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時間:2023-04-03 16:47:50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3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程改革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3篇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1

          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改革實踐中,廣大教師努力轉變觀念,認真探索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規(guī)律,通過加強集體備課、優(yōu)化課堂教學、落實基礎知識和能力訓練、改革作業(yè)方式、改革考試方法等措施,優(yōu)化了語文教學過程,有效地提高了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質量;仡10年來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歷程,赤峰市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逐漸從一種實驗性、探索性的課程實踐,轉變?yōu)橐环N常態(tài)的語文課程實踐,語文課程改革實驗進入了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各個旗縣區(qū)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良好氛圍已基本形成,改革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了進一步發(fā)揮優(yōu)勢、克服不足、優(yōu)化過程,現將目前全市小學語文課改實施情況做如下總結:

          一、取得的成績

          1、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fā)生了明顯變化

          在各級教研部門和學校的組織引導下,廣大教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課程理論的學習中。如參加各種形式的新課程培訓、教研活動、專家講座等等。只要我們參與教師對語文課程教學問題的研討,去查看語文教師的教案、論文、教學反思或教學札記,我們都會聽到、看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等語文新課程理念的表述。這些現象表明,語文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已經逐漸融入到語文教師日常的工作話語中?梢哉f,經過10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驗,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已經為廣大教師所熟悉、所認同,并且逐漸融入語文教師日常工作的話語系統(tǒng)。教師們已經初步樹立了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和學生觀。

          2、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初步的轉變

          經過10年的語文課改實驗,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教學行為正在逐漸發(fā)生變化。那種“滿堂灌”的講解少了,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強調誦讀領悟的多了;以教參中的解釋作為唯一正確解釋的少了,尊重學生的理解,強調通過閱讀討論、分享交流生成對文本的合理理解的多了。注重積累,培養(yǎng)語感,鼓勵學生自由、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成為許多語文教師的實際教學行為。

          隨著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fā)生著積極的變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逐漸為學生所熟悉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方式表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自己閱讀、朗讀、思考、想象,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并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傳統(tǒng)的“教會”向現代的“學會”轉變。教師在教學中還非常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關注學生的需求,注意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交流、討論。有的教師也開始從“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的誤區(qū)走出來。體現在:形式多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全班討論等多種形式;有效合作——討論的問題有挑戰(zhàn)性、有思考價值,通過交流產生思維碰撞;恰當指導——老師參與學習討論,適時引導點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合作探究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

          3、語文教師建立了初步的學生意識和課程意識。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地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學生會怎么想、學生會怎么做;教學過程中關注的不再只是重點、難點和考什么,而是更多地去思考什么地方打動了學生,什么方式學生最喜歡。很多教師為此建立起了兒童意識,尊重童真、童趣,通過游戲、故事、藝術表演等情境教學,讓學習成為兒童幸福童年的快樂音符。教師們真正開始嘗試以學生為中心、教為學服務的新課程理念。

          課程不再被簡單地誤認為是少數人的專利和工作,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深刻地認識到,課程的建設和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是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和建設的過程。于是打破了傳統(tǒng)的簡單、被動地任務完成式的工作思路和方式,以《綱要》、《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充分挖掘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自主、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主要表現為:

         。1)重新把握教師與教材的關系。教師不再簡單地拘泥于教材,“教”教材本身,而是用教材的內容,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多數教師意識到不能再把教材當作“圣經”來解讀,而是著眼于生活、著眼于兒童經驗。充分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主動開發(fā)當地課程資源!芭ㄔO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10年間,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很多實驗教師和學校的領導做了大量積極而有意義的探索,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和課程開發(fā)意識逐漸增強。建立大語文觀,擴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推進語文綜合性學習,在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成為許多教師課程開發(fā)的重點。很多學校語文老師會安排專門的時間讓學生介紹自己在課外讀的書,精心設計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不少學校把古詩文經典誦讀、古詩文鑒賞、書法等列入校本課程。

          許多實驗教師在集體備課中,運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思考并挖掘當地的課程資源,建立起了自己的課件庫、探究基地,并制作了許多活動材料,有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隨著各實驗學校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推進,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建設,語文課程基礎性及其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現得更為明顯,語文課程的活力也明顯增強。這樣的課程意識,是打破以課本為本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突破口。

          4、語文考試評價改革對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考試評價對語文教學實踐有著直接的導向作用,很多人都把考試稱為“指揮棒”。改革語文考試內容和形式,盡可能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水平,發(fā)揮考試評價的教學反饋和教學改進的功能,積極推進綜合素質評價,是10年來語文考試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

          赤峰市各旗縣區(qū)的語文考試評價,注重評價形式的多元化,從以前對學生終結性評價,到現在的過程性評價、發(fā)展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荚囆问接蛇^去的單一筆試改為口試與筆試相結合。口試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字、朗讀、口語交際和課外閱讀積累等情況。筆試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字寫字、閱讀、習作等情況。從測試的內容上看,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成為基本價值追求。積累與運用、閱讀、習作、口語交際、語文綜合性學習都成為考查的內容。試題也更加關注對學生實際語文運用能力的考查,重視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語言,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恰當地運用語言,重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把握,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利用文本信息并聯(lián)系個人經驗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重視學生多角度地理解問題,側重考查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實的體驗,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重視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等,都成為考試內容的重點。從測試題型上看,零碎繁瑣、死記硬背的題目越來越少,題目的綜合性、開放性明顯增加。刻板的命題作文越來越少,自擬題目、不限文體練習習作的則越來越多。簡單唯一的評分標準越來越少,依據學生不同的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以及思維水平賦分的越來越多。所有這些變化,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5、實驗學校敢于挑戰(zhàn)課改難題

          語文評價改革、校本課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是本次語文課程改革運作中的難點,大部分的學校沒有等等靠靠的思想,主動地承擔課題,挑戰(zhàn)難題。對課改中的難點作了初步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值得我們學習。如:有對評價改革的探討,有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有對教師培訓的探討,有對習作教學的研究,有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有對開設校本課程的嘗試,盡管這些做法還不很成熟,但是,可貴的是我們都去嘗試了,去探究了,這就是新課程理念在各實驗學校領導頭腦中的集中體現。

          二、存在的問題

          1、等、靠、看的思想依然存在。對于課改,首先是“態(tài)度決定一切”。有的學校處于觀望狀態(tài),認為有現成模式可套,現成經驗可用,抱著等、靠、要的思想;有的教師反映,因為我們的班額太大,所以新的教學方式不適應我們,等班額小了再說;還有的老師說,新的教學方式該怎么教,等教研室給我們提供一種現成的模式就好了;還有的學校說,評價改革不好操作,看看別的學校怎么搞,我們照著辦就行了,等等。

