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我身邊的傳統(tǒng)文化征文300字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我身邊的傳統(tǒng)文化征文,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篇一:
我們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剪紙啦!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剪紙的內(nèi)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jié)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慶賀。剪紙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著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只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個小孩在玩!
中國還有很多傳統(tǒng)文化,比如:書法、刺繡、戲劇等等。怎么樣,我們中國是不是有很多傳統(tǒng)文化呀!
篇二:
今天,我從“嘉一”學(xué)習(xí)回家,就馬上打開電腦,找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資料。我一打開傳統(tǒng)文化的資料,就出來了許多傳統(tǒng)文化。比如:筷子.中國象棋.風箏.十二生肖剪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劇臉譜,中國結(jié)。所以我花了一個京劇臉譜,中國結(jié)太難畫了,就叫媽媽買了一個。
媽媽買的中國結(jié)非常特別,很好看。中國結(jié)是用兩條線編成的`,外面一圈是紅色的。里面一圈是黃色的。而且,中國結(jié)下面還有一個接一個的京劇臉譜。第一個是紅臉的,第二個是藍臉的,第三個是白臉的......。其中最有趣的是那個黑臉的。我問:“小姨他叫什么”小姨說:“你看他的臉黑黑的,一看就知道是包公”。我又問:“小姨,為什么他是包公”。小姨說:“你看,他額頭上有個月亮,這就是包公。”我聽了小姨話想:這些臉譜可真有趣啊!
以后哦,我一定要多看京劇,了解更多的京劇臉譜。
篇三:
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但僅為紀念一個人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端午節(jié)。
今年的端午節(jié)在6月份。爺爺為了讓我們倆孫子嘗嘗鮮,不知什么時候弄來幾把葦葉,星期六吃過早飯,就叫奶奶包起粽子來。
聽說要包粽子,我和弟弟早已沒有寫作業(yè)的心思了,便圍著爺爺奶奶湊起熱鬧來。弟弟圍著大水盆幫爺爺洗粽葉,我?guī)湍棠贪嵋巫幽脽?/p>
爺爺將一張一張用沸水煮過的葦葉洗干凈,并用剪刀將兩端剪整齊,放進旁邊的燒箕中瀝干水。奶奶也端來了一燒箕浸泡一夜早已瀝干水的糯米放在一張凳子上,還將一把椅子背靠放糯米的凳子,將一把長長的、細細的不名的草系在椅子靠背的橫梁上。然后將那些細草分小心地分成一根一根的。
整個過程中,爺爺奶奶每一個動作、整個神態(tài)都是那么嚴肅,好像在準備一項莊重的儀式一樣。
開始包粽子了,奶奶叫我坐在對面的桌子上。我看奶奶將兩片葦葉疊放整齊將正面朝上,調(diào)整到足夠的寬度,熟練地將下端卷成一個倒圓錐形。再把糯米滿滿地放進去,并用筷子搗實。然后將多出的葦葉折疊過來包裹成一個漂亮的四角棱形。最后從那捆細草中分出一根繞在粽子兩個角的中間,細草的一頭早被奶奶銜在嘴里,使勁繃緊后將粽子來回扭動,直到粽子被勒出一道細腰才把草頭打上結(jié)。這樣一個包裹嚴實,內(nèi)部飽滿,外形優(yōu)美的粽子就包成了。
別說煮熟了吃,就單看奶奶包粽子的嫻熟動作和那包出來的粽子,就是一種享受了。
爺爺看到我對粽子出神的樣子,冷不丁地說“包粽子最初可不是為了飽人們的口福的喲!”“這個我知道,是人們?yōu)榱思o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最初是投入江中的。”我說!澳悄阒狼瓰槭裁磿督员M嗎?”
距今2400多年前,當時中國有五個強大的諸侯國,它們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秦國。秦國靠變法變得強大起來,先后吞并了其他四國,形成統(tǒng)一的秦朝。當楚國都城郢被秦軍占領(lǐng)時,做為楚國官員,后來被貶為平民的屈原,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投汨羅江與自己的國家一同毀滅了。幾千來,屈原的這種“熱愛自己祖國”精神一直被人們傳承!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就是這種精神!我們現(xiàn)在每到端午包粽子,粽子的花樣也出現(xiàn)了不少,但不能忘記粽子為什么包粽子?更不能忘記粽子里包著的.精神。
爺爺深情的敘述完這個故事,臉上出現(xiàn)了難得一見的嚴肅。
是。‖F(xiàn)在粽子的餡越來越豐富,花樣也不斷地新了,粽子也因此成為了一種美食。但我們后輩卻似乎在淡忘這“美食”里包著的精神。
我欣賞著奶奶包成的一個個棱角分明的粽子,再看看奶奶包粽子時的一絲不茍,她似乎是在把自己的思念包進去,并塞得滿滿的。由此我也似乎明白了先前爺爺奶奶那莊重的準備儀式了。原來他們是要把對屈原的思念,把傳承幾千年的愛國精神,包進那小小的粽子里。
篇四:
戲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粹。戲曲的種類也分為京劇、越劇、川劇……在我所居住的湖北南部,最受人們喜歡的則是湖南花鼓戲。
聽我爺爺說,花鼓戲不同于其他戲曲有創(chuàng)始人、有來頭、有派別,而花鼓戲則起源于清嘉靖年間,由民間流傳的民歌改編而來,沒有創(chuàng)始人。我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喜歡花鼓戲,因為它以描述勞動場景和鄉(xiāng)親們身邊的故事為主,它風趣、搞笑,讓人看了樂哈哈的,加之悠揚婉轉(zhuǎn)的曲調(diào)會使你陶醉。
有的人也許會問“那是湖南花鼓戲,與你一個湖北人有半分錢的關(guān)系嗎?”其實,花鼓戲的起源地是湖南益陽,慢慢地傳入了湖北、安徽、福建等省,我家鄉(xiāng)挨近益陽,所以花鼓戲的第二故鄉(xiāng)無疑就是湖北。
說起歌曲《瀏陽河》,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誰又知道這首唱遍世界的民歌的'歌詞就來自于花鼓戲《送糧》。單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花鼓戲也博大精深。
有些人都對花鼓戲美妙的腔調(diào)愛不釋手。有人將花鼓戲設(shè)為手機鈴聲,有人為了看一場草臺演出不怕路途遙遠,只是因為對花鼓戲愛得深沉。
也許老人看花鼓戲是為了勾起童年的一絲絲回憶;而在外奔波的游子看花鼓戲是為了那一抹鄉(xiāng)愁;懵懂的孩子喜歡花鼓戲,更多的是看熱鬧,無形中也傳承了這份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
如今,在我的家鄉(xiāng),花鼓戲已不再有往日的那般繁榮,隨著一代一代年輕人的離開,而變得越來越鮮為人知、越來越遙遠了。花鼓戲就像一個老人佝僂著身子,背影越去越遠,一眨眼間就會消失在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