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

        時間:2021-03-15 09:31:35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范文(通用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范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范文(通用5篇)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1

          在經歷了三十年多改革開放這樣深刻變革的時代,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有過村莊的回憶。要離開村莊,如今并不困難,背上一個行囊,北上或南下,就能夠迅速地讓村莊成為你的思念。但是,離開村莊的你,還回得去嗎?

          也許,你的村莊消失在鋼筋水泥的樓群里,你的老屋早已推倒,成為一座新城的一角?傊,你住過的村莊已然不在;蛘咭苍S,你的村莊非常幸運地、依然青山綠水地聳立著,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你城市生活的夢還能嫁接得上那里的十里稻香嗎?你還能追尋得到鄉(xiāng)村少年的足跡嗎?現(xiàn)在的村莊還是你住過的村莊嗎?

          讀熊培云先生的《一個村莊里的中國》,總是讓我發(fā)出這樣一個又一個的追問,關于村莊的追問。也許,是因為我也有過在村莊里生活成長的經歷,也有過幾乎逃離般地離開村莊的歷程。有過這樣的經驗的,一定有許多許多人。就如熊培云先生所說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治理模式,束縛了農民的手腳,當農村源源不斷地把生產資料送往城市的時候,城市的工業(yè)化得以提速,城市生活有了切實的保障,而農村卻因資金貧乏、人才匱乏、政策限制,而呈現(xiàn)出一定的衰敗和淪陷。在這里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通過升學、入伍、進城打工的方式,離開他們的家園。這有什么辦法呢?不離開,就意味著可能沒有前途,沒有更美好的生活。

          作為千千萬萬離開村莊中的一員,我承認,二十多年前,當我離開村莊,踏上城市、跨進工廠門檻的那一瞬,是多么欣喜,值得慶幸。但隨之而生的,是我對村莊的無限牽掛,因為那里還生活著我的父母。有時候,我倒是覺得,村莊已不是我的村莊,這不是我的錯,因為,當我離開村莊的時候,我的田地就被其他村民“瓜分”了。只要戶口從村里遷出,雖然是生于斯長于斯,但從法律意義上你已徹底不屬于這個村莊了。城鄉(xiāng)之間的楚河漢界就是如此分明。

          造成這種詭異結局的原因,常常會直指那個阻礙城鄉(xiāng)交流的戶籍制度。好在,冰封了半個多世紀的戶籍制度,到今天似乎有了消融的一天。社會的改良和變遷,并不像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那樣立竿見影,總是在經歷很長的努力后,才艱難地向前邁上一步。所以,我們對于村莊的期待,也不必那么悲觀和失望。

          對于許多人來說,現(xiàn)在的村莊大多看不到古樹,也不見了小橋流水、雞鴨成群、牧童橫笛。可是,沒有這些就不是村莊了嗎?對于這些心懷念想沒有問題,誰心中都會有一個自己的村莊。但是,究竟是誰,還想保留著這樣原生態(tài)的農村?如果出于對農村鄉(xiāng)土歷史的研究,這情有可原;出于對鄉(xiāng)村旅游前景的考慮,也在可以理解的范疇?墒牵绻麅H僅是為了讓早年逃離鄉(xiāng)村的人——如今的新興的城市人,滿足他們的懷鄉(xiāng)之心,就要讓這樣的村莊長久地保持著她的原始模樣,那就顯得過于矯情或者是自私了。因為,經歷過原生態(tài)農村生活的人,都會苦惱于在農村謀生的不易、出行的艱難,還有生活環(huán)境、衛(wèi)生狀況的糟糕。

          誰人故鄉(xiāng)不“淪陷”?也許真的是如此。但是,在“淪陷”的同時,是不是又有一種新生的力量在生長?當我的村莊被拆得只剩下幾戶人家的時候,我也并不想堅守。因為新農村的建設更符合現(xiàn)代化的標準,出行更加便利,生活更加舒適,父母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會更加健康長壽。當年過古稀的父母也領到了社保金,享受到農村醫(yī)療保險的種種好處,我深切地感受到,如今村莊的變化,已不僅僅只是她的外形,還有影響人的內心的東西也在滋長,村莊里的人也顯得更加自信了。

