成:地面冷熱不均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氣壓差異→水平運動冷卻下沉(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于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風向與等地轉偏向力:(垂直于風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壓線平行風向和等壓線斜交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相反)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

          從圖可得,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形成因素:熱力因素,如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動力因素,如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低緯環(huán)流和信風帶(0°~30°)中緯環(huán)流和西風帶(30°~60°)高緯環(huán)流和極地東風帶(60°~90°)

          地面表現(xiàn)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a.低緯度環(huán)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诟睙釒Ц邏簬В阂驗閯恿ψ饔枚纬桑瑲饬髟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qū)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qū)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低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b.中緯度環(huán)流:

         、芨睒O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葜芯曃黠L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qū),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c.高緯環(huán)流:

         、迾O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fā)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為濕潤地區(qū)。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e.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f.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ㄋ模┤驓鈮簬Ш惋L帶的移動

          移動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jié)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移動規(guī)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則相反

          第三節(jié)大氣環(huán)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季節(jié)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氣壓中心,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

          時間7月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的亞洲低壓切斷亞洲大陸亞洲低壓(印度低壓)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壓北大西洋亞速爾高壓1月副極地低壓被大陸的亞洲高壓切斷(2)季風環(huán)流(3)

          地區(qū)氣候類型成因風向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阿留申低壓冰島低壓東亞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夏季西北風(亞洲大陸)東南風(太平洋)南亞,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東北風(亞洲大陸)西南風(印度洋)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海洋面積占優(yōu)勢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jié)移動與季風環(huán)流

          季風環(huán)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jié)移動

          概念:大范圍地區(qū)盛行風隨季節(jié)有顯著改變的現(xiàn)象。是大氣環(huán)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季風環(huán)流最為典型

          冬季亞洲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東亞西北季風

          亞洲亞洲高壓流向赤道低壓:南亞東北季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季風夏季夏威夷高壓吹向印度低壓:東亞東南季風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南亞西南季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第三節(jié)大氣環(huán)境(四)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一)鋒面系統(tǒng)與天氣1、氣團:

          概念:指位于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圍內,物理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分類:暖氣團:比下墊面溫度高的氣團。冷氣團:比下墊面溫度低的氣團。2、鋒面氣旋系統(tǒng)與天氣1)鋒面系統(tǒng)冷鋒和暖鋒概念天氣特征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降水的分布大氣舉例冷鋒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陰天、雨雪、刮風、降溫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降水一般出現(xiàn)在鋒后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tǒng)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

          氣壓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天氣舉例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huán)流、人類活動)

         、俨煌瑲夂蝾愋偷臍鉁靥攸c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qū)的

          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qū)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于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溫日較差大小氣溫年較差大小最高氣溫月7月8月最低氣溫月1月2月氣旋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上升多陰雨天氣臺風反氣旋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氣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暖鋒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連續(xù)性降水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降水一般出現(xiàn)在鋒前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氣候類型大陸性海洋性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qū)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干旱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qū)(亞熱帶),夏季處于副熱帶高壓中

          心的邊緣,氣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qū)(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于季風環(huán)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兩極地區(qū)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步驟判斷南北半球依據(jù)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判斷所屬溫度帶最冷月均溫因素變化6.7.8三個月氣溫最高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最冷月均溫>15℃最冷月氣溫在0℃~15℃最冷月氣溫在-15℃~0℃最熱月5℃年雨型熱帶溫帶夏雨型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亞熱帶溫帶冬雨型少雨型亞熱帶熱帶寒帶熱帶結論北半球南半球熱帶氣候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氣候寒帶氣候熱帶雨林氣候>201mm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1mm)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型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極地氣候

          五、地理位置、大氣環(huán)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8-1氣候因子分析(1)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于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2)大氣環(huán)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3)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4)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2)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3)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第四節(jié)水循環(huán)和洋流

          一、水循環(huán)概念:水在地理環(huán)境中空間位置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狀態(tài)和物理狀態(tài)的變化。在太陽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陸地、海洋和大氣間通過吸收熱量或放出熱量,以固、液、氣三態(tài)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huán)運動。水循環(huán)又使地表物質得以大規(guī)模地運動,并塑造了多種地表形態(tài)。類型:海陸間大循環(huán)(大循環(huán))、陸地循環(huán)(水量很少)、海洋循環(huán)(水量最大)各環(huán)節(jié)的名稱:蒸發(fā)、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tài);聯(lián)系四大圈層。

          水循環(huán)過程伴隨著能量在地理環(huán)境中大規(guī)模轉化和交換

          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地表蒸發(fā)、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huán)的個別環(huán)節(jié)。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guī)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wěn)定的流動。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影響:是地球表面熱環(huán)境的主要調節(jié)者,巨大的洋流系統(tǒng)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qū)間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流經區(qū)域之間,也通過能量交換來改變其環(huán)境特征。

          分布規(guī)律:

          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副熱帶海區(qū)形成以南北緯25°~30°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大洋東側為寒流,西側為暖流。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形成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側為暖流,西側為寒流。

          在南極大陸外圍地區(qū)形成環(huán)球形的西風漂流,就性質來講屬于寒流。ae00

          cf

          △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髂习肭蛭黠L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海水運動形式除洋流外,還有波浪、潮汐。洋流形成的成因有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a、b、c、d形成是由于盛行風的吹拂,

          a、d由于中緯西風吹拂,b、c由于低緯信風吹拂。e、f折向低緯是赤道洋流的一部分,性質上屬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分別是加利福尼亞寒流和秘魯寒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別是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

