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冤案

        時間:2024-12-05 09:44:30 玉華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冤案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冤案是我國歷史上的四起慘痛教訓,反映出古代社會政治權(quán)謀和官場斗爭的殘酷一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冤案,僅供參考!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冤案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冤案:

          第一案,“無兵造反”案

          漢代韓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對陣,常吃敗仗,劉邦可說是“常敗將軍”。高祖二年,劉邦率五十余萬人伐楚,至彭城。項羽率三萬精兵擊漢軍,大破之,漢兵死者十余萬人。劉邦帶著數(shù)十人倉皇逃遁,一路上幾次要將女兒推下車。這一仗,劉邦的父親和皇后也被項羽捉去。高祖三年,劉邦被項羽包圍在滎陽,彈盡糧絕,將軍紀信假扮高祖模樣詐降,劉邦率數(shù)十騎狼狽而逃。劉邦收兵守成皋,又被項羽包圍,復遁,逃入韓信軍中,收韓信之軍。高祖四年,劉邦在廣武被項羽伏弩射中胸部,假意摸著腳說,射中我指頭了。逢羽必敗,我斷定劉邦患有嚴重的“恐羽癥”。多虧有韓信在。漢軍出陳倉,就是“用韓信之計”。以后井陘之戰(zhàn),充分顯示了韓信的謀略和軍事指揮天才。收趙定齊,韓信立了大功。殺死龍且,斬斷項羽臂膀。劉邦幾次大敗,末了從韓信那里收精兵,方能再戰(zhàn)。

          高祖五年,楚漢決戰(zhàn)垓下。開始韓信、彭越不到,劉邦大敗,“深塹而守之”。后來用了張良的妙計,愿與韓信、彭越“共天下”,把兩人哄了來。垓下之戰(zhàn),據(jù)《史記》記載,“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整個戰(zhàn)役,全由韓信指揮。垓下之戰(zhàn)實乃韓信之戰(zhàn)。呼風喚雨,波瀾壯闊,四面楚歌,英姿颯爽的韓將軍與拔山蓋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譜寫了一篇壯麗凄絕的英雄史詩。

          剛剛葬了項羽,劉邦就“馳入齊王壁,奪其軍!蓖蝗缙鋪,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好一個“共天下”,原是如此。司馬遷在寫韓信傳的時候,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描寫蒯通勸韓信自立為王:楚、漢相爭三年,在京、索之間相持不下,兵疲民困,劉邦與項羽雙方都無力“息天下之禍”。唯有韓信接連打勝仗,兵強馬壯,且“據(jù)強齊,從燕、趙”,正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恰似諸葛亮《隆中對》的最早版本。這一段文字以后又被司馬光引用。何以司馬遷要用大段文字記這件事?我猜太史公對韓信暗存同情之心。

          蒯通又引了“兔死狗烹”,文種被害的故事告誡韓信,但韓信深信劉邦,執(zhí)迷不悟。結(jié)果韓信沒有逃脫“兔死狗烹”的結(jié)局。 都說韓信是死於呂后和蕭何之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猜忌—削權(quán)—殺頭,往往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韓信功高,有奇謀,善用兵,劉邦豈能容他。韓信之后,彭越、瓊布也為劉邦所害。聰明的張良,深知“兔死狗烹”之理,托言辟谷,跑到深山里去避禍。

          謀殺韓信,劉邦不在現(xiàn)場,但他可以用囑言或錦囊的方式,把這件事做的巧妙一些。在許多罪案中,主謀不親自出面是常有的事。說韓信謀反,不但奇怪,也不合邏輯。作齊王時,實力強大,蒯通一勸再勸,堅決不反;當了楚王,仍有一定實力,也不反;只待一個兵都沒有的時候才反。無兵造反,自取滅亡,韓信莫非有病?況且,韓信與陳豨的對話,應是兩個人之間的密謀,泄漏出去,定有殺身之禍,卻紀錄于史書之中,而且繪聲繪色,那是一個精心編造的謊言。

          第二案,“莫須有”案

          岳飛這個名字,在國人心目中是愛國者的別名,F(xiàn)在有人否定岳飛是民族英雄,引了外國權(quán)威的話為證,大談“民族”一詞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深深植根於億萬人民的心中,像參天大樹,要想撼動他,決非易事。岳飛的故事因該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經(jīng)地義。豈止是殺害了一個岳飛,那些昏君、暴君制造了多少劫難。關(guān)于岳飛,還有一個有趣的爭論:岳飛究竟是誰害死的?

