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成語的故事
成語的故事1
【注音】hè hè yǒu míng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揚州刺史何武為人仁厚,喜歡舉薦有才能的人,他反對結黨營私、任人唯親。如果要任命下屬時,均采用公開公證的方式選擇,因此選拔的人大都沒有赫赫的名聲與靠山。他的上司大司農何壽要他推薦他的侄子揚州長史,他沒有推薦這個平庸的人。
【出處】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詩經·小雅·節(jié)南山》
【解釋】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聲名非常顯赫。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聲名等
【近義詞】舉世聞名、大名鼎鼎、揚名天下
【反義詞】不見經傳、默默無聞、無聲無息
【成語造句】
◎ 這兩個孩子,一個是赫赫有名的蔡和森,一個就是我們的蔡大姐,蔡和森是蔡大姐的哥哥。
◎ 其間日本學界赫赫有名的東洋史學家白鳥庫吉起了先驅作用,奠定了日本在中國大陸實地調查與研究的基石。
◎ 江蘇揚州的何園當然赫赫有名,被公認是中國晚清建筑風格的經典之作。
◎ 這條小街曾因當年義和團在此圍攻各國使館并最終導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而在歷史上赫赫有名。
成語的故事2
星期五,我們班又開展了《成語故事會》的比賽。
比賽開始了,兩個主持人的臺詞講得朗朗上口,我都有點陶醉了。第一位表演者是葉茄淇,她為我們帶來了《掩耳盜鈴》的故事。她講得維妙維悄,栩栩如生。后面的同學也不賴,一個個都全力以赴。
怎么辦?怎么辦?要到我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嚇”出一身冷汗?粗瑢W們一個個自信地走上講臺,開始精彩的表演。我膽怯了,遲遲拔不動腿,深深的低著頭,坐在座位上使勁往下縮。
輪到我了,我的心緊張得似乎要跳出來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那條沉重的腿“拖”上了講臺!耙磷,你一定行!”我給自己暗暗打氣。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氣,然后信心十足地說起我準備的故事《一葉障目》。
節(jié)目演完,大家就開始投票了。同學們有的東張西望,捕捉信息;有的交頭接耳,共同商議;有的低頭深思,暗中篩選;湔l家?很快就有了結果。哇!我中獎了!我跳了起來,竄上講臺,接過獎狀,得意洋洋地回到位子上。同學們紛紛圍著我,分享著我的成功。
故事會真有趣!
成語的故事3
【漢字書寫】:門庭若市
【漢語注音】:mén tíng ruò shì
【成語出處】: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一》:“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家庭、商業(yè)、服務場所。
【門庭若市的意思】:庭:院子;若:好像;市:市場,集市。門口和庭院里熱鬧得像市場一樣,過去用來形容進諫的人很多,F(xiàn)在也形容來的人非常多,很熱鬧。
【門庭若市的近義詞】:車馬盈門、車水馬龍;
【門庭若市的反義詞】:門庭冷落、門可羅雀;
【門庭若市的故事】
齊威王身邊的有一些很會奉承他的人,整天把齊威王說得飄飄然的。大臣鄒忌因此很是擔心,有一天他在上朝時對齊威王說道:“皇上,我發(fā)現(xiàn)一個怪現(xiàn)象:我沒有徐公長得英俊,但是我妻子、小妾、賓客卻都說我長得比徐公英俊。我在想這是為什么,后來想了一下可能是妻子袒護我,小妾怕我,賓客要找我辦事情的原因。因為這個我想到了陛下您,您作為齊國的君主,身邊的人哪一個不會有求于您呢?所以您肯定會像我一樣受到他人的蒙蔽。”齊威王聽了以后這才恍然大悟,于是他對大家說道:“所有人能當著我的面指責我的過失可以受到上等獎勵;上書或奏章勸我改正的可以受到中等獎勵;在朝廷或其他地方批評我過失的意見只要被我聽到可以受到下等獎勵!饼R威王的話才剛剛說出來,大家便紛紛進諫,門庭若市。后來過了幾個月人便慢慢少了,一年以后誰要是再想提意見都要想很久,因為齊威王確實改進了他聽到的這么多意見。
【門庭若市例句】
清.壯者《掃迷帚》第一十三回:“旁邊觀看的人,都稱此女為仙姑,說治病如何靈驗。因而門庭若市,獲利無算!
