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翻譯賞析
《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詞的上闋先寫友情難舍之意,下面便轉(zhuǎn)入對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發(fā)自己此刻的情懷。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作者為宋朝詩人蘇軾。其古詩全文如下:
天豈無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來底事,尚飄輕雪。君過春來紆組綬,我應(yīng)歸去耽泉石?之悤r、懷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難必。人縱健,頭應(yīng)白。何辭更一醉,此歡難覓。欲向佳人訴離恨,淚珠先已凝雙睫。但莫遣、新燕卻來時,音書絕。
【前言】
《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詞的上闋先寫友情難舍之意,下面便轉(zhuǎn)入對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發(fā)自己此刻的情懷。下闋通過寫勸酒、人事,表現(xiàn)了相別時的痛苦難舍之情,以及詞人對友誼的珍惜。詞作直抒惜別之情,委婉深摯,親切感人。
【注釋】
、艥M江紅:詞牌名,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調(diào),雙調(diào)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
、莆陌矅何膭,宇安國,官太府寺丞。善論難劇談,工篆畫,蘇軾曾為他作《文勛篆贊》。
、堑资拢壕褪恰昂问隆、“為什么”。
⑷紆:系,結(jié)。組綬:官員系玉的絲帶。
、傻ⅲ撼聊纾朊。泉石:山水,這里指歸隱之地。
⑹凝:聚集,集中。
、诵卵啵簛硇。
⑻音書:音訊,書信。
【翻譯】
誰說老天爺無情,老天爺懂得殷勤地挽留客人。春天到了,天氣漸漸變暖,因為什么,早晨還飄著雪花。你如今是遇到好的機會,一定會青云直上。我則應(yīng)當(dāng)告老還鄉(xiāng)。恐怕隔一段時間,再想舉杯共飲時,但遠隔云山,再也無緣相會了。
這種復(fù)雜的世事,都很難斷定怎樣發(fā)展,誰能知道你我今后是怎么樣呢?即使我們今后會有舉杯共飲致使,即使兩方都還健在,但恐怕我們到那時都已白發(fā)蒼蒼了!我們?yōu)槭裁匆胚^這一醉方休的良機呢?這樣的摯友歡飲,實在太難尋求了。我們用不著向傾心愛慕的友人傾訴離別之苦,話未出口,雙眼已滿含淚水,睫毛上掛上了滴滴淚珠。你要來信,我要回音,魚書往還,友情永存。
【賞析】
由于蘇軾“口快筆銳”,指陳時弊,敢于爽直地發(fā)表政治見解,所以屢遭挫折、外放,熙寧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調(diào)知密州(今山東諸城),一路上留下許多書法感慨的詩詞。熙寧九年(1076),文安國(即文勛,廬江人,官太常府寺丞,工于篆書)因事來密州,兩人情投意合,深談契機,正月十三日,文安國還朝,蘇軾設(shè)宴相送而有此作。這是一首送別詞,題目交代了寫作緣由。詞作直抒惜別之情,委婉深摯,親切感人。
詞一開始,便寫友情難舍之意:“天豈無情?天也解、多情留客!边@是借“天氣”寫“人情”。說天也懂得多情留客,那么,人意豈不比天意更切?不言已,而言天,這是借景抒情的曲致,深婉而又自然之筆。為了說明天的”多情留客“之意,接著又一反問:”春向暖,朝來底事,尚飄輕雪?”是呀,正月里來是新春,正月中旬,春訊已報,為什么不早不晚,就在文安國決定還朝的時候,天一亮就飄起雪來了呢?這不分明是天也很多情地勸客莫歸嗎?話不在多,而在情衷;語不在華,而在恰切。只此兩句,便借節(jié)侯異象申足了留客之意。