          2、常規(guī)教學與課程改革分離。認為常規(guī)教學是實的,是抓分數的,課程改革是虛的,是做給別人看的,教學與課改相分離。有的學校認為課改是應付各級檢查,耗時費力,影響校長和教師的精力,認為課改與教學質量是兩回事。新課程理念沒有真正融入平日的教學管理中,相應的監(jiān)督評價機制還不健全。

          3、新課程目標的落實不到位。盡管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但是在具體教學中很難使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對新的教學方式的運用上,出現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摒棄了,新的教學方式又沒有很好的把握的尷尬局面。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成了一種形式,有的一節(jié)課只聽到老師“討論討論”的聲音,至于學生是否運用這種方式解決了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合作的時效如何,如何發(fā)揮教師的`“引、導”的作用,卻關心得很少。有的課在落實“三個維度”目標的達成時,過分強調某一個方面,而忽略另外兩個方面。有的老師一節(jié)課下來,基本的教學任務都完不成,甚至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通順,就讓學生漫無邊際的想象,講解分析的現象依然存在,“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更無從談起。

          4、對校本課程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力度不夠。目前還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同于一般活動課,搞成了學生在學校演演唱唱的非語文的活動。

          5、校本教研力度有待于加強,教研的形式亦需改革。全市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低、中年級同學科教師只有一到兩名,大多數的教師包班,受時間空間的制約,受資金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參與的大多是學校內部和其他年級的教師統(tǒng)一進行的教研活動,針對性不強。教師們反映學校開會太多,搞教學研究少。

          三、反思與建議

          1、加強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驗的領導。

          課程改革不是僅改變一下教材而已,它是一場重要的教育變革。不要把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等同于一般的小學語文課題研究,而要把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作為一項巨大的工程對待。校長要加強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宏觀管理,挖掘學校各職能部門的最大潛力。同時,校長應該積極參與到新課程的改革中,把握新課程的工作方向,通過聽課、評課、研討等活動,進一步感受新課程。

          充分發(fā)揮基層教研組織的作用。把教研室、教導處的工作重心要下移,深入教學第一線,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深入課堂,和教師一起研討教學。通過聽課、評課、集體備課等活動發(fā)現問題、研討問題、總結經驗、推廣經驗,充分發(fā)揮中心教研組的輻射作用。各旗縣區(qū)不僅要關注城區(qū)學校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更要關注鄉(xiāng)鎮(zhèn)農村小學的語文課程改革,對不同的學校在要求上要有所區(qū)別,分出層次,對師資力量相對強的城區(qū)小學,可以要求教師按新課程改革的更高要求進行,對鄉(xiāng)鎮(zhèn)農村小學就應該考慮其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工作量大的實際情況,在當前的情況下,可以相對放低要求,比如:首先要保證語文教學計劃的正常實施,要保證語文教學任務的按時完成,然后再要求教師盡快適應新的課改理念,用新的語文課改理念進行教學、評價。

          2、進一步加強小學語文新課程培訓的力度。

          新課程培訓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思、不斷提升的過程。小學語文課程改革走到今天,人們已經少了許多偏執(zhí)和浮夸,多了一些理性和平實。這無疑會使我們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路上邁出的步子更加堅實有力。從這次調研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有所認識和了解,在課堂教學中也有所落實和體現,但對課標的精神實質把握的不夠全面、準確,有的只是一些浮淺的、形式化的東西。所以,要引導廣大語文教師進一步加強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研究和學習,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努力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理念,轉化成教學實踐,形成教學策略,落實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成為一種自覺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3、持續(xù)改進閱讀教學,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1)、吃準目標 準確把握年段目標,增強目標意識。就是要把課上成語文課,上成所教那個年級的閱讀課,上成所教那種類型的閱讀課。做到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

         。2)、精選內容 依據年段目標、文本特點、學生實際,精選教學內容。找準語言訓練點,能力培養(yǎng)點,方法習得點。

         。3)、夯實基礎 就是要做好小學語文該做的事,學生要讀好書,寫好字,要聽得明白,說得清楚,寫的通順。一句話就是打好聽說讀寫書的基礎。

         。4)、指導學習 就是要增強在閱讀教學中指導讀法、寫法、學法的意識。有切實可行、靈活多樣、適合本年級、本課文的指導怎樣讀、怎樣寫、怎樣學的方法策略。在學習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三種能力:從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對文本作出解釋的能;對文本作出評價的能力。四種技能:朗讀、默讀、略讀、瀏覽。五種習慣:預習與自學的習慣;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聽課記筆記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

         。5)鼓勵創(chuàng)新 就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

          4、加強校本教研的指導和管理。

          校本教研是解決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學校發(fā)展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各學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讓每位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研究如何將《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轉變?yōu)橛行У慕虒W策略,落實在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具體的、典型的問題。同時,采取切實措施,促使校本教研經;⒅贫然,本著“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行為跟進”的原則,將校本教研扎扎實實地開展起來。

          5、加強對語文教育教學評價的改革。

          評價機制是制約課程改革的瓶頸,如果評價機制不能與課改要求相統(tǒng)一,那么,推進語文課程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話。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大家都感覺到了評價改革的難處。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難就裹足不前,而應該進行積極的探索。我們的評價是為了教師學生的發(fā)展,重過程性評價,輕甄別性評價,讓教師學生時時感受到自己在成長。從調研的情況看,由于評價機制的原因,很多老師擔心按新課改的要求教學會影響教學質量,故“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加強與新課改相適應的評價機制的研究與探索,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按照《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和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建立和健全新的語文評價機制,從而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化和發(fā)展。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2

          一、概述

          城關區(qū)位于蘭州市中心,人口約為100萬人。它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38個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該區(qū)自20xx年9月開始整體進入實驗,至今已有兩個月的時間。為了了解實驗工作的進行狀況,同時能予實驗工作以一定的學術指導,我們在城關區(qū)開展了相關的調研工作。

          城關區(qū)是教育基礎比較厚實的地區(qū),各方面條件優(yōu)越。經過上上下下多年來的不懈努力,該區(qū)的教育發(fā)展水平在蘭州屬于上乘。在這,不僅有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師資隊伍,同時,教學質量也是一流的。在這里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作為西北地區(qū)一個經濟、文化、教育發(fā)展水平較高的中心城市的實驗區(qū),與其它地方的實驗區(qū)一樣,擔負著驗證新課程標準及教材的適應性,同時作為基地向其他地區(qū)推進新課程的雙重任務。

          教育部西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在全國11所師范大學設立的中心之一,其基本職能是為貫徹新課程理念,推動當地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中小學辦學質量服務。我“中心”承擔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西北地區(q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實驗研究”的任務是在充分了解西北地區(qū)基礎教育課程的實施現狀的前提下,以項目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各地解決其在實驗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課程改革提供咨詢和學術支持;凇爸行摹钡穆毮芎晚椖康囊,我們在西北地區(qū)分別選擇了一些聯(lián)系學校作為我們的實驗基地和重點予以學術指導的點,以求以點代面,推進實驗工作。城關區(qū)寧臥莊小學和蘭州第43中學就是我們與城關教育局協(xié)商后共同在城關區(qū)選定的實驗基地。根據項目任務的要求,相關研究工作已在這兩所學校啟動。