老舍《四世同堂》:“粉妝樓有許多朋友,一天到晚門庭若市!
【門庭若市造句】
他在當官的時侯家里天天都人來人往門庭若市,后來被調查以后就非常冷清了。
黃金暴跌的時侯全國各大商場里的首飾專柜門庭若市,大家知道消息后都爭相趕來搶購黃金。
成語的故事4
【釋義】木制的牛馬形體、可行走的運輸器具。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對陣,由于交通不便,諸葛亮便命人在葫蘆谷中秘密制造木牛流馬。但這項工作只有馬岱一人知道。一天,長史楊儀來報告:“米糧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怎么辦呢?”
諸葛亮說:“我已經慮謀多時,此時正令人制造木牛流馬。牛馬皆不飲水食料,可以晝夜搬運!
眾人皆驚道:“自古及今,未聞有木牛流馬的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
諸葛亮這才把木牛流馬的做法告訴大家,眾人皆驚,說:“丞相真神人也!
木牛流馬造成之后,由右將軍高翔,帶著1000名運輸兵。驅使這群木牛流馬到劍閣搬運糧食,往來不絕。
司馬懿大為驚恐,便派張虎、樂琳二將,率領500名精兵,偽裝成蜀漢軍,埋伏在小路上,等這些木牛流馬運輸隊走盡之后,在它尾隊上搶了三五匹牛馬回來,照樣兒也做一批。不過半月的工夫,造出了2000多匹,同樣的能行走。司馬懿大喜,便命鎮(zhèn)遠將軍岑威,領兵l000多人,駕著這木牛流馬到隴西搬運糧草。
諸葛亮知道后大笑說:“我正要他搶去,我不過損失幾匹牛馬,不久我可得到更多的資助!
原來諸葛亮已料定司馬懿會照樣兒制造。又聽到魏軍果然利用木牛流馬到隴西運糧,當即派出大將王平,領兵1000名,也扮作魏軍,偽裝成巡糧兵,混入他們的運輸隊,把護糧的兵將,殺得四處逃跑,趕著木牛流馬回來,并且告之王平,牛馬舌頭安置著機關,扭轉過來,就不能動了,扭轉過去,又能行走。魏軍是不知道這個機關的,他們追兵追到時,王平便將牛馬舌頭一扭轉,撤軍而退。魏軍想趕牛馬回去,誰知牛馬卻不能轉動,拉又拉不走,扛又扛不動,干瞪眼看著。等到蜀漢援軍一到達,魏軍便落荒而逃。蜀軍把木牛馬舌頭一扭轉,又活動起來,把魏糧全部運回蜀漢大本營。
成語的故事5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期,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不幾天,秦國便攻占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泌陽縣),斷絕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占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么辦,于是召集大臣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見,于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fā)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xiàn)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于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然而,沒過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了。這是因為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占領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詳見紙上談兵小節(jié))去應戰(zhàn),結果吃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戰(zhàn)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后來,差一點兒還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利令智昏的意思】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fā)昏,甚至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
【利令智昏造句】他見錢眼開,利令智昏,如今被繩之于法,實在是大快人心。
【妙語點撥】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后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近義】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成語的故事6
能文能武這個成語出自《晉書·載記·劉元!。
劉元海,名淵,元海是他的字,匈奴王;西晉末在今山西南部一帶建立漢國,稱漢王。劉元海年輕時特別好學,尤其喜好讀史傳、兵法,《史記》、《漢書》、諸子之文“無不綜覽”。他曾經對人說:“我每次看史書傳略,常常蔑視陸賈、隨何能文而不能武,又蔑視絳侯灌嬰、周勃能武而不能文!馈怯扇藖戆l(fā)揚光大的:有一個方面不明白,這是君子所引以為恥的。陸、隨二生碰到漢高祖劉邦這樣有作為的君王,可是不能建立諸侯的大業(yè);灌、周見公跟隨太宗漢文帝那樣英明的皇帝,可是不懂開創(chuàng)教育這樣的美事,多讓人惋惜。 庇谑恰八鞂W武事,妙絕于眾”。
后來有人把這個成語簡化為“能文能武”,用來啟發(fā)人要借鑒歷史經驗,改變那種能武不能文或能文不能武的狀況。
成語的故事7
【注音】dōng shān zài qǐ
【成語故事】東晉時期,賢人謝安堅決辭去官職到會稽附近的東山隱居,經常有文人前來拜訪他,與他飲酒賦詩。前秦南侵,東晉危在旦夕,謝安臨危授命,當了東晉的宰相,率軍在淝水成功打敗前秦軍隊,并趁機率軍北伐收復失地。
【出處】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晉書·謝安傳》
【解釋】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重新得勢
【相近詞】重整旗鼓、卷土重來、死灰復燃
【相反詞】風流云散、一去不返、過眼煙云
【其它使用】
