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通用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1
感悟《道德經(jīng)》,修身養(yǎng)性。
從初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習過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統(tǒng)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chǎn),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tǒng)、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shù)老子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極其精煉,只有八十一章,總字數(shù)加起來不過五千。但老子用這極其精煉的五千言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jīng)》,主要也就是體味老子的“道”,體味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頻頻出現(xiàn)。老子對“道”有種種構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先說安邦治國!兜赖陆(jīng)》中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足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疤幧隙癫恢兀幥岸癫缓。”,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害站在前面帶領人民群眾去救災,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經(jīng)》還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币宰约旱闹R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幸福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態(tài)度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zhí)政者的江山才穩(wěn)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是學習其中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道德經(jīng)》中可以提煉出來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載的修道之法,多為老子自身的體驗,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從確立目標,到調(diào)心、調(diào)氣,排除干擾,正確把握各種功境,最后完成與道,真理相合,無所不及。普通人順著老子修身養(yǎng)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道德經(jīng)》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訴我們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恒的,是難以描述的。難以描述是因為我們?nèi)祟愃季S、語文是具有極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們對“道”的認識如何,都是局限的,還有更高深的“道”是我們未能理解的。所以,不應該停留在原地不思進取,而應該不斷地發(fā)展和壯大自己,不斷地加以認識。這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里的“用發(fā)展的眼光看
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fā)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guī)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吧仙迫羲薄f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熬由频,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老子通過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tài)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jù),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該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fā)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禍背后常倚伏著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后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jīng)》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jīng)》的內(nèi)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2
《道德經(jīng)》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道家立派之根。眾所周知,黃老之學重在“清靜無為”,其思想為后來的西漢前期所用,大漢無為而治休養(yǎng)生息實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昌盛。直至今日也很多人追求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希望能為當世所用。近日,讀老子之說頗有感觸,無奈才疏學淺不足以評頭論足,只得將我不值一瞥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讀了兩遍《道德經(jīng)》還是未能完全領悟,不過卻有所思所想。我覺得老子的“清靜無為”是整個道德經(jīng)的核心,就像孔子的“仁”一樣不能具體的語言去描述它,然而卻蘊含于每一句話中。所以我覺得不應該直接論述何為道何為德,或何為清靜何為無為,而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將從以下幾個部分進行闡釋。
縝密思維,科學論斷
只讀了《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就讓我對老子肅然起敬,感受到了古人的聰明才智!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贝颂帉τ凇暗馈焙汀懊,“有”和“無”的闡釋前后銜接相輔相成,稍稍推敲便已深陷于宇宙奧妙之中。前道非后道,前名非后名,轉(zhuǎn)換間便讓我感受了老子思維的縝密,又說無,叫做天地的開始;有,叫做萬物的本源。誰說又不是呢,宇宙還不存在時就是“無”,單單一個字便消去了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慮——宇宙之前是什么?而萬物化生的時候就叫做“有”了,自然順理成章,這些都是自然事實老子只是描述出來便又體現(xiàn)了無為中的有為。中國的文字計數(shù)原不稱為多少“字”,叫多少“言”,比如老子五千言,而“言”字正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一個字便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單單“有無”兩言便道破了天機,有和無本同根而生,無的時候就去觀察它的妙處,為形而上;有的時候就去觀察它的行跡為形而下,兩者都叫做玄,研究玄的問題就是研究宇宙奧妙的法門。直接提出了,研究宇宙就去研究有和無吧,而現(xiàn)世的我們不也正在為之而努力嗎,我們從何而來向何處而去,宇宙如何而生如何而存…….