          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鞅焙5罎O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骷~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鞅焙O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髅佤敐O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④對海洋運輸事業(yè)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六;大氣環(huán)境保護(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诟淖兏鞯亟邓疇顩r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谂訌妵H合作

          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現(xiàn)象產生原因污染危害對策物溫室1、燃燒礦石燃料2、毀林特別是熱二氧1、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2、引起各地區(qū)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b

          效應化碳

          帶森林的破壞臭層氧的使用制冷設氟氯備等消耗臭烴等氧物質燃燒化石燃二料(主要是化燃煤);和汽車尾氣排化放等氧硫氧氮酸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xiàn)?)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破壞酸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林牧漁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tǒng)業(yè)造成破壞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1、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乃至死亡;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fā)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2、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性氣體

          第三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要素變化與環(huán)境變遷

          一、生物進化、滅絕與環(huán)境

         。ㄒ唬┥镞M化與環(huán)境變遷

          在生命出現(xiàn)以前,地球表層的發(fā)展主要是化學演化過程。

          在生命出現(xiàn)以后,有機進化,即生物演化則扮演了極其活躍的角色。

          生物進化與環(huán)境演變簡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現(xiàn)在海洋中的單細胞生物,生物學上統(tǒng)稱為原核細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對地表環(huán)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因為它們使大量的自由氧釋放到環(huán)境中,改變了大氣的性質。促使地理環(huán)境從無氧環(huán)境向有氧環(huán)境轉變,為生物進化的下一個重要階段奠定了環(huán)境基礎。

          經過了大約20億年的漫長演化,在距今約14億年前,從原核細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細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過遺傳變異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藻類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從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氣中的積累,也使太陽紫外線輻射強度大大減弱,擴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

          從古生代寒武紀開始,大量無脊椎動物出現(xiàn)在地球表層,由此揭開了生物系統(tǒng)演化進程的序幕。

          二、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作用

         、偃祟愂堑乩憝h(huán)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類既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產物,也是地理環(huán)境要素之一。能夠有意識地適應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適合人類的生存,并且能夠有意識地提高這種適應和改造的能力,是人類區(qū)別

          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顯著特點。

         、诋a業(yè)革命以來,人類使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有利方面:改善環(huán)境,開發(fā)資源,造福于社會。

          不利方面:給自然環(huán)境帶來各種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例如,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利昂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改變了大氣圈的組成和運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廴祟惐仨氉鹬睾晚槕匀灰(guī)律,防止過度的開發(fā)活動誘發(fā)和加劇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注重協(xié)調社會經濟建設與環(huán)境生態(tài)保護的關系。

          第二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一、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表現(xiàn)

          地理環(huán)境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圈層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表現(xiàn)一: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表現(xiàn)二: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表現(xiàn)三: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的形成過程:

          風化低等生物著生高等植物著生

          巖石成土母質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yǎng)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一)成土母質與土壤

          1、成土母質是指巖石經過風化作用后形成的風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狀態(tài),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yǎng)分元素的最初來源。

          2、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質地關系密切。粉砂和黏粒較多,含砂粒較少發(fā)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粉砂和黏粒較少發(fā)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石塊較多

          發(fā)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征

          3、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化學元素和養(yǎng)分;詭r母質上發(fā)育的土壤:鐵、鎂、錳、鈣含量高酸性巖母質上發(fā)育的土壤:硅、鈉、鉀含量高

         。ǘ夂蚺c土壤

          1、直接影響:氣候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不斷進行的水分和熱量交換,直接影響土壤的

          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

          2、間接影響:氣候通過影響巖石風化過程、外力地貌形態(tài)以及動植物和微生物

          的活動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

         。ㄈ┥锱c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產生

          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lián)。

         。ㄋ模┑匦闻c土壤

          地形主要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與土壤:在山區(qū),由于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

          同的垂直氣候帶和植被帶,導致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

          均發(fā)生顯著的垂直變化。

          2、坡度和坡向與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fā)育。

          坡度陡峭平坦坡向溫度狀況地表疏松物質侵蝕遷移速度較快較慢發(fā)育土壤厚度淺薄深厚水分狀況陽坡接受太陽輻射能多,溫度狀況好。蒸發(fā)量較大,水分狀況差。陰坡接受太陽輻射能少,溫度狀況差。蒸發(fā)量較小,水分狀況好。

          (五)人類活動與土壤

          人類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改變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

          地表生物狀況的影響最為突出。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培育出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

          漠化和土壤污染

          三、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資源綜合利用

          人類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必然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產生影響,所以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

          這是因為:1、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其實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統(tǒng)中的某些要素,從而對地理環(huán)境產生

          影響。2、某種單項資源,甚至單項資源的某一部分,都與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整體系統(tǒng)。

          3、各地區(qū)之間的自然資源是相互影響的。

          4、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資源的配合,也影響其他環(huán)境要素。

          第三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一、地球表層差異性的表現(xiàn)二、地域分異的基本規(guī)律

          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指地域分異表現(xiàn)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通性。分異規(guī)律定義成因