◎ 當日本人有意拉張敬堯出來組織政府時,這個在軍閥混戰(zhàn)中曾獨霸一方、野心勃勃的人,竟不甘寂寞,尋求東山再起,死心塌地的當了日本人的走狗。
◎ 昌邑是彭越起兵的老家,重返昌邑正是妄圖東山再起。
◎ 比如本世紀初崛起的先鋒派,后來衰落了,六十個代東山再起,現(xiàn)在又趨式微。
成語的故事8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xiàn)在南京)安樂寺的墻壁上畫啦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xiàn),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為什么不把眼睛畫出來! 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啦,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啦,誰也不信,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后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fā)生啦,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刮起啦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著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啦。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F(xiàn)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辟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成語的故事9
解釋:意思是鴻雁為候鳥,每年深秋歸飛,其時開始霜降,因用以指時序的變化和年歲的更換
出處:清·蒲松齡 《與張歷友書》:“鴻飛霜降,不知幾度,云樹之思,無日忘之。
字里字外:
秋雨綿綿寄傷懷
一葉落,便知天下秋,何況在今天這樣一個陰霾冰冷的日子,凜冽的秋風裹挾著細細雨絲,敲打在玻璃窗上,窗外,望去便是滿眼枯黃的草葉,讓人深感秋韻的肅殺。在這種時候,人最容易感傷與時間的流逝。然而該消逝的終將消逝,該到來的必將到來。既然寒蟬凄切的日子已然臨近,倒不如以面臨世事無常的淡定,清賞眼前的鴻飛霜降……
“鴻飛霜降”,嗯,剛想要形容當下的心情,這個詞語變攸然浮現(xiàn)在腦海,看來在今天這樣一個陰郁的秋日,最適合的,便是講點史上的軼事以做遣懷了——
今天成語的創(chuàng)造者蒲松齡先生是我最為推崇的中國古代文學家,沒有之一。他擅長通過對物候、天氣現(xiàn)象的描寫抒發(fā)對飛逝時光的懷戀情愫,表達了對人的思念情感。在給同窗好友張篤慶(字歷友,淄川人,清初文學家)的通信中,“鴻飛霜降,不知幾度,云樹之思,無日忘之……”的排比,更是文思雋永,真情實感流露處,力透紙背。
說到他與張的交集,要追溯順治十五年,時年十九歲的先生應童子試,縣、府、道三試均居榜首,中秀才。他的文章深受山東學政施愚山(施閏章、字上白,清初著名文學家)的贊賞。一時名聲大振。為求取功名,蒲松與好友李友梅、王鹿瞻、以及這位張歷友共結“郢中詩社”,潛心研究文學。
也許是太過攻于文學的藝術性吧,蒲公畢生追求功名卻始終未能中舉。歷史記載有六次章丘之行。最后一次應試,57歲的蒲松齡與張歷友結伴于重陽節(jié)游覽了章丘女郎山,題了兩首詩,其中之一曰:“當年曾此葬雙環(huán),騷客憑臨淚色斑。連翠飄搖青郭外,小墳雜沓亂云間。秋郊羅襪迷榛梗,月夜霜風冷佩環(huán)。舊跡不知何處是,于今空說女郎山!本陀玫沽饲懊嫠岬募那橛谖锖虻男揶o手法。
我在想,當日,年過半百的蒲松齡不正如這日益肅殺的秋么?行走在秋的山野,他在思索著什么?“萬葉千聲皆是恨”。秋嵐迷蒙,空山的幽徑里盡是深入骨髓的無可奈何的悲涼。這個注定被詛咒的秋,注定被詛咒的人生呵……不去提它吧,好在眼下還有一生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尋幽探勝、寄情山水?欤舆^這杯滿斟的.苦酒。管什么功名沉浮,管什么家國天下,讓我們持螯把酒,共賞秋之“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成語的故事10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為博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于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游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部孕育著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采納啦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里擔任啦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后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啦他。后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一間,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啦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恨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啦機會,希望可以一舉鏟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tǒng)統(tǒng)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幸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lí)、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么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啦!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讼聛頋M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么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啦!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yǎng)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急功近利的意思是:急于謀求眼前的功利