老子給后人留了這個有和無的問題,但老子又是怎樣解釋的呢?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便是老子對“無”的解釋,混成之物生于天地之前暫且將其記錄為“道”,稱其為“大”。大道便是無的代言,現(xiàn)在理解起來不就是自然規(guī)律嗎,自然制定了一切規(guī)律于是才去創(chuàng)造天地。然而何又謂之“有”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币虼恕坝小北闶堑郎坏乃查g。這一句話是我最佩服老子的一句話,它縝密而又科學,在古代的科學思想中可謂領先全球。后世有人根據(jù)這句話創(chuàng)立了道家的標志—太極圖!兑捉(jīng)》中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老子的話相聯(lián)系,太極便是混沌即“道”,兩儀是事物的兩面即“陰陽”或“一”,四象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星宿方位即“二”,八卦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即“三”,這其中表示的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根據(jù)周敦頤的太極圖解說,黑白即為陰陽,中間的界線就是陰陽相沖萬物相生之意,整個太極就是天地混沌無極之意也就是道了。
辯證待世,慧眼識道
老子除了他的清靜無為之學外,《道德經(jīng)》中的辯證思想也頗為后人推崇,這是他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的方法!疤煜陆灾乐疄槊,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闭缣珮O圖所示,太極生兩儀,世間萬物分為兩儀,每個事物又有兩儀。這就是老子對世界的看法,萬物有陰陽兩面,美和丑,善和惡,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既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他的辯證思想給中國的哲學帶來了重要啟示,特別是對中庸思想的影響,它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從兩個方面觀察,也只有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所觀察的世界才是完整的真實的。
中庸之道,天長地久
中庸之道給中國人的影響是極大的,直接體現(xiàn)在當代人的為人處事中。比如我們的語言習慣,總是不直接和盤托出而是先進行前題渲染在合適的時機再道出主題,不急也不緩,不冷也不熱。再比如中國人的謙讓品德外柔內(nèi)剛,成功之道功成身退等等,講究的就是分寸二字,而中國人是拿捏的最好的!兜赖陆(jīng)》中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東西多了就會溢出來,不如停止擁有。東西太尖銳了是不會長久的。金玉滿堂也是守不住的。富貴又驕淫會自種禍根。功成身退才是天道啊。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可盡其極,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引來禍端。古代多少名臣大將沒把握好中庸之道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西漢大將周亞夫為漢景帝劉啟訓練出細柳營兩萬精兵強將,又憑借這兩萬主力平叛了吳楚七國之亂,可謂護國之功,功蓋千秋。但因其驕橫跋扈目中無人,蔑視皇帝違漢制修建墓陵最終惹來殺身之禍,君不殺他其自殺之。周亞夫雖有功卻太銳,不善藏不善退,不諳中庸之道落了個自取其辱的下場。
那么如何保持中庸呢?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像拉弓一樣,高了就低點低了就高點,多了就去點不足就補點,不恃才傲物不獨處高處。中庸就是保持虛靜,其猶橐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保持一個虛靜寬廣的胸懷才能容得下天地。中庸的分寸只有圣人才能把握的恰當,而圣人都已經(jīng)成為書中的經(jīng)典了,我輩尚需努力,當世中又能不能出現(xiàn)一個圣人呢?只能等后人去評價了。
對立轉(zhuǎn)換,物極必反
老子的辯證法中,事物的兩面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又是可轉(zhuǎn)換的。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圣賢人、大智慧、仁義之德、技巧名利都消失了之后,自然之道的新氣象就會出現(xiàn),所以老子說圣人不死大道就難以實現(xiàn),因為他相信對立轉(zhuǎn)換,物極必反!按蟮缽U,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边@不正與我們所說的亂世出英雄異曲同工嗎,國家禮崩樂壞奸臣當?shù)赖臅r候才有人去強調(diào)忠信仁義,孔子正是最鮮明的例子。
對立轉(zhuǎn)換,物極必反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維方式。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欲進先退等等都說明了后世對這個辯證思想的成功運用!皩⒂ㄖ毓虖堉;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也算是老子告訴我們的軍事思想吧,上天制定的道就是柔弱勝剛強,高峰之后就是山谷,烈火燃燒后便是灰燼了。
時代局限,一家之言
不可否認的是,老子的話不是完全的正確,具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東周末年,諸侯割據(jù),諸侯相殘已是司空見慣,國家間的殘殺讓老子不再相信統(tǒng)一的大國了。我覺得老子的無為的思想有時就像是在逃避現(xiàn)實,一切皆法自然可是要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的價值又如何實現(xiàn)呢?老子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又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這是老子的理想也是老子的烏托邦,現(xiàn)在找個孤立的小島都難更不用說小國,處處都是金錢名利哪還有敦實淳樸的百姓。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是有為還是無為的結果呢?若是無為卻有人類兩千多年的文明印記,若是有為人所做的一切不都是順道而行嗎?
