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時間:2022-04-01 17:34:21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16篇)

          故事:在現(xiàn)實認(rèn)知觀的基礎(chǔ)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xiàn)象。是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側(cè)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qiáng)調(diào)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jīng)發(fā)生事;蛘呦胂蠊适隆v史上,有很多名人故事成為了經(jīng)典,下面是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歡迎閱讀了解。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16篇)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

          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只淺井的青蛙見到一只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jìn)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jìn)去,石膝已經(jīng)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2

          葉公好龍

          【典故】

          魯哀公經(jīng)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歡有知識才干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yuǎn)的地方風(fēng)塵仆仆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xué)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dāng)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后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并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zhuǎn)述給魯哀公聽。

          然后,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于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zhǔn)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qū)︳敯Чf:“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車夫向魯哀公轉(zhuǎn)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里,它把頭伸進(jìn)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biāo)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么兩樣呢?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3

          掩耳盜鈴

          【典故】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jī)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墒晴娪执笥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yuǎn)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jìn)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tuán),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yuǎn)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處】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釋讀】

          “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4

          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fā)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于與盾者,譽(yù)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彼麅捎肿u(yù)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比藨(yīng)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岸堋,古代用來保護(hù)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5

          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dāng)縣令。當(dāng)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rèn)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xiàn)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fā)現(xiàn)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rèn)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睘榱藨土P這種行為,張乘崖當(dāng)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xiàn)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6

          東施效顰

          【典故】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zhǔn)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于是也學(xué)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后,趕緊關(guān)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jié)果只給后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7

          臥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jīng)常打仗,有次吳王領(lǐng)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zhàn),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zhǔn)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并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后答應(yīng)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rèn)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墳?zāi)购宛B(yǎng)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yù)測的相合,夫差認(rèn)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于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后,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jīng)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由弱國變成強(qiáng)國,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于《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臥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qiáng)。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8

          夜郎自大

          【典故】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chǎn)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qū)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tǒng)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yōu)榱擞蠂醯男囊,于是就說:“當(dāng)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rèn)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nèi)匀划惪谕暬卮鹫f:“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后,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jīng)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后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tǒng)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釋讀】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9

          愚公移山

          【典故】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zhǔn)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里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rèn)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yuǎn)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jié)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后,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dǎo),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里。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么挖不平呢?”

          當(dāng)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屬朝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出處】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rèn)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釋讀】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jìn)行斗爭。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0

          熟能生巧

          【典故】

          從前有個叫陳康肅,號堯咨的人,箭術(shù)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驕傲,常?湟约旱谋绢I(lǐng)!肮,哈,我的箭術(shù)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愿意跟我比比看。俊

          “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了,我們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咨那兒學(xué)得箭術(shù)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開心。

          有一天陳堯咨帶著徒弟在院子里練習(xí)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咨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fā)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咨也很神氣的對老翁說:“你看怎么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并不叫好。

          陳堯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氣的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不會!薄澳敲词俏业募涞貌缓脝?”“好是好,不過,這只是一平常的技術(shù)罷了,并沒有什么了不起。”“老頭兒,你說的是什么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shù),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shù)的確平常的很,沒什么值得夸贊的。”“老頭兒,聽你這么說好象很內(nèi)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不服氣就比畫比畫。光說不練你有個什么用!”“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lǐng)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倒油,這還用得著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你們還是看了再說吧!

          老翁說完,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準(zhǔn)了,油杓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xì)細(xì)的黃線,筆直的從錢孔流入葫蘆里。倒完之后,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翁很謙虛的向陳堯咨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shù)罷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陳堯咨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的練習(xí)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術(shù)。后來他的人品和箭術(shù)一樣好.