          本次調研所運用的方法是訪談、搜集有關材料,調查對象是城關區(qū)參加新課程實驗的任課教師代表和各校校長。我們以座談會的形式請教師代表和校長們暢談新課程進學校后的感受,介紹自己的做法,訴說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難和苦惱。在座談會上,我們也對有關問題做了解答。

          本次調研是在較短時間內進行的,其間得到了甘肅省教育廳基教處、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蘭州市城關區(qū)教育局、城關區(qū)教研室及耿家莊小學、寧臥莊小學的合作與支持。

          二、變化

          通過與近50位參加新課程實驗的教師和20余位小學校長的座談,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隨著新課程進入學校,學校生活正在發(fā)生可喜的變化,它所帶來的沖擊使人們感受到了希望。這些變化和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發(fā)生令人欣喜的變化。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觀念、教學體制以及課程自身的原因,教師往往把自己的活動范圍圈定在講臺上,三尺講臺就是教師的活動空間。受制于此,教師自身也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獨尊”的位置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fā)揮都是以此為基本準則展開的。于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被嚴重地模式化,一切都變的“有板有眼”,課堂生活是千人一面。這樣一來,教師無法把自己內心中的真情實感充分和自如地表現出來,教學中“表演”的色彩很濃,教師也無法充分顧及到每一位學生,更無法與學生實現平等的交流。而就學生來說,教師行為的模式化也致使他們的學習行為模式化,一切聽命于教師的設計和規(guī)范,充滿生氣的教學活動被淪變?yōu)椤疤茁坊卑愕臋C械性活動。多年來,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做出過許多努力,但多是淺嘗輒止,無法觸及到問題的本質。新課程進學校后,新的跡象開始出現,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逐步地開始發(fā)生變化。在座談中,教師和校長普遍反映,在新課程實驗開始后,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再是隔絕的,他們之間也不象以往那樣是為“表演”而捏在一起的。相反,現在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是自發(fā)和自主的,是在真實的教育情景中建構的。有教師說,現在上課如果還象以前一樣教的話,課就沒法教。這種不一樣的重要表現就是教師為了能上好課而想了很多辦法。中山路小學的一位數學教師為了能夠活潑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探究式的學習氛圍,想方設法設計出了一些師生互動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來實現合作學習。紅山根小學的一位教師,從改變學生的座位編排順序入手,將以往“按部就班”的座位編排方式改為馬鞍型,使師生間、生生間能夠實現參與和分享,她也能夠切實走到每一位學生面前進行有價值的指導。她說,在剛開始這樣做時,學生們還不太適應,相互間常常會出現一些糾紛,因此,他們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向老師告左右鄰座同學的狀。但一段時間后,學生們告狀的內容不再是相互間的糾紛,而是“老師,他剛才沒發(fā)言”、“老師,他說的不對”。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fā)生悄悄的、令人欣喜的變化。有一位教師說,由于班額大,無法把座位編排成馬鞍型,她就因地制宜,把前后學生每四人分成一個小組進行參與式教學等等。通過這樣一些努力,教師們普遍感到,現在的學生比以前學的活了,一個問題往往會涌出幾種答案,學生的發(fā)展空間被大大拓展。

          2.教師對自身職業(yè)角色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教師對自身職業(yè)角色的認識和理解程度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密切相關的,在新課程中,實現教師職業(yè)角色由“我教課”轉向“課由我來教”的轉變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長期以來,由于教育理念和課程觀念的落后,加之歷史的原因,教師多把自己的職業(yè)角色定位在努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百科全書式”的理想模型上,總是期望自己能成為博學者。如果一位教師在某個知識點上被學生問住了,他會感到十分難堪和內疚,以致把此上升到師德的高度去責問自己。教師在知識上自我高標準、嚴要求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也應當看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由于知識信息的飛速增長,教師還以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作為職業(yè)目標的話,他將無法適應多變的時代和滿足學生多方面需要。因此,在舊課程模式中,教師們普遍以無耐的心態(tài)來從事越來越難的教學工作,其創(chuàng)造性亦受到相當大的桎梏。有研究表明,在這種體制下,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大部分時間關注的是解題技巧和策略,而對學生個性、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審美能力的發(fā)展的關注則很少。新課程進學校后,教師們的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近三個月以來的實驗工作,他們感到新課程的教學壓力比以前大了。不過,這種壓力并不是知識本身的,不同于過去的無耐,它更多地表露的是教師對挑戰(zhàn)的態(tài)度,是涉及到教師專業(yè)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師從觀念、策略到具體的方式、方法都要發(fā)生變化。因此,有位教師說:“現在真知道什么叫教育了。”以往,教師對壓力的感受總是來自于外力,它多是以規(guī)章制度、守則之類反映出來的,帶有強制性。而現在的壓力則更多地是源發(fā)于教師內在的專業(yè)成長需要,更多體現在教師本人已經意識到自身的職業(yè)角色正在發(fā)生變化,正由“教”轉向“導”。教師們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實驗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新課程對教師產生的壓力與其是說在知識或學歷達標與否上,不如說是在專業(yè)素質和專業(yè)能力上。在座談中,有教師說,新課程更強調教師去指導學生,但由于以往的定勢,有時候覺得無所適從。新課程剛開始實驗,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或許還是值得首肯的,它表明教師的觀念正在發(fā)生轉變,正在發(fā)生我們所期望的變化,這是多年來我們試想學校中看到但又未能看到的。

          3.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開始發(fā)生變化。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方面,歷來都受到重視。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往的教師教研活動從形式到內容上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形式上看,以往的教學研究活動除了教師個人帶有強烈的“師德”色彩的活動外,主要的活動形式就是各校自己組織的教研組活動,制度化色彩濃重。就內容而言,教研活動要么被理解是撰寫與教師本人評聘職稱、職務升遷有關的“理論文章”;要么就是探討解題技巧與方法。這樣一些做法固然發(fā)揮過一定作用,但在實踐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形式化色彩濃重。在以往的教學制度作用下,有些教研活動是按照某種既定工作計劃“預定”好的,而這種“計劃”往往被認為是值得首肯的,計劃一旦制定好,就必須按部就班地實施。這在表面上看是有序和有步聚的,無可挑剔。但是,其中隱藏著很大的誤區(qū)。學校中所發(fā)生的事件都能被納入到計劃中嗎?學校中所發(fā)生的事件都是有“序”,有因果關系且能夠被我按“序”來研究嗎?顯然,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以往的教學研究因此而多流于形式,不能完美地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在一起,形式與內容脫節(jié)。二是問題意識不強。有些教學研究活動雖然也能有聲有勢地開展起來,但所研討的課題與真實情景中進行的教學活動間聯(lián)系不緊密,“兩張皮”現象嚴重。例如,選擇一大家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請專家學者做報告。報告本身也很精彩,但結果往往是聽的時候熱血沸騰,下來以后依舊如故。究其緣由,多是由于報告內容和實際問題的解決間存在著相當的距離,可操作性低。三是功利目的過強。在現行的教師管理體制下,為了職稱的評聘、職務的晉升等,所謂的教研活動被理解為就是寫文章。于是,與本人實際的教學活動無關的“成果”便孕育而生。上述問題多年來一直是教師教研活動中存在的積弊。然而,在調研中我們感到,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推進,新的跡象開始教師教研活動中發(fā)生。