          在杭州西湖邊的岳飛廟里,早些年,人們經(jīng)過秦檜像時,都要啐上一口。傳說秦的后人覺得很沒有面子,便把秦的鐵像悄悄投到西湖里。哪知整個湖水發(fā)出惡臭,人們循臭味找到秦檜像,把他重新安置在岳飛墓前。世人皆知,是秦檜害死了岳飛。

          但文徵明就有不同認識。他在一首《滿江紅》中說,“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只怕中原復”。說的是高宗,只怕收復中原后,徽欽二宗回來,自己的皇帝做不成了。正是高宗這種卑鄙污濁的心理最終害死了岳飛。所以,跪在岳飛墓前的,應當是高宗和岳飛。只是讓高宗去跪岳飛,皇帝去跪臣子,不合規(guī)矩。中國人最講究規(guī)矩,圣人曰:“君君、臣臣”,上下有序。

          (岳飛《滿江紅》)

          怒發(fā)(髪)沖冠,憑欄(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第三案,“謀逆”案

          明朝的太監(jiān),時常在朝廷中作祟,把軍國大事攪得一塌糊涂。英宗時鬧出“土木之變”。蒙古人犯大同,太監(jiān)王振鼓動英宗親征。兵部侍郎于謙力諫,不聽。第二天就出發(fā),“事出倉卒,舉朝震駭”。五十萬大軍未至大同,糧草不繼,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進至大同,無法作戰(zhàn),只得回師。王振是河北蔚州人,挾持英宗朝蔚州去,走了不遠,又恐大軍踏壞自己莊稼,改道向東去。到了土木堡,距懷來城已不遠,大軍欲入保懷來城,被王振所阻,因王振私人輜重千余輛未至。蒙軍追及,英宗被俘,王振被殺。

          一個渾王,昏聵如此;一個佞臣,跋扈如此。國家大事,如何不壞?“土木之變”,“勁甲精騎”死傷數(shù)十萬,北京城只剩數(shù)萬疲卒。人心驚恐,軍無斗志,一幫投降派大臣驚慌失措,主張放棄北京南遷。危難之際,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嚴厲斥責投降派,堅決主張抗戰(zhàn),在亂作一團的朝廷上力主誅殺王振余黨馬順。一面調(diào)集各路軍馬,部署北京保衛(wèi)戰(zhàn),軍民抗戰(zhàn)情緒空前高漲。蒙軍圍城,激戰(zhàn)五天,終被擊退。一個即將崩潰的國家,賴于謙之力,力挽狂瀾。此后,于謙等擁立朱祁鈺為代宗皇帝,君臣一心,革除弊政,建立新軍,加強邊防,國力稍振,敵寇不敢入侵。世事無常,禍生不測。本是大好局面,突然急轉(zhuǎn)直下。景泰八年,發(fā)生了“奪門之變”。

          先前,于謙等將被俘的英宗迎回,奉為太上皇。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權(quán)臣石亨等與太監(jiān)曹吉祥密謀,“謂立太子不如復上皇可邀功賞”。幾個陰謀家擁英宗奪宮門而入,宣布太上皇復位。以“意欲迎外藩入繼大統(tǒng)”為罪名,坐《謀逆律》,斬于謙於市。

          抄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于謙家“無余資”,沒有錢。只有正室鎖得很牢固,打開一看,都是皇帝所賜蟒衣劍器。