          所以,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也能感受到熊培云先生對他所住的小堡村以及類似中國村莊的認識也在一步一步地深化。他是一個建設型的學者,他在敘述著對村莊的依戀,也在用他的力量,試圖一點一滴地改變著村莊的面貌。他在他的小縣城建起了一座圖書館,以實現(xiàn)他的“兩千分之一”的改變——因為中國有2000多個縣,如果你改變一個縣,就是兩千分之一的改變。

          我們是不是可以如熊培云先生那樣,不管曾經以何種方式逃離村莊,今天都能夠以自己的能力去回饋你的村莊,讓她更加富足、文明,自由而富于理性。只有這樣,才可以打破人才、資源在農村只出不進的所謂“魚笱效應”,通過反哺與回流,實現(xiàn)現(xiàn)代鄉(xiāng)村的復興。到那時,你住過的村莊還在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已經不重要了。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2

          作者以詳實的筆法描述了他眼中故鄉(xiāng)——小堡村,一個典型的農村村莊的時過境遷,并對建國以來農民與土地之間生產關系的變遷做了論述。在作者的心里,即使他自己出國留學多年,回國后也不在故鄉(xiāng)的小村莊里面住了,但是故鄉(xiāng)依舊是他心靈的家園,對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有特別的情懷的,當他的家鄉(xiāng)遭遇“拆遷”、"賣古樹"、土地租給別人建工廠,家鄉(xiāng)變得面目全非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心靈上既沒有城市又沒有村莊的流浪漢。

          給我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作者村莊買古樹的的事了。當時村里想要賣給別人的是三個地方的樹的,一個是:曬場邊上的樹。一個是:村中舊祠堂后面的樹。還有就是村后墳山上的樹。曬場邊的樹是所有集體財產的,舊祠堂后面的樹是屬于村里的一個大家族的,墳山上的樹是私人的。很多村民都不愿意賣樹,但是能夠站出來反對的人并不多。最終,只有墳山上的樹被留了下來,因為它的主人誓死捍衛(wèi)了它,而其它兩個地方的樹都被連根拔起賣掉了。我覺得賣樹這件事,不僅僅體現(xiàn)了村民思想的封建、落后,民主意識的淡薄、保護自身權利意識的缺乏,同時也很好地與書名”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聯(lián)系起來了。

          因為賣古樹這種現(xiàn)象不只發(fā)生在作者的村莊里面,而是發(fā)生在中國大部分的村莊里面的,書中就有提到南京一夜之間就失去了大片的梧桐樹。書中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大樹進城”熱,當時中國把大部分的經歷都花在建設城市上面了,城市的綠化需求非常的大,這樣就造成了賣樹、偷樹的現(xiàn)象。這就讓我想起了孫立平教授所說的斷裂社會了,孫教授把90年代以后的中國稱為“斷裂社會”,斷裂社會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中一個就是城鄉(xiāng)之間的斷裂。拆遷、把農村的資源運到城市都是城鄉(xiāng)斷裂的表現(xiàn)。那個時候,農民沒有擁有土地權,農村大量的資源都被挖到城市里去加上國家出臺的“戶籍戒嚴”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城鄉(xiāng)之間的斷裂。

          在書中也有很多的細節(jié)是描述了農村以及村民的特點的。譬如說,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他在上學的路上和一位伯伯同路,伯伯問作者以后又什么打算,作者就說,給你們寫詩啊,他一位那位伯伯會夸他關心農民的命運、有理想,但是那位伯伯卻嘆息著說:”寫詩有什么用啊,我們又不懂。

          在這里就體現(xiàn)了農村缺乏教育、缺乏受教育的意識。還有,作者提到農村里的人和樹是有感情的,他們會在樹下乘涼,小孩子會在樹上玩,樹結果子了他們會去摘,而作者之所以對樹有特別的感情是因為在古樹曾經救了他兩次。然而在城里,樹僅僅是用來當做風景的,果子熟熟了在樹上爛掉也不會有人去摘,不僅是人和樹,即使是人與人之間,做了幾十年的老鄰居,偶爾聽到隔壁的一點點響動、一點點悲喜,卻永不相識。這就通過人與樹之間的關系,對農村人和城里人在感情上做了一個對比一個村莊里的中國。

          “再后來,我甚至厭惡回到這個村莊,因為我深切地體會到了‘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都在淪陷’。如今連山川也變了顏色;河流和道路一樣都被荒草淹沒!薄兑粋村莊里的中國》主要介紹了作者熊培云的故鄉(xiāng)——小堡村的從前、現(xiàn)在和可能出現(xiàn)的未來。在書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理性思考和人文關懷。我讀這本書時,時常感覺到我身邊也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因此產生了些許共鳴,雖然我離開家鄉(xiāng)已有近10個年頭,但那畢竟是伴我度過珍貴的童年的家鄉(xiāng)。