          首先,教研活動不再是象以前那樣嚴格按某種“計劃”亦步亦趨地展開,而是完全出自于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成長需要、自發(fā)地、有針對性地展開的。參加座談會的教師和校長們普遍反映,新課程的綜合性很強,如果象以前那樣按某種“套路”、“樣板”進行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能夠適應教學需要,教師們在進行新課程教學時常常自發(fā)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而不是等著上面來安排。耿家莊小學一位數學教師講,為了上好課,她們三位一年級實驗班教師幾乎在每講新課前都要進行研討,課后進行反思和總結,感到頗有收效。中山路小學則很重視參加實驗班教學工作的教師的集體備課,把教研作為自發(fā)和經常性的活動。

          其次,教學研究活動的內容不再是簡單地學習某種理論或閱讀書刊,而是緊密地與新課程實驗中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相結合,教師們以“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解決”的心態(tài)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同時,主動把自己的問題擺出來,請別人為自己提供幫助,自己也為別人提供幫助。自新課程實驗開始后,城關區(qū)參加實驗工作的學校和教師在不同范圍召開過多次研討會、座談會,全部話題都是圍繞新課程實驗及推進展開的,教師們普遍反映,參加這樣的活動很受益,他們身邊發(fā)生的、與他們有密切關系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個得到解決,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再次,教師參加教學研究活動的自覺性高,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活動成為教師的主動行為。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實驗工作,參加實驗的教師已逐步感到主動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性,進行教學研究成為他自覺自愿的行為,教學研究對教師來說也不再是“教學+研究”式的,而是與教學活動本身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的,教學與研究不再是“兩張皮”。西北新村小學一位女教師,自參加新課程實驗后,每次上完課,總要把自己的所感所思記錄下來。翻開她的“教學小記”,既有對某個問題的困惑,也有成功的喜悅,更有她自己的感悟。象這位老師的教學研究如果能持續(xù)不斷地進行和積累下去,其價值就是不一篇或幾篇“應景”式文章能相比的。

          教研活動是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的重要展現形式,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之一。對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來說,科學、合理、恰當的教研活動是必由之路。然而,由于以往無視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把教學研究這樣一種專業(yè)化的活動與一般意義上的或其它領域的科研活動等量齊觀,簡單地以論文的數量或刊物的等級作為評價標準,致使教研活動失去了其本身的特性,不能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也不能切實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新課題進學校后,我們看到,教學研究活動正逐步成為教師自覺自愿,且受益匪淺的活動,新課程為教師思考、探索和發(fā)展其專業(yè)素養(yǎng)提供了寬廣的可研究和發(fā)揮的空間,其所關注和解決的就是教師自身所遇到的、真真切切的,也是他感興趣、有助于他的專業(yè)發(fā)展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在發(fā)展,學生在發(fā)展,學校也在發(fā)展。

          3.教育行政部門,教研室的積極性高,認識到位。多年來,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學改革時不時地涌入學校,各種嘗試和努力層出不窮。但以往的各種類型的實驗和改革都沒有象此次課程改革一樣深刻和全面,沒有象此次課程改革的涉及面那樣廣。對長期束縛于傳統(tǒng)教育體制下的中小學來講,要加入到新課程實驗的行列中去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膽識的,城關區(qū)教育局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甘肅申報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qū)時,原本未把城關區(qū)列入其中。盡管城關區(qū)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優(yōu)勢明顯,各項統(tǒng)計指標在蘭州,乃至在全省也名列前茅,但該區(qū)教育局的領導還是具有前瞻性地認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早進入實驗比晚進入實驗好,會處于更主動的位置。如果此次未能進入到國家級實驗區(qū),待課程改革工作全面推開來時,就不得不放棄現在所謂的“優(yōu)勢”而向早走一步的地區(qū)學習,其境況事實上表明自己已經落后了。因此,該區(qū)教育局局長親自到有關部門爭取,使城關區(qū)成為全國38個實驗區(qū)之一,為繼續(xù)保持優(yōu)勢、獲得更大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開始后,該局主管領導除了積極參加有關培訓活動外,還經常到學校進行調研,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在座談會上,城關區(qū)教育局領導說,城關區(qū)曾經涌現出了以謝瑞*[1]同志為代表的一代名師,但目前似乎是青黃不接。他希望通過課程改革實驗,能夠培養(yǎng)出一批專家型教師。這表明,城關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對于此次課程改革的認識是深刻和到位的。

          4.重視課程改革的社會動員工作。新課程改革實際上是學校文化重建,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特別是能否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與課程改革有重要影響。新課程實驗開始后,各實驗學校普遍重視社會動員工作,以召開家長會、給家長的于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新課程,擴大課程改革的社會影響。有的學校為了使家長親自感受新課程,以公開課的形式請家長來學校觀摩。通過多種努力,有關調查表明,家長們對新課程實驗是理解和支持的,普遍反映孩子們的興趣廣泛了,學的比以前活了。

          在兩個月的時間,課程改革在城關區(qū)實驗區(qū)能發(fā)生以上一些變化是令人欣喜的,使人對新課程充滿了希望。

          三、存在的問題

          在考察中,我們也看到在新課程新實驗中,也存在著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

          1.對新課程中的認識還有待于一步深化。形成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課程理念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而學生發(fā)展的內容又是豐富多彩的,不是知識所能包容得了的。但長期以來,教師們在教學活動中把自己的職業(yè)角色定位在某一門課程的教學上,而該課程的唯一載體又是教科書,結果,教師的任務就是原原本本地把教科書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他要傾力解決的是解題技巧與方法,日常的教學研究也多圍繞此而展開。在這樣一種觀念鉗制下,學生的發(fā)展與知識的擁有量是等價的,至于學生的情感、個性、審美、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則極少被關注。而新課程強調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統(tǒng)一,較之于以往的課程理念,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飛躍。由于兩者間存在著較大差距,教師要在較短時間里縮小,甚至消除這種差距是不現實的,這就使得相當一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例如,在座談中,相當一部分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或感到棘手的是教科書中的問題,也有一部分是關于教學技巧和方法問題,有位教師問:“現在的閱讀課文怎么教?要不要分析?”我們發(fā)現,對教科書發(fā)問的教師占大多數,而能對《標準》發(fā)問的幾乎沒有。由于其視野中的問題是在教科書層面而不是在課程層面,阻礙了其去思考所教課程與學生發(fā)展間的內在關聯(lián),淡沒了教科書的內在價值而一味關注教科書的外在價值,學科本位意識還很強烈。又如,隨著實驗工作的逐步推開,教師們普遍感到了壓力。對此,有些教師提出的解決問題策略是“能不能給我們上幾節(jié)示范課?”還有些教師對自己缺乏信心,尋找“標準”和“套路”的意識強烈,經常忐忑不安地問:“我這樣教對不對?”