          緯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干濕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垂直分異規(guī)律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環(huán)境整體特征大體上太陽輻射能帶來的熱量在地沿緯線延伸、隨緯度變化,呈緯向球表面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帶狀分布的差異。漸減少,即以熱量為基礎。自然地理要素和環(huán)境整體特征從沿海同一緯度帶內,降水量從沿向內陸有規(guī)律地更替。海到內陸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條件為主在一定高度的山區(qū),從山腳到山頂水熱狀況在垂直方向上的變自然環(huán)境及其各組成要素出現(xiàn)逐漸變化化更迭的現(xiàn)象自然環(huán)境各組成成分及其組合沿一定地方地形、地方氣候、較大地勢剖面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常常表現(xiàn)范圍地面組成物質等差異的出有序性和重復性。影響因緯度和熱量條件差異分出的種類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和寒帶凍原帶等然帶旱生植物(旱生熱帶荒漠自然帶、溫帶荒漠自小喬木、灌木、然帶仙人掌)三、主要陸地自然帶

          分布植被濕潤和半濕潤地森林森林區(qū)(年降水量大于450自然帶)草原自然帶荒漠自然帶的內陸地區(qū)(年降水量250~450)干旱地區(qū)(年降水量小于250)半濕潤、半干旱以草本植物為主熱帶草原自然帶、溫帶草原自四、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與因地制宜確定大農業(yè)生產結構、作物構成和品種構成,確定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取得持續(xù)的經濟效益并實現(xiàn)生態(tài)平衡。

          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由于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干旱的大陸性氣候,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于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xiàn)在某一個要素發(fā)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huán)境狀態(tài)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分異規(guī)律極從沿海向內水分陸山地的垂直熱量,水分異分海拔高度海陸分布形成基礎影響因素太陽輻射分布規(guī)律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從山麓到山頂有規(guī)律的變化主要分布地區(qū)低緯度地區(qū)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qū)(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中緯度地區(qū)(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海拔較高的山地(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從赤道向兩熱量

          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環(huán)境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形成不同的植被帶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區(qū),蓮表示水濕環(huán)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3)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俟夂献饔茫ㄌ柲苻D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huán)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lián)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速巖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huán)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huán)境)

          第四章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一節(jié)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是影響

          一、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概念:是指人類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而聚居的場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體,以聚落及與人們生產生活相關的各種設施

          分類:城市和鄉(xiāng)村北方平原地區(qū):規(guī)模一般較大,多呈團聚型、棋盤式的格局。聚居的

          人口較多。

          地形的影響南方丘陵和山區(qū):規(guī)模一般較少,空間分布相對分散。聚居的人口較少。

          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可從形態(tài)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qū),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規(guī)模較大;山區(qū)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shù)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qū)的區(qū)位優(yōu)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lián)系和節(jié)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fā)展。例如:熱帶地區(qū),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二、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水文等影響交通線路分布的因素

          社會經濟因素:人口、資源、城鎮(zhèn)分布、工農業(yè)生產水平等我國交通線路空間分布差異:西部稀疏,東部稠密平原地形:限制較少,一般呈網狀分布地形的影響山區(qū)地形:限制較大,多呈之字型分布,造價較高

          充分考慮沿線的自然、經濟、社會、交通、技術、生態(tài)等;交通線路選線的基本原則選擇有利地形,避開不利地段,盡可能降低工程造價,設

          法減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

          科學技術的影響

          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qū)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qū)的密度較。ㄔ靸r高、工程量大)。

          第二節(jié)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全球氣候變化

          從時間尺度來看,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xiàn)代時期三個階段

          (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

          地質時期,地球表面歷經了三次大冰期: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大冰期之間為大間冰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傮w來看,在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過程中,溫暖期較長,寒冷期偏短;濕潤期與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濕潤期為主。

         。ǘv史時期的氣候變化

          歷史時期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變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

          溫暖期;另一次是15世紀以來的寒冷期。在過去的溫暖期,北半球的極地冰蓋曾經消失,海平面要比現(xiàn)在高出75厘米,熱帶和亞熱帶向北擴展到現(xiàn)在的加拿大和英格蘭。在寒冷期,出現(xiàn)于14---17世紀的小冰期,使傳統(tǒng)農作物頻頻歉收甚至絕收。

         。ㄈ┙F(xiàn)代的氣候變化

          自1861年以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由此造成了:1.近現(xiàn)代全球陸地降水量也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2.雪蓋和冰川面積減少,二十世紀南北極以外地區(qū)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縮。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紀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第一,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第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了自然災害。第三,全球氣候變化還導致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改變。第四,全球氣候變化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等部門的影響更為顯著。第五,氣候變化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擴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yè)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qū)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yè)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qū),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fā),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yè)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qū)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qū)制冷的能源消耗。

          第三節(jié)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

          一、自然資源概述

         。ㄒ唬┳匀毁Y源概念自然資源的定義: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

          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稱。

          屬性:有限性,整體性,地域性,多用性,社會性。

         。ǘ┳匀毁Y源的分類

          按自然屬性分:礦產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質分:可再生資源、非可再生資源

          二、自然資源及其利用以煤炭為例(一)前煤炭時期

          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水力等為主,煤炭的開發(fā)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費中居首位,被稱為“木柴時代”。(二)煤炭時期

          以蒸汽機為主要標志的產業(yè)革命,促進了煤炭資源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紀俄國的頓巴斯、德國的魯爾、美國的阿巴拉契亞礦區(qū)等以煤炭和鋼鐵工業(yè)為骨干的大型工業(yè)區(qū)。至二十世紀初,世界能源進入了以煤為主的“煤炭時代”。(三)后煤炭時代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石油消費量超過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優(yōu)勢地位,逐漸被石油和天然氣所取代,世界能源進入了“石油時代”。

          從長遠看,能源消費結構將從傳統(tǒng)的以化石能源為主,轉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等)為主的能源多樣化利用階段,在轉換的過渡時期,仍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為主。