          熊培云在序文中講到“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都在淪陷”,雖然我不確實是不是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都在淪陷,但我知道有大部分人的家鄉(xiāng)在淪陷,也包括我的。如果說因為小堡村的村長賤賣了那些曾經見證了幾代人生命的樹,而讓村民們的內心從此失去安寧,那么我就是因為一個采礦集團走進我的家鄉(xiāng)而讓我內心變得空虛。因為寄托著我的精神的東西受到不可恢復的創(chuàng)傷。

          采礦集團一到我的家鄉(xiāng),首先遭殃的是那一座座山,的確都變了顏色,一座座黃土山刺痛了我的眼球。從山腳通向村莊的林蔭道路,變成了黑乎乎的石子路,還會有些從在礦車掉下來的礦渣。礦區(qū)的廢水直接排放到村里的頗大的湖里,銀色中略帶青色的沉淀物把這個湖的一大半填得結結實實。那些山上曾經給予我和小伙伴美味果實的樹木,我要到哪里找尋;那條我和小伙伴曾經追逐打鬧的林蔭道為何變得死氣沉沉;那個曾經有人撐著竹排去捕魚的湖,要怎么樣才能讓魚兒重新回到你的懷抱。

          雖然我的家鄉(xiāng)不像熊培云的家里的老房子因移民建鎮(zhèn)被拆得一干二凈,但家鄉(xiāng)小村幾乎所有的房子也因為就沒有人住而顯得滄桑衰老,破敗不堪。這與熊培云談到的農民進城務工有很大的關系,采礦集團進駐我家鄉(xiāng)成為了農民進城的催化劑。在全國都興起進城熱的時候,我的家鄉(xiāng)也不例外的卷入了這場潮流中。原因有很多,熊培云說:“最真實的理由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每個人都有逃避災禍、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在我家鄉(xiāng)這里就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除了城市給農民帶來的吸引力之外,讓農民背井離鄉(xiāng)的還有來自家鄉(xiāng)的推動力。

          我的家鄉(xiāng)有大片良好的農田,每到播種季節(jié),一片片綠油油的禾苗,隨風搖曳。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農田便掀到了金黃的一頁,這里承載著全村人的希望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然而礦區(qū)挖礦沒有做好勘測工作,他們在地下采礦,礦洞一直從山的那邊挖到我們的農田底下。事情的敗露是因為一位伯伯在自己的農田耕作,發(fā)現(xiàn)自己的腳在往地里一點一點的下陷。起初他還沒有在意,不料幾天后,這附近的農田便坍塌了一片。

          這么一來,說明在農田附近的房屋也不安全了。此事頓時在我村里吵得沸沸揚揚,還說要與礦區(qū)打官司。出了這種事,再沒有農民敢下地耕作,漸漸地,自然農田就被大量拋荒了。然而沒有什么可以維持生計,一方面,青壯年們進城務工,另一方面,全村人在與礦區(qū)負責人商量賣田地以及宅基地。如今時隔幾年,村里的人幾乎都轉入城市了,剩下的只有無人管理的破舊房屋依舊在守護著家鄉(xiāng),和熊培云的小堡村一樣“鄉(xiāng)村不免空虛”。

          中國人的家鄉(xiāng)都大同小異的在淪陷著。關于童年的家鄉(xiāng),只能永遠的活在心里。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3

          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玩伴三三兩兩在田埂間追逐嬉鬧,看那油菜花將大地裝扮成一塊芬芳柔軟的絨毯,這是我對故鄉(xiāng)兒時的記憶。時光流逝,如今我離開故鄉(xiāng)在外求學。當我走向城市,城市也悄悄的吞噬著我的故鄉(xiāng)。在浩浩蕩蕩的城市化進程中,如作者熊培云在《一個村莊里的中國》里所說:“在中國,浩如星海的無數(shù)個自然村里,它不過是臥于萬花叢中的一粒微塵。”正所謂誰人故鄉(xiāng)不淪陷。

          《在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一書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小堡村的歷史,描述了它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介紹了宗族制度在農村中的重要性,談到了農村行政組織的局限性,農村在不斷的適應國家的發(fā)展,而這一過程充滿了痛苦和辛酸。