          【釋讀】

          這個成語,說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學(xué)苦練掌握規(guī)律,就能找出許多竅門,干起來得心應(yīng)手。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1

          堯天舜日

          成語解釋:堯、舜: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天、日指堯、舜在位的時期。原用以稱頌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世道。

          成語出處:

          1.《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敝^堯能法天而行教化。后因以“堯天”稱頌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2.宋代文珦《潛山集.卷九.梅雨》詩:“堯天舜日遠(yuǎn),懷抱若為舒”。也作舜日堯年。

          3南朝·梁·沈約《四時白纻歌》:“佩服瑤草駐容色,舜日堯年歡無極!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高平北部的一座名山——丹朱嶺。此山和五帝之一的堯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古代許多學(xué)者都認(rèn)為《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所記之“丹林”,就是今長子縣與高平縣交界的“丹朱嶺”!爸]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钡麄円话銋s認(rèn)為“丹朱嶺”是“丹林”之訛。如《一統(tǒng)志》的編者就認(rèn)為“丹朱嶺即《山海經(jīng)》所云丹林,既訛林為嶺,又訛加以朱,轉(zhuǎn)晦其本。”又如明·朱載堉《樂律全書》卷二十二所附錄之《羊頭山新記》亦云:“(羊頭)山之西二十里曰丹朱嶺。其古之丹林歟?蓋本丹林,年久伐盡,不復(fù)有林矣。遂訛為丹嶺,朱乃后人妄加耳!备`以為,“林”、“陵”、“嶺”這些字古音極接近,易相混,其實是口傳音誤。

          《路史》卷二十說,“(帝堯)使(子朱)出就丹……舜封丹朱于白水”,也頗值得注意。這白水其實是丹水的一條支流,也可以看作是丹水的一個源頭,所以才是一河兩名。而這條丹水還不止白水一個別名,歷史上還稱泫水,又稱絕水(詳見《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那么,《路史》的記載,也是丹朱封于丹或丹淵的又一個證明。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注引古本《竹書紀(jì)年》云:“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薄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正義云:“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讓位于舜。這是后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

          《山海經(jīng)》一書記載古代首領(lǐng)有帝號的不多,而丹朱卻有了帝號,稱作帝丹朱。鄭玄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這說明丹朱在古代人眼里是很有德望、聲名很顯赫的人。但《竹書紀(jì)年》記載:“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梢妶虿粋髯佣屛挥谒此撇⒎菆蛑疽,而是迫于舜的威力;蛘f是舜排斥了堯子丹朱而篡奪了堯位,說明堯并非不想傳子,堯子也不一定不肖。這說明當(dāng)堯之時,位傳子還是傳賢,家天下還是公天下,正處于激烈斗爭當(dāng)中。

          帝堯向來稱為“陶唐氏”,無論怎樣解釋,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問題,即何以在“唐”的前面加一“陶”字?我們再往上聯(lián)系炎帝神農(nóng)氏嘗百谷、始造陶器兩件關(guān)鍵的歷史記載,作一下綜合思考:羊頭山這一帶到處都有與炎帝神農(nóng)氏嘗百草,育五谷的傳說。高平縣與長子縣交界處的羊頭山恰是神農(nóng)氏的發(fā)祥之地已經(jīng)為古今學(xué)術(shù)界確認(rèn),而五谷成為食物,是離不開器皿的,所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制造陶器就必然是相伴相隨的。既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祥地在晉東南,那么,晉東南的高平、長子、長治這一帶,起碼是最初生產(chǎn)陶器的地方之一。堯最初在羊頭山,丹朱嶺周邊的“陶”地活動,然后遷到“唐”地,即堯都平陽,以地名作氏,即陶唐氏。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2

          完璧歸趙

          成語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成語出處:《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澤州和高平交界處有座小山丘叫全玉嶺,以及莒山上有藺相如祠和衣冠冢。壇嶺頭村,位于澤州縣北義城鎮(zhèn)和高平河西鎮(zhèn)的交界處,莒山東面,是一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古村。壇嶺頭這個名字既是一個村莊的名字,也是全玉嶺的特稱。如《晉城縣志》介紹山脈時云:“北支包括吾山、香山、紫金山、石室?guī)X、界牌嶺、莒山、壇嶺頭、樓頭嶺、虸苔山及固山”。這里就將全玉嶺用壇嶺頭來代替,可見壇嶺頭亦稱全玉嶺。志書記載,當(dāng)初藺相如派舍人懷壁潛回趙國,途經(jīng)此地后,感覺才安全了,后隨被稱為全玉嶺。為了紀(jì)念藺相如的功績,高平和澤州兩地居民在莒山為他修建了祠廟及衣冠冢。