          三、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農業(yè)社會階段

          農業(yè)社會時期,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二)工業(yè)社會階段

          工業(yè)化的初期和中期階段,煤、鐵、石油、天然氣、銅、鋁等礦產資源,對性產業(yè)和布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如:石油工業(yè)城市:大慶、克拉瑪依、東營鋼鐵工業(yè)城市:鞍山、本溪、攀枝花有色金屬工業(yè)城市:金昌、銅陵、個舊(三)后工業(yè)化階段

          工業(yè)化的后期,隨著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自然資源在地區(qū)發(fā)展中的作用相對下降,而各種后天性資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等)的地位則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資源的運輸成本較低,產業(yè)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逐漸減少,自然資源對經濟發(fā)展與產業(yè)布局的影響也日趨弱化。

        地理知識點總結3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shù)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shù)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shù)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shù)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shù)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wèi)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wěn)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tài)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等高線地形圖

          1.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原因:①地處峽谷處,利于筑壩;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某地的理由: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

          3.確定某地為盆地,判斷理由: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5.選擇某地為梯田,理由:該地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于水土保持,達到生態(tài)、經濟、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6.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海洋資源

          1.漁業(yè)資源集中分布在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原因:①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②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yǎng)物質帶至表層;③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yǎng)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2.海底礦產資源分布規(guī)律:①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②大陸架淺海海底: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③海盆:深海錳結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地理知識點總結4

          1、水循環(huán):①按其發(fā)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huán)、內陸循環(huán)和海上內循環(huán)。

         、谒h(huán)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蒸發(fā),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鬯闹匾饬x在于: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谝员┭a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酆恿魉叵滤g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谖覈鞅钡貐^(qū)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谘罅髁飨蚝秃K葴鼐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fā)(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僦械途暥妊罅魅Ρ卑肭虺薯槙r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诒卑肭蛑懈呔暷鏁r針方向洋流圈

         、勰习肭40—60度海區(qū)形成西風漂流

         、鼙庇《妊笮纬杉撅L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谟绊懞Q笊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yè)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谌牒:恿鲙碡S富的營養(yǎng)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huán)境問題指源于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tài)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復習之:農業(yè)區(qū)位分析

          農業(yè)區(qū)位分析

          1、灌溉農業(yè)區(qū)位分析

          典型地區(qū):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區(qū)位因素:熱量充足,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堿化等

          2、商品谷物農業(yè) 典型地區(qū):東北地區(qū)

          分析區(qū)位因素:(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guī)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yè)比較發(fā)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熱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谷物農業(yè)比較:

          相同點;農業(yè)地域類型相同;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guī)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yè)比較發(fā)達;農業(yè)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異;專業(yè)化水平不同;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地理知識點總結5

          一、降水帶分區(qū)

          中國可劃分為三大自然區(qū),主要依據(jù)氣候和地貌的地域差異,分為東部季風區(qū)、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青藏高寒區(qū)。

          三大自然區(qū)的界線: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與東部季風區(qū)之間,以400mm等年降水量線為界;青藏高寒區(qū)與東部季風區(qū),以3000米等高線為界;青藏高寒區(qū)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以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為界。

          二、冷熱帶分區(qū)

          在三大自然區(qū)基礎上,依據(jù)我國東西降水、南北熱量的差異,將三大自然區(qū)中的東部季風區(qū)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為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

          1、北方地區(qū)

          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是我國季風氣候區(qū)的北部地區(qū),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北方地區(qū)內部包括華北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具體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2、西北地區(qū)

          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非季風氣候區(qū),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3、青藏地區(qū)

          位于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4、南方地區(qū)

          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ㄊ、自治區(qū))。是我國季風氣候區(qū)的'南部地區(qū),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三、經濟帶分區(qū)

          1.經濟協(xié)作區(qū)

          1954年建立了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七大經濟協(xié)作區(qū)。1961年華中區(qū)與華南區(qū)合并為中南區(qū),全國劃分為六大經濟協(xié)作區(qū)。這一劃分方式影響比較深遠。

          以當前的情形而論,中國按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南、華東和華中進行分區(qū),每個區(qū)域各自包含的省份、直轄市和自治區(qū)、特別行政區(qū)如下:

          華北地區(q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qū)。

          東北地區(qū):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華東地區(qū):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臺灣省。

          華中地區(qū):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南地區(qū):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

          西南地區(qū):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qū)。

          西北地區(qū):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2.沿海與內地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區(qū)劃一直采用“兩分法”,即全國劃分為沿海、內地。

          3.三大經濟地帶

          經濟區(qū)劃“三分法”是按照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的原則,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帶。

          東部地區(qū)包括沿海的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

          中部地區(qū)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9個省、自治區(qū);

          西部地區(qū)包括寧夏、陜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慶、云南和貴州1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

          四、現(xiàn)階段的四大經濟區(qū)域

          隨著我國近年來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經濟發(fā)展增速,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qū)域:東部地區(qū)、東北地區(qū)、中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各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fā)、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fā)展。

          西部大開發(fā)20xx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加快中西部地區(qū)發(fā)展。

          東北振興東北地區(qū)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三省。

          中部崛起中部六省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東部率先發(fā)展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山東、江蘇省、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省以及海南省共計十個省市。

        地理知識點總結6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qū):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qū)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yè)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shù)亟洕?/p>

          發(fā)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建立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建立生

          態(tài)農業(yè)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tài)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qū):