          “又有幾十人來到,有的人手拿盾牌,頭戴鋼盔,用推土機推進。”這是書中所描述的拆遷的一幕。原本寧靜祥和的小村莊驟然間籠罩在“戰(zhàn)時氣氛”中。媒介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幾乎每天都能在各大媒體或報紙上看到類似消息。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正如《一個村莊里的中國》書中所說:“自古以來,農民相信傳給兒子的最好東西就是地,地是活的家產,錢是會用光的,可是地卻取之不盡。農民占有土地的動機也與這種安全感有直接的關系!敝皇撬麄儧]想到的是,這別人偷不走的'土地,在特定的年代卻可以像變戲法一樣沒了。

          普天之下,莫非國土。當農民在拆遷中失去了對土地的所有權,而在抗爭中又會被弱肉強食的剝奪生命權,或是受到威脅。一個國家的文明取決于對弱者的態(tài)度。盡管農民失去土地后會獲得相應的補償,但是失去了最大的財富——土地。而由于嚴格的戶籍制度,他們又無法成為城市人,一方面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家園,另一方面城市的大門并未向他們敞開。這就像船即將沉沒,而船上所有的乘客被禁止棄船逃生。

          英國一位首相威廉皮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笔钦f窮人的房子可能很破舊,風雨飄搖,但是國王不能踏進,即公權力不能進入私領域,財產權對于窮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國的《物權法》同樣保護公民的財產權不受侵犯。然而現(xiàn)實中的拆遷往往讓那些手持農具的農民們感到無助。用生命來捍衛(wèi)自己的土地更多的是出于無奈,若不是被逼至極,誰會選擇以命相搏。

          我國自古就是農業(yè)社會,我國的歷史和文化與農業(yè)息息相關,而農村作為這一切的搖籃,如今卻在被以建設之名,配上一個“拆”字判處極刑。然而如作者在《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中所述,不僅小堡村,中國的農村幾乎都有一段悠久的歷史,每個村莊都是如圓明園般珍貴。那里有代代相傳的宗族文化,傳統(tǒng)技藝,甚至是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幸的是雨果筆下的兩個強盜已不在中國存在,體現(xiàn)了弱肉強食的暴力卻并沒有在這土地上消失,消失的反倒是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筑和村莊,而這又往往被美其名曰“保護性拆遷”。

          “農村是中國的大后方,是轉型期中國的根據(jù)地,而農民正是中國社會金字塔的地基,是藏于泥土的一部分!边@是作者對農村在我國發(fā)展中的定位,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否發(fā)展經濟就一定要以犧牲農村為代價?放眼世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農業(yè)往往在發(fā)達國家的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如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而作為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家,我國卻是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如何提高我國的農業(yè)水平,為頂層設計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需要我們重拾《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中提到的小崗村當年土改的智慧,使農民的農業(yè)生產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新的引擎,這應當是發(fā)展者所關注的重點。

          城市化是大勢所趨,但也應該合理規(guī)劃,做好相關的輔助工作。只有在充分保障公民權利,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消除戶籍制度的壁壘,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當農民意識到土體不是他們唯一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們的生活不會因為失去土地而無所依靠,社會和政府能夠做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則拆遷不會再如戰(zhàn)爭一般充滿硝煙與鮮血。

          城市化與現(xiàn)代化并不意味著鄉(xiāng)村的終結。從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人們回到鄉(xiāng)村的逆城市化是城市極端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這正如作者所說:“沒有鄉(xiāng)村,城市就像一個無根的漂浮物。”城市化與鄉(xiāng)村并不對立,而應該城市化是鄉(xiāng)村的復興,政府如果能在城市化中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則鄉(xiāng)村也可能對城市病的消除起到有效作用,如作者所說:“鄉(xiāng)村可以分解城市的極端發(fā)展,避免它們膨脹成一個巨大的怪胎!边@可以從“北上廣”等大城市如今所面臨的城市問題可以看出,而近年來興起的農家樂正說明了鄉(xiāng)村才是人們的理想休憩之所。

          無論城市生活如何流光溢彩,鄉(xiāng)村才是我們的家,每年的春運便是最好的說明。那些工作在城市的人們,不遠萬里爬山涉水回到鄉(xiāng)村,這一切只是應為我們熱愛自己的家園與土地,不在于它是否富饒,不在于我們有多大成就,而在于我們在那里度過了流金歲月,我們終會回去,因為那是安頓靈魂的所在。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4

