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件事做好的哲理故事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把一件事做好的哲理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把一件事做好的哲理故事
轟轟烈烈固然令人艷羨,但畢竟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千軍萬馬雖眾,能擠過獨木橋的卻屈指可數;無限風光在險峰,能欣賞到的也只是寥寥。如此,我們就注定平凡嗎?
不是的。
《南村輟耕錄》里頭講,南宋有位官員,想在杭州找個小妾,找來找去都沒有可心的。后來有人給他帶來一位叫奚奴的姑娘,人漂亮,問她會干什么,回答是會溫酒。周圍的人都笑,這位官員倒是沒笑,就請她溫酒試試。頭一次溫,酒太燙,第二次又有點涼,第三次合適。從此以后,她溫酒從來都沒失手過。公喜,遂納焉。這位官員終身都帶著奚奴,處處適意,死后把家產也給了她。為什么呢?因為“一事精致,便能動人,亦其專心致志而然”。
西北湖咖啡豆,是個只有十平方米的小咖啡鋪,只有兩三張桌子,沒有任何裝修,卻開了足足十年。店主是一對臺灣來的兄妹,生活在武漢,成了武漢小型咖啡館的鼻祖。店里只賣曼特寧,從烘豆到咖啡,全部親手制作。他家的店火到什么程度?很多客人只是路過,寧可站著,也會喝一杯咖啡再走,心滿意足?Х鹊南阄,大老遠就能聞到。一家小鋪,一種單品咖啡,提供無限的咖啡念想和生活方式。這讓我也想起鼓浪嶼那個堅持只賣藍山的咖啡館,老板娘偏好藍山,只賣這種咖啡。那也是我喝過的最好的藍山,一杯咖啡就讓人靈魂出竅。
當年上海有個沈京似,是個大吃家,把祖輩留下的家業(yè)吃得個精光,賣房子賣地地吃。一般南北名廚到上海打天下,別人都可以不見,但沈先生卻是要會一會的。沈先生當然不是有吃就到場的人,他要看請的什么人,誰燒的菜,嘴刁得怕人。他是潛心研究“吃”的一代滬上美食家,成為餐飲界的“無冕之王”,在社會上頗具聲望。
后來沈先生窮下來了,什么也不會,就會個吃。出去登記要工作,人家問他,你會干什么,他說我會吃。呸!誰不會吃!后來有人把他這個本事反映給陳毅市長,說有個人光會吃,看給安排一個什么工作合適。陳市長說:“哦,那算得好漢子。吃了一輩子,散盡家財去吃,不容易!”最后讓他到國際飯店工作,專門品嘗菜肴。后來上海國際飯店的菜質量一直很高,與他這張刁嘴的貢獻分不開。給他開出的月工資有二百元左右,在當時也算很高的工資了,專家教授也不過如此。
他的烹飪研究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水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主持編輯了《菜譜集錦》一書,曾多次再版,廣泛應用于上海和全國各地大賓館,但他不同意把自己的名字印在書中。他是烹調界公認的權威,被許多人贊賞。
《花經》一書記敘了作者之父黃岳淵先生的一段經歷。黃岳淵先生在宣統(tǒng)年間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時年將三十。有一日黃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該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應付人家,做商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有興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為人的根本。于是,黃先生毅然辭官隱退,他購買田地十余畝,聚精會神,抱甕執(zhí)鋤,廢寢忘食,盤桓灌溉,甘為花木之保姆。果然,黃家花園欣欣向榮,蒸蒸日上,花異草奇,聲名遠揚。每逢花時,社會名流裙屐聯(lián)翩,吟詩作賦。更有文人墨客指點花木,談晴話雨。
眾人深得啟示:混濁之世,百無一可,唯花木差可引為知己。據說當時的文壇名人周瘦鵑、鄭逸梅等人皆為黃先生的花木摯友。黃先生養(yǎng)花養(yǎng)出了精神,養(yǎng)出了人間知己,恐怕這才叫養(yǎng)花種草!這才叫做好了人生一件事。而要把一件事做好,豈能只憑你心中的一點喜歡,一點迷戀,三天澆點水,五天上點肥?
張繼以一首《楓橋夜泊》名留千古,張若虛以孤篇《春江花月夜》壓倒全唐,瑪格麗特·米切爾以《飄》屹立于世界文壇,人生不需很多,只要一點點足矣?蓢@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有做好一件事。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只要你能夠傾一生的時光與精力,傾一生的思維與智慧,傾一生的執(zhí)著與追求,黽勉苦辛,朝乾夕惕,不氣餒、不放棄,把一件事做到完美、做到極致,那么你就能超越夢想、成就輝煌。
【把一件事做好的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每天做好一件事哲的哲理故事09-13
哲理故事:做好眼前的事01-27
做好我們自己的哲理故事12-07
專心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成功哲理故事09-23
做好和做完哲理小故事05-30
為生命做好準備哲理故事09-03
20年堅持做好一件事名人故事09-05
英語哲理故事哲理故事09-23
堅硬哲理故事(短篇哲理故事)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