          西北地區(qū)(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fā)旺盛;處于內陸地區(qū),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fā)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shù)亟洕?/p>

          發(fā)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有利于促進生

          態(tài)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3、干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qū):

          華北地區(qū)、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華北地區(qū):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fā)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yè)發(fā)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yè)的發(fā)展;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采用滴灌、噴灌農業(yè)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jié),樹立節(jié)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qū)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堿化

          我國典型地區(qū):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qū)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qū):

          北方廣大地區(qū)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qū):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qū)人口稠密、經濟發(fā)達,排入海洋的工業(yè)和生活污水多;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于海洋開發(fā)程度高和養(yǎng)殖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yǎng)殖水域。

         、倨旅骈_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诟珊怠敫珊档貐^(qū)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tài)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fā)→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

         、車焯铩疵娣e縮小→調節(jié)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fā);

         、菡舭l(fā)量大的地區(qū)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捱^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tài)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tài)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

         、咿r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地理知識點總結7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o,以東的`180o屬于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o屬于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地理知識點總結8

          地球運動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wèi)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wěn)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tài)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谔柲苁俏覀內粘K媚茉。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qū)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qū)=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舍五入) 區(qū)時差=時區(qū)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qū)的區(qū)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的區(qū)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地理知識點總結9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jié)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認識過程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可見宇宙:半徑140億光年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tǒng)太陽系:

          銀河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地球和月球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第二節(jié)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波長范圍:0.4~0.75為可見光波段

          太陽常數(shù):8.24焦/平方厘米2分

          太陽輻射→能源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

          概念:黑子→出現(xiàn)于光球層

          太陽風→出現(xiàn)于日冕層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自轉)

          概況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

          周期長小時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

          速度15°/時。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60

          由此,各地溫度發(fā)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jié)律。

          地理意義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鄣胤綍r: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12時,經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shù)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大。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

          時區(qū)和區(qū)時:為了便于使用。國際上規(guī)定將全球分為

          24個時區(qū),每個時區(qū)占有15個經度,以該時區(qū)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qū)的統(tǒng)一時間,叫作區(qū)時,又稱標準時。1小時

          時區(qū)差的求法:在0時區(qū)兩側相加,同側相減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180°經線穿行的折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是一個橢圓,太陽位于其中的一個焦點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點,7月初位于遠日點。

          方向:自西向東角速度約為每天,近日點時較,遠日點時較,約為日分赤道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黃道2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黃赤交角,約為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帶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xiàn)象。名稱帶五帶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黃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轉(自轉或公轉)運動。(對應點選填右圖)

          地平面的高度角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在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最大,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而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在極圈以內的地區(qū)還可能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

          白晝較長,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jié),冬季反之。

          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jù):地震波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速度較快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速度較慢

          劃分界面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17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古登堡面:千米,

          厚度:平均約17千米,變化規(guī)律:大陸較厚,約33千米,海洋較薄,約6千米地殼。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硅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下層為硅鎂層,相對密度較大,分布連續(xù)。三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上地幔組成。圈層下地幔

          巖石圈: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tài)下的鐵和鎳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和氣態(tài)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陸地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jié)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huán)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單質或化合物

          礦產: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液態(tài)如石油、天然汞固態(tài)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屬礦等。

          非金屬礦常見的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類礦物和寶石礦物最為重要。

          (二)巖石

          概念:巖石是巖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固態(tài)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

          巖漿冷凝而成,可分為侵入巖,如花崗巖;噴出巖,如流紋巖、玄武巖。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而礫巖、白巖、石灰?guī)r、砂巖。

          溫度、壓力等產生變化,導致巖石原先的結構、礦物成分等發(fā)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巖→片麻巖、石灰?guī)r→大理巖、砂巖→石英巖、頁巖→板巖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

          (一)地質循環(huán)

          概念:是指巖石圈和其下的軟流層之間的大規(guī)模物質循環(huán)。

          能量來源:推動地質循環(huán)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huán)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巖石圈不斷地誕生,在另一些地方巖石圈則逐漸地消失。與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滄桑以及地殼物質形態(tài)的持續(xù)轉化。

          (二)巖石的轉化

          巖漿→巖漿巖: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巖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巖石→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巖石→巖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溫熔化成為新的巖漿。

          第二節(jié)地球的表面形態(tài)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tài)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巖石圈由6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運動(運動或靜止)當中

         。2板塊相向運動,就會張裂(碰撞或張裂)形成裂谷。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山脈、島弧、海溝。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巖層上凸的稱為背斜、巖層下凹的稱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內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擠壓,巖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

          (2)斷層:巖層斷裂后發(fā)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上升一側往往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3)現(xiàn)實指導意義:背斜儲油、向斜儲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處巖層向上拱起,符合力學原理,較為堅固,不易積水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tài)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tài)

          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沖積平原,山口沖積扇。

          第三節(jié)大氣環(huán)境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jù):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對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云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適合于高空飛機飛行。

        地理知識點總結10

          1、巖石圈的結構: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都是由巖石組成。

          2、沉積巖的特征:層理構造、化石(僅沉積巖中有);如礫巖、砂巖、頁巖、石灰?guī)r。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圖):

         。1)突破口————巖漿巖只能由巖漿生成,故只有一個箭頭指向巖漿巖。

          (2)環(huán)節(jié)名稱: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

          巖漿巖、變質巖———外力作用———沉積巖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作用———變質巖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重熔再生———巖漿

          4、地質作用: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趨于平坦。

          地表形態(tài)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往往某一種作用占主導。

          5、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內部地殼運動比較平緩,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板塊相撞,大陸——大陸:山脈

