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齊白石畫中寓意深刻的歷史典故
齊白石雖擅工蟲,但整體上仍屬寫意畫家。寫意畫的形態(tài)比工筆畫洗練,更重視“意”的表達(dá),不追求對象刻畫的逼真,而以抒寫精神意趣為追求,以可視的“象”表達(dá)不可視的“意”。我們通過了解齊白石畫中的這些典故,就能更懂他的化,更能懂他的心。今天小編就來分享齊白石畫中寓意深刻的歷史典故,希望讀者喜歡。
齊白石畫中寓意深刻的歷史典故
《他日相呼》的典故新解
齊白石的《他日相呼》,畫兩只小雞,爭搶一條蚯蚓。概括簡當(dāng),神態(tài)生動,水墨浸潤,質(zhì)感逼真,稚氣可愛。但主要的成就不在惟妙惟肖、生動有趣,而在于把觀察的感悟上升為對歷史成說的深思,他概括為四個字,題在畫上:“他日相呼”。熟悉典籍的人知道,齊白石題句中使用了雞為“德禽”的典故,而“相呼”一語,典出《韓詩外傳》!俄n詩外傳》由軼事、道德說教等內(nèi)容組成,一般每條都以一句《詩經(jīng)》引文作結(jié),既不是《詩經(jīng)》的注釋,也不是闡發(fā)。作者為漢代韓嬰,他在書中說雞是德禽,具有五種美德,原文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五德之一即是“得食相呼”,[6]意思是雞得到吃食,就互相招呼,有團(tuán)隊精神,不吃獨食。但是齊白石向來以造化為師,在實際觀察中,他發(fā)現(xiàn)小雞得到蚯蚓,沒有絲毫謙讓,也不呼喚伙伴共享,而是互相搶奪?梢韵胍,他想到:美德看來不是天生的,是教育歷練的結(jié)果,小雞長大了,就會“得食相呼”。所以,他題了“他日相呼”,表達(dá)了對文化積淀的反思,對美德形成的深切體悟。用來自實際生活獨特感悟、智慧和真知,超越了古人認(rèn)識,豐富了文化。
《草間偷活》的典故活用
他的《草間偷活》,畫兩只毛羽干枯的鵪鶉,目光炯炯,在草叢中覓食,上面題著:“草間偷活愿安詳,曉初弟之屬,白石八十四。”“草間偷活”也是個典故,見于清初吳梅村《賀新郎•病中有感》。詞曰:“萬事催華發(fā)。論龔生天年竟夭,高名難沒。吾病難將醫(yī)藥治,耿耿胸中熱血。待灑向西風(fēng)殘月。剖卻心肝今置地,問華佗解我腸千結(jié)。追往事,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為當(dāng)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艾灸眉頭瓜噴鼻,今日須難訣絕。早患苦,重來千疊。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這個明末清初的文壇領(lǐng)袖,“江左三大家”之一,因一度屈節(jié)仕清“草間偷活”,自認(rèn)為是“誤盡平生”的憾事,所以寫下了這首流傳甚廣的懺悔詞。
明清更替,既是改朝換代,又是滿漢之爭,文人仕隱,關(guān)乎民族氣節(jié)。所以,這個典故,被抗戰(zhàn)中不得已生活于淪陷區(qū)的齊白石反復(fù)使用。遠(yuǎn)在“九一八事變”后,齊白石就在自傳中使用了,他寫道:“那年九月十八,是陰歷八月初七日,日本軍閥,偷襲沈陽,大規(guī)模地發(fā)動侵略,我在第二天的早晨,看了報載,氣憤萬分。……后來報紙登載的東北消息,一天壞似一天,亡國之痛,迫在眉睫。……很多人勸我避地南行。但是大好河山,萬方一概,究竟哪里是樂土呢?我這個七十老翁,草間偷活,還有什么辦法可想!只好得過且過,茍延殘喘了。”[8]作此畫的1944年,齊白石在《自傳》中稱:“我八十四歲,我滿懷積忿,無可發(fā)泄,只有在文字中,略吐不平之氣。前年朋友拿他所畫的山水卷子,叫我題詩,我信筆寫了一首七絕,說:‘對君斯冊感當(dāng)年,撞破金甌世可憐。燈下再三揮淚看,中華無此整山川。’”
他這件《草間偷活》,是畫給學(xué)生曉初的,利用“鶉衣百結(jié)”的成語和吳偉業(yè)詞中的“草間偷活”的典故,表達(dá)了對淪陷區(qū)百姓掙扎偷生仍不得安寧的慨嘆。那種無可奈何,那種無比沉痛,在字里畫間表露無遺。此外,“草間偷活”也題在《蟹藻圖》上,畫的是橫行的螃蟹,但偷活的卻是畫面上沒有出現(xiàn)的小魚小蝦。雖然,抗戰(zhàn)中生活于淪陷區(qū)的白石,以實際行動表現(xiàn)出大義凜然的民族正氣,并非茍且偷生,但他以這樣的典故公開題畫,也說明了他的自責(zé)之嚴(yán)。
《盜甕圖》與典故改造
齊白石的《盜甕圖》,大約作于八十歲,畫中一個老者,倚甕而眠,留發(fā)髻,面色微紅,蓄長須,頗有官者遺風(fēng),空酒提橫倒在地上,看來他因醉酒而昏睡。上面題道:“宰相歸田,囊底無錢,寧肯為盜,不肯傷廉。借山老人畫吾自畫改稿。”同樣題材的作品,還有多幅,其中一幅題為《盜甕圖》,大約作于1930年。上題:“盜甕。寧肯為盜難逃,不肯食民脂膏。”另一幅作于乙酉,齊白石八十五歲時。上題“《盜甕圖》。宰相歸田,囊底無錢,寧肯為盜,不肯傷廉。予每畫此圖必題此十六字,八十五歲白石老人。”據(jù)白石友人胡佩衡、白石弟子胡橐記載,此圖畫的是東晉畢卓故事。
