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鉤的美食之旅作文
五黃六月,我的一位同學(xué)從南方回來,此行目的是為了親歷感受太行山父老鄉(xiāng)親夏收搶播的勞動情景。雖然說是麥?zhǔn)鞎r只有一晌,來的飛快,可是由于天氣作梗,早己該收的麥子還在青綠向金黃中轉(zhuǎn)變著,若要揮鐮開割還需等待數(shù)日。在這等待的空閑時間里,我便約了同村的好友陪南來的同學(xué)飲茶侃大山。同村的好友回憶起二十年前在老家經(jīng)常吃的一種美食,稱之謂黏饌,是用似黃還綠的小麥加工制作的,非常的美味,其感覺難以言表,當(dāng)下的麥子正是制作這種美食的最佳時機(jī)。由于黏饌的加工過程耗時費(fèi)力,這些年來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己不再制作,包括制作的工具也到處被遺失。欲望的差使讓我們不肯輕易的放棄,于是好友便打電話給老家竹林溝村的書記和村長,表達(dá)了我們的意愿,請求幫忙給予滿足。他們沒作猶豫就全部應(yīng)承了下來,時間是趕早不趕晚,立邀我們明天就到村子里去,一起割麥,共同做黏饌。書記和村長的邀請,讓我們感到無比的高興,還未曾睡覺就盼望著天亮的行程。
第二天,我們一行四人早起六點出發(fā),驅(qū)車趕往竹林溝村,為的是在陽光投射深山之前,把做黏饌所需要麥子收割回來,為的是要保留晨曦麥穗里甘甜的淳露,同時也為南來同學(xué)把割麥的過程記錄在影像里。
車行一小時,我們來到了竹林溝, 書記和村長己經(jīng)等候在村口,同時等候的還有一位老鄉(xiāng),手里拿著幾把割麥的鐮刀,相互的問候寒暄之后,便抓緊時間踏上了通往麥田的道路。竹林溝的早晨是醉人的,群山把她緊緊擁拖在懷里,茂密的樹林為她四季變換著新裝,野花的芳香為她吐露著愛慕的心聲,百鳥的歌聲在傾訴著她的美麗,帶著泥土清香的即要熟透麥子味從山下裊裊娜娜地隨風(fēng)飄來。此時天己大亮,可朝陽的臉龐卻躲在山后遲遲不肯露面,白色霧靄仍是在山間與山頭游來蕩去, 飽含著無限深情的露珠,被我們不經(jīng)意地從草尖上抖落,腳下是濕潤光滑的崎嶇田埂,我們貪戀地呼吸著富氧離子的清新空氣,感覺從未有過的一陣陣地愉悅。
來在了村長承包的麥地里,這是一塊人造的‘大寨田’,有好幾畝大。晨鳳輕拂著的黃中泛綠的麥穗,頻頻向我們點頭致意,好似歡迎我們的到來。書記、村長、老鄉(xiāng)三人在田頭一字橫排,開始揮鐮割麥。我們四人也意欲加入,一是帶來的鐮刀不夠,二是我們割麥經(jīng)驗有限,三是所需麥子的數(shù)量也不多。他們?nèi)酥敝,弓著腰,左手緊抓著麥桿,右手揮舞鐮刀,刷、刷的聲音過后,麥子在身后一疊一疊擺放成以了x型,整齊劃一。他們割麥動作的嫻熟與輕松,看上去不象是在干活,更象是在表演。我們四人雖未參戰(zhàn),但觀戰(zhàn)卻也毫不含糊,一邊叫著加油,一邊攝著影像,歡樂的割麥場面被定格在了數(shù)碼底片中。
火紅的太陽躍出了山頭,驅(qū)散了山間的霧靄, 光輝灑滿了竹林溝,覺醒的晶瑩的露珠在草叢中閃爍。割掉的麥子,己是達(dá)到我們制做美食的需求,老鄉(xiāng)用麥秸稈捏成繩子,將躺在地里的麥子一捆一捆的捆好,我們一同把麥子扛在了肩頭返回村里,當(dāng)我們依戀不舍地回頭凝望,這將要完全金黃的麥田時,便由衷地感恩大自然,感謝父老鄉(xiāng)親。
古老的村莊,古老的石屋,古老的院落,割好的麥子堆在了院子中央,接下來的工序便是要挫麥子,就是要將麥桿上緊緊擁抱在一起的麥粒剝離下來,這道工序非常的辛苦,除了需要借助荊不籬(一種用荊條編織的平面園型工具)外,還得有手勁與技巧。村長走家串戶,不但尋找到了多個久置不用的荊不籬,還請來了五、六位年長的鄉(xiāng)親,其中還有“80”后的老大娘,幾十年來我雖然很少回村,但眼前的人還能呼出對他(她)們的尊稱。很快書記就與鄉(xiāng)親們在院中擺開了陣式,高椅子、低板凳、荊不籬、青麥穗、談笑聲。。。。。。,同來的妻子也來小試身手,結(jié)果手心被挫出了濃濃血泡。為了留住這難得一見挫麥場面,同學(xué)與好友臥地上墻,左拍右照,不惜余力。大家齊心共力很快就把成捆的麥子分剝一空,麥粒中的麥芒,在年輕大嫂揮動的簸箕中,被拋向了院外,飛向了空中。接下來是要將麥粒上火蒸熟,還在挫麥的時候,村長就同另外一位大娘做好了蒸麥的準(zhǔn)備,先是把兩個久置不用黃泥灶火擺在了院子的大門洞中,再將兩口蒸鍋放在了灶火上面,尋找到的干柴棒堆到了灶火兩旁,萬事具備,只欠蒸麥。