          幾年前讀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的時候就耳聞過這本書,當時是想啥時候有時間再找這本書來讀一下,可是不想一晃兩年多過去了。從7月份在家開始,中途在長沙呆了一個星期,之后又來到石家莊,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的花了二十多天,變換了兩千公里的地方才看完。進入研究階段,明顯感覺時間不像本科時期那么充沛了,讀雜書都基本是睡覺之前,吃飯時候擠出的時間。

          估計以后也這樣,形而上學的東西不能缺少,但是花費過多時間去在這個上,則會影響當前的工作。本書也是直接在平板上看完了,電子書看起來方便,但一些需要反復讀的書則沒有紙質書的優(yōu)勢大,看完之后總結起來很麻煩,紙質書隨手一翻很快就能找到要復習回顧的地方,值得反復讀的書,該買的還是得買。

          我自己本身就從村莊里走出,對村莊里很多東西看在眼里。但很早就出來讀書,每次回到家里,村里小我一些的小孩幾乎都不認識。村里發(fā)生什么事,也大多只是耳聞而已,特別是最近幾年,每個假期就回家半個來月,一年在家不足一個月,難免漸漸與故鄉(xiāng)隔離了。

          熊的文字開始很不習慣,感覺亂,雜。但是熊描述的鄉(xiāng)村,許多我是深有感觸的。比如鄉(xiāng)村的樹木,在小的時候,在河邊有很多大樹,中午的時候去河里摸魚,河水清澈見底,走過河邊,高大的柳樹蒼翠欲滴,陽光透過樹葉,斑駁的投下一點一點,清風徐來,好不快活。但是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為了賺點錢,河邊的大樹被賣給了外地的商人,現(xiàn)在的河邊光禿禿的只剩稀稀疏疏的雜草,河里由于上游的煤礦污染,魚幾乎絕跡了,水也總是渾濁的,小時候每到晴天,總有很多人在河邊洗衣服,大家歡聲笑語扯著家常,算是鄉(xiāng)村的一類娛樂了,F(xiàn)在還有一個記憶,母親在河邊洗衣服,我在河里石頭下摸魚,摸了的魚拿到鄰居家里串在衣針上串著烤……

          上次回到家鄉(xiāng),聽說最近當?shù)氐拿禾科髽I(yè)全都被勒令關閉了,煤炭曾是當?shù)厝私洕闹饕獊碓,煤企一停,許多人沒了工作,天天窩在活動中心打牌,有些則遠走故鄉(xiāng),去外地打工掙錢。就在從宣威回長沙的車上,遇到幾個去河南鄭州打工的四川人,那個四川人外出打工二十多年,家里的土地已經很多年不種了,就任它荒下來,因為外出打工掙的錢比在家里刨地球賺的錢多多了,據(jù)他說,在他村里,家家戶戶都這樣,村里現(xiàn)在的青壯年不是出去讀書,就是出去打工,幾乎沒有留在本地的?磥磉@已是中國農村的遍相。

          誰人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淪陷……當然這只是我記憶里的鄉(xiāng)村,事實上,鄉(xiāng)村里的很多事情我是缺乏了解的。比如村莊的長幼秩序,家族傳統(tǒng),宗譜,鄉(xiāng)村民選政治。宗譜記得高中的時候一位有德望的長輩曾經主持修過家譜,每戶人家發(fā)了一份,不知道發(fā)譜的時候有沒有熊在書里寫到的熱鬧。至于鄉(xiāng)村民選,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全鎮(zhèn)選舉各辦事處書記,支書。那時候混社會的,做煤生意的紛紛加入,有錢的直接拿錢去買,有的甚至幾百一張選票。去年家鄉(xiāng)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年輕人被選舉為支書,聽說找了不少人,花了不少功夫。至于鄉(xiāng)村的麻將政治,那是從小就耳濡目染并且至今經久不衰的。小時候,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來到我家里打牌,看電視,這幾年陣地稍微轉變了,但打牌,打麻將是仍然是農村的娛樂主角。聽說家鄉(xiāng)附近,一些人因為賭牌,賭麻將賭得傾家蕩產,負債累累。而且從此執(zhí)迷賭博,不再工作。