          《山西通志/祠廟》載:“藺相如祠在澤州東北四十五里莒山上,宋政和年間建,國朝永樂五年修!边@是目前能查到的有關(guān)祠廟的最早記載!八握湍觊g”是公元1111年至1117年,“國朝永樂五年”是明成祖在位的1407年。距祠廟東南約30米處有藺相如墓,墓堆呈寶頂型,高3米,直徑8米,周長約25米,墓身原為砂石條砌就的八卦型平臺,外封以土。墓前石碑為石灰?guī)r質(zhì)料,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高90厘米,寬67厘米,厚27厘米,上有二龍戲珠浮雕,中央篆額19×5平方厘米,為“奉旨重修”四字。碑身高248厘米,寬67厘米,厚27厘米,上書正楷陰文“有周趙國上卿藺相如之墓”,每字17×14平方方厘米。右上首為“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季春月(1732年陰歷三月)”,下款為“后學(xué)南昌曹茂先敬書”。周邊有龍鳳、太極圖等對稱浮雕及“福、祿、禎、祥”四個小篆字。碑座長90厘米,寬52厘米,厚30厘米以上(下埋土里)。墓地原有花墻、石獅、石柱、石桌、石供,占地約畝許。上述與《澤州府志陵墓》“周藺相如在莒山南”,《壇廟》“藺相如廟在莒山上”,完全一致。關(guān)于陵墓始建的確鑿年代,目前尚未查實。金初,田天澤在拜謁了莒山的有關(guān)遺跡后,曾寫了《藺相如如墓》一詩:“翠迭峰巒步幛新,上卿廟貌萬年春。可憐完璧歸來后,幫里蕭蕭也入秦”。

          藺相如舍人持璧歸趙經(jīng)全玉嶺到達(dá)高平米山郭村時,天色已晚,便在那兒休息了一夜,于是郭村也建有相如宮,現(xiàn)為晉城市文保單位。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3

          負(fù)荊請罪

          成語解釋:負(fù):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表示向人認(rèn)錯賠罪。

          成語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高平有座歷史名山——大糧山,山上建有廉頗祠。長平之戰(zhàn)時,這里曾是名將廉頗指揮趙軍的幕府,駐軍屯糧的中樞。趙軍曾在此駐扎多時,留下了以沙代糧、積米成山的歷史故事。為了紀(jì)念廉頗老將,當(dāng)?shù)厝擞谖鳚h時期在大糧山巔上建廉頗祠,后因戰(zhàn)火毀壞,以后歷代屢建屢廢。2004年由著名營企業(yè)家程廣瑞先生慷慨解囊,投入巨資,又得以重建。唐代《元和郡縣志》記載:“米山,在縣東十里,趙將廉頗積糧此山,因名!彼未乩砜傊尽短藉居钣洝酚涊d:“米山,在縣東一十里,趙將廉頗積糧此處!泵鞔尉冈辏1522)《創(chuàng)建大糧山碑記》云:“命將白起與趙爭衡,屯兵于此,積糧于山。因之得名為大糧山焉!

          登上大糧山,長平古戰(zhàn)場一覽無余,廉頗屯、營房嶺、廉頗塚等景點盡收眼底。漢魏以降,直至明清兩千多年間,眾多文人墨客、良臣賢相給高平大地留下了不少憑吊那場慘烈戰(zhàn)爭的詩詞歌賦,這些古碑石刻廣泛的分布在大糧山景區(qū),這是歷史留給高平市獨一無二的古代軍事、歷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景觀,既悲壯又宏闊

          戰(zhàn)國時,趙國的兩位重臣,武將廉頗與文臣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rèn)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皮。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4

          膠柱鼓瑟

          成語釋義:膠柱鼓瑟",亦作"膠柱調(diào)瑟",比喻拘泥成規(guī),不知靈活變通,F(xiàn)含貶義色彩,多用于書面語中。柱:瑟上調(diào)節(jié)聲音的短木。瑟:一種古樂器。是用膠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diào)弦。

          成語出處:

