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說明文閱讀講解
一、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功能;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二、說明文的分類:按照不同的標準,說明文可分不同的類別。
1、通常,依據(jù)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說明目的是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的特征,我們稱之為事物說明文,如《松鼠》、《中國石拱橋》等;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說明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個事理,我們稱之為事理說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進軍》等。其實,在一篇說明文中,介紹事物與闡釋事理往往是交錯使用的。
2、我們還根據(jù)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平實的說明文和生動的說明文兩種。生動的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
三、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謂特征是這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說明白這一事物或事理的獨特之處。
四、說明的方法: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釋明白,就要使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如下9種:
1、舉例子: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光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石拱橋歷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說明。
2、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jù)形狀、性質(zhì)、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如《向沙漠進軍》一文將沙漠進攻的方式分成“游擊戰(zhàn)”和“陣地戰(zhàn)”兩類。
3、列數(shù)據(jù):數(shù)字是從數(shù)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依據(jù)。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數(shù)字說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較:為了把事物或事理說得通俗易懂,有時可以從人們已有的感性知識出發(fā),利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較,從而喚起讀者的想象,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將蘇州園林同其他園林作比較。
5、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要問題,常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給事物下定義。這是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質(zhì)的一種方法。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中就給“食物”“自養(yǎng)”“異養(yǎng)”“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義。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在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們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7、畫圖表:有些事物的關(guān)系抽象而復雜,僅用文字說明還不能使讀者明白,這就需要附上示意圖,或按比例精確繪制出如產(chǎn)品設計圖、軍事行動路線圖等。有時,被說一明的事物項目較多,也可制成統(tǒng)計表,將有關(guān)數(shù)字分別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詮釋:這是對事物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qū)別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內(nèi)涵;而詮釋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nèi)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這個定義,主語與賓語的內(nèi)涵與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顛倒。即說“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也行。而“鈾,是銀白色的金屬”,則是詮釋,其內(nèi)涵與外延都不相等,“鈾”的外延要小于“銀白色的金屬”的外延,因而主語與賓語不能倒過來說,即不能說“銀白色的金屬是鈾”。作詮釋不僅可以用來解釋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來解釋事物或事理的性質(zhì)、特點、功用和原因等。作詮釋的語言雖不像下定義那樣要求嚴格,但也須簡明、準確、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詮釋的說明方法,這里的“死”指的是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保@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tài)萬狀,惟妙惟肖”。這樣的說明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五、說明的順序:有條有理地說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紹清楚。常見的說
明順序有:
1、時間順序:即以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時間先后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情況。這種順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紹、科學觀察記錄,說明事物或事理發(fā)生、發(fā)展或制作過程一類的說明文。
2、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nèi),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后,或由遠及近依次進行說明。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于說明事物的形狀、構(gòu)造特征。
3、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nèi)部聯(lián)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包括因果關(guān)系、層遞關(guān)系、主次關(guān)系、總分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人深、由具體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紹了死海的現(xiàn)狀和未來,層層深入,邏輯條理十分清楚。
六、說明文的語言: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shù)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zhì)、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很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特別要注意說明文中使用的術(shù)語和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它們往往體現(xiàn)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如“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其中“幾乎”對“到處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處都有”,因為事實上不可能到處都有。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
七、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說明文常用的結(jié)構(gòu)模式有兩種:
1、總分式: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遞進式:事理說明文多用遞進式結(jié)構(gòu),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
說明文的閱讀,從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看,所選文章以課外為主;內(nèi)容更關(guān)心環(huán)境保護、高科技或身邊的人文環(huán)境。題型由主觀題占主導地位,其中開放性試題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擴大的趨勢。所謂“開放”是指解題思路和試題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究精神。在訓練理解能力的同時,訓練表達能力,對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個符號或一個詞語來完成,要寫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話。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試題的說明語段是《西部地區(qū)》,其中的第5題是你從第二段獲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在西部大開發(fā)中,你認為恩施州最具開發(fā)價值的資源有哪些?”在答題的同時,一方面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為本地建設出謀劃策,培養(yǎng)他們的主人翁意識。這個開放性試題出得非常有新意。
【中考說明文閱讀講解】相關(guān)文章:
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講解02-24
中考說明文的閱讀指導03-01
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精選08-26
中考說明文閱讀復習03-01
《開平碉樓》中考說明文閱讀訓練03-02
中考對于說明文的閱讀理解考點04-11
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訓練04-17
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題04-17
《耐力之王》中考說明文閱讀訓練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