          即使鄉(xiāng)村正在遭受劫難,環(huán)境受到污染,青壯年人口流失,土地遭到荒廢……但是熊培云對中國農村的未來還是看好的,他相信,隨著鄉(xiāng)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從鄉(xiāng)村里走出去的人,會更多的選擇回到農村休養(yǎng),而且廣袤的農村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中國農村的衰落不可避免,但農村絕不會消失。

          我看到鄉(xiāng)村里越來越多的人注意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門前的河里又恢復了往年的清澈,鄉(xiāng)村的公路正在有條不紊的開展,鄉(xiāng)村的學校越來越高大明亮而不亞于城市,移動電信網(wǎng)絡走入了尋常百姓之家;電腦,冰箱,太陽能,電磁爐成為普通家具;電網(wǎng)得到改造,甚至電價比在城市還便宜。鄉(xiāng)村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復蘇!

          在外求學多年,每次回到家里,總是感覺到放松。在鄉(xiāng)村的生活是愜意的,慢節(jié)奏的生活是對城市生活的一個補充和治療;蛟S多年以后隱退江湖時,我也會選擇不時就回到鄉(xiāng)村住上個把月,修生養(yǎng)息。想象間,充滿了期待。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讀書筆記5

          “帶一本書回家鄉(xiāng),也算是了卻平生一個心愿。愿我的故鄉(xiāng)和所有人的故鄉(xiāng)永遠陽光明媚,空氣清新,萬物生長;也愿我?guī)啄陙淼倪@點思考與寫作,能夠為讀者呈現(xiàn)更多真實的大歷史與小歷史,打開一段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這段話是《一個村莊里的中國》自序《我的村莊我的國》的結束語。我記得我在自己編印的文集那篇代序《“冰清”和我》中說過“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面對死亡了,我希望這本《冰清文集》能保存在這個世界上,翻開它,便能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她是這樣地走過來了。

          雖然怒放的生命之花總有凋謝的那一天,但是,‘冰清’依然活著,她是生命之樹上最后的那片樹葉,永遠不會隨風飄落!毖氵^留聲,人過留名,無非是希望在這個世上走這么一遭時留下些痕跡,證明你來過。而能夠帶一本書回家鄉(xiāng),也算是對生養(yǎng)我們的故鄉(xiāng)的一種回報,同時它也在證明著一個村莊或者一個城市曾經這樣地存在過。如果每個從故鄉(xiāng)走出去的人都能為家鄉(xiāng)寫這么一本書,歷史便不復是統(tǒng)治者和所謂學者口中或筆下的宏大敘事,它會具體到書寫一個人、一個村莊或城市的命運,它是一部最真實的平民的史詩!叭绻荒茏哌M平常人的命運,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民族的屈辱與抗爭,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邏輯,了解一個國家的現(xiàn)在與未來!

          熊培云,就是寫作《一個村莊里的中國》這本書的作者,一九七三年他生于江西永修縣小堡村,這本書便是由小堡村及永修縣,再寫到江西省,乃至全中國,揭示中國農村過去和現(xiàn)在所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的發(fā)展進行思考。這些問題和思考書中寫得都很詳細,我的讀書筆記對此就不作重復記錄,只是將書中一些我認為比較精彩的話輯錄下來,并說出我自己的理解。

          “沒有故鄉(xiāng)的人尋找天堂,有故鄉(xiāng)的人回到故鄉(xiāng)。”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失去了故鄉(xiāng)的人靈魂無所依托,他才會恐懼害怕,因此需要想象一個天堂出來安慰他的靈魂;而有故鄉(xiāng)的人,故鄉(xiāng)便是他的天堂,所以他不需要尋找天堂,只需要回到故鄉(xiāng)。我曾經寫過一篇《夢里不知身是客》的散文,在那里我便是一個失去了故鄉(xiāng)的人,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將要去何方,F(xiàn)在我明白“只有鄉(xiāng)村,才是游子棲息靈魂與雙足的地方!