          諸如此類問題的提出固然與新課程實驗推開不久有關,但它也表明新課程基本理念的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新課程基本理念是不斷地發(fā)展著的,是支撐新課程的重要條件。如果缺乏對它的深刻認識,推進新課程將是一項困難的工作。

          2.對教科書的認識不正確。對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來說,教科書是很重要的資源,對它的認識和使用與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密切相關的,但它決不是學校教育的全部。在以往的教育活動中,教科書的地位被人為地拔高到獨尊的位置,成為教學活動的“圣經”。這種做法使豐富的課程資源被淡沒,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從而亦使學生的發(fā)展受限,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無從成長。新課程則要改變這種狀況,為此,必須提升課程資源的地位,降低對教科書的依賴。但在調研中,我們感到唯教科書是從的現象還很嚴重,有些教師受傳統(tǒng)課程觀念影響,在教學中還是依照教科書的邏輯行進,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有位教師抱怨說:“現在教科書編的很好,活動很多,學生們興致很高。但經常出現教學計劃無法完成的現象。”活動與計劃間的矛盾說明教師還不能依據學生的實際和特點靈活、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活動的意識還很強烈。在這種情形下,教師無法充分展開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只能在教科書的有限范圍內施展自己的才華,發(fā)展是有限的。

          教科書是課題的重要載體,但它決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對于學生來說,能夠促進其發(fā)展的課程資源是多種多樣和豐富多彩的,漠視這一點是不恰當的;而且,學生要獲得全面發(fā)展,也有賴于多方面條件和力量的支持。就此而論,教科書的價值十分有限。在新課程實驗中不認識到這一點是不妥的。

          3.科學評價觀的缺乏和對評價的憂慮。課程評價是關涉新課程實驗成功與否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有重要的導向和調控作用,實驗區(qū)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予課程評價以極大的關注,迫切希望在課程評價方面能給予切實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在座談中,很多校長和教師都談論到評價問題。在新課程實驗中,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是建構一套合理、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是一項長期而繁雜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由于受傳統(tǒng)評價觀的制約,有些校長和教師在對評價的理解上還帶有顯著的急功近利色彩,考慮問題還是從“比較”出發(fā),沒有充分看到評價的發(fā)展功能,關注的是評價的甄別、“比較”功能。例如,當我們講到九年一貫制課程體系要求評價也必須著眼于學生長期發(fā)展,不必進行經常性的考試、評價時,許多校長認為太理想,與現實情形不符。她們現在需要的和所希望的就是能回答“現在怎么辦”的東西。這個例子反映實驗區(qū)的校長和教師們對評價的憂慮:如果不知道如何評價,我怎么教?由于實驗的評價工作相對滯后,使校長和教師似乎有點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又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從過去尋找參考座標。

          課程評價對于課程實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一個帶有極大難度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以往,課程評價多是自上而下的,給予式的,而新課程實驗則不是這樣,它更強調自上而下,強調第一線的校長和教師們的首創(chuàng)精神。而且,站在鼓勵特色,促進優(yōu)勢的角度,課程評價更應該是各地、各校自己摸索,走自己的路,如果還一味“等、靠、要”,必然會拖實驗工作的后腿。

          4.綜合類項目的實驗工作滯后。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是其中極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在《綱要》和課題計劃中規(guī)定了、有確定的課時比例的部分。但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城關區(qū)在這方面的工作相對比較滯后。在座談中,校長和教師們所談論的全部是有關教科書、教學方法、教輔材料及其實驗,而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等方面的工作在實驗區(qū)幾乎未啟動。該區(qū)教育局一位參加過國家級高級研修班的同志對此感到憂心沖沖,擔憂地說:“如果不開展這方面的實驗,優(yōu)勢和特色是看不到的!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新的課程結構亦是一個有機整體。如果實驗工作能夠整體推進,各部分之間會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特別是對綜合類項目來說,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有特色的部分,更應當予以特別的關注。如果這方面的工作一再滯后,必將影響到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成長和特色學校的.建立。

          四、原因分析

          城關區(qū)實驗工作出現以上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傳統(tǒng)的觀念及以往的成就束縛了頭腦。實驗工作剛開始二個多月,想要一下子肅清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是不現實的。特別是,城關區(qū)是一個教育基礎比較好的實驗區(qū),位于省會城市的中心,教學條件,設備先進,師資力量強,因此,很容易把以往的一些在其看來“好”的做法或觀念繼續(xù)用于課程改革實驗。應當說,以往的做法和觀念中有能夠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部分,但也有與新課程相抵觸的部分。但由于以往的基礎和成績,很容易把歷史當作包袱,這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例如,在傳統(tǒng)課程中,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達到“懂、透、化”是值得贊賞的,教師們也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大心血,摸索出了一些“好路子”。在座談中,當教師們提到新教材時,以往的思路和觀念又浮現出來,不由自主的以某種“套路”來思考問題,結果束縛了手腳。因此,她們對《課程標準》的關注根本趕不上對教科書關注,熟悉和理解程度亦是如此。

          以往的經驗和成就很重要,是財富,但不能當做包袱,更不能作為今天立論的依據。以批判的目光看待以往的經驗和成就之于今天的實驗工作是很重要的,且是科學的思想方法。

          2.前期培訓工作還不夠。自確定為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qū)后,該區(qū)就很重視教師及校長的培訓工作,先后派人參加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課程研究發(fā)展中心組織的多種研修班、培訓班,討論會等,也派20多名介入實驗工作的教師參加由西北師大課程中心組織的研討會,此外,有關出版社也派員到實驗區(qū)進行了教科書使用前培訓。上述這些培訓工作對于轉變教師的課程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該看到,上述培訓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培訓的面有限。能到北京或西北師大課程中心接受培訓的只能是少數教師,對大多數教師來說是無緣接受這種培訓的。城關區(qū)全區(qū)教師3000多人,但直接參加新課程實驗一級培訓的教師約400多人。由于培訓面的原因,使相當一部人教師能夠接受到的培訓有限,效果受到影響;其二,培訓方式單調。在面向全區(qū)教師的培訓活動中,多為演講式、報告式。雖然也使用了參與式培訓方式,但由于該方式費時長,難度大,因而使用的面有限。演講式,報告式的培訓往往很難使聽眾投入其中,既便演講者,報告者的報告水平很高,但要轉化到聽眾的教學行為上卻是很困難的。其三,培訓內容難以切合每一位教師的實際需要。由于時間等原因,培訓內容多是依據多數人的需要來組織和安排的,而教師的實際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致使培訓內容與每一位教師的實際需要間存在著相當距離。此外,城關區(qū)實驗區(qū)的前期培訓工作亦存在著重教科書分析培訓而輕通識培訓的現象。