但客人畢竟要如期還朝的,所以下面便轉(zhuǎn)入對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發(fā)自己此刻的情懷:“君遇時來纖組授,我應(yīng)老去尋泉石。”上句是實意真清而帶對時政的隱諷,下句是純粹的牢騷。不說做宮而說腰系綬帶(官員系玉的絲帶),這就把抽象的祝愿具體形象化了。但說“紆組綬”得等到“遇時來”(政治昌明)方可,這就含有對時政的譏諷了。至于說自己要歸休泉石,去過隱居生活,這牢騷就更深了。詞人曾以“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自許(《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這絕非說大話,而是道其真智,言其實情。但現(xiàn)實卻硬逼著他走,“······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行香子·靜夜無塵》)的道路。
這是因現(xiàn)實所逼,在這送別友人之際,詞人便一吐其苦,而發(fā)出“我應(yīng)歸去尋泉石”的牢騷。這里應(yīng)注意一個“應(yīng)”字,“應(yīng)”是忖度之詞,是坎坷中無可奈何之想,意思是除非現(xiàn)實逼我無路可走,我還是輕易不肯走這條“不食人間煙火”的消極道路的。雖然詞人畢竟是熱愛人民,熱愛生活,但復(fù)雜的現(xiàn)實又很難說不逼他走這條歸隱之路,所以接下去說:“恐異時杯酒復(fù)相思,云山隔。”這里應(yīng)注意一個“恐”字,恐怕如何,即不愿如何,此字道出了“云山隔”非其本愿。因而可以說,上闋是以送客敘友倩為主,但也有借送客而述懷的成分,而述懷中雖有“尋泉石”、“云山隔”等想歸隱的字句,但尋繹詞旨,這些都是送別中的一些激憤之詞,牢騷之語。這是詞人那種高尚人格、進取精神與現(xiàn)實相矛盾的反映,是詞人“奮厲有當(dāng)世志”(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而又不得實現(xiàn)的變態(tài)反映。
詞雖分上下兩闋,但上下闕之間確實意脈貫通、語氣相連的。因而下闋一開頭邊說“浮世事,俱難必。人縱健,頭應(yīng)白!薄案∈朗拢汶y必”六字寫出了“咄咄怪事出”、“人問底事無”的現(xiàn)實,抒發(fā)了真理難尋、直士難作、壯志難伸而又不甘茍且從流的痛苦和牢騷;而后六個字,又寫出了時光易逝、時不我待的痛切之苦,同時,它又巧妙的把話題歸回到送客勸酒的正題上來。“何辭更一醉,此歡難覓”這里是說,老朋友,我們還是舉大杯痛飲吧!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味道,大有寧做酒中仙,不為名利客的感慨。
為了讓友人多飲幾杯,故不做悲酸語,而寫曠達情:“不用向佳人訴離恨,淚珠先已凝雙睫!碑(dāng)勸別人不比痛苦之時,也正是自己心中酸楚之時,因此,詞人雖寫的是曠達之語,但實際上表現(xiàn)的卻是相別時共有的痛苦難舍之情!暗残卵鄥s來時,音書絕。”詞人非正面說,而是以反話出之,這就更充分表現(xiàn)了詞人對友誼的珍惜、主動、迫切感。
創(chuàng)作背景
由于蘇軾“口快筆銳”,指陳時弊,敢于爽直地發(fā)表政治見解,所以屢遭挫折、外放,熙寧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調(diào)知密州(今山東諸城),一路上留下許多書法感慨的詩詞。熙寧九年(1076),文安國(即文勛,廬江人,官太常府寺丞,工于篆書)因事來密州,兩人情投意合,深談契機,正月十三日,文安國還朝,蘇軾設(shè)宴相送而有此作。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xué)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送路六侍御入朝》翻譯賞析02-22
《王安國直言》文言文翻譯04-11
《滿江紅》賞析及翻譯04-11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滿江紅 送李御帶珙》原文及翻譯賞析02-23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原文及翻譯賞析10-17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原文翻譯及賞析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