          “沒有誰愿意拋舍自己童年時的田園與記憶,沒有誰愿意故作憂傷。盡管我所談論的村莊原來也幾乎一無所有,盡管它現(xiàn)在也在生長希望,然而,當我看到近年來故鄉(xiāng)淪陷的種種,并且為此傷感時,我總是同樣忍不住去想——籠罩在普通中國人身上的最真實的黑暗與無奈,不是遙遠非洲的某場屠殺,不是地中海東岸的冤冤相報,甚至也不是外國勢力對本土勢力的覬覦,而是這片土地上的勢如破竹的弱肉強食,淪陷了一座座城市,淹沒了一個個村莊。”

          每次回家鄉(xiāng),我都會坐在車窗前貪戀地望那片土地上的房舍與農田,我多么希望她永遠保持那樣一種淳樸的狀態(tài),永遠不要被現(xiàn)代化的水泥叢林所包圍,不要被各種各樣的化學氣味所包圍,希望山永遠是綠的,水永遠是清的,天永遠是藍的。每次見到一座被削掉一半的山心都會痛,每次看到溪水里漂著的垃圾都會嘆息,還好,鄉(xiāng)村的天依然是藍的,那片藍給了我最后的一絲希望。婺源是我曾到過的最美的鄉(xiāng)村,但我后來每一次去都發(fā)現(xiàn)與我初次與她相識時又變化了一些,就連那些淳樸的鄉(xiāng)民也變成了精明的商人,于是,婺源在我心里的形象變得不那么美了,我真怕有一天我會再也不愿意踏上那片鄉(xiāng)土,因為我不想看到我的夢之故鄉(xiāng)的徹底的淪陷。

          “‘人們忍受著沒有時間的痛苦’(法.德萊姆)。想來也是悲哀,現(xiàn)代人雖然早已經衣食無憂,卻像是被‘成功學’詛咒,絕大多數(shù)人都在為并不存在的事業(yè)終日勞碌,荒廢自己寶貴的人生光陰!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費時間去過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最有名的故事是一個富翁與一個漁夫的對話,富翁去海邊渡假,他看到漁夫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于是他就問漁夫為什么不趁著好天氣多出海捕魚以收獲更多的財富,漁夫反問他:你拚命掙錢,結果不還是跟我一樣也是為了來這里曬太陽嗎?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的數(shù)量,足夠你生活,能滿足你物質和精神的需求,那么再多便是浪費,所以說當一個人到生命結束的時候還擁有大量財富那并不是這個人的光榮,其實那是他的恥辱。西方許多富豪到晚年都將大部分財富捐獻出來,說明他們對人生有深刻的了悟,并且他們的人生是擁有大愛的人生,這樣的人才會永遠被子孫后代所銘記,他們的身體雖然消亡了,靈魂卻不朽。

          有的人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物質財富和權力地位這些身外之物,他們以為這就是他們的事業(yè),不惜為此付出健康、尊嚴、人格,甚至犧牲掉最寶貴的情感,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成功到最后都是一場空,赤條條來你還得赤條條地去,唯有愛與你相伴,你永遠只活在愛你的人的心里。所以最成功的事業(yè)應該是收獲許多愛,親人的愛,伴侶的愛,朋友的愛,乃至陌生人的愛,那是一種大愛。

          王爾德說:“每個圣人都有過去,每個罪人都有未來!

          “民主的精髓,首先也是身份的平等。”

          所以無論是圣人還是罪人,他們首先都是人,在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我們允許圣人有不光彩的過去,也應該允許一個罪人享有一個未來。請記住這句話:人,生而平等!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說:‘靈魂失去了廟宇,雨水就會滴在心上。’生活在這粗礪的世界,那柔弱的人心,是需要一座廟宇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檢視二十世紀中國人的心靈生活,你滿眼所見恐怕盡是冰涼的雨水,從天而落,滴透人心!

          無需我舉例,人人都在疾呼這是一個道德淪喪人性泯滅的時代,但有多少人敢指著自己說:我對得起我的良心!請不要只是指著別人憤慨,還是想想自己是不是盡到了一個作為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提醒自己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具美德有修養(yǎng)講文明的人吧,只有每個人都做到了這一點,這個世界才會重新變得干凈起來。

          “‘要么忙著生,要么忙著死’,許多人都記住了《肖申克的救贖》里的這句臺詞。其實,對于任何一個生命來說,生與死都是同時進行的。生是一輩子的事,死也是一輩子的事。”

          記得好象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生和死是一對孿生兄弟。就像面對著鏡子,我們既在生中看到死,又在死中看到生,生和死雖有著兩副相同的面孔,卻長著兩顆不一樣的心,一顆是熱的一顆是冷的。其實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生與死就同時伴隨著我們,走得越長離死亡也就越近,所以人生可以說是見證生命的里程,也可以說是走向死亡的里程。只有“向死而生”的人才懂得時間的有限,才知道珍惜這有限的生命。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