          當官多年,家中居然抄不出錢來,如此清官,實在罕見。于謙一死,蒙軍再來犯,皇帝就后悔了。旁侍的官說:“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帝為默然。《明史》說于謙“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quán)奸所并嫉”。這是成化初為于謙平反冤獄時皇誥上的話。說得非常貼切,天下廣為傳頌。我尊敬于謙,不僅因為他家中抄不出錢來,不僅因為他抗敵救國,力挽狂瀾,還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讀于謙的詩,就會有一股清氣,一股天地之間浩然之氣,令人激動不已。詩如其人,浩氣凌云,是于謙的本性。于謙的《北風吹》、《詠煤炭》,還有那首極為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品、人品,輝映千古。于謙之冤較之竇娥之冤更令人撕心裂肺。

          第四案,“反間計”案

          袁崇煥這個名字,因為金鏞的緣故,廣為人知。袁崇煥像磐石,橫亙在金兵入關(guān)的路上,堅不可摧。金兵幾次撞擊,如以卵擊石,頭破血流。開創(chuàng)滿清大業(yè)的努爾哈赤,可謂是一代天驕?墒沁@位天驕,撞到袁崇煥這塊石頭上,一命嗚呼。

          明天啟六年,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領(lǐng)十萬精兵圍攻寧遠。經(jīng)略高第、總兵楊麒擁兵不救。一座孤城,很少的兵力,由袁從煥率領(lǐng),英勇抗敵。這是戰(zhàn)爭史上一個經(jīng)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結(jié)果金兵被擊退,努爾哈赤負重傷,并于是年死在沈陽。

          這一仗充分顯示了袁崇煥的軍事指揮天才。自此,金兵聞其名而膽寒。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崇禎時,再升為兵部尚書、薊遼總督。經(jīng)過袁崇煥的苦心經(jīng)營,寧遠、錦州一帶成為銅墻鐵壁。天啟七年,皇太極親率大兵圍錦州,被袁崇煥擊退,損失慘重。雄心勃勃的皇太極,一心要攻明,又過不了袁崇煥這一關(guān),大傷腦筋。最終幫皇太極解開這道難題的是鼎鼎大名的漢奸范文程。

          歷史上,每逢國家危亡之際,就有漢奸應運而生。外來之敵,常常是懵懵懂懂摸不著路徑。一些漢奸,聰明絕頂,運籌帷幄,幫著敵國來滅自己的國家。就是這個漢奸范文程,深謀遠慮,為皇太極獻計,繞過袁崇煥,取道蒙古,以趨直隸之背。皇太極親率大軍,一路暢通,包圍北京。袁崇煥率兵入援。皇太極不敢與之正面交鋒,用范文程反間之計,四兩撥千斤,大獲全勝,F(xiàn)在看來,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計謀,不知當年怎么就瞞過了明朝皇帝和滿朝文武?金兵在被俘的楊太監(jiān)面前“悄悄耳語”,說今日撤兵,與袁崇煥有密約,里應外合,成就大事。楊太監(jiān)“佯臥”,“竊聞”其言,回去報告給崇禎。崇禎深信不疑,下袁崇煥於錦衣衛(wèi)獄。

          十二月下獄,次年八月殺袁崇煥。籍其家,無余資,是一個清官。袁崇煥不死,清兵很難入關(guān)。他是明朝的一根頂梁柱,這根柱子一倒,再無人可以替代。讀中國歷史,越讀越糊涂。萬歷六年,明朝人口已達六千零六十九萬人。滿清人口男女老幼統(tǒng)共不過百萬人。一個六千萬人的大國,經(jīng)濟發(fā)達,科技先進,被一個不足百萬人口的落后小國打得落花流水,是何原因?是因為有一大批漢奸,諸如范文程、吳三桂、洪承疇、孔有德、尚可喜之流,為其出謀劃策,統(tǒng)兵作戰(zhàn)。

