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用的民俗民風的作文合集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壯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云南等省區(qū)。壯族的建筑、服飾、節(jié)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筑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yǎng)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精致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致,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jié)日,那就是在農歷三月初三的“歌墟節(jié)”,在“歌墟節(jié)”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們的挑戰(zhàn)。挑戰(zhàn)什么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里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xiāng),壯族人民無論在哪里,都可以即興創(chuàng)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在田野里,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里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xiāng)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yōu)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家鄉(xiāng)江西風俗非常多樣:有抓周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一是家鄉(xiāng)江西特色餃子,家鄉(xiāng)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干嘛呢?因為家鄉(xiāng)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余了嗎?
二是抓周,抓周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歲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家鄉(xiāng)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后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后家鄉(xiāng)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家鄉(xiāng)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家鄉(xiāng)都想要他長大以后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家鄉(xiāng)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家鄉(xiāng)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會出事。家鄉(xiāng)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家鄉(xiāng)江西還有很多習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不一樣的風俗造就了不一樣的節(jié)日風俗而提到節(jié)日風俗,我首先會想到逛廟會,逛廟會這北京風俗相信大家已經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見識過的估計也不多,那就讓我?guī)ьI大家去觀賞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內城外寺院都舉辦廟會,廟會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廟門外小攤便吆喝起來,一條街被擠得水泄不通,滿懷的好心情,漫步走進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絨毛的、瓷的、玉的琳瑯滿目,使人眼花繚亂。玲瓏剔透的玩意兒排放在貨柜上,整齊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參觀完精致的工藝品,便來到食品一條街準備飽餐一頓,這里四處飄香,十里之外也能聞著香味趕來。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經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這里來,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聽聞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找了幾家老手,一連要了十幾串,坐在小椅上邊吃邊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連的羊肉串下肚,都還不過癮,誰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飽喝足,隨我往前繼續(xù)觀賞,一路小跑,便來到兒童天地,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種有獎游戲,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槍打靶”、“綿羊拉車”、“力劈華山”,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廟會游戲有的刺激,有的有趣,無不讓人張大嘴巴睜大眼睛,大飽眼福, 其樂無窮,我
雖然沒玩(感覺忒幼稚!)但這些活動卻讓無數的小孩子歡天喜地。
玩夠了,告別游樂場,隨我一同去聽“國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諦 。不早早趕到演出戲場,那還真是難以看到臺上演員的表演,劇場是十里八層被文藝愛好者圍得水泄不通。這兒的節(jié)目豐富多彩,層出不窮,有京劇、評劇、相聲、小品、啞劇等,一個連一個,讓臺下的觀眾過足了癮,熟悉的哼上兩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劃,跟著旋律,搖頭晃腦,享受京劇的音韻,小品的歡快。演完一出,拍手聲響遍了整個場地,久久回蕩在廟會的上空。
我東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卻也樂在其中,雖然沒有鞭炮的喜慶,但也不失節(jié)日的氣氛,反而增添了無窮的樂趣,老廟會,新廟會,東西南北大聚會,它有它的獨特風韻,它有它的熱鬧。祖國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風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風情,卻讓我為之一爽!
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guī)Т蠹易哌M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四時感冒、頭痛發(fā)熱等積滯之癥。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小兒感冒發(fā)熱、煩躁咬牙等癥。適用于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jié)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qū)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xiāng)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yè),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后,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jié)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fā)現它呢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聽說過。自古以來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會主動打招呼,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不罵人更不講臟話。到傣族做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的時候,門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銀體端著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樹葉輕輕灑到客人身上。走進傣族竹樓入座后,老人會給客人的手腕上拴線,以?腿四芗槿缫猓桨残腋。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潑水節(jié)。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jié)。這一天早晨,人們要采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群眾性的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群群男女青年銅缽臉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地高興,臉上掛著笑容。
傣族的女子對發(fā)飾很有講究,大多梳高發(fā)髻,還愛在發(fā)髻上插綴鮮花;男士們則愛穿對襟或大襟的無領短衫,肥筒長褲。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樓也小有名氣。因為傣族人居住區(qū)氣溫高而竹樓又有利于防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還有一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城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全村人都像過節(jié)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親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鄂爾多斯蒙古族使用夏歷,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為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群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灶里,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jié))是最隆重的節(jié)目.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為“察干薩日”.‘察干”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為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征著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為吉服”,白色為“吉祥納!,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馬可·波羅記述:“是日國中數處入貢極富麗之白馬十萬余匹,是日諸象共有五千頭,身披錦衣甚美,背上各負美匣二.其中滿盛著宮廷所用之一切金銀器皿甲胄,并有無數駱駝身被錦衣,負載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隊行于大汗前,是為世界最美之奇觀.”
