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2016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推薦
人生易逝。惟有于眾人無聲處亮出自己的聲音,方能不枉此生。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2016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推薦,歡迎閱讀。
篇一:我言秋日勝春朝
無意中翻到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幾點水紋,幾抹殘云。一扁舟,一釣叟,除此之外,滿卷皆虛空。這叫留白,是中國水墨畫中蕩開的濃重一筆。全卷只有幾處重點物像是細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鋪陳,甚至不沾半點墨。全卷意蘊于是從二維紙面伸展成了無限。
留白是與前人的叫板。南宋馬遠與夏圭,人稱馬一角、夏半邊,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畫師,大多是事無巨細,皆一一列舉下來。怕是遠處草叢中幾塊石子、幾塊污穢的牛糞,前人也會一絲不茍的記錄下來,裝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滿畫紙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藍天,枯藤怪石,強烈的視覺沖擊,喂飽了千年來中國人的審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圖》,一千多人物,雕梁畫棟,飛橋屋檐,美、大氣。但馬遠與夏圭,偏不愛這耗盡精力、體力的活兒。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詳盡的山水,再走這條路,恐怕歷史上只會多兩個無名的山水畫師,卻少了“馬一角”“夏半邊”!
古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是樂觀與通達,也是個性與創(chuàng)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懷古,似乎一到秋天,日歷一撕下,人的.心境也會轉(zhuǎn)涼,盡管那炎熱與夏天并無二致。“前人之述備矣!”秋,承載了太多的悲傷情懷,有“天涼好個秋”,也有“物換星移幾度秋”“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只有這一聲啼鳴,喚起了后世對秋的審美。“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鶴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榮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詞。這便是“唱反調(diào)”“叫板”之美。
有些話,別人也說過,我便不必再附庸風(fēng)雅;只有別人無話可說時,才是我的主場,我的黃金時代。國學(xué)大師陳寅恪不正是這樣的人嗎?面對一個妓女,他不似別人一樣心懷芥蒂,以別樣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況下口述了百萬字巨著《柳如是別傳》。這是個性與創(chuàng)新,也是對人性的敬重。同
樣,韓干,那個畫馬的宮廷畫師,親身入馬廄,與馬兒共同生活,不聽從老師的勸誡,才成就了《照夜白》。韓干的馬,大多腰體肥圓,怒目圓睜,沒了以往畫師的瘦馬,病不啦唧的。魯迅先生的話猶在身邊縈繞,“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于雜草叢生處辟蹊徑,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莊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為為人記住的開路人,才能成為有個性的個體,才能成為馬遠、夏圭、陳寅恪和韓干……只愿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盡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依舊能聽到“我言秋日勝春朝”抑或更響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鳴。
篇二:煙火藍邊碗
今早喝粥時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凈的藍邊碗。你或許會問,如此平淡無奇的碗有什么好說?錯矣!此中考究可大著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新居落成,我與父母前往景德鎮(zhèn)購買瓷器新居。
這里瓷器種類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小骨瓷;有絢麗多彩的斗彩……讓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買什么好呢?有人說,只要票子夠多盡選造型獨特的買,顯得榮華富貴的買,精工極致的買,這還不簡單?
又錯啦!器皿的選擇體現(xiàn)了主人的生活態(tài)度。不可不慎重。
有的瓷器過于大件且富麗堂皇,赤紅、明黃、寶藍與我家簡約的裝修風(fēng)格不符;有的過于小巧,家人并無英國紳士貴婦那般品下午茶的閑情;有的瓷器上繪有潑墨山水工筆花鳥,我們一行人中并無行家不知如何鑒賞……如此看來,竟無我們能買的瓷器了!
突然,這平淡無奇得突兀的藍邊碗闖入我眼簾。如此簡陋的碗會在這里出售?我要走,爸爸卻在這碗前駐足許久。
為何?
這是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家家戶戶都用的碗,這是承放了父親的記憶的碗。
據(jù)銷售人員介紹,這藍邊碗在傳統(tǒng)藍邊碗上加以細節(jié)上的改良與創(chuàng)新。我拿起一只仔細端詳,發(fā)現(xiàn)手感極好,分量厚重讓人踏實。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讓碗顯得端莊典雅不失大氣。而且這碗極易打理,深受媽媽們喜歡。
藍邊碗沒有繁復(fù)精致的花紋修飾,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復(fù)雜的'工藝?僧(dāng)你凝視它,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圍在一起樂呵呵地吃熱騰騰的飯菜的情景;就會想起苦日子里生活的精打細算的不易;就會想起尋常百姓家人間煙火的溫度……
蔣勛曾在《品味四講》忠言逆耳“純棉襯衫就像愛人”,讓我感動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會產(chǎn)生難以割舍的情感,對我來說,藍邊碗亦是如此。
景德鎮(zhèn)作為瓷都,常有瓷器新品推出,我卻獨愛這藍邊碗并歌頌它。因為它注重在細節(jié)上的改良,把創(chuàng)新的點子用在提升人們的生活上而不是爭一時的噱頭。
距離人的生活太遠的創(chuàng)意并不是人真正想要的,新鮮感過后便如失了靈敏般只能束之高閣。
每日捧著這只藍邊碗吃飯,不但手感好,我仿佛能聽到它無聲的訴說,諄諄教誨我認(rèn)真踏實地生活的真諦,這才是它的精魂。
聽我如此道來,你可有話反駁?
篇三:亮劍無聲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話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囂處歌吟,否則,你的歌聲也將成為那喧囂的一部分。”細細思索,此言余謂為信然。也許,在眾人經(jīng)過的大道上我們的聲音縱使再高亢也無人知曉。
我們惟有亮劍無聲處,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歷來為文人墨客推崇贊賞。然而細想,倘若沒有那“前人之述備矣”的走出大流,而僅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萬頃”之泛泛言談,又怎會有《岳陽樓記》的成功。惟有在眾人無聲處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真心慨嘆,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且看魯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聽聽那不朽的聲音。
在萬眾沉默的恐怖氣氛中,魯迅先生第一個喊出了他的心聲,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劍。“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聲音,宛如警鐘般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亮劍的背后,往往是一顆不拘于時、獨立于世的心。
陳寅恪悼念王國維的那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響;“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聲音未曾消逝。別人已說處,自然不必再附和;別人無聲處,需要的是我們的亮劍精神!然而,現(xiàn)實中的我們,真的做到亮劍無聲處的又有幾人?
王開嶺先生在《古典之殤》中曾無奈地感慨:“我們唱了一路,卻發(fā)現(xiàn)無詞無句。”喧囂匆忙的社會中,我們歌詠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詞與心聲的,究竟能有幾人?社會在發(fā)展,但我們不能失去了自己的聲音。何不在眾人袖手旁觀之際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動詮釋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何不在眾人口口聲聲、模仿作秀的網(wǎng)絡(luò)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在新時代中,亮劍無聲處需要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是海子那份“眾人都要將火熄滅,而我獨將此火高高舉起”的堅持,抑或是斯巴達克斯為心中的太陽城而掙斷繩索的激情。惟有亮劍無聲處,方能無愧于己,無愧于心。人生易逝。惟有于眾人無聲處亮出自己的聲音,方能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