          滅亡明朝的主力其實是漢人。他們后來雖然都升官發(fā)財,但始終是奴才,不是主子。貪生怕死,貪圖富貴,出賣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是一批可恥的敗類,應當把范文程之流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墒俏覀儸F(xiàn)在卻在為其大唱頌歌,將其與張良、諸葛亮、劉伯溫并列為杰出歷史人物。

          歷史上的其他冤案:

          “浮尸”案

          中國歷史上最為剛烈的大丈夫當數(shù)伍子胥。楚平王要殺伍奢,又擔心他兩個兒子回來報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說,父親召我,若求生不往,為天下恥笑。弟弟伍員說,俱死無益,不如奔他國,借力雪恥。伍奢與伍尚俱被殺,伍員四處逃亡。

          民間對伍子胥多有好感和同情,因此有了“伍子胥過韶關(guān),一夜白了頭”的傳說。伍子胥后來逃到吳國,他胸中始終回蕩一股憤懣之氣。與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相比,吳國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國,《戰(zhàn)國策》的作者甚至不屑于提到他。伍子胥來到吳國,掀開了吳國歷史最輝煌的一頁,一個弱國,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振興。

          吳王闔廬,重用伍子胥,國家日趨富強。“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楚國是七國中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吳楚交兵,吳兵攻入楚國國都,幾乎滅了楚國,這是楚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吳國向南制服了越國,向北伐齊,大敗齊兵,威震天下。

          吳國攻破楚國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出其尸,鞭之三百!暗剐心媸保耆活櫨几缸又畟惱,毅然逃亡,歷盡艱險,最終掘墓鞭尸,報仇雪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

          吳國的輝煌,僅是曇花一現(xiàn)。闔廬的兒子夫差當政后,重用奸臣伯否,疏遠伍子胥。其時越王句踐正在臥薪嘗膽,一心滅吳,吳國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銳地感覺到即將發(fā)生的亡國之禍,數(shù)次進諫,“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后必悔之!狈虿畈宦牐偶槌疾竦淖嬔,竟然賜刀令伍子胥自剄。

          剛烈的伍子胥,刎頸之前,對其舍人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在吳東門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經(jīng)此門滅吳的。夫差得知此話大怒,令人用馬革裹伍子胥之尸,浮尸江上。臥薪嘗膽的句踐果然滅了吳國。夫差臨死時“掩其面”說:“吾無面以見子胥也”。吳國人可憐伍子胥之剛烈,為他立祠于太湖邊的一個山上,命此山為胥山。一個人的到來可以興國,一個人之死可以亡國,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直言賈禍,真話說不得,犯顏極諫,龍顏就要大怒,要殺頭。幾千年來,一直都是這樣。還是伯否這樣的人好,花言巧語,哄得君王高興,有多少榮華富貴。人為什麼不追求榮華富貴而要自尋死路?中國的歷史上,伯否這類人,如荒原上的野草,葳葳蕤蕤,十分繁茂。偶爾也會生出一個伍子胥一樣的人,說話行事總是愛惹麻煩,大家都不喜歡。這種不管不顧的人,總是難得長命。惟其如此,這樣的人越來越少,而像伯否一類的人越來越多。