《晉書•畢卓傳》載:“太興末,(畢卓)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于甕側(cè),致醉而去。”[11]從中可知,畢卓不是宰相,而是其下的吏部郎。他盜酒而飲,不在退休之后,而在吏部郎任上。齊白石使用畢卓的典故,不是照搬不誤,他從繪畫的立意出發(fā),進(jìn)行了想象和改造,把僅當(dāng)過吏部郎的畢卓,說成是位高權(quán)重的宰相,把在任廢職盜酒,說成歸田后不肯傷廉的行為。唯其如此,他的題跋深刻地指出了一個道理:當(dāng)盜賊去偷酒,受害者不過一家一戶;貪贓枉法,則禍及百姓萬民。顯然,此圖旨在衷心歌頌了為官清廉的品德,同時無情鞭撻貪官污吏。
《蠟炬圖》中語典與實物的結(jié)合
白石暮年,既畫了《螃蟹》,自題“魂飛湯釜命如雞”,又創(chuàng)作了《蠟炬圖》。后者畫一柄立著的兩齒釘耙,已經(jīng)斷掉一齒,上面放著一段蠟燭,流著燭淚,快要燒盡。雖然沒有題跋,但聯(lián)系《螃蟹》自感生命垂危的題句可知,此圖用了“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典故,原詩名《無題》,作者是唐代的李商隱,早已收入齊白石二十多歲就熟讀的《唐詩三百首》之中。
原詩曰:“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值得注意的是,李詩感情深摯,但字面意思關(guān)乎男女,而白石畫中執(zhí)著的感情,離不開耕耘。他在1927年即破天荒以柴耙入畫,并曾自刻一印:“以農(nóng)器譜傳吾子孫”,此圖已經(jīng)用掉一齒的農(nóng)器、即將燒盡的蠟燭,都已成為文化符號。把兩者畫在一起,無疑表現(xiàn)了“生命不息,勞作不止”的立意,強烈地表達(dá)了老人暮年的心聲。
《瓷盤蜜蜂圖》與典故中的通感
齊白石的《瓷盤蜜蜂圖》,沒有創(chuàng)作年代,畫中只有一個瓷盤,還有一只落在盤上的蜜蜂。瓷盤寥寥數(shù)筆,淡墨寫成,盤邊被畫省略,畫法是寫意。蜜蜂刻畫精工,伏在瓷盤中,腹部略用黃色,畫法是工筆。畫的右邊自上而下題字一行,文曰:“能喜此畫者他日不得無名,白石。”為什么說喜歡此畫者將來一定成名?這幅畫到底哪里引人入勝?是工寫結(jié)合?是布局奇妙?其實都不是,要解讀這幅畫,就必須了解畫史。所有宋代畫史中,都記載了《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典故。此典見于宋代俞成《螢雪叢說》,原文云:“宣宗政和中,建設(shè)畫學(xué),用太學(xué)法補試四方畫工,以古人詩句命題,不知輪選幾許人也。又試‘踏花歸去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無以見得親切。一名畫者,克盡其妙,但掃數(shù)蝴蝶飛逐馬后而已,便表馬蹄香出也。夫以畫學(xué)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為上,亦猶科舉之取士,取其文才較出者為優(yōu)。”
不知道齊白石有沒有讀過《螢雪叢說》,但1917年他來北京的當(dāng)年,就結(jié)識了對他一生影響很大的陳師曾,相交莫逆,直至師曾去世,有詩稱“君無我不進(jìn),我無君則退”。陳師曾著有《中國繪畫史》,在宋朝之畫院一節(jié)中記載:“政和中,興畫院……以敕令公布畫題于天下,試四方之畫人,其試法以古詩命題,使之作畫。今舉例如‘踏花歸去馬蹄香’之句,則有畫一群蜂蝶追蹤馳馬者,以描寫香字。”
以陳齊的密切關(guān)系推論,齊白石了解這個畫史典故,受到“踏花歸去馬蹄香”構(gòu)思的啟發(fā),是可以想見的。繪畫只能畫形象,不能畫香氣,追逐馬蹄的蜂蝶,雖屬視覺形象,但可以喚起通感,使人猶如聞其香的感覺。白石的《瓷盤蜜蜂圖》,畫一只蜜蜂被空空如也的瓷盤吸引,伏在上面不肯離去,認(rèn)真看畫的人不能不追問原因,追問者會想到,也許盤子上放過流蜜溢香的水果,水果被主人吃掉了,但殘汁尚存,余香猶在,所以吸引了蜜蜂。如果這種分析無誤,那就說明白石從“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創(chuàng)作,吸取了以形寫香的經(jīng)驗。他在題詞中的許諾,恰恰表現(xiàn)了白石對文化積淀的高度重視。
【齊白石畫中寓意深刻的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寓意深刻的諺語集錦08-10
寓意深刻的禮物作文08-23
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07-07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有深刻寓意的哲理故事01-28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01-30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9-23
「歷史典故」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