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人生需要匠人精神的作文
很少有只看幾頁書就買下的沖動,《人生需要匠人精神》是個例外。那日在書店的架子上看見它,一下子被書名吸引,立刻取下。封面是一個陶藝師拉坯的照片,此書是編著者蘇燕和她的團隊走進日本10位陶藝家的工坊,聆聽他們的創(chuàng)作歷程,體味他們的匠人精神而完成,只看了三頁就迫不及待將它帶回家。
喜歡喝茶,愛屋及烏對茶器也格外關注。相比大陸的陶,臺灣和日本的茶器釉色均勻、手感細膩,用來盛茶湯色好看,香氣四溢。大陸的則粗糙不堪。我一直想不通,說到燒陶,我們的老祖宗最先開始,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就有了燒陶工藝,臺灣、日本的燒陶工藝都是從大陸傳過去的。可為何今天,臺灣和日本的陶令人愛不釋手,大陸的想愛卻愛不起來,《人生需要匠人精神》給了我答案。
周六、周日無事,午后,沏一杯新買的毛尖,坐在飄窗上找個舒服的姿勢一頁頁翻看。書中采訪了安藤雅信、大村剛、小澤章子、小野哲平等十位陶藝匠人,一個人一章,配上他們作品和制陶時的照片。文、圖相得益彰,讀之輕松,沒有疲倦感。
十個人,不同性格,不同從業(yè)經(jīng)歷。但都隱居在山村,深居簡出,專心創(chuàng)作。借由個體視角傳遞自然,力求樸素的器用之美,仔細打磨、反復錘煉,對待造物迷戀而執(zhí)著。雖然作品各異,卻都從大自然和生活的點滴中尋找靈感,突出陶器的多功能與實用性。對他們而言“陶藝即生活,自然即靈感”
書中處處可以看到每個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生活哲學,小澤章子一章中有所揭示:“每一位習陶之人,都深諳土與手之間的感應,而他們也會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式,去和土打交道。在這個打交道的過程里,有人用雙手,有人借助小工具,也有人用機械和模具”因此,他們的作品多了溫度和個性,不像機器流水線上生產(chǎn)出來的冷冰冰沒有特點。就拿大村剛的作品來說,沒有粉飾和造作,甚至帶有“缺陷美”,但比那些形狀規(guī)則邊角整齊的日用器皿多了靈性。流水線上的產(chǎn)品,如同生活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環(huán)境下的我們,每天做著重復的事,掛著同樣的表情,生活了無生趣。小野哲平一章文尾總結的好:“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件器皿,泥土的質(zhì)感、火焰的溫度、創(chuàng)作者的情緒、塑造器皿時每一刻的種種,都是作品充滿了美感”
他們都是制陶名家,但謙遜低調(diào)又執(zhí)著獨特。大陸的陶藝則為了追求經(jīng)濟效益而在流水線上批量生產(chǎn),匠人們急功近利,尋求捷徑,少了專注、個性、信念、耐不住寂寞。一味追求高大上,忘記貼合生活,結果既成不了藝術品,又不適用于生活中。我多么希望能收藏些大陸陶藝家的作品,可惜未遇到滿意的,頗為遺憾。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何嘗不是匠人。同樣獨自耐著寂寞搞創(chuàng)作,同樣需要從生活中尋找靈感,通過文字傳遞思想。只不過我們是文字匠人,和陶藝匠人所用工具不同罷了?梢恍⿲懽髡哌^于強調(diào)個性,不肯緊貼生活,使得作品曲高和寡,很難被接受。有的寫作者千方百計結識名家,想獲得他們肯定?梢磺凶罱K靠作品說話。就像陶藝師們,更多的時間用來燒制作品,然后才拿去參加展覽。
腰封上有句:“制陶這條路,仿若人生,靠的是手藝,急不得,懶不得。千錘百煉,才能成”讓我想起《致匠心》中的“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這,大概就是“匠人精神”。我們需要匠人精神,具備了,才能做好每件事。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的作文】相關文章:
大國工匠人物精神作文02-02
人生需要愛國精神作文08-12
木匠人生優(yōu)秀作文02-01
《匠人精神》讀書筆記范文01-21
《匠人精神》讀書筆記800精選范文08-19
《匠人精神》讀書筆記1100字09-14
《匠人精神》讀書筆記個人范文12-14
木匠人生高中生作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