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拉貝日記的觀后感「新」
拉貝是一位被譽為“中國人民的英雄”、“中國的辛德勒”的偉大人物。他與其它國際友人一起建立南京安全區(qū),竭盡所能拯救了20多萬中國平民百姓。
關(guān)于拉貝日記的觀后感一:
《拉貝日記》 人性在戰(zhàn)爭中洗禮,昇華
從德國西門子住南京辦事處經(jīng)理約翰拉貝來描敘。約翰拉貝的身份在那個背景下十分特殊。按道理他應(yīng)效忠於希特勒元首?墒窃谥袊畹27年,讓他把自己最黃金的時間獻給了自己的事業(yè),也同樣獻給了中國。對周圍的一切他有深刻的`認識,他比那些遠在德國的納粹軍人更瞭解周圍的環(huán)境。對工作的執(zhí)著讓他執(zhí)意留在中國,但在殘酷戰(zhàn)爭的現(xiàn)實中讓他認識到自己需要做到更多,因為人性的善良讓他需要犧牲更多。拉貝也是人,對死亡同樣有恐懼。環(huán)境與個性造就了這一切。失去親人的痛苦[ 後來發(fā)現(xiàn)她的妻子沒有死 ]以及無時不刻死亡的威脅讓他無法入眠,對待日軍的暴行很多時候他也是勢單力薄,只是需要他的時候一定會站出來。他不是最超人或者蜘蛛俠,他只是一個熱愛工作,生活,愛自己老婆的平凡人。戰(zhàn)爭對他精神的壓迫超出了許多人能承受的範疇,他的決定可能就失去幾十人或者上百人的生命。約翰拉貝值得人敬佩。
百人斬,讓人很受刺激。直白的讓其他一切表達都顯得無力。日軍的人性已經(jīng)在這場戰(zhàn)爭完全喪失,更可怕的是連輿論媒體也同樣。就如一道閃電照亮黑夜,讓人看的一清二楚。
131分鐘來描述一個歷史背景下的人物相對足夠。通過他來間接反襯這段歷史。影片最讓人動容的是編劇不僅僅在描敘日軍的殘酷行徑,還在對希特勒政權(quán)進行抨擊。不過對張靜初這個角色還有些不明白,難道就因為中德合拍增加賣點?
關(guān)于拉貝日記的觀后感二:
在《拉貝日記》引起中國思想界討論之前,我相信若非從事歷史學或者相關(guān)學科的人,大約對史實的了解僅僅停留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歷史課本告訴我們的東西包括南京大屠殺,百人斬比賽,以及30萬遇難同胞;歷史課本沒有告訴我們的是約翰•拉貝的安全區(qū),以及約翰•拉貝這個人——在電影里他被塑造成一個悲劇英雄。這是另外一半的故事,而于我而言,這件事要從外部被告知,無論是通過圖書還是電影,而非始自中國本身的語境,這件事本身就不無怪誕。因為就中學教材的寫法而言,像拉貝這樣的外國友人,僅就數(shù)量而言,他救下的人難道不比白求恩更多么,那么熱衷于贊揚外國友人的教科書為何對拉貝只字不提——這就值得我們討論了。究其原因,無外乎兩個,其一是,拉貝是納粹黨人,這是他永遠不能洗脫的身份;其二,某種冷戰(zhàn)思維和冷戰(zhàn)邏輯的延續(xù),因為南京是國統(tǒng)區(qū),因為拉貝接受了國民政府的勛章,于是,之前的《拉貝日記》出版和今天拉貝重新顯影在此時看來,本身就是一個頗具后冷戰(zhàn)意味的寫作行為。
于是《約翰•拉貝》就變得有趣起來。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恰好為中國語境提供了一個雙面的鏡子,一面映照出中國歷史寫作方式的某種裂隙和某種變化,另一面則映出拉貝在德國本身的語境中的意義,進而在我們這里產(chǎn)生具有參照性的思考。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在《約翰•拉貝》中,拉貝本人的納粹身份并不是被避諱了而是被強化了,但卻是以另一種有趣的方式進行反轉(zhuǎn)式的強化——納粹黨旗,邪惡的象征,卻能作為無辜平民的避難所。而拉貝雖然自稱是納粹軍人,不忘行納粹軍禮,但顯然,影片是把他作為一個企業(yè)家來塑造的。他最初庇護平民,并非是出于人道主義,而僅僅是出于“企業(yè)家”保護員工的責任,但是最終他一步一步承擔起他的使命,于是他最終成為了一個英雄。于是我們看到,納粹這個符號正好在視覺上被賦予了相反的含義,這是某種意義上的翻案么?當然有這個可能,于是影片為了政治正確,不停地調(diào)戲希特勒,并且安排了一個猶太裔的男二號,羅森(按影片演員表順序,實際上我以為,威爾遜醫(yī)生才是真正的男二號),通過他的講述在片中強調(diào)納粹屠猶的事實——但是重要的是,在電影里,通過畫面呈現(xiàn)和對白交代根本就是兩碼事,如果不是實驗片,通常情況下“眼見為實”,那么這個翻案實際上是做實了:“納粹”二字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這部影片最終的策略就變得很有趣,劇作將應(yīng)當屬于納粹的邪惡,屠殺轉(zhuǎn)給了日本,當然不忘安排一個善良的日本軍官,而將最終的大反派賦予一個因為皇室血統(tǒng)而免于審判的日本親王——這似乎帶出了另一重反思,因為冷戰(zhàn)的原因,日本對軍國主義的審判比起德國來說十分不徹底。然而同樣因為冷戰(zhàn)的原因,西德對納粹的審判同樣不徹底,但不是那些應(yīng)該被審判的`人,卻是拉貝卻遭到了審判,于是這個問題就變得愈發(fā)的復(fù)雜?