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古詩
《贈劉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整首詩描繪了送別時的心理變化。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了一些精彩的贈劉景文古詩相關內容,僅供大家參考。
贈劉景文古詩1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①劉景文:劉季孫(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宋仁宗嘉祐間,以左班殿直監(jiān)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
話》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jiān)。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景文的父親劉皴是北宋的將軍,所以也養(yǎng)成他豪放的個性。因此蘇軾稱他為“慷慨奇士”。
、谇妫号e,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
、郯了翰慌滤獌,堅強不屈。
、芫耗悖竸⒕拔。
、萆w:車蓋,這里比喻荷葉。
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jié)啊!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耙褵o”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jié)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盾嫦獫O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jié)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贈劉景文古詩2
詩歌是我最喜歡的文體,亦是我最頭疼的文體。特別是那些瑯瑯上口、語言精練、內涵深遠的古詩詞。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jié)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今天的新課:大文豪蘇軾的《贈劉景文》,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喜愛他詩句里的意語含蓄,喜愛他對事物環(huán)境的雙重思索。秋末,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秋藝深濃;荷敗菊殘枝條依然笑秋霜,在寒凍的環(huán)境有人低頭有人昂首,在同樣的環(huán)境有殘局亦有豐收。正如同迪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環(huán)境的作用是雙重的,個人的品格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最終因素。
自然,這樣深刻的文義對于一群剛上二年級的孩子自是太難。幸運的是我總會在誦讀課以及日常的每周一詩中為孩子們準備很多經典大餐,并總結了一套教學經驗。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開始了我的這節(jié)古詩課。
因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詩詞背誦風氣。所以課一開始,孩子們就搖頭晃腦開始背誦起來。字音不準,語句拖沓。這點不出我意外,于是我笑著用自己的朗讀中示范和感化孩子,究竟一首詩歌要怎么讀才成其為詩。聽了我的范讀,孩子們終于靜心朗讀。于是我的第一步:“讀準確”便達成。
在誦讀課上,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所教給孩子們的詩歌總是不求甚解。但一節(jié)三十五分鐘的語文課堂,總不能又成為泛濫搖頭背誦的鬧市?我亦知道枯燥的講解會讓詩歌索然無味。但不講解又無法把詩歌的內涵賦予學生。于是我便想在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讀課題并理解課題后,我問學生:“大家誰還會背其他的贈送詩?”學生的積極性馬上就調動起來,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顿浲魝悺罚煜さ脑娋漶R上讓學生走進了詩的意境。這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體會贈的含義,進而理解《贈劉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睂τ谶@樣一首學生已能熟讀成誦的詩歌,我想應該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孩子們。于是我讓學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讀。邊讀邊結合插圖思考:詩歌描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讀著,讀著,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邊讀邊圈出不理解的詞語。之后,擎雨蓋、荷盡、傲霜枝等關鍵詞語便被提了出來。二年級的孩子,需要圖文并茂。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現(xiàn),讓學生走進詩境,他們會很輕松地理解殘荷頹敗、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時自然地過渡到橙橘,學生們恍若在詩句中散步,自然領會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讓其在多種方式的朗讀和自己點撥性的評價語中讓他們理解感悟,在古箏聲中反復吟頌,在摩擦中燃燒智慧的火花。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另總結出低年級詩歌教學的一些特點:
一、
多層次的誦讀!昂迷姴粎挵倩刈x”。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二、
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F(xiàn)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fā)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擎雨蓋”“傲霜枝”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百花雖已凋零,枝條依舊傲秋霜。
三、
“灌輸”的必要性。因自己對《贈劉景文》的喜愛,讓這節(jié)課的我有點過分投入。課堂上,雖然我意識到要把時間和說話的機會多給孩子,但情到濃時還是會忍不住搶孩子們的話自己滔滔不絕。但是,孩子們聽得異常認真,異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讀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這首詩歌的深意是二年級的孩子很難理解的。但我們又必須把這種深意告訴孩子,讓他們從你的話語中學習,去接受或者聆聽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師言語得當并能吸引學生,我認為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接受性學習是需要且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