          3.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解還停在狹義的“課程”上,新的學校文化有待于重建。從質的意義上說,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學校文化的重建,它涉及到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一部分教師和校長還是從學科或教科書的更替的角度來理解課程改革,還僅僅是在課堂的意義上來看待課程改革,對課程改革的內涵把握過窄,從而束縛了他們的觀念和行為。正是由于對課程概念理解的偏差,部分校長和教師僅僅把自己的目光盯在課堂和教科書上,不能關注課堂和教科書以外的事物,不能從學校文化重建的角度來看待課程改革。例如,教師們和校長們在談論課程改革時,多是談論教科書,談論課堂生活,能夠談論在此之外事物的很少。

          除以幾點原因之外,諸如校長和教師的“實驗”意識不強,在實驗區(qū)“雙軌制”并存等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著“先立后破”的原則,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從實驗入手逐步推開的。而實驗就意味著《課程標準》、教科書乃至某些規(guī)章制度等存在著不確定、不完善、不全面之處,對此,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但有部分校長和教師的“實驗”意識不強,對自己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排頭兵”的角色認識不夠,通過實驗去找《課程標準》、教科書乃至某些規(guī)章制度中存在問題的觀念不強,不由自主地把它們當作自己工作的既定前,從而不由自主地又回到老路上。

          課程改革實驗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證。但由于實驗工作剛開始不久,在實驗區(qū)還存在著“又軌制”、以往的“慣例”、“規(guī)定”、“模式”、經驗等對實驗的頁面影響和干擾作用還很大,使實驗工作受到影響。

          五、建議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看到了新課程實驗在城關區(qū)帶來的新氣象,但也發(fā)現了其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推進實驗工作,我們建議城關區(qū)實驗區(qū)要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屆時,西北師大課程中心在學術上將予以更多的指導。

          1.切實重視的加強綜合類項目的指導。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極富特色的部分,其地位與作用在構建新的,科學的課程結構,實現課程目標中是無以取代的。為了能深化課程改革,城關區(qū)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建議城關區(qū)實驗區(qū)能夠應項目的方式確定若干所學校,相應地開展相關實驗,特別是要鼓勵那些原先在開展興趣小組活動方面有建樹,辦學有一定特色,校長和教師有積極性的學校積極承擔綜合類項目的實驗。此外,為了保證綜合類項目實驗的正常展開,在這方面應有一定的專項經費。復次,要加強這方面工作的學術指導。應當看到,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上,城關區(qū)并不是從零開始的。過去的興趣小組、校運會、科技日、每周的升國旗儀式、大掃除等是我們所熟悉的,它們都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雛形,只不過我們沒有把它“串”起來、形成系列,隨意性很強。而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說,它是納入到課程計劃的。它雖然沒有大綱、教科書,也無固定的形式,但目的是十分明確的,直接指向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形式上,它是靈活和多樣的。例如,它的時間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在方式上,它要列入到課程表中,且有專人來組織;因而,隨意性被大大降低。此外,承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需要提供相應的《課程方案》,陳述自己承擔本課程的設想和理念。對此,我們又會覺得陌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遵守以下原則。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體現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學校所在社區(qū)的特色;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或問題。

          2.進一步加強《綱要》的學習,深刻領會各《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經國務院批準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深入學習和領會《綱要》與課程改革實驗及推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墩n程標準》是學校課程要達到的國家要求,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尺度。為了能更好地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加強對《綱要》的學習,深入理解《課程標準》是一項具有長遠意義的課題。根據前一段工作的經驗,在今后,除了在各類教師培訓、進修中把《綱要》和《課程標準》作為主要內容外,關鍵在形式上要進行創(chuàng)新,要充分結合在職教師的實際需要選擇培訓方式,諸如宣講、演講、自學、討論、參觀、觀摩等都可因人、因事、因時而異加以選擇使用。為了提高培訓學習效果,要制訂出比較詳盡的培訓計劃安排。

          3.積極開展校本教師培訓。高素質的教師是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關鍵。按照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工作布暑,在今后幾年內,課程改革實驗將以較快速度在全國推廣開來,教師培訓將是一項很重要、但亦是很繁重的工作。在這種情形下,一味依靠外部力量來進行教師培訓是有難度的。因此,應當在教師培訓方式有所創(chuàng)新。校本教師培訓是立足于教師實際,面對實際教育問題,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旨趣的師訓方式。必須認識到,教育中的問題是不斷生成的。真實的教育現象和問題決不是事先“預設”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動的進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對此用模式化、系統(tǒng)化或理論化的方式來認識和處理是無用的,只有突出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才可能觸及問題的本質。依據新一輪課程改革要建立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教學體制的基礎理念,建議城關區(qū)實驗區(qū)在以往教研活動的基礎上,普遍推行校本教師培訓,以求取得“三”贏:問題得以解決,教師得以成長,學生得以發(fā)展。校本教師培訓的特別強調使教師在實踐中通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具體問題,提高專業(yè)水平。也就是說,校本教師培訓是圍繞在教育活動的進行中不斷生成的問題展開和實施的。在這層意義上,“問題意識”之于校本教師培訓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活動和課堂情境中,能夠不斷捕捉問題和觀察現象,并將一個個的具體問題、現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