          大陸——大洋:大陸上形成山脈或島嶼,大洋處形成海溝。

          板塊張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嶺)。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爾卑斯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地中海逐漸縮小)

          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東亞島弧鏈、馬里亞納海溝: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

          落基山: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

          安第斯山: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

          6、概念辨析:地質構造:背斜、向斜、斷層

          地貌、地表形態(tài):山嶺、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蝕:峽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溝谷發(fā)育

          流水沉積:沖積扇(山前);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風力作用:

          風蝕地貌:風蝕蘑菇、風蝕洼地、新疆魔鬼城

          風積地貌:沙丘、沙壟、黃土高原的成因

        地理知識點總結11

          地球的自轉

          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的運動。

          2.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1)從北極上空俯視,地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

          (2)從南極上空俯視,地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

          3.地球自轉的周期:約1天(約24小時)。

          4.地球自轉產生的現(xiàn)象。 (1)東升西落 (2)晝夜交替

          5.晝夜現(xiàn)象: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球體。晝夜交替現(xiàn)象:地球不停地自轉。

          6.晨昏線(圈):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它由晨線和昏線構成。

          (1)昏線:隨著地球的自轉,逐漸由晝變成夜的界線。

          (2)晨線:隨著地球的自轉,逐漸由夜變成晝的界線。

          1.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東邊的地方時總是比西邊的來得早。

          2.時區(qū):把全球劃分成24個 150經度寬的地區(qū),每個地區(qū)就叫做一個時區(qū)。

          區(qū)時: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qū)統(tǒng)一使用的標準時間。區(qū)時計算原則:東正西負,東加西減

          3.北京的時間和“北京時間”。

          (1)北京的時間:北京的地方時,即東經1160經線的地方時

          (2)北京時間:東八區(qū)的區(qū)時,即東經1200經線的地方時。

          4.日界線:以1800經線為基線,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它是曲折。

          (1)東十二區(qū)和西十二區(qū)的時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從西十二區(qū)越過日界線進入東十二區(qū),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減去一天。

          (3)西十二區(qū)在日界線東側(昨天),東十二區(qū)在日界線西側(今天)。

          (4)自東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減去一天。

          (5)日界線的西側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點。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于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于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xiàn)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jié)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于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jié)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xiàn)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貧w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qū),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地理知識點總結12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恒星系統(tǒng))——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外部:

          (1)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2)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

          自身:

          (3)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響:發(fā)出電磁波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發(fā)出高能帶電粒子——產生“磁暴”現(xiàn)象和“極光”現(xiàn)象;

          影響地球氣候、災害——水旱災害,誘發(fā)地震

          4.自轉、公轉的特點

          5.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地轉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晝夜長短的變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

          (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4)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3)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5)直射問題:一年之中,有兩次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之間,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緯回歸線。沒有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分別到達南北極的緯度。

          (6)日出日落:晝夜長短。日出變早,日落同程度變晚。(7)影子問題:太陽高度角變小,影子變長。

          8.四季的變化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jié)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9.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jù)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

          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的三大類

          (1)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2)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3)變質巖(變質作用)。

          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三大類巖石轉化圖)

          2.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xiàn)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

          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冰川侵蝕(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磧地貌)

          3.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傥兆饔茫壕哂羞x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诜瓷渥饔茫涸茖雍皖w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凵⑸渥饔茫嚎諝夥肿踊蛭⑿m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3)大氣垂直運動

          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直接原因)

          (4)熱力環(huán)流。(熱力環(huán)流的示意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

          5.氣壓帶和風帶

          全球近地面有7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個風帶。(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圖,氣壓帶風帶分布圖與氣候(干濕冷熱),地圖冊)

          (1)低緯度環(huán)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诟睙釒Ц邏簬В阂驗閯恿ψ饔枚纬,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qū)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qū)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huán)流:

         、芨睒O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葜芯曃黠L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qū),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huán)流:

         、迾O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fā)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為濕潤地區(qū)。

         、邩O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7)北半球受影響的氣壓中心

          冬季一月,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阿留申低壓。

          夏季七月,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6.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tǒng)。

          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tǒng)是沒有的)

          反氣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氣。

          7.水循環(huán)(循環(huán)示意圖)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huán)(大循環(huán))、陸地循環(huán)(水量很少)、海洋循環(huán)(水量最大)

          (2)各環(huán)節(jié)的名稱:蒸發(fā)、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維持全球熱量平衡;更新陸地水資源;塑造地表形態(tài);聯(lián)系四大圈層。

          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qū),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fā),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yè)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qū)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qū)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見的自然災害

          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環(huán)境治理

          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

          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

          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改造自然——農業(yè)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征服自然——工業(yè)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xiàn)不協(xié)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謀求人地協(xié)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

          2.人類所面臨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等方面的問題

          (1)環(huán)境污染:水、大氣(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酸雨、氣候變化)、土、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物質、海洋污染

          (2)生態(tài)破壞:荒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森林、濕地)

          3.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內涵、基本原則

          (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內涵——經濟、社會、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原則:

         、俟叫栽瓌t: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xù)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fā)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酃餐栽瓌t: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qū)性環(huán)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qū)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xiàn)全球整體的協(xié)調。

          4.協(xié)調人地關系,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途徑

          循環(huán)經濟——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

          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遙感在資源普查、環(huán)境和災害監(jiān)測中的作用

