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事》讀書筆記范文
———蝸牛的身體,和我們的感情是一樣的,綿軟又怯弱。它需要一個厚厚的殼,去求安取暖。這厚厚的殼,便是由父母子女,油罐鹽罐所組織成的那個沉重而復(fù)雜的家!
《那事》這本書寫了一些文人名人筆下的那時那事,關(guān)于家事、婚事、瑣事、桌邊事、市井事,通過名人的筆讓我們了解到這些生活中的事。其中,給我映像最深的是那關(guān)于家事,家事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guān),魯迅說:“家庭為中國之根本”,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根。
家,一個多么熟悉而又多么親切的字眼!她充滿溫馨,充滿愛意。家,是多么美麗甜柔的一個名詞!征人游子,一想到家,眼里會充滿了眼淚,心頭會起一種酸甜雜糅的感覺。這是描寫在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但在如今真正有多少人對家有這樣的感覺。
現(xiàn)在,每個人除了早上晚上在家,其余時間幾乎都不在。家,除了情感的分子,它那物質(zhì)方面,包羅的可真多了:上自父母子女,下至雞犬貓豬;上自亭臺池沼,下至水桶火盆,油瓶鹽罐,都是“家”之一部分,所以現(xiàn)在人人都要為家而奮斗,為家而操勞,F(xiàn)在的我們只需要學(xué)習(xí),家由父母為我們經(jīng)營,但我們已經(jīng)長大,需要為父母分擔(dān)一些,分擔(dān)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減少父母的負擔(dān)。家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每個人都需要對它負責(zé),都要有所作為。就如:上帝創(chuàng)造蝸牛的時候,就給它背上一個厚厚的殼,肯背也罷,不肯也罷,它總得背著那厚重的殼蠕動。一來二去的,它對著殼,發(fā)生了情感。沒有了這殼,它雖然暫時得到了一種未經(jīng)驗過的自由,而它心中總覺得反常,不安逸!人也是如此吧。
古有詩云:“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薄敖褚姑髟氯吮M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彪x人的鄉(xiāng)思有誰知。如今的我們,也遠離家在外求學(xué),又有誰會如此的戀家。家,現(xiàn)在似乎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禁錮,是讓我們失去自由的牢籠,我們希望擺脫家的束縛、擺脫父母的嘮叨。我們只有在放假時迫不得已才回家,有時如果可以就不回家。經(jīng)常埋怨父母的嘮叨,渴望無拘無束的生活,可一旦真正的離家久了,真的會不想家嗎?
事實上,不是的,家永遠是我們避風(fēng)的港灣,是我們的歸宿。家的感覺是——在外看慣了猶如鳥籠般的鋼筋水泥立方體;看慣了一雙雙冷眼對人的眼睛和化妝品遮擋下難辨真假的笑容;聽?wèi)T了“有錢當(dāng)老大,沒錢難過活”的口頭禪;聞慣了渾濁,沉悶的空氣,F(xiàn)在這一切都暫告一段落了,因為你回家了。
回了家,少了那些虛假的禮節(jié),個人的外表已不需要刻意修飾了,可以暫時放松一下,衣服不用穿那么正式了?梢猿ㄖ路,擼起褲卷,汲著鞋,在巷子走來走去。端著大瓷碗,蹴在大樹下一通海吃海喝,絕對沒有人說你吃相不雅而橫吹胡子豎挑眼。家里的飯雖說沒有外面的色澤艷麗,名目多樣,但可口舒坦,風(fēng)味獨特,飯菜全是順著自己的口味做的。
回了家,無案牘之勞形,無絲竹之亂耳,不必讓那只整天卡在腕上的表頻頻光顧,困了倒頭就睡,啥時沒瞌睡了,啥時起床。無聊時,大核桃樹一副圍棋,一杯粗茶,或山溪柳樹下一副釣竿,或松松垮垮地歪在床上一本《泰戈爾》,便愉快地度過了一個下午。有了農(nóng)活結(jié)伴下地,天熱了,索性脫了衣服,光著膀子,在地里干。太陽落山了,吆五喝六地和伴兒鉆進河里,任清涼的山水沖洗被太陽曬紅的體膚。外面學(xué)來的斯文在幾聲粗獷的山歌中漸漸融于緩緩流淌的水中。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是何等的一種樂趣!雖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非常人之所及,但它無疑告訴我們田園風(fēng)光的獨特魅力,遠離塵囂家的溫馨與寧靜。
有一首歌,歌名我記不準(zhǔn)確了,大概叫“回家的感覺真好”吧,道出了漂泊異鄉(xiāng)游子的心聲:“回家的感覺真的太好,太好了……。;丶业母杏X永遠是最棒的`。
世界上總有這么一個地方,在狂風(fēng)雨肆的時候給我們以庇護,在心靈疲憊時,給我們以安慰。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總需要這樣一個供我們能夠休憩的地方,這就是家。擁有一個溫馨和美的家是幸福溫暖的。擁有一個靈魂歇息暢游的港灣是幸運愜意的。家是游子的車票,家是歸宿的港灣,家是我們溫暖的心的棲所。有了家,我們的心靈就得到了慰籍。
無論是名人筆下的家,還是我們心中的家,都是溫暖的都是我們每個人所珍惜的。家,永遠是一個美麗甜柔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