          “兔死狗烹”案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為人們所熟知。弱小的越國要想打敗強大的吳國,沒有這種非凡的、艱苦卓絕的精神是不行的。但僅有這樣的精神還不夠,還需要大智慧。非凡的精神更兼非凡的智慧,句踐與范蠡、文種,君臣戮力同心,成就了大事業(yè)。勿以成敗論英雄,歷史上成功的不知幾多。范蠡的非凡之處不僅在于它的成功,它的更高人之處在于他成功之后所說的一段話。越國滅了吳國,范蠡隨即離開了越國,并給文種寫了一封信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執(zhí)迷不悟的文種不肯離開越國。越王賜文種一劍,說:“你教我滅吳七種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你那里還有四種,把他帶到先王那里去吧!蔽姆N只好自殺。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患難易共,富貴難同!蔽覍⑵浞Q為范氏定律。范氏定律歷千年而不衰;茧y的時候,大家齊心合力,互相扶持。一旦有了一點蠅頭小利,立刻就會撕破臉面。尤其是帝王,最是自私,因為江山是搶奪來的,所以心心念念要護著他,怕被別個搶去,越是身邊的功臣越是危險,一律要趕盡殺絕。古今多少英雄,來去匆匆,有誰能打破范氏定律?范氏定律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對人性的深刻的理解。范蠡的智慧,尚不止于此。離開越國后,來到齊國,苦耕於海邊,居然“致產(chǎn)數(shù)十萬”。將這些財產(chǎn)分與眾鄉(xiāng)鄰,又到陶地經(jīng)商,成為巨富,天下稱陶朱公。舊時談論致富生財,都推稱陶朱公。善始而善終,天下有幾個人比得了陶朱公?善始而惡終,可憐文種。一到登上寶座便大開殺戒,你看那個放牛出身的朱元璋,把身邊的功臣殺個精光。歷代多少功臣,得了功名,丟了腦袋。所以說范蠡是古今第一智者。

          “車裂”案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許多次“變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數(shù)“商鞅變法”!拔焓兎ā笔鞘×耍刮覀冎袊チ艘淮巫詈玫母粐鴱姳臍v史機遇。究其失敗的原因,是保守派的勢力過于強大。在這個保守的國度,要變更祖宗之法,談何容易。但商鞅卻成功了。商鞅成功,因為它不僅有超人的膽略,還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一開始,他就作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懸賞五金,募一人將一根木頭從國都南門搬到北門,“民怪之,莫敢徙”。于是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做到了,立刻兌付了賞金!懊窆种,是因為政府缺乏公信力。商鞅用這樣一個小故事確立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于是推行新政。在各種政令中有一條頗有意思,“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就是說不準吃“大鍋飯”。這一條出自于對人的本性的認識?上У氖俏覀兘裉煲恍┑胤饺栽诔源箦侊,難道我們今天的智慧比不上兩千年前的商鞅?

          新法很難執(zhí)行,因為大家都反對。碰到太子犯了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靶唐涓倒域羝鋷煿珜O賈”。太歲頭上動土,商鞅之膽略可見!懊魅,秦人皆趨令”。我們今天的改革,碰到最大的難題是“執(zhí)行難”。法令如果不能執(zhí)行,就是一張廢紙!胺ㄖ恍,自上犯之”,如果我們今天也有一個鐵面無私的商鞅,改革或許會順利得多。正因為有了這個大智大勇的商鞅,“行之十年,秦民大說”,變法最終取得成功。

          商鞅變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雍州位于陜西西部,所處環(huán)境,十分偏僻、閉塞。被中原各國視為戎狄!爸T侯卑秦”。變法之后,秦一躍成為西部之強國,諸侯懼之,稱為“虎狼之國”。到后來,秦始皇掃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若論統(tǒng)一大業(yè),商鞅變法應是第一功,因為他為秦國以后的富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商鞅后來的結(jié)局十分悲慘,秦孝公死后,他四處逃亡,走投無路,終被秦惠王捉住,受了車裂之刑。歷來的改革者,少有好結(jié)果。戰(zhàn)國時的吳起,漢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都不得好下場。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花樣翻新,所以不斷地有新東西發(fā)明出來。我們中國人尊崇老的,喜歡舊的,凡是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都是極為珍貴的,若有標新立異,一律視作異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這是東西方觀念的差異。再者,千年大樹,盤根錯節(jié),既得利益者,各據(jù)要津,要把他們挪動挪動,無異于要他們的命。改革者與既得利益者最終是魚死網(wǎng)破。

          “聰明誤”

