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元宵節(jié)的作文900字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guān)知識、經(jīng)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元宵節(jié)的作文900字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jié)的作文900字 篇1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是謂上元節(jié),因為這節(jié)日的活動主要在月圓的夜間,通稱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動最主要的是燈會和燈猜。
舊日福建,大體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開始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后幾乎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jié)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患藓笠焉姓撸锛铱伤透魇降臒,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后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nèi)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羰Щ穑ǔ1灰暈橄彩,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愿望的表達。
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jié)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當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鄉(xiāng)親介紹新媳婦。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于告慰祖宗。
燈節(jié)期間各地都熱鬧非常,有幾個地方特別熱鬧,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門街,都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guān)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薄餅燈,應有盡有。
舊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種桔燈(與“吉丁”近音),用紙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狀簡樸大方,民眾多愛觀賞。另外還有一種真的桔子燈,用較大的鮮桔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處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殼,再用小鐵絲札一燭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蠟燭,將蠟燭點亮。桔燈燭光透過紅紅的桔皮,通明絢爛,成為一件具有實物美感的藝術(shù)品。曾有人寫詩贊道:“何人剖桔空中點,勝看蓮花大盞燈!
燈節(jié)期間,有些地方疊燈為山,人稱“燈山”或“鰲山”。這鰲山開頭只是一些有錢的富貴人家所張設(shè),任人觀賞,后來更多設(shè)在寺廟、神祠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看熱鬧。鰲山中除了干姿百態(tài)的大小花燈之外,多還擺設(shè)一些名貴的手工藝品、古董等加以點綴裝飾,構(gòu)成“鱉山勝景”,甚為壯觀。
燈節(jié)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jié)中最受歡迎的節(jié)目,龍燈長數(shù)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jié)或十一節(jié),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jié)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shù)人手執(zhí)舞弄,屈曲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后敲鑼打鼓以壯聲勢。龍燈于元宵夜在街頭巡回,誰家有放鞭炮以示歡迎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觀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jié)后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后再用。
元宵節(jié)的作文900字 篇2
我的家鄉(xiāng)在湖北荊山山麓,地屬襄樊管轄,是個版土面積三千八百五十七平方公里,總?cè)丝诹f人的小縣城。原名思安,因境內(nèi)有漳河,故改思安縣為南漳縣。
小學時有篇課文叫《西門豹》,講的是西門豹治河投巫的故事。課文里西門豹治的那河叫漳河,那時年紀小,以為這漳河便是這打從家鄉(xiāng)門前流過的小河,竟高興得手舞足蹈。后來才曉得此漳河非彼漳河,那漳河在河南安陽,比南漳縣城都有名。
南漳這小縣也終于沒負了“思安”這名諱,絕不樹大招風,恐怕出了湖北就再沒人知曉襄樊有個南漳了。但又何必天下皆知呢?這畢竟絲毫不影響這小縣城的和樂。淳樸的家鄉(xiāng)人,就如此安定地在這塊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生活著。老人們?nèi)齼删墼跇湎麻e聊,大人們起著自行車在不太寬敞的馬路上來回穿梭,孩子們專心地坐在講堂聽老師講解。街道或許并不繁華,沒有繁弦急管,也沒有火樹銀花和燈紅酒綠,卻安詳而端莊。歲月就在小巷厚厚的落葉上慢慢流淌。
滿月象征著團圓、美滿。正月十五之夜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自然被這個一心祈求平安的小縣所看重。
提起元宵佳節(jié),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的家鄉(xiāng),正月十五上午的游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人都在隊伍里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著自己的歡喜。游行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的人摩肩接踵。調(diào)皮的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的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群里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的苦笑、抱歉的賠罪及眾人寬容的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著震天撼地的鑼鼓聲,歡樂的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圓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的地面都被喜慶的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的味道:煮好后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絕不亞于蔣雯麗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湯圓”。
南漳不是個富裕的小城,沒有太多的財力來舉辦燈會。可這并不影響家鄉(xiāng)人賞燈的情趣。小巷里,小販擺弄著各式各樣的花燈,牢牢拽著媽媽衣角的孩子睜大眼睛望著花花綠綠的閃光物,央求著。大人無奈地望著孩子,掏出錢交給滿臉笑容的小販。孩子得了心愛的玩具,高興得手舞足蹈。
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自己那如夢般干凈淳樸的童年——
提著哥哥的舊燈籠,在家里各個角落晃悠,唱著奶奶教的童謠:
“照啥子?照蟲蠅兒螞蟻。照死老(了)吧?照死老(了)……”
元宵節(jié)的作文900字 篇3
農(nóng)歷一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一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一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jié)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朝,據(jù)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shè)。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quán),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一月十五日,此后每年一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一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一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一月十五日,楚昭王經(jīng)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nèi)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jié)的年糕,端午節(jié)的粽子一樣,都是節(jié)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qū)嵭,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jié)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一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元宵節(jié)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jié)倍加重視;在元宵節(jié)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jié)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jié)燃燈的習俗,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jié)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nèi)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jié)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xiàn)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jié)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jié)除了慶;顒油,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jié)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qū)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jié)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jié)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jié)的作文900字 篇4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團圓過年之外,還會再過一次年,當?shù)厝朔Q之為“做大歲”。莆田的這個特殊的過年風俗是有歷史來源的。莆田市直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于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稱為興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福建,占領(lǐng)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jù)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據(jù)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nèi)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余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nèi)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內(nèi)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一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游震得,從浙東調(diào)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
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鏟除倭寇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qū)的老百姓,才紛紛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尸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jié)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平倭之后,邑賢林龍江捐田三十畝,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繼光,1998年,戚繼光紀念館編入《福建年鑒》。光餅的傳說也就是民間對戚繼光的紀念。莆田人民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補過一次年。根據(jù)史料,當時遭到倭寇侵害的還有江蘇興化,據(jù)說當時倭寇接到上頭命令進犯興化,但沒搞清楚是哪個興化,就同時進行侵犯。江蘇興化卻沒有“做大歲”的習俗。所以莆田的“做大歲”這個風俗可以說是全國獨有。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飯后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一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霉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一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
貼春聯(lián)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jié)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lián)是一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nèi)卻流行著貼白額春聯(lián)的風俗。
【元宵節(jié)的作文900字】相關(guān)文章:
元宵節(jié)_元宵節(jié)作文03-11
過元宵節(jié)作文_元宵節(jié)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