          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2漢·揚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將來,譬猶膠柱而調(diào)瑟。"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兩千多年前那場駭人聽聞的長平之戰(zhàn)。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孝成王七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對壘,這時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趙將廉頗堅守營壘!摆w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結(jié)果,“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膠柱鼓瑟還來源于“齊人跟趙人學(xué)習(xí)瑟這種樂器”的故事。

          從前有個齊人跟趙人學(xué)習(xí)瑟這種樂器,他不去刻苦鉆研演奏瑟的技術(shù),卻依照趙人預(yù)先調(diào)弄好的音調(diào),將瑟上調(diào)音的短柱用膠粘固起來,就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xiāng)。齊人回家后,擺弄了多年,總是彈不出一支曲子。他還覺得奇怪呢!后來,有個跟趙國人學(xué)藝的人來到他這里,詢問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這個齊人的舉動是多么愚蠢。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5

          紙上談兵

          成語解釋: 按照書本談?wù)摯蛘。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xué)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長平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在高平的趙軍最高統(tǒng)帥趙括。但事實上,故事的背景是戰(zhàn)國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發(fā)明紙。所以所謂的兵書應(yīng)該刻在竹簡、木簡或者寫在帛等絲織品上。所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還是有很值得討論的,準(zhǔn)確地說實際應(yīng)該是竹上談兵,木上談兵,帛上談兵。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還在看竹簡,比他早的趙括是不知道紙為何物的,F(xiàn)在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紙在西漢才出現(xiàn)了,盡管比傳統(tǒng)的說法,蔡倫造紙的東漢時期要早。

          現(xiàn)在,一提到“紙上談兵”,人們馬上會想到趙括。實際上,這個成語的產(chǎn)生,可以說與趙括并沒有關(guān)系。

          明末清初的錢謙益在他的《列朝詩集》甲集第十三里收錄了明劉三吾的一首詩《湘南雜詠》,里面有‘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夸紙上兵!木渥。這應(yīng)該是‘紙上談兵’這個詞語產(chǎn)生的一個雛形,而它真正地現(xiàn)成一個成語,則是在清朝。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至于說把‘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和趙括畫上等號則是在1979年,現(xiàn)代著名語言學(xué)家、教育學(xué)家林漢達(dá)所著《上下五千年》的第40節(jié)標(biāo)題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就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zhàn)和趙括。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6

          懸壺濟(jì)世

          成語解釋:古代頌譽(yù)醫(yī)者道者救人于病痛。醫(yī)者仁心,以醫(yī)技普濟(jì)眾生,世人稱之,便有懸壺濟(jì)世之說。

          成語出處:典出《后漢書》及《神仙傳》,與道醫(yī)壺公有關(guān)!皯覊亍笔侵嗅t(yī)行醫(yī)的專用名詞。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聯(lián)是因為高平西南有座懸壺山。懸壺山原名云夢山,位于高平市河西鎮(zhèn)懸壺南村北,懸壺南村因位于懸壺山之南而得名。

          據(jù)《高平縣志》中“仙跡”一章記載,傳說漢代有位名士叫費長房,常在高平云夢山修煉。一日進(jìn)城,見一賣藥老翁,把隨身帶的一個藥葫蘆掛于樹上,一到傍晚時分,賣藥畢便進(jìn)入其中休息。費長房對此感到神奇,故拜賣藥老翁為師。賣藥老翁說道:“你與我有宿緣,孺子可教也!”于是把他引入壺中。費長房一到壺中,驚見別有洞天。懸壺老翁教授費長房縮地之功,并授予他一根竹枝,數(shù)千里之路,跨杖即可至。

          后來,賣藥老翁與費長房均不知所蹤。人們?yōu)榧o(jì)念這位賣藥老翁,便在高廟山修建了一座廟宇 ,名曰懸壺廟。因廟宇建在山之最高處,故又稱高廟山。山陰有北齊石窟,為晉城市級重點文物保 護(hù)單位。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16篇)】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經(jīng)典歷史成語故事16個01-24

        關(guān)于歷史典故成語故事08-18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25

        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6篇)03-09

        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5篇)01-11

        歷史成語故事大全(5篇)01-11

        簡單的歷史成語故事范文10-03

        兒童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10篇11-13

        巧用成語故事豐富歷史課堂09-17

        關(guān)于歷史典故成語故事3篇08-1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