          世上什麼最有力量?當然是權(quán),蒯大富說,有了權(quán)就有了一切。最大的權(quán)是皇權(quán),“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次有力量的是錢,老百姓說,有錢使得鬼推磨,F(xiàn)在的說法是,“利益驅(qū)動”。還有一種力量,可以獨立于權(quán)錢之外,那就是“勢”。有關(guān)“勢”的研究和學說,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的韓非子那里。韓非子說,“故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

          韓非子將“勢”與法、術(shù)并列為王者經(jīng)世治國必諳之道。在其《難勢》等篇章中對“任勢”之理作了精辟的闡述。近人有郭沫若的《十批判書》也曾論及韓非子之“勢”。春秋戰(zhàn)國,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是我國歷史文化最為輝煌壯觀的一個時期。韓非子是其中一朵奇葩。細讀韓非子,你會為他氣勢之磅礴,視野之開闊,立論之縝密,引喻之精博而嘆服。秦始皇讀了韓非子之書,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也!”韓非子到了秦國,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子,向秦王進了讒言,將韓非子害死獄中。

          “憂憤悲歌”

          北宋朝廷著名的抗戰(zhàn)派領(lǐng)袖李綱,死時年僅五十七歲,有人說是活活氣死的。一生坎坷,就像綁在井繩上的水桶,一忽兒上,一忽兒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政和二年中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以言事忤權(quán)貴”,被遷為起居郎。生性剛直,容易得罪人,初入仕途就遭當頭一棒。

          宣和元年,上書力陳國事,“朝廷惡其言”,被貶到南劍州沙縣當一個監(jiān)稅小官。脾氣不改,又得罪人,再給一棒。宣和七年,被任命太常少卿。金兵南下,宋徽宗膽怯。李綱“刺臂血上書”,請徽宗禪位太子。如此大膽,實在少見。

          欽宗即位。靖康元年,金兵過黃河,局勢危機,徽宗南逃,欽宗也想跟著跑。滿朝文武,個個畏敵如虎。太宰白時中等主張棄城而去。李綱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主張堅守抗戰(zhàn),并且臨危請命:“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愿以死報!”欽宗為其感動,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李綱甫上任,下令,主張棄城逃跑者一律處死。李綱厲兵秣馬,調(diào)配軍隊,修整軍械。金兵攻城不下,只好退兵。這就是著名的“李綱守東京”的故事。

          李綱運籌帷幄,準備大舉反擊。有姚平仲急于邀功,受了小挫,宰相李邦彥乘機中傷李綱,欽宗罷了李綱的官。消息傳開,京城軍民“不期而集者數(shù)十萬,呼聲動地”,為李綱請命。欽宗無奈,命李綱復為尚書右丞,重負守城之責。不久,以“專主戰(zhàn)議,喪師費時”之罪,貶為亳州明道宮提舉。

          金兵再來的時候,欽宗覺悟“和議之非”,又想起李綱來了,任命李綱為資政殿大學士、領(lǐng)開封府事。

          高宗即位。任李綱為宰相(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李綱銳意革新,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頓軍備,準備北伐。其堅決抗戰(zhàn)的主張,遭到黃潛善、王伯彥等投降派的反對,被視為眼中釘。在相位僅七十五天即被免職,放逐鄂州。十幾年來,李綱就是這樣上上下下,屢遭貶謫。

          三個皇帝,徽宗、欽宗、高宗,一個比一個昏庸。每個皇帝身邊都有一大堆漢奸、投降派,蔡京、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勛、李邦彥、蔡懋、唐恪、耿南仲、張邦昌、汪伯彥、黃潛善等,把持朝政,迫害忠良。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紹興十年,李綱在悲憤與憂郁中病逝。為什麼,忠與奸的斗爭,如此艱難,且常以忠良枉死為結(jié)局?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冤案】相關(guān)文章:

        中國歷史上與茶有關(guān)的典故08-12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04-18

        中國四大鬼節(jié)都有哪些04-23

        中國四大民間歷史典故11-14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大全03-14

        中國歷史上25位歷史人物評價07-09

        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故事10-29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04-26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飯局故事06-1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