磥磉@個問題不是這篇短文能夠說清楚的了,于是暫且擱置。強調(diào)一點,拉貝遭到審判的原因是“與中國勾結(jié)”(見片尾字幕),這里某種后冷戰(zhàn)的參數(shù)就變得更加明顯了。于是《約翰•拉貝》的自相矛盾和影片里生澀的問題就能夠得到一種可能的解釋。在后冷戰(zhàn)的語境中談?wù)摾愡@個人物,又要在德、中、日的語境中尋找平衡,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且不說民族主義者們可能找到的無數(shù)處“被傷害了感情”的地方,恐怕日本方面不能接受這種表述。當然我不能判斷這種矛盾是出于導(dǎo)演和編劇自身的思考多一些,還是出于考慮中國市場和“中國人民感情”多一些,但是顯然破壞影片結(jié)構(gòu)的正是猶太人羅森和中國人瑯書(張靜初扮演的女學生)之間的一條生硬的線索。這一點隨便做下敘事學分析就可以得出結(jié)論,在此不提也罷。
鏡子的那一面如此,鏡子的這一面也相當?shù)膹?fù)雜;蛟S對于中國觀眾而言,在對拉貝的認同之余,更多的時候是在反思,當我們的歷史書寫中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缺失之后,以這樣的方式找回另一半的故事,本身就變得十分的吊詭。雖然拉貝在影片中成為一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雖然中國人在這部影片中面目模糊,但是那些缺席的成分恰恰是我們的歷史書寫中呈現(xiàn)的東西,這個話題就更大了。當然《約翰•拉貝》作為電影,不是歷史,只是故事——我只是在說,以這部影片提供的參照,我們或許能窺見我們歷史書寫之中的問題。
最后說兩句《南京!南京!》和《約翰•拉貝》的對比分析。這恐怕是現(xiàn)在和將來的討論中難以繞過的的話題。!赌暇!南京!》并沒有繞開拉貝這個人,但是拉貝在《南京!南京!》里真是面目模糊,或許陸川認為這是不需要交代的事實,但是實際情況是這個事實根本就長期處于匿名狀態(tài)。另外則是,《約翰•拉貝》正面展示了強奸——盡管未遂,正面展示了百人斬少尉和他們的比賽——不得不說,盡管是從門縫里看,這個場面也比《南京!南京!》更有沖擊力。話說回來,《南京!南京!》里最有沖擊力的畫面大約是那一片像麥子一樣倒下的中國士兵,相應(yīng)地,《約翰•拉貝》里兩段日軍射殺戰(zhàn)俘也不相上下!赌暇!南京!》的問題在于劇作,《約翰•拉貝》的問題也在于劇作,但至少《約翰•拉貝》好歹還是一個故事,比《南京》問題少一些:如果《約翰•拉貝》能夠把拉貝的兩難處境強化一些,刪去不必要的線索和人物,可能劇作上更加流暢一些,但是鑒于前面的分析,如果不能解決這個歷史表達的困境的話,劇作的根本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說白了,《約翰•拉貝》本意不是拍南京大屠殺,對它而言,南京城也只是景片而已,它的訴求是寫人——寫拉貝這個人,進而表達某種思考。這部影片的訴求不是“南京大屠殺的又一鐵證”,而是德國人的反思。如果如果有人說《約翰•拉貝》就是一商業(yè)片,對,它確實是一商業(yè)片,但《南京!南京!》也不是藝術(shù)片啊。要是有人說《南京!南京!》因為刪減而如何如何,《約翰•拉貝》刪減的部分估計也不少,確實很多地方不流暢。至于一定會被拿來比較的《辛德勒的名單》,那才是商業(yè)片和商業(yè)片。依我看,《約翰•拉貝》的討論空間比《辛德勒的名單》還大一點,因為這部影片在中國語境中天然的特殊性。當然,關(guān)于屠猶和南京大屠殺的比較的問題,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屠猶是“人類的災(zāi)難”,南京大屠殺只是“中日關(guān)系的一個問題”,這其間的話語斗爭,猶太人的話語權(quán),以及西方話語在中國語境中的位置,都是巨大的問題。
于是結(jié)論就是,對于南京大屠殺的討論而言,一部高票房的、國際語境中的商業(yè)片,比十本學術(shù)著作或許更加有效,只要它能提供話題和思考的空間。一個讀后感式的寫法會是,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當一個人面對強權(quán),他可以做出一些偉大的選擇;一個廣告式的寫法會是,《約翰•拉貝》是“中國版的辛德勒名單,各國評論一致激賞”(見影院廣告);一個批判性的寫法是,《約翰•拉貝》在自我矛盾中展示了某種反思性——但這些都是結(jié)論,于我而言,這是一部頗具討論和思考起點性質(zhì)的文本,從這里進入,是更多的閱讀,以及更有參照意義的言說可能。
【拉貝日記的觀后感「新」】相關(guān)文章:
拉貝日記抒情作文(通用8篇)03-15
拉貝日記觀后感12-11
拉貝日記觀后感12-11
《拉貝日記》觀后感07-08
拉貝日記觀后感500字「精選」12-13
電影《拉貝日記》觀后感「優(yōu)秀」12-13
關(guān)于拉貝日記觀后感推薦12-13
抗日的電影《拉貝日記》觀后感12-11
歷史影片《拉貝日記》觀后感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