          如何進行校本教師培訓工作呢?首先,必須具備現代教育理念。校本教師培訓是圍繞學校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展開的,這是它區(qū)別與一般意義上的培訓活動的關鍵。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要求在開展校本教師培訓時,每一所開展校本教師培訓的學校都必須具有十分明晰的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的現代教育理念,具有自己的教育哲學,并能以此來指導本校的各方面工作。學生發(fā)展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既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也不存在標準化的尺度,每一所學校都可以依據自身的條件來闡述它,并實踐它。只有如此,才能使全體教師具有明確的專業(yè)成長目標,從而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利于形成學校的特色。如果缺乏這一點,校本教師培訓就很有可能因失去“校本”而夭折。其次,必須建立民主開放的管理體制。對培訓工作來說,教師的參與是極其重要的,甚至與培訓工作的成敗有決定性作用,民主、和諧、融合的氛圍是其生長的基礎,它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積極主動地置身于其中。在此,每一位教師都扮演著雙重角色:他既是培訓者,又是受訓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這種情形下,學校的組織結構應有利于每一個成員的相互溝通和交流,特別是對校長而言,他更應具有現代教育理念,能夠不斷帶領本校教師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獨特的管理風格。這樣,才能是目標明確,積極性高,校本教師培訓才能落到實處。第三,必須認識到教育中的問題是不斷生成的。真實的教育現象和問題決不是事先“預設”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動的進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對此用模式化、系統(tǒng)化或理論化的方式來認識和處理是無用的,只有突出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才可能觸及問題的本質。校本教師培訓的特別強調使教師在實踐中通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具體問題,提高專業(yè)水平。也就是說,校本教師培訓是圍繞在教育活動的進行中不斷生成的問題展開和實施的。在這層意義上,“問題意識”之于校本教師培訓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活動和課堂情境中,能夠不斷捕捉問題和觀察現象,并將一個個的具體問題、現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第四,必須培養(yǎng)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心臟”,是為學生發(fā)展設計的“跑道”。隨著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建立,教師在課程活動中的作用將主要表現在課程開發(fā)上,課程開發(fā)能力將是教師最重要的專業(yè)能力之一。這是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具體體現。然而,長期以來,教師的角色總是被定位在忠實地執(zhí)行既定的課程上,其自身在課程設計、開發(fā)、實施及評價等環(huán)節(jié)中幾乎都是被動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教育理念的轉換,教師在課程中的作用不再被囿于忠實地執(zhí)行既定的課程上,他自身就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把別人編制好的課程(哪怕這種課程是多么地完美),按照某種設計好的套路和方式機械地傳遞給學生。他本人就是課程的設計師、課程實施的工程師、課程的評價師,他在課程活動中的能動作用是無以低估的。在校本教師培訓中,應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其課程開發(fā)能力和相關技術,使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獲得專業(yè)成長。

          4.及時總結和推廣有關經驗,確保和加大課程改革的投入。在課程改革實驗中,廣大教師有極高的熱情,在其中也努力展現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這些有益的經驗,應及時總結和推廣。因此,應在已有的《信息交流》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更多的、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平臺,同時,應增加交流次數,使交流逐步成為校本教師培訓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要確保和加大課程改革的投入。盡管城關區(qū)地方財力有限,但為了保證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的正常推進,地方政府應責無旁貸地為其創(chuàng)造條件,保駕護航。為此,應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并確保其用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到實處。

          5.重視并開展綜合類項目的實驗工作。新一輪課程改革是整體推進的,是以課程為著眼點,涉及基礎教育諸多方面的改革。城關區(qū)實驗區(qū)教育基礎和條件相對是比較優(yōu)越的,在策略上應當重視綜合類項目的實驗。在這個方面要組織一支強有力的教研隊伍,強化專家指導,力爭有所突破。

          6.樹立教師的“實驗”意識。城關區(qū)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全國38個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它的任務不僅僅是完好地執(zhí)行有關課程改革的方針、政策,更重要的是,它所擔負的還有“實驗”的任務,要為課程改革的推進提供有價值的經驗,并對《課程標準》(試行)進行驗證,為今后的修改作好準備。因此,應當樹立教師的“實驗”意識,知道他現在的工作重心是“實驗”。還有,為了使教師順利地開展實驗,應當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使他們得以想以前之不敢想,做以前之不敢做。要看到,對實驗工作來說,教師的參與是極其重要的,甚至與實驗工作的成敗有決定性作用,民主、和諧、融合的氛圍是新課程生長的基礎,它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積極主動地置身于其中。在此,每一位教師都扮演著雙重角色:他既是實驗者、研究者,又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這種情形下,學校的組織結構應有利于每一個成員的相互溝通和交流,特別是對校長而言,他更應具有現代教育理念,能夠不斷帶領本校教師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獨特的管理風格。這樣,才能是目標明確,積極性高,實驗才能取得成效。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3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我縣認真探索,大膽實踐,緊緊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抓住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這一核心任務,以課題研究為支撐點,深入研究教育教學過程的活動規(guī)律,全面更新學校和教師的觀念,在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師資培訓、教學評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工作,F將一年來課程改革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以課程設置為切入點,完善課程結構

          加強課程設置管理。我縣嚴格要求學校認真執(zhí)行國家課程計劃,開全、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并指導學?茖W設置課程。大部分學?朔藢W科性教師缺乏等困難,創(chuàng)造條件開全了信息技術、勞動技術、音樂、美術、科學、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課程,并實現了有教材學科規(guī)范上,無教材學科靈活上,基本達到國家課程設置要求。

          開發(fā)實施校本課程。我縣積極引導學校開發(fā)校本課程。學校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努力拓展校本課程開發(fā)途徑,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二小的《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新疆舞》;二中的校本教材《雪嶺云杉的故鄉(xiāng)——鞏留》、《英語經典美文閱讀》、《化學與生活》、《鞏留旅游資源》、《作文寫作創(chuàng)意》、《鞏留地方史》;y鄉(xiāng)中學的《烹飪》、《鄉(xiāng)土文化》;牧業(yè)小學的《我與家鄉(xiāng)》\《剪紙藝術》;中學的《蔬菜種植》;小學的《人類的起源》、《紅旗村發(fā)展史》等,我縣上報8項作品參加自治區(qū)校本課程評選活動。

          深入實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占15個學分。我縣高級中學要求學生3年內參加5個課題研究,每個研究課題3學分。為深入落實此項工作,高級中學做了相應工作。一是加大研究性學習教育宣傳;二是成立課題管理小組,負責課題征集、篩選、確定、印發(fā)工作,1組織學生選題,撰寫開題報告表等表冊,實施研究性學習及指導結題工作;三是指導教師對課題進行解析指導,科學安排,督促每位學生深入、全面參與并掌握課題研究方法,真正讓學生走向生活、轉變學習方式、發(fā)揮特長興趣、獲得切身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質量;四是組織學生參加自治區(qū)研究性學習成果評優(yōu)評獎活動。20xx年向自治區(qū)選送10件研究性學習成果,其中有5項獲獎,學校對獲獎學生和指導教師舉行了表彰獎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鞏留縣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各校大力支持并積極參加活動。如鞏留縣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向全縣各校開放25次,各校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達3500余人次;學生還參加了“科普知識進校園”、“州科協(xié)大篷車進校園”、“鞏留縣第三屆科技航模展示”、“鞏留縣第二屆夏令營活動”、“縣中學生運動會”、“縣少年杯足球比賽”、“縣中小學生武術健身操比賽”、“20xx年中小學生放飛夢想風箏比賽”及“20xx年中學生激情滑雪培訓活動”、“20xx年快樂寒假小學生滑冰培訓活動”等活動,豐富了課程資源,開闊了學生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自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二、以優(yōu)化課堂為著力點,增強課改有效性

          課改最本真的工作無疑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課堂教學改革始終是我縣新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