          遙感: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資源普查:礦產、生物、水資源。

          環(huán)境災害監(jiān)測:環(huán)境監(jiān)測,災害預警。

          特點和優(yōu)點:

          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qū)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jié)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導航中,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的功能

          處理地理空間數(shù)據(jù),地理空間信息進行輸入、管理、分析和表達。

          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城市環(huán)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規(guī)劃。

          4.數(shù)字地球的基本含義

          數(shù)字地球是指數(shù)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shù)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tǒng)。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tǒng)。

          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wèi)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jiān)控系統(tǒng);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xù)性、實時性

          (2)地理信息系統(tǒng)

          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shù)據(jù)的計算機系統(tǒng),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shù)據(jù)的領域。在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生產力水平、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和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fā)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fā)展中國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長

          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shù)量最多。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fā)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后地區(qū)向發(fā)達地區(qū))、政治(政治迫害、戰(zhàn)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tài)環(huán)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偌訌娒褡鍒F結,促進民族融合

         、诩訌娢幕涣

         、蹨p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転檫w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诮o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xù)供養(yǎng)的人口數(shù)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huán)境人口容量(環(huán)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qū)

          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土地利用)發(fā)生集聚

          (1)商業(yè)區(qū):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fā)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镏行纳虅諈^(qū)(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yè)區(qū):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qū):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qū):一般要求環(huán)境優(yōu)美,遠離工業(yè)區(qū)和商業(yè)區(qū)。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qū)形成的原因

          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guī)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qū)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qū)城市密度大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qū)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qū)位。

          2.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yè)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fā)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wèi)、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诔鞘腥丝谠诳側丝谥械谋戎厣仙

          ③城市用地規(guī)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城市化特點

         、俅蟪鞘邪l(fā)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诖蟪鞘袛(shù)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fā)展快!蟪鞘谢厔

          3.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化

         、偬攸c: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xiàn)逆城市化現(xiàn)象。

         、谀娉鞘谢脑颍簩Νh(huán)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xiāng)村地區(qū)和小城鎮(zhèn)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yè)化。

         、鄢鞘邪l(fā)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fā)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shù)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guī)律

          城市化——郊區(qū)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qū)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yè)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huán)境——“生態(tài)城市”

          (1)建立衛(wèi)星城,開發(fā)新區(qū),分散城市職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huán)境。擴寬主干道,建環(huán)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huán)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lián)系

          一.農業(yè)區(qū)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熱、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溫室農業(yè)、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yè)的類型和規(guī)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fā)展,使市場對農業(yè)區(qū)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二、主要農業(yè)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yè)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fā)達,技術水平高(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guī)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yè)(季風水田農業(yè))

          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qū)典型地域:亞洲

          區(qū)位條件: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

          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yè),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

          特點:小農經營以家庭為單位;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yè)

          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yè)。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yè)與林業(yè)的混合農業(yè)。

          六、傳統(tǒng)工業(yè)區(qū)

          1.區(qū)位選擇的主導因素

          傳統(tǒng)工業(yè)區(qū)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fā)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fā)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

          (1)以重工業(yè)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3)環(huán)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qū)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fā)展新興工業(yè)和第三產業(yè),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yè),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fā)展科技:發(fā)展科技,促進旅游,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

          (3)優(yōu)化環(huán)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huán)境

          七、新興工業(yè)區(qū)

          1.主要新興工業(yè)區(qū):美國“硅谷”、日本“硅島”等。

          2.區(qū)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fā)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huán)境優(yōu)美

          八、工業(yè)生產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yè)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fā)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yè)、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設備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fā)生光化學反應。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俑纳颇茉聪M構成:開發(fā)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fā)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谔岣吣茉蠢眯剩哼M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蹨p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業(yè)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重金屬污染、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

          3.固體廢棄物污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lián)系

          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商業(yè)貿易等

          1.重要性

          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動。

          (1)政治意義——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2)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fā),變資源優(yōu)勢為經濟優(yōu)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fā)展。

          2.主要運輸方式

          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

          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互聯(lián)網)。

          4.商業(yè)中心形成的條件

          (1)穩(wěn)定的商品來源區(qū)

          (2)穩(wěn)定的銷售區(qū)

          (3)交通發(fā)達

          十、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qū)位因素

          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于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于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qū)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qū)位因素

          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筑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托)

          4.機場建設

          (1)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shù)牡匦,以保證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wěn)定;

          (3)要避開低濕地點;

          (4)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

          (1)平原地區(qū):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zhèn)發(fā)展的關系。

          (2)山區(qū):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yè)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俨煌\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

         、诓煌h(huán)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tài)比較規(guī)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qū),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tài)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zhèn)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zhèn)。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yè)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yè)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yè)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fā)展,許多商業(yè)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xiàn)代物流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各種類型的專業(yè)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fā)展。

          區(qū)域地理

          地理環(huán)境與區(qū)域發(fā)展

          1.區(qū)域(區(qū)域劃分,有無明顯界限)

          (1)區(qū)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qū)域既是上一級區(qū)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qū)域。

          (2)區(qū)域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qū),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qū)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中部

         、跉夂驐l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jié)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弁恋貤l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墚a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2.地理環(huán)境對農業(yè)和商業(yè)的影響

          對農業(yè):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fā)展水田耕作業(yè),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fā)展旱地耕作業(yè),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yè)較為發(fā)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

          對商業(yè):長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lián)系方便,商業(yè)貿易發(fā)達;依托當?shù)匕l(fā)達的農業(yè)基礎發(fā)展輕工業(yè),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fā)展重工業(yè),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

