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初冬
初冬的周末,太陽早早地爬出樓角,灑下一片熱鬧的金光,便讓清冷的早晨也有了溫度。我的心情也如這熱情四射的陽光,怎一個好字了得。迎著陽光抖個懶腰,雙手在嘴邊攏成喇叭狀:我要去周游,周末郊游,目標溫嶺石塘。
做為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出海捕魚其實沒有多大興趣,于是我便選擇在石塘這個古老的海邊漁村走走看看。我們最常去的海邊是離家近的舟山或是象山,這二個地方的漁村商業(yè)味太濃重,人來人住的熱鬧,五花八門的口音沖淡了小漁村該有的海的味道。而石塘這個小漁村離城市不遠,卻無車馬喧嘩,難得的保持那份樸實的鄉(xiāng)土味。
漁村很小,依山而建,靠海的房子把外墻刷成鮮艷的五顏六色,最多的便是那藍色和黃色,像是對海和陽光的敬仰,襯著明亮的藍天和蔚藍的大海,那一棟棟的彩色的房子連綿一片,便如剛剛露出海面的彩虹般,醒眼、奪目。海村的房子很多還是很古樸的石頭房子,或是以大大小小的石頭壘積起來的房基做底,這些石頭上面或多或少都會有斑斑駁駁的青苔或是白色的海水侵蝕的痕跡,就如同古老漁歌的音符在墻面上跳躍。手撫摸著稍有粗糙卻不剌手的墻面,在青石板與水泥互相交錯的窄長街道上慢慢游走,耳邊是聽不太懂的地方調(diào)調(diào),吆喝著剛剛打上來的還活蹦亂跳的海鮮,鼻端是咸鮮的海水和魚的腥味;蛟S不是海邊長大的人會覺得這味道難聞,但是在我來說,那種咸咸的腥味只會不斷地提醒我的味蕾:這魚蝦很新鮮。幾乎開了門的鋪子或是稍寬的街面上總會有曬魚干的大竹棚或是各種小攤。大竹棚上曬著新鮮的黃魚干、米魚鲞、蝦皮……小攤上貨品不多,但花色很多,蝦殼紅艷艷的那是紅蝦,做醉蝦最是合適不過;伸著長腿拼命想爬出盆的那是望潮,這東西紅燒最有嚼勁;銀光閃閃的那是鯧魚,加點酒清蒸肉質(zhì)最嫩;澄黃澄黃的那是小黃魚,按我們寧波人的做法加點咸菜煮湯那便是極致的美味;還有那準備伺機而逃的螃蟹……一路緩緩走慢慢看,舌底的口水就沒有停過,我甚至能想像出如果加工成一碗海鮮面,那該有如何鮮掉頭發(fā)的味道,不加油,只來少許的`一撮鹽,原味的或許更好!
靠海吃海,小漁村里的人也是將海味做到了極致。對我這樣的吃貨來說,吃海鮮不吐刺和殼那便是最好不過了,因此看到小街兩旁的魚丸和蝦滑,我的腳步就不由自主地走了過去。魚丸大多是用新鮮的馬鮫魚做的,用刀刮下魚肉,剁成魚泥,和上蛋清不停攪打,用勺子挖成一個個丸子滑在到開水或是溫油中汆燙至漂浮起來就算成品,可直接食用,也可和各種湯、菜做成不同風味的美食。蝦滑比魚丸更多了Q彈的勁兒,咬下去脆彈脆彈,仿佛那蝦子在舌尖蹦達。
……
沒有漁歌,卻在陽光斜灑滿海面的時候聽到了隆隆的馬達聲,近了便有噪雜的人聲混和著各種高聲呼應的笑聲和贊聲,那該是出海捕魚的船回來了吧,收獲也應該不錯吧,人們的歡笑嬉鬧聲怕是要醉在這醉人的夕陽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