成語的故事11
【成語】以羊易牛
【注音】yǐ yang yi niu
【解釋】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一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成語故事】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門徒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沒有傳下來,我也就沒有聽說過。一定要我講的話,那就談談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好嗎?宣王問:仁德怎樣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呢?孟子回答道:愛撫百姓而統(tǒng)一天下,就沒有誰能阻擋得住他。宣王問:像我這樣的國君可以做到愛撫百姓嗎?孟子說:可以。宣王問:從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說:我在胡龁那里聽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個人牽著牛從堂下經過,大王見了,問:把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要用它祭鐘。大王說: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驚懼哆嗦的樣子,像這么毫無罪過就被拉去殺掉。(那人)問:那么就不要祭鐘了嗎?大王說: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不知是否有這件事?宣王說:有這回事。孟子說:憑這樣的心腸就足以統(tǒng)一天下啦。ㄓ醚虼<犁姡┌傩斩家詾榇笸跏浅鲇诹邌,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宣王說:是這樣,確實有這樣議論的百姓。齊國雖然狹小,我怎么吝惜一條牛呢?就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它驚懼哆嗦的樣子,毫無罪過就被拉去殺掉,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孟子說:大王不要責怪百姓以為您吝嗇。用小羊換下大牛,他們哪能理解您的做法?(因為)大王如果可憐牲畜無辜被殺,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區(qū)別呢?宣王笑著說:這倒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呢?我并非吝惜錢財而以羊換牛啊。也難怪百姓要說我吝嗇了。孟子說:沒什么關系,這正是仁德的表現(xiàn)方式呢,(因為當時您只)看到了牛而沒有看到羊啊。君子對于禽獸,看到它們活蹦歡跳的,就不忍心看見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悲鳴,就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正因為這樣,君子要把廚房安在離自己較遠的地方。
成語的故事12
不蔓不枝的讀音
bù màn bù zhī
不蔓不枝的釋義
蔓:蔓延;枝:生枝節(jié)。原指蓮莖不蔓延也不分枝。
不蔓不枝的語出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直外;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的近義詞
珠圓玉潤^|^一氣呵成^|^文從字順
不蔓不枝的反義詞
拖泥帶水^|^節(jié)外生枝^|^畫蛇添足
不蔓不枝的用法
比喻說話作文簡潔流暢。一般作謂語、定語。
不蔓不枝的結構
聯(lián)合式。
不蔓不枝的例句
他把事情經過娓娓道來;~;大家聽得很明白。
不蔓不枝的成語故事
水中、陸地的花兒,可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唐代以來,世人十分喜愛牡丹。我卻只愛蓮花,因為蓮花從污泥中生出卻沒有被污染,經過清水洗滌卻并不妖艷,中間通透,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不蔓不枝),香氣在遠處更加清幽,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只能在遠處觀賞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成語的故事13
【成語】賣劍買牛
【讀音】mai jian mǎi niu
【釋義】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yè)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出自】《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近義詞】偃武修文 馬放南山 投筆從戎 南征北戰(zhàn)