          松利用當?shù)刎S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qū)的煤、鐵等資源發(fā)展重化工業(yè),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yè)基地。

          3.區(qū)域不同發(fā)展階段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耕作農業(yè)發(fā)展緩慢。

          農業(yè)社會:

          (1)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lián)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隨著農業(yè)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yè)的限制條件,農業(yè)生產得到較快的發(fā)展。

          (3)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guī)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4)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yè)社會后期:

          (1)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區(qū)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

          1.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fā)條件和能源基地建設

          開采條件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yōu)良;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fā)展煉焦業(yè)

          三條產業(yè)鏈

          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yè)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yè)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yōu)橐阅茉础⒁苯、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yè)逐步超過采掘工業(yè)而占到主體地位,實現(xiàn)了產業(yè)結構的升級。

          環(huán)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2)調整產業(yè)結構;

          (3)“三廢”的治理

          3.流域的發(fā)發(fā)——以田納西河為例

          田納西河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fā)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fā)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tài)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qū),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fā)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fā)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氣候:亞熱帶地區(qū),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wěn)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fā)及其后果

          (1)18世紀下半葉:農業(yè)發(fā)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huán)境影響不大。

          (2)19世紀后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fā),帶來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huán)境污染。

          (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qū)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fā)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fā)作為流域開發(fā)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fā)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yè)走廊”的原因

          大規(guī)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yè)的發(fā)展

          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1.東北地區(qū)地理條件

          (1)氣候條件:氣候是區(qū)域農業(yè)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2)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yè)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yè)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工業(yè):我國重要的工業(yè)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fā)達,對外聯(lián)系方便,發(fā)展外向型農業(yè)。

          開發(fā)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于綠色農業(yè)和大農業(yè)的發(fā)展。

          三山脈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yè)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yè)區(qū):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qū)。

          林業(yè)和特產區(qū):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qū)。

          長白山區(qū)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qū),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qū)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qū)。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qū)。

          畜牧業(yè)區(qū):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qū)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qū):三河牛、三河馬;

          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1)大規(guī)模機械化生產

          (2)地區(qū)專業(yè)化生產

          農業(yè)發(fā)展方向

          平原區(qū):發(fā)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yōu)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fā)展農產品加工業(yè),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yè)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qū):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和舍飼畜牧業(yè)。

          山區(qū)農業(yè):實現(xiàn)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2.珠江三角洲工業(yè)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1)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產業(yè)結構調整:第二產業(yè)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yè)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工業(yè)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yè)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yè)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yōu)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優(yōu)先于其他地區(qū)吸引外資。

          (3)良好的區(qū)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fā)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yōu)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yè)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國最大的僑鄉(xiāng)之一。

          工業(yè)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yè)。

          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術產業(yè)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而成為主導產業(yè)。

          問題與對策

          (1)產業(yè)升級面臨困境——產業(yè)結構調整

          重工業(yè)和機械制造業(yè)不發(fā)達,以產業(yè)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guī)劃與管理

          區(qū)域聯(lián)系與區(qū)域發(fā)展

          1.西氣東輸

          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shù)脑?/p>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qū)差異大。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

          (3)今后,我國油氣資源開發(fā)的戰(zhàn)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征

          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qū)

          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fā)展戰(zhàn)略

          穩(wěn)定東部,發(fā)展西部

          2.產業(yè)轉移

          企業(yè)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qū)的現(xiàn)象。

          影響產業(yè)轉移的因素

          (1)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qū),往往成為產業(yè)轉移的目的地。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fā)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fā)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huán)境以減少企業(yè)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3)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并成為日本企業(yè)主要投資地區(qū)。

          產業(yè)轉移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

          (1)促進區(qū)域產業(yè)結構調整

          (2)促進區(qū)域產業(yè)分工與合作

          (3)改變了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

          (4)改變勞動力就業(yè)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yè)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yè)機會,常常引起失業(yè)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yè)轉移有助于減緩就業(yè)壓力。

        地理知識點總結13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對哈:

         、俟_克斯坦可以將石油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

          ②擴大石油出口渠道

         、鄞龠M哈薩克斯坦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④拉動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增加就業(yè)機會。

          對中:

         、倮诰徑馐途o張局面,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陸路石油來源;

         、谥袊梢詼p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實現(xiàn)石油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酃艿捞幱趤喼迌汝,輸油線路安全性好;

         、芫徒梢怨(jié)省運輸費用。

         、莞纳屏四茉聪M結構。

        地理知識點總結14

          1、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2、根據(jù)等壓線決定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大氣環(huán)流的好處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構成的重要因素。

          6、天體系統(tǒng)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構成天體系統(tǒng)。

          7、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千米;

          8、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9、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fā)展變化。

          11、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12、已知經度求時區(qū)數(shù)經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5、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17、晝夜長短的決定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18、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19、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20、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21、太陽直射點的決定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22、月相變化規(guī)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3、地球自轉的地理好處晝夜更替不一樣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24、本初子午線0°經線,透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25、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透過陸地(實際)。

          26、東西方向的'決定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27、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28、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

          29、南北緯的決定度數(shù)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0、熱力環(huán)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構成的空氣環(huán)流。

          31、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2、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33、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3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35、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huán)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地理知識點總結15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qū)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xiàn)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地理知識點總結11-06

        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02-15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02-06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1-16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6-09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2-22

        高考地理知識點精選總結10-08

        地理選修三知識點總結03-30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03-30

        地理必修四知識點總結03-3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