麥粒裝在了鍋中,點燃的灶火冒著縷縷的青煙,長長的火舌伸出了灶口,燃燒的木柴灰在灶前狂飛亂舞,落滿了看火大娘的全身上下,汗水在大娘灶火映紅的臉頰流淌,沖刷成一道道灰跡,她一邊不停地給灶火加柴,一邊還在興奮地與人打趣,真可謂樂在其中。黏饌加工的最終材料是麥仁,而麥仁則是被包裹在麥殼中,所以蒸熟的麥粒需進(jìn)一步深加工,把麥殼從麥仁上脫去。脫麥殼原本是要用石臼搗的,村中的石臼還在,可石杵卻不知遺落何處,由于時間關(guān)系,只有另辟溪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時只見郭村長的老丈人(妻爹)找來裝糧食的編織包裝袋,把蒸熟的麥粒裝了進(jìn)去,用繩扎實了袋口,在場的人都不知他葫蘆里要賣什么藥,只見他將裝有麥粒的袋子平放在了院中央的石板上,接著便掄起一根長的桿面杖用力擊打編織袋子,人們很是驚訝。經(jīng)過分鐘的捶打,村長的老丈人解開扎口繩,人們瞧見麥殼己是全部脫落,用簸箕一簸,殼去仁留,一干二凈。淡黃的麥仁,綿軟的香氣,不可阻擋地在院中彌漫。在場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抓起麥仁,品嘗著遠(yuǎn)去的記憶。
時間己經(jīng)是正午,最后的幸苦還在繼續(xù)——磨黏饌。淡黃锃亮,一塵不染的麥仁被放在了早已等候著的石磨上。過去,石磨是農(nóng)村面粉的主要加工設(shè)備,改革開放之后,石磨基本上被迫退出了糧食加工的歷史舞臺,現(xiàn)在人們特別思戀用石磨加工的糧食,她的好吃與健康是現(xiàn)代的加工設(shè)備無可比擬的,但石磨加工過程中所消耗的體力卻叫人常人難以承受,即是用牲口來拉磨,而人工篩面的不可替代和加工時間冗長,都難以再給石磨賦于重任。石磨被組裝完好,磨道己經(jīng)打掃的干干凈凈,讓被遺忘的石磨能夠重新使用,鄉(xiāng)親們付出了不易的努力。碩大的磨盤有上下兩層,上層有兩只圓孔直通下層,上下層之間有條條石槽相吻合,形同牙齒的功能。圓孔中放著許多筷子般大小的木棍,用來調(diào)整石磨進(jìn)料速度,使石磨的加工質(zhì)量得到可靠的保證。為了盡得到成型的黏饌,包括我們四人在內(nèi)男女老鄉(xiāng),開始輪流上陣推磨,推磨的辛苦在于轉(zhuǎn)圈,體質(zhì)不適應(yīng)的人很快就被淘汰了下來。人多力量大,伴著推磨人的腳步,條條黏饌(長約5厘米、粗約3毫米)由磨盤間涌了出來,紛紛落在了鋪在磨盤下面的園型青石板上,成功的喜悅,呈現(xiàn)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黏饌的調(diào)味是美食的關(guān)鍵。調(diào)味的方法和原料多種多樣,我們選擇的是雞蛋、答瘩谷(野菜)和黑菜(豆葉)炒黏饌,并配以山中的野小祘和野韭菜作佐料。熱情大嫂家的廚房里響起了鍋碗瓢盆交響曲,能以插手的人都派上了用場,看火、切菜、掌炒、做湯、、、很快就把炒好的黏饌與輔食整齊地擺放在了院中木制餐桌上,柿子樹下的陰涼,雅致的黏饌造型,紛芳的野炊美味,無不讓人饞液欲滴,卻又不忍動筷品償。大家紛紛拿起了相機(jī)和手機(jī)拍照留影,好與不在現(xiàn)場的朋友共同分享。一陣快樂的忙活,一陣賞目的鑒賞之后,方才靜下心來,圍坐在餐桌的小板凳上,舉杯弄盞,細(xì)嚼慢咀,享受著現(xiàn)代不可多有的鄉(xiāng)村野味。
遲食的午飯,心怡的美味,暢懷的交流,忘卻了時光的流逝。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千言萬語來日再敘。夕陽西下,打了包的黏饌與我們一起上了返程的車,透過車窗我們四人致手書記和村長,向一同度過今日美好時光的父老鄉(xiāng)親惜別。車行轉(zhuǎn)彎處,再次回首,整個村莊在夕陽的沫浴中分外美麗。再見了,竹林溝!
【竹林鉤的美食之旅作文】相關(guān)文章:
快樂的竹林之旅01-18
我的美食之旅作文10-02
“六一”美食之旅作文07-16
美食星球之旅作文03-31
美食之旅作文500字09-16
“六一”美食之旅400字作文08-21
竹林之旅四年級作文05-19
難忘的美食之旅敘事作文600字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