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常識的積累方法2篇
文學常識的積累方法1
一、文體知識
文學體裁包括古代文體常識和現(xiàn)代文體常識兩點。
古代文體:古代文體大致上可以分為韻文、駢文、散文,包括史傳文。
韻文,即講究押韻的文體,包括詩、詞、賦、銘。散文,包括史傳文、議論文、雜記文、應用文等。駢文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下面擇其重點予以說明。
1、古體詩、近體詩
唐朝人把唐朝時盛行的格律很嚴的律詩、絕句稱為近體詩,把唐以前的格律不嚴、形式較為自由的詩稱為古體詩,F(xiàn)在一般把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而把其他的統(tǒng)稱為古體詩。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詩經(jīng)》、《樂府》也屬于古體詩。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兩種,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別。律詩共八句,分四聯(lián):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偶句押平聲韻,中間兩聯(lián)的上下兩句要講究對仗。絕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體上與律詩相同,只是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不是很嚴。
2、辭、賦、駢文
辭即楚辭,屬詩歌。篇幅、句子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為主,有濃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離騷》為其代表。
賦,源于戰(zhàn)國后期,句子大體整齊押韻,間雜散文句式,著力鋪陳事物,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代表人物為司馬相如。
駢文,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對偶句構(gòu)成,講究用典,詞藻華麗,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稱“四六文”,也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高中學過的《朱元思書》、《阿房宮賦》便是此種文體。
3、詞、曲
詞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詩歌的發(fā)展,故稱之為“詩余”。它有多種詞牌,各種詞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韻等。其句式長短不一,又稱為長短句。按字數(shù)的多少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稱“元曲”,也是配樂的詩。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雜劇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為小令和套曲兩類,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組成,套曲也叫套數(shù),由多支曲組成。雜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其結(jié)構(gòu)是四折(相當于四幕)加一個楔子(序幕),其構(gòu)成有科(人物動作、舞臺效果的說明)賓白(人物對話、獨白等)、唱詞,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凈(花臉)、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規(guī)定其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押韻的固定格式。宮調(diào)表示曲調(diào)聲音的高低。
4、史傳文
屬歷史散文,包括編年體(如《左傳》、《資治通鑒》)、國別體(如《國語》、《戰(zhàn)國策》)、紀傳體(如《史記》、《漢書》、“二十四史”)、斷代體(如《漢書》、《后漢書》)、通史體(如《史記》、《資治通鑒》)。
5、論說文
古代的論說文是從諸子論學語錄發(fā)展形成的,它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若干種:“論”議論事理;“說”申說事理。
6、雜記文
包括名勝游記、山水游記。書畫雜物記、人事雜記四類。雜記文范圍很廣,在部分題目有“記”字。記載歷史掌故,遺聞軼事、科學資料、文字考證等文章均包括在內(nèi)。
7、應用文
包括奏疏類、碑志類、祭文、贈序四大類。
現(xiàn)代文體:現(xiàn)代文體主要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報告文學、兒童文學、民間文學、雜文等。此外還有實用文,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四類。
1、記敘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寫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2、根據(jù)需要,記敘文可采用第一人稱(我、我們),第二人稱(你、你們),第三人稱(他、他們),一般的說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經(jīng)常使用。
3、記敘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過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須明確、集中。
4、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為表現(xiàn)中心思想服務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是統(tǒng)率材料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寫得具體些、詳細些;對表現(xiàn)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寫得概括些、簡略些,詳略得當,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6、記敘的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插敘。
7、線索,指貫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脈絡。
8、說明文根據(jù)說明對象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9、說明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該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標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zhì)。
10、說明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主要有六種:由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結(jié)果。
1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分類別、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引用、配圖表。
12、為了說明對象的特征、本質(zhì)更加鮮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動,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說明中適當?shù)拿鑼懞蛿⑹觥?/p>
13、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jù)、論證。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一篇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的。
14、直接提出的中心論點在文中的位置,或在開頭,或在中間,或在結(jié)尾,有的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
