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楚囊之情的愛國成語故事
楚囊之情:指愛國之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楚囊之情的成語故事,歡迎閱讀。
【拼音】:chǔ náng zhī qíng
【出處】:
《左傳·襄公十四年》:“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 謂子庚:‘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不忘衛(wèi)社稷,可不謂忠乎!”后因以“楚囊之情”謂愛國之情。公臨危審正,載惟話言,
【成語故事】:
楚國與吳國即將開戰(zhàn),楚兵少而吳兵多。楚將子囊認為,照這樣打起來楚軍隊必敗,這種丟失土地、讓君王丟臉的事,是忠臣不忍心做的。因此,他沒向楚王請示就下令退兵。
到了國都城郊,子囊派人請求楚王賜死。楚王說,子囊退兵,是為國家社稷著想,現(xiàn)在看來確實于楚國有利,告訴子囊,我不會讓他死的。子囊說,對不戰(zhàn)而退兵之人若不處以死刑,那么后世帶兵的人,就會以開戰(zhàn)不利為借口,效仿我臨陣脫逃。照此下去,楚國將成為天下最弱的國家。于是,子囊便退回去拔劍自刎。楚王說,誠如此,就成全子囊大夫的高義吧。殯葬時,楚王裝模作樣地將斧子與鐵砧放在子囊的三寸桐棺上,表示執(zhí)行了死刑。
從《說苑》的記述看,子囊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惜以身殉國,義薄云天,令人敬仰。煞風(fēng)景的是,《左傳》中的子囊之死,卻是另一個版本。據(jù)《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這年秋天,楚王派子囊揮師于棠(今江蘇省六合縣北),準備攻打吳國。吳軍閉城不出,楚軍只好回撤。殿后的子囊,以為吳軍不敢應(yīng)戰(zhàn)而放松了警惕。不料行至一個險要的關(guān)隘之處,楚軍遭到吳軍伏兵的截擊,因首尾失顧而大敗。子囊伐吳回來,不久后就死了。
按照《左傳》的記載,子囊是在率軍伐吳失利后死去的,而不是自殺,這與《說苑》的說法大相徑庭。不免讓我們大惑不解,究竟哪個“子囊”更接近歷史真實呢?
從記事的年代、編撰的動因和成書的取材以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表述來看,當然是《左傳》可信!蹲髠鳌酚浭缕鹩诠722年,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史,而《說苑》成書于公元前17年,是西漢奉詔領(lǐng)校秘書的劉向,書中采輯了大量民間圖籍,將紀實與虛構(gòu)孱和為一體,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且原書大部分散佚,僅存五卷,后經(jīng)宋曾鞏搜輯,方撤消為二十卷。書中雜以議論,藉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意在勸善懲惡,弘揚教化,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但于史實卻不足為憑。
那么,本來是打了敗仗后而死的子囊,為什么會被吹噓成殺身成仁的英烈呢?
子囊是楚莊王第三個兒子,名貞(字子囊),所以又稱公子貞。那時的楚國,已開始走下坡路,雄視中原的霸氣大為衰減,打敗仗的事兒也不止一次了。此前的鄢陵之戰(zhàn),楚軍就被晉軍打了個屁滾尿流。子囊就任令尹后,為挽楚國頹勢,曾先后六次北伐。這次率軍伐吳損失慘重,無功而返的當年冬天,子囊去世。但不知為何,史書中涉及子囊身世的記載很少,死因也無證可考。據(jù)史料推測,子囊去世時不到四十歲,很有可能是身負重傷,郁郁不得志而亡。
作為楚國的令尹,是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最高長官。但僅憑這樣的身價,后人是不會把忠臣的美譽送給他的。他之所以能被后世所贊賞,基于兩件事。一是楚王熊審自以為無德無能,有辱社稷,病故前請求給予惡謚,子囊公正執(zhí)言,說他有功且能知過,遂謀謚為“恭”,亦稱楚共王;二是與他臨終前的政治交代有很大關(guān)系。子囊彌留之際遺言,一定要在郢地修筑牢固的城墻。正是因為這個遺言,他才被稱為臨死不忘社稷安危的忠臣。表示忠貞愛國的成語“楚囊之情”,正是由此而來。既然如此,編撰歷史故事的人,出于教化向善之心,有意美化一下子囊就不奇怪了。這樣的現(xiàn)象,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應(yīng)該說不獨唯是。
類似“楚囊之情”這樣的歷史典故,雖然經(jīng)不起史學(xué)家的考證推敲,但對于后世讀者來說,則不必過于較真,非要用嚴酷的史實去裁判修正美好的傳說,姑且作為文學(xué)故事來讀,也未嘗不可。
【楚囊之情的愛國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有關(guān)愛國的成語故事精選02-01
大材小用的成語故事:愛國英雄02-02
愛國思想與愛國行動01-28
愛國之心的愛國作文02-01
關(guān)于愛國的作文:談愛國08-08
愛國的作文之愛國詩歌09-09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8-25
關(guān)于愛國的作文:我愛國旗08-08
有關(guān)愛國的作文:體會愛國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