結語
讀了兩遍《道德經(jīng)》也沒有弄明白它的真諦,不但是因為我的資質(zhì)不夠深,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歷代對老子的研究不盡其數(shù),誰也搞不清老子的真面目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筆者也就有一千個老子,發(fā)展到現(xiàn)在老子已經(jīng)分為幾派了,例如有為派,無為派。這說明了經(jīng)典的不斷闡釋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可是最終卻弄不清經(jīng)典的真面目,要想研究真正的黃老之學就要摒棄眾家之言還其本質(zhì),從他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文字發(fā)展等本真的客觀現(xiàn)實出發(fā),逐字推敲每一言。像研究歷史一樣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可是這很難做到,如果做到了與老子的面對面研究而統(tǒng)一了所有《道德經(jīng)》的解釋,恐怕文化發(fā)展也就到此為止了。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3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很多人以為,我這種年歲不合適讀這本書,其實不然,道德經(jīng)的閱讀對象能夠是任何年齡段。而依據(jù)本人的閱歷與人生閱歷,會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種深邃的、共同的哲學視角,于是,我被深深吸收……
《道德經(jīng)》只要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辦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涵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聰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jīng)》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理。”再比方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以為此書有一種共同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榨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氣。確實,往常我們所處的時期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盼望吸取《道德經(jīng)》中的精髓。畢竟,人性的虛榮與愿望充滿其中。而我們沒有足夠的定力去靜心、凈心。少私寡欲。所以,我們要學“道”。
假如我問你什么是“道”,你可能會講出一大堆東西,他人聽得云里霧里,以至連你本人也不分明本人在講什么。似乎沒有人能給道一個規(guī)范的解釋。老子在第一章開頭就做了詮釋:“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币簿褪钦f,道要是能說出來,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們難以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诖,我們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紅塵,頓入空門的高僧道佬。假如只是這樣的話,這本書的意義就太淺了。當在我緊蹙雙眉而對“道”一頭霧水時。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示了我,老子以為“道”就好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虛懷若谷,容納天地,以無欲普濟生靈,借虛懷渡盡群生。道,就像水一樣,大名鼎鼎無為而養(yǎng)萬物,水就是道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但它所承載的道,只是其中極小的一局部。
那么,我們該怎樣了解“道”呢?
“道”,似乎很難解釋,我們經(jīng)常用“道”,卻不知其意。在科學中,我們不曉得一個人為什么會有壽命,于是給了一個很廣泛的概念,由于有時間。而這本書中僅用一“道”字就深入的詮釋了人的終身,雖簡卻精。同樣,在已知科學中我們曉得質(zhì)子中還有夸克,而夸克中還會有東西,以至還有!我們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關于人們難以解釋的事物或事情,這本書中都給出了簡約卻確切的答案——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個“自然”是什么意義?“自”便是自由的自身,“然”是當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基本不需求效法誰,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規(guī)律。
道哺育了萬物,以地球為例,道讓萬物各廝各職,演化出一套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員太興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為自然養(yǎng)料,為下一片長在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營養(yǎng),食草動物憑仗這些植物填飽肚子,鳥類和食肉動物又以這些東西充饑,這些動物死后,又為新的植物發(fā)明養(yǎng)料!萬事萬物都從它的基本動身,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簡單而明朗了!暗馈敝螅纱蟮接钪鏄嫵,“道”之小,可小到電子運轉(zhuǎn)。星球的公轉(zhuǎn)自轉(zhuǎn),周期一定,循環(huán)往復,從不連續(xù),是規(guī)律!電子的有序排部,是規(guī)律!可能這樣會更容易了解,更容易被承受。但是,這只是我的一種解讀,而我對道的了解也只能說是粗淺的。道就像數(shù)學中sinα的函數(shù)圖象一樣,函數(shù)兩邊永遠沒有止境,且循環(huán)往復,而我們只能不停的探究……去尋覓道的真理。
有人或許會以為我們?nèi)祟愂莻例外,由于我們有高超的聰慧,興旺的科技。既然人類有這么興旺的科技,為什么“生物圈二號”的實驗還是失敗呢?緣由很簡單,人類永遠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假如我們一再違犯道的規(guī)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們必將遭到道的懲罰。難道你沒有看到人類獨斷專行的結果嗎?頻繁的地震現(xiàn)象以前從未有過,氣候異常也愈演愈烈……人類還以本人比其他動物略大的頭腦與“道”比高,卻不知“道”的聰慧是你難以揣摩的,它浸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誠能夠說是“眾妙之門”。
至此,我們應該懂得依照道的規(guī)律行事。人類有無量無盡的愿望,但是我們只能恰當?shù)蒯尫旁竿,不能恣意妄為。其實也就是道家所謂的“無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也就是不違犯道的規(guī)則而胡亂作為。有些人被愿望沖昏頭腦,胡作非為。而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時為了虛榮相互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貴重的珠寶。其實,他們都不懂:真正美的東西是不需求任何裝飾的。更明白來說,他們不懂“道”。貪欲過度只會讓你墮入苦海,商紂王后宮佳麗無數(shù),還要征集民間美女,吃肉喝酒便罷,非要設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難以忍耐,遂有武王伐紂,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稱紂王為無道昏君。虛榮心也常常害人不淺,《項鏈》中的女主角由于虛榮,白白消耗了十幾年青春。道讓萬物繁衍生息,而無欲無私,順其自然無為之道,利萬物而不求報答。我們這個被金錢與愿望所充滿的社會中,短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優(yōu)秀質(zhì)量,熾熱的愿望讓我們難以靜心、凈心。道無量無盡的聰慧通知我們要“至虛極,守靜篤”,方能活得自由。
不要讓愿望與虛榮控制本人,要理性的看待外在的世界和本人的內(nèi)心,不要背叛道的規(guī)律。只要這樣,我們就能夠“無所不為”,什么都能夠做,只需遵照道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
《道德經(jīng)》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珍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身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4
佛在法會上,手拈一花,視來眾,盡皆茫然,獨摩柯迦耶會心一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諸摩柯迦耶!