15、論據(jù)是作者闡述或論證論點的根據(jù)。要讓別人贊同自己論點,作者就得拿事實和道理作為根據(jù)來證明它的正確性。
16、用來論據(jù)的事實,包括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或史實以及統(tǒng)計數(shù)字等。事實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17、用作論據(jù)的道理,應該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辟理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事理等、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18、論點和論據(jù)的關系是被證明和證明的關系。
19、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法、比喻論證法。
20、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有立論和駁論。
21、小說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
22、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23、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態(tài)度進行側(cè)面描寫。
24、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有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有時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聲。
25、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包括自然環(huán)境描寫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兩類。環(huán)境描寫是為了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發(fā)展情節(jié)服務的。
26、根據(jù)篇幅的長短,小說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短篇小說中千字以下的叫微型小說,也稱小小說,一分鐘小說。
27、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說是通過情節(jié)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主題的。小說的人物形象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依據(jù),經(jīng)過藝術加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8、根據(jù)表達方式的側(cè)重點和內(nèi)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說理性散文。
29、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字里行間洋溢感情,我們學過的敘事散文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的老師》、《藤野先生》、《棗核》、《背影》、《回憶我的母親》、《記一輛紡車》、《小橘燈》,抒情散文以寫景狀物為主,著重抒發(fā)作者的情懷,學過的抒情散文有《春》、《荔枝蜜》、《白楊禮贊》、《聽潮》。
30、詩歌的主要特點是:集中性、精煉性、音樂性。
31、按表達方式分,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按形式分,可以分為格律詩、自由詩和民歌體。我們學過的敘事詩有《賣炭翁》《木蘭詩》《石壕吏》
32、詞是舊體詩歌的一種,原是一種按照樂曲節(jié)拍創(chuàng)造的歌詞,后來逐漸與音樂脫離,成為一種有固定格式的詩歌體。詞牌是曲調(diào)的名稱,它與詞的內(nèi)容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如《沁園春雪》中“沁園春”是詞牌,“雪”是題目。
33、民歌體詩是仿照民歌樣式所寫的新詩。民歌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是在口頭流傳過程中的經(jīng)過不斷加工而成的詩歌。如《敕勒歌》。
34、散文詩是用散文的形式寫成的詩,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我們學過的散文詩是高爾基寫的《海燕》。
35、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詩體,分為套數(shù)和小令兩種。
文學常識的積累方法2
一、以新聯(lián)舊法
在學到某作家的又一作品時,一定要聯(lián)及以前學過的他的作品,并盡最大可能把他的生平、作品內(nèi)容搞得清楚明白、了然于心。比如學到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首先要把柳宗元的生平、作品弄懂吃透,然后聯(lián)及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的具體所指,再聯(lián)及已學過的《馬說》、《愛蓮說》的情況(作者、作品主旨),最后聯(lián)及文體知識“說”。知道“說”是一種文體,屬寓言性雜文…… 這樣,學一而聯(lián)二、聯(lián)三…… 文學常識便越聯(lián)越多,也越聯(lián)越熟。
二、以點帶面法
不論人教版還是各省版教材,所選名家名作的數(shù)量都比較多。我們可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為“點”,再由這一“點”擴展到這個名家入選初中課本所有作品這個“面”。比如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蘇軾等;現(xiàn)代的如魯迅、郭沫若、矛盾等;外國的如高爾基、莫泊桑、布封等。分別將這些作家的作品逐一歸納,弄清文體,了解寫作時間、背景,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寫作技法等等。例如魯迅的作品,入選初中課本的有《風箏》《阿長與<山海經(jīng)>》《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雪》《故鄉(xiāng)》《孔乙己》等,我們首先要掌握魯迅生平這個“點”,然后知曉其作品集、各作品集的命名方式、這篇作品出自哪個集子、是什么體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使用什么樣的技法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題。這樣,由點擴展到面,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效率也比零散記憶高得多。
三、縱向擴展法
就是從縱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記憶文學常識。比如以文學史為線,就從先秦、兩漢開始,到魏晉、唐宋、元明清、近代、現(xiàn)代、當代,一步步梳理;若以文體發(fā)展史為線,就從《詩經(jīng)》開始,到先秦諸子及歷史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進行梳理。然后,再把這條“線”中每一時期內(nèi)的重要作家、作品或文體、技法分門別類地歸納出來。整理后的文學常識,就像一串凹凸有致、色彩誘人的冰糖葫蘆,“條”分明,“塊”清楚。記憶時,縱向有線可循,擴展的橫向內(nèi)容也一目了然。
四、橫向比較法
就是把同一屬性的文學常識搜集在一起,找出它們的異同,并據(jù)其異同進行組合,做到“文”以類聚。比如古代一些作家詩文集的命名方式就可使用此法。大家可以這樣排列組合:用官職命名的作品集有:《杜工部集》……
用自號命名的有:《蘇東坡全集》……
用書齋名命名的有:《七錄齋集》……
用帝王年號命名的有:《嘉祐集》……
……
如有新學的,再按具體命名方式添加上去。課文學完了,此類文學常識也整理妥當了。如此排列組合,既可找出規(guī)律性,又可加深記憶。
【文學常識的積累方法2篇】相關文章:
積累文學常識方法06-14
文學常識的積累方法06-18
積累文學常識的方法04-21
文學常識積累04-04
高考文學常識積累04-24
關于文學常識積累03-26
積累文學常識的四大方法05-26
四種積累文學常識的方法介紹05-13
小升初語文的文學常識積累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