除夕,先在馬尼宏桿子的東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樣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著,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吃羊頭.進餐之前,家中長者要先把羊嘴巴揭開,按迷信傳說,這個儀式大概有兩個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張牙以驅鬼避邪、因為三十這天世無主持之神,鬼要四處籌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張是足可把餓鬼嚇跑的.午夜,全家圍坐一起吃餃子,名曰“辭歲飯”.外出不在家的(婚后分居的男兒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長喊一聲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飯.東方微亮,新年伊始,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桿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扎成,沾油點燃),隨后再分別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畢,就該噶早年茶了,此時,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后,又是全家(夫婦之間除外)互換鼻煙壺以示新年祝賀.新春期間,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舊時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門),帶上哈達、鼻煙壺和美酒,三五成群,興高采烈地挨個給親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飄香,歌舞升平,到處彌漫著濃厚的節(jié)日歡樂氣氛.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我的家鄉(xiāng)是湖南,湖南和廣州的民風民俗有著極大的不同,接下來我給你們說說。
湖南的公交車和廣州的完全不一樣。車上所有的人都很和藹、慈祥。廣州一上公交車就有一個機器讓你投兩元錢進去,而老家不同,老家的.公交車上,有個專門售票員。她會先問你到哪里,如果是遠的地方就會收多你一點錢,如果是6元,你給5元,她也不會說什么。是10多元,還可以討價還價。碰上新年的話,售票員會對你說 “新年快樂。”
湖南人很熱情,跟廣州完全不同。在湖南如果家里要是有人結婚,或者過壽,只要一碰上喜事,就會邀請親朋好友和鄰居一起來參加。湖南人稱這不叫派對,叫做酒,參加的人稱吃酒。吃酒時男人都是坐在大廳里,女人和小孩就坐在喝茶的屋里,這是由于地位不同。做酒都是在家里做,請一個藝術團在外面搭個舞臺,表演。再請個煮飯的隊伍,來煮飯。客人們看完表演就去里屋準備吃酒。大家一坐下菜就來了,一桌五六個人,十盤菜,全是肉。湖南的人不像廣州,廣州聚會都是喝紅酒,而湖南鄉(xiāng)村是喝營養(yǎng)快錢和米酒還有白酒。湖南把米酒當水喝,喝得越多表示主人越大方,喝醉了更好!
這就是我的老家——湖南!這就是我老家的民風民俗,它跟廣州的可大不一樣呀!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年的寒假,我與爸爸媽媽參加了牛通社組織的到嘉善碧云山莊體驗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動。
在城市里,過年時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交換紅包……可是,在農村里,過年時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抱著疑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腌豬肉、做喜餅等年俗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見阿姨先從蒸房把被濕布包裹著的熟糯米與熟梗米拿了出來,再端來一盆熱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后,將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對著我們說﹕“做年糕需要兩種米,分別是糯米和梗米。
人們常常把糯米與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著制作年糕。
”緊接著,她教我們打年糕的步驟和要領。
我與其他兩個小伙伴齊心協(xié)力把沉甸甸的木錘高舉到頭頂,跨弓字步,整個人略向后傾,將木槌用力打到飯團上,只聽“砰”一聲,錘子擊向飯團,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著,我們又使勁擊打,還時不時把飯團翻一個身,將水撒到飯團上防止木槌與飯團黏在一起。
我們四個小隊友一人翻飯團,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還是未俱成形。
此時我們已經氣喘吁吁,手腳酸痛了,看來這打年糕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媽媽告訴我,相傳在唐朝時期,風調雨順,糧食豐收。
如何將多余的糧食更好地儲存起來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釀米酒等方法制作風味不同的食物,漸漸地就沿襲成為了年俗文化。
從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們的勤勞和智慧,這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