花,本不自生,而是生于植株;也不自滅,而是歸于植株。其不自生,亦不自滅,卻適時令而存在,它暫居于生命的本體,它所遵循的生命的軌跡,即為“道”。
林語堂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道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摩擦激蕩,相輔相成。但我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中,儒為表,道才是最深的內(nèi)在。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nèi)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這是我們后人所理解的道。
然而老子自己卻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粗淺的理解為:能夠用語言說出道就不是道了。道就像空氣,伸手去抓,以為得到了,張開手卻空空如也!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就是天道關系。
“道”既混成了萬物,但它又是恍恍惚惚,虛虛幻幻的。在恍惚虛幻中,它有象—有萬物的影象;有物—有形形色色的物質(zhì)實體;有精—有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緣由;有信—人們可以憑著一定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它、驗證它?梢姡献拥摹暗馈,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在自然領域里也極富內(nèi)涵。
可以說老子生命的代表。如果生命是荒誕的,老子也是荒誕的;如果生命本身是一種怪誕的邏輯,老子也有同樣的邏輯。老子只是反映生命的本真。他不給自然添加什么,也不摒棄什么。他不在里面選擇,也不賦予它意義;不管自然是什么模樣,他都欣然承認。老子愿意相信自然與生命的純真,他更欣賞不加修飾的天然之氣。
而現(xiàn)實社會中,有多少人懂得欣賞自然的美,生命最初的不加修飾的純真,和萬物固有的運行軌跡,F(xiàn)今的人們常常視自己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他們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任意地去改造自然,享受著經(jīng)過加工后的變質(zhì)的生活,與自然斗爭。他們認為人生的價值正體現(xiàn)于不斷地斗爭中。歷史,有過慘痛的教訓,歷史的經(jīng)驗不可謂不深刻。但是,歷史更多的時候是在重復著的是極其相似的悲劇。所以這些“善斗”的人類,被自然一次次的還之以顏色,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老子教導人們在大自然面前應該沒有選擇,只有接受。人們因此認為,老子的價值觀和生活觀是消極的和無為的。其實,正如老子所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弊裱匀,所謂的消極最終會給人類帶來福音和一種最積極的結果。相反,那些倡導所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5
為什么讀了這樣一本書呢,是因為我們語文老師在上課時和我們說他在上班的路會背《道德經(jīng)》,于是我很好奇,然后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里面的內(nèi)容讓我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同一個問題會因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當然其中的句子也非常經(jīng)典: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讀書的過程不過一周,但理解其中的蘊意,知行合一,實在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至今還搞不明白,為什么我讀了很多書(自以為),但為什么沒有一點智慧,或者說還沒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說我做學生工作做的不錯,也會做視頻,但一直不及預期,準確地說是自己總是做事情“晚”一步。
但是讓我欣慰的是這種情況在慢慢改變,一些事情在我腦海里逐漸清晰,過去失去的東西都在教我成長,人總歸是要成長的,即使有時候付出的代價很高很高......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6
《道德經(jīng)》九九八十一章,從”道可道,非常道”開始,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為止,其中除了極個別的章節(jié)中沒有出現(xiàn)”道”這個字眼之外,幾乎所有篇目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道”。可見”道”的概念在道家哲學中的核心地位。而這個最核心的概念就包含了相當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
道家哲學典籍中”道”這個概念包含的意思,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宇宙。即指天地萬物的總和或宇宙的本原。二是規(guī)律。即大自然、人類社會及思維運行的必然性。三是方法。即完成某件事情比如治理一個國家或教化一國人民的方法。這三層意思中無不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道家諸子莫不承認宇宙萬物的客觀存在性,并認識到所有的客觀存在的運動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道家崇尚“無為之治”。道家先哲們認為一國之君應當遵循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即道,并按照道的要求去治理國家;千萬不能妄動,不能逆道而行;這樣才能政治穩(wěn)固,人民安康。道家提倡“清心寡欲”。個人修身養(yǎng)性也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道養(yǎng)生則可以長生!盁o為”不是讓你什么事都不作,而是勸誡人們不要違背規(guī)律胡作非為;“清心寡欲”乃是讓人們不要好高騖遠,去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否則只能是白白地耗費并摧殘了生命。換用今天的話來說,不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么?