【典源】漢宣帝即位后,過了很長時間,渤海郡及其相臨地區(qū)鬧饑荒,盜賊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選一個能勝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薦了龔遂,皇帝任命龔遂為渤海太守。當時龔遂已七十多歲,皇帝召見時,見他身材矮小,宣帝見到后,認為龔遂并非像人們說的那樣,不免對他有輕視之感。宣帝問龔遂:渤?ひ黄膩y,我十分擔憂,你準備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盜賊,而使我不再憂慮呢?龔遂回答:渤?さ靥幤h,沒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為饑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濟,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盜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邊需弄耍弄罷了。您打算讓我去剿滅他們,還是去安撫他們?宣帝聽了龔遂的回答很高興,說:選賢良之臣前去,本來就是想對他們進行安撫。龔遂又說:我聽說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順亂繩一樣,不能著急,只能慢慢來,才會達到目的。
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們對我的工作暫時不要按常規(guī)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許我見機行事。宣帝答應了這一要求,并特別賜給龔遂黃金,還為他增派了驛車。龔遂進入渤?さ牡亟绾,郡府的官吏們聽說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龔遂讓他們都回去,并命令所屬的縣把專管追捕盜賊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農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對他們問罪,攜帶兵器的人,才屬于盜賊。接著龔遂獨自一人乘車來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來,盜賊也停止了活動。渤?ぶ羞有一些結伙搶劫的人,聽到龔遂的教令后,便自動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鋤頭和鐮刀。這樣偷盜搶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開始安居樂業(yè)。龔遂于是打開糧倉,把糧食借給貧民,還選任了一些好官吏對百姓實施安撫管理。龔遂發(fā)現(xiàn)齊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歡從事工商之類的末技,不重視耕種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則,追求儉仆的生活,鼓勵老百姓務農,命令每人都種一棵榆樹、一百棵薤、五十棵蔥、一畦韭菜,每家養(yǎng)兩頭母豬、五只雞。老百姓有持刀帶劍的,龔遂就讓他們賣掉,購買耕牛,并說:為什么不帶牛佩犢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勞作,秋冬之季檢查督促老百性收獲,鼓勵人們多積蓄農副產品。(龔遂)還巡視勸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內,家家有積蓄,官民都富裕起來。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成語的故事14
成語名稱:老當益壯
成語拼音:lǎo dāng yì zhuàng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老年人。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老:老年;當:應該;益:更加;壯:強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強壯。
成語來源: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成語造句: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在六七十歲的老前輩中,我們可以看到富有斗爭精神、老當益壯的伙伴!
老當益壯的成語故事
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fā)展畜牧業(yè)。馬援長大以后,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yè)和農業(yè)生產。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并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彼ε笥颜f:“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
老字開頭的成語
老來有喜 、 老龜刳腸 、老龜煮不 、 老驥伏櫪 、老而不死 、 老牛舐犢 、老當益壯 、老馬識途 、 老生常談 、老嫗能解
包含有老字的成語
老而不死 、 老驥伏櫪 、 人老心不 、少壯不努 、無面目見 、 無顏見江、 老龜煮不 、老龜刳腸 、 老來有喜 、 老生常譚
成語的故事15
這個典故見于《論語.述而》。其中的馮讀ping音(憑)。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路雖然身強力壯,勇敢無畏,但做事考慮不周,缺少智謀。為此孔夫子不太喜歡這個學生,子路知道后心里也不太服氣。有一次,子路有意來詢問孔子:"假若你來指揮軍隊,那么你將需用什么樣的人呢?"孔子回答:"徒手和老虎搏斗、徒步過河、死了都不埋怨的人,我是不能用的,因為這種人有勇無謀,拿自己的生命隨便冒險,我所需用的是辦事小心謹慎,善于籌劃并能認真完成任務的人。"
現(xiàn)通常用此典故諷刺那些冒險行事,有勇無謀之人。
【成語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的成語03-06
成語的故事11-17
成語的故事06-15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成語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3-06
超短成語的故事03-26
歷史故事的成語06-12
成語小故事06-11
成語故事07-23
經典成語故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