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殺妻求將的故事
【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
吳起是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人,在魯國做官時,娶了一位齊國女子為妻。某年,齊國大舉進兵魯國,魯國國勢衰微,而吳起在軍事方面,已經(jīng)顯露出其過人之處。戰(zhàn)時思良將,魯國君以群臣相議,決議任用吳起為將軍。因為他的妻子是齊國人,引之有人向魯國君暗進饞言;其意是擔(dān)憂吳起將軍日后心存顧忌,未能盡力為魯國效勞。吳起竊知后,回家把臥病在床的妻子殊殺,取得魯國君信賴,就如愿地當(dāng)上魯國將軍。
吳起殺妻求將之事,未能喚起人們對他的尊敬,反而招致更多的非議。其時,有人又向魯國君說吳起曾跟過一代宗師曾參學(xué)習(xí),說他百行以孝為先,必要時會影響他的戰(zhàn)事職責(zé)。鑒此種種,吳起聽在耳里記在心上,至吳母去逝,吳起拒不奔喪。引起曾參對他的所作聽為極之不滿,認為吳起是一個無德無義之人。為了將軍之位,竟然殺了結(jié)發(fā)妻子,毫無人道,類似禽獸。這種人,為了達到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連老母、妻子都不要的人,難以會對別人忠心,這種人包藏“禍心”,絕對不可信任。吳起聞之后,知自己失去人心,國君亦不信任,大為恐慌,連夜投奔當(dāng)時的“明主”魏文侯。
這個典故反映出世上有的人為了富貴安樂。追求功名利祿,不惜任何代價,其本身都是受極強烈的野心所驅(qū)使,以求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他的成功,憑借的是自私冷酷,不擇手段去達到高人一籌的地位。
所以某個國家、提選人士,必須明眸洞察,杜絕不擇手段的求官者,揭穿邪惡的真面目,決不能被表象所迷惑,更不可因小恩小惠,貪圖個人私欲而廢棄原則,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顧,做出貽害國家與人民的事情。
【吳起:心思細膩,不念私情】
吳起(?—前381),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兵家、改革家。吳起是衛(wèi)國人,受業(yè)于曾子門下。吳起在軍事上與孫子齊名,治兵有術(shù),長于戰(zhàn)略;又勇于改革,曾得魯國國君賞識,旋受魏文侯重用,后來又在楚國擔(dān)任令尹(宰相)實行變法。
吳起的下場和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商鞅差不多,他是在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進行改革,結(jié)果卻在楚悼王死后,被貴族群起報復(fù)而死。
在古代,改革舊制推行新法等措施往往損及舊貴族的既得利益,喪失其地位權(quán)力,而新君及其人馬在登基之前,也多與改革者相沖突。所以,在古代,新王與舊貴族這兩者的利害常常相連,受到損害是一定要復(fù)仇的。秦國對付商鞅,是舊貴族和新君聯(lián)手的,吳起的命運則近似如此。不過,吳起知道舊貴族要找他報仇,劫數(shù)難逃了,于是就跑到老王的尸首那兒,抱著老王的尸首,亂箭射過來,射到他身上,連老王也中箭。后來,他的敵人也因傷害王尸被誅,有七十多家被牽連。
改革既然損及了既得利益者,那么改革者本人往往也要償付很大的代價。商鞅本身的性格我們不知道,因為記錄并不完整。雖然有一本書叫《商君書》,但不是商鞅寫的,而是后人拼湊起來的,而且寫的是改革的種種計劃,看不出他的性格如何。但是吳起的性格在文獻中就很清楚,他這個人為了自己的事業(yè),一心一意,堅持到底,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也因為這樣的性格,結(jié)果連母親去世,他也不回家;甚至為了取得國君信任,居然殺妻求將。商鞅很可能也是如此,所以他當(dāng)時處罰王子,才會那么不講情面。
從吳起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改革者一定要有相當(dāng)?shù)囊懔Γ@些人都很能干,對當(dāng)時的情勢有一定的判斷。他心里一定很清楚,有多少人的利益會受到損害,這些利益受損的人,將來是會報仇的,而那些人又并非沒地位、沒力量的人,但他們卻還愿意冒這種險,堅持改革的信念。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陣;不和于陣,不可以進戰(zhàn);不和于戰(zhàn),不可以決勝。
教戒為先。一人學(xué)戰(zhàn),教成十人;十人學(xué)戰(zhàn),教成百人;百人學(xué)戰(zhàn),教成千人;千人學(xué)戰(zhàn),教成萬人;萬人學(xué)戰(zhàn),教成三軍。
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dāng)。
夫發(fā)號令而人樂聞,與師動眾而人樂戰(zhàn),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zāi),生于狐疑。
——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