《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結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家常常與“玄學”并提。清華的一門公共課的名字就是《道家與玄學》。很多時候,道給人的感覺就是“玄”。
什么是玄呢?玄就是變化。因為變化,所以玄妙、深奧。老子對宇宙的解釋是,宇宙最初是虛空的,即“無”;道的力量使得宇宙逐漸形成,但混沌一片,即所謂“道生一”;然后混沌之氣逐漸化解為陰陽二氣,此二氣又交互對流運動逐漸滋生很多存在物,即“一生二,二生三”,再到后來,各種存在組合而成天地萬物,即“三生萬物”?偫ㄆ饋硪痪湓挘骸盁o中生有”。怎么一個無中生有呢?那是通過種種復雜的運動、變化才得以形成的。運動的觀念始終是道家哲學一個永恒的話題,貫穿于其所有的理論當中。
《道德經(jīng)》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崩献雍茉缇蜕羁痰卣J識到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而且事物的對立面之間總是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這不是矛盾論的原型嗎?這是相當難得的。
如果你想得到一件東西,這件東西很多人都想得到,怎么才能使它最終落在你的手里呢?智者的選擇是“不爭”。因為不爭,所以別人不會把你當作競爭對手,不會打你壓你。這時候,你反而最有機會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你想名垂千古嗎?智者的回答是不想。如果一個人并不在乎名利,只是專心做他該做的一些時事,他反而能做的相當出色,自然而然地得到別人的尊敬甚至流芳百世。柔可以克剛,不爭者得。道家思想中蘊藏著深刻的辨證思維,如果你不懂得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你是很難理解道家思想的。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7
當人的思想契合了“道”時,人生就會自然地取得勝利,完成人生的圓滿。
一、客觀契合客觀——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jīng)》是講“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闡明“道”是不時變化的。道大無邊無邊,浩瀚無比,又處在不時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子,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能夠,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能夠,說到基本,是“無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道”,產(chǎn)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chǎn)生了人和萬物。
由于根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能夠變化),所以它產(chǎn)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時變化的,這就請求人要順應這種變化,即客觀要契合客觀,因而人就有了客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而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陀^上自以為是,不思索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陀^上沒有個人想法,而是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自但是為之,這就是無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那么,人能否就能做到無為呢?不能。
人是萬物之靈,原本也是客觀“道”產(chǎn)生的,但是人生來是不契合“道”的,為什么呢?由于人是個矛盾混合體,其中有私心愿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愿望所限制,并不“靈驗”,不能順應“道”的變化。詳細表現(xiàn)就是客觀認識里總有個人的一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相契合。怎樣辦呢?這就要修道。
修道就是協(xié)助人去掉不自然的東西,使人契合客觀,使客觀支配客觀,這樣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會變得順利不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種人生,“萬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樣修呢?就是守靜背誦《道德經(jīng)》。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要沒有私心愿望,才干守靜,這樣才干體驗到“道”的微妙,從而順應和契合客觀的變化。有私心愿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微妙,即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契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呈現(xiàn)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要去掉了私心愿望,才干放棄個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客觀自然。那么在理想生活中,就可以悲觀自由地處事為人,而到達“無不為”。
二、道性換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離不開利益,那《道德經(jīng)》是怎樣對待利益的獲取呢?
經(jīng)濟學理論認同這樣一個準繩:人是理性的,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本身的利益。這自身是契合自然的,即契合“道”的。由于“道”的行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益,這只需研討一下各種生物體的內(nèi)在設計和它們的代謝運轉(zhuǎn)及生物圈的散布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比比皆是。但人對最大化本身利益的了解常常是愿望與爭斗,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契合“道”的特徵,即有為的特徵,這在《道德經(jīng)》的修道體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胺凑撸乐畡印。
“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處下和不爭,曰“不爭而善勝”。由于人生來就是帶著一大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潛能發(fā)揮的水平深淺決議著生命的質(zhì)量上下。這些潛能是自然賦予的,人只要契合自然才干最大水平地發(fā)揮潛能,同時也就能取得最大化的本身利益。而契合自然就要消弭愿望,就要修德,進步道德程度,所以說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本身利益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