          1。集體備課搭建互助平臺。在組織形式上,部分學校能根據教師實際情況,確定相對合理、穩(wěn)定的備課組。備課組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及活動時間。通過幾年的探索和研究,我縣部分學校已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皞人初備—集體研討—執(zhí)教研課—優(yōu)化完善—分頭實踐—反思—總結”的集體備課教研模式已初見成效。如縣高級中學、第二小學、第二中學、東買里鄉(xiāng)中學等。

          2課堂教學競賽機制不斷優(yōu)化。我縣積極組織縣級課堂教學技能大賽,經過學校初賽、學區(qū)復賽,選拔出305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了全縣決賽,獲獎教師90名。教研室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堅持“備、上、說、議、學”的課例研討,力爭使每一次賽課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參與教師最多。中老年教師展示優(yōu)質課發(fā)揮中老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大賽培養(yǎng)一批實施新課改的中堅力量,傳送最新的課改理念!耙越處а,以研促教”,大面積地提高我縣教師承擔新課改工作的能力,保證了我縣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送課下鄉(xiāng)”傳播新課程理念。本著“基層需要什么,我們送什么”的原則,通過骨干教師示范課、研討會等形式的活動為一線教師送去新的課改理念和教學方法,特別是對于農村和山區(qū)學校更要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教研員深入基層,與老師、學生一起探討新課程中出現的問題,把新課改的理念最直觀地呈現給老師們。本學年,我縣共組織送課29節(jié)次,研討會29場次。送教所到之處,大部分教師能認真聽課,做好記錄,課后積極交流,踴躍發(fā)言,各自闡述教學觀點,不同的問題引發(fā)了教師不同的思考與反思。在互動交流中,以送教課為案例,拓展到整個新課程,這樣的校際之間、教師之間的研討交流,更新了基層教師的觀念,提高了教師執(zhí)行課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層教師的普遍歡迎。

          課堂教學視導督促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本年度,教研室對我縣中小學校進行了教學視導。視導通過看(實地觀察)、聽(按課表隨機聽課)、查(教學常規(guī)、教研活動開展情況抽查)、談(與教師座談交流、在全校召開反饋會)等方式進行。教學視導活動共聽課229節(jié),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業(yè)30%,召開反饋會24場次,共同探討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探索實施“一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縣高級中學針對學校部分教師教學隨意性大,缺乏規(guī)范性、效率低的現狀,借鑒各地經驗,選擇班級作為試點,嘗試實施“一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一指一個目標:提高教學3質量。二指兩項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三指三個階段:課前預習、課堂優(yōu)化、課后鞏固。四指四個環(huán)節(jié),即課堂45分鐘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階段):提出目標問題,組織學習交流,訓練評價反饋,鞏固深化總結。組織教師深刻把握該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效果較好。

          三、以課題研究為支撐點,提高課改科學性

          科學有效地推進課程改革,需要發(fā)揮教育科研的專業(yè)支持和帶動作用。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管理。“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以研究的視角看待常規(guī)教研工作,努力尋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是我縣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對課題研究的整體定位。在課題管理上,我縣突出教研員對研究過程的監(jiān)控、指導作用。要求教研員在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時間到位、指導到位、管理到位。

          一是要求教研員每學期要安排時間,參與本學科的課題研究活動;

          二是要根據課題研究計劃開展課題研究月總結活動,包括聽課、評課、議課、案例反思與總結等;

          三是要督促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中重要數據、重要案例、重要活動進行收集和記載,做好階段性總結。

          本學年,我縣完成30項20xx—20xx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學規(guī)劃立項課題的結題評審工作,28項通過州課題評審委員會結題;申報34項“20xx年自治區(qū)校本課題研究”,立項16項,現正在結題之中;申報20xx—20xx年度州級課題70項,正在審批之中;個別學校承擔了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策略與方法研究”、“中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自治區(qū)“提高中小學書法寫字教育質量與效益的結合研究課題”等多項國家級、自治區(qū)級課題的子項目研究任務。

          扎實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在課改之初,縣教研室下發(fā)了《縣中小學校本教研工作指導意見》,指導各校以新課改為背景,深入開展以校為本的校本教研工作,力爭以教研模式的變革和教研實效的提高,來促進課堂教學4模式的轉變和教學實效的提高。目前,我縣校本教研工作初顯成效。一是部分學校建立了較完善的`教科研運行機制,形成校長室—教科室—教研組—備課組或課題組的教研管理網絡。如二小、二中、等。二是部分學校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制度、規(guī)劃、計劃。三是教研室積極開展“校際交流、聯(lián)片教研”,加大學區(qū)間的交流與合作,認真指導學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縣教研的整體水平,以教研促教改。目前為止,大部分學校能根據校本教研要求有序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全縣教師在州級以上刊物上發(fā)表獲獎論文500余篇。

          通過課題研究活動,既調動了教師參與課改的熱情,又引領了課改工作,同時也培養(yǎng)了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四、以隊伍建設為先導,提升課改執(zhí)行力

          推進課程改革,教師是關鍵。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決定著新課程改革實施的程度。

          加大校本培訓力度,提升理論水平。

          一是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各校大力支持教師外出學習。本年度,全縣選派教師參加“國培項目”、自治區(qū)小學英語教學觀摩與教材培訓、自治區(qū)中學語文教師培訓、伊犁州直高中課改聯(lián)合教研、自治區(qū)高中骨干班主任培訓等培訓、觀摩活動90人次;組織了4期骨干教師赴張家港培訓近百人。

          二是結合我縣實際舉辦各類培訓班,組織學校教師積極參訓。隨著新課程不斷推進和各學科20xx版課程標準的推行,為適應新形式,我縣邀請了3批教育專家進鞏留講學培訓,參訓教師達900余人次;針對我縣雙語師資薄弱,舉辦了“雙語教師培訓班”和“小學語文培訓班”,參訓教師120人次;組織了“20xx年中小學教師白板培訓”,參訓教師300人次;在“自治區(qū)20xx年高中骨干班主任遠程培訓” 、“20xx年新疆中小學書法教材培訓”、“20xx年自治區(qū)中小學中青年骨干班主任培訓”遠程直播培訓中,參訓教師xx9人次;“20xx年自治區(qū)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培訓”遠程直播培訓中,參訓教師200余人;5 20xx年中考研討活動160余人參加研討等。三是學校認真組織校本培訓。學校以各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涉及各學科課程標準、課題研究常識、研究性學習知識、教學常規(guī)要求等內容。學習的內容貼近教學實際,指向新課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與科研水平。學校采取測試考核、撰寫論文、教學展示等方式督查評價學習效果。如縣高級中學、塔斯托別鄉(xiāng)中學等。

          落實青藍工程,實施任務驅動。我縣各校將落實青藍工程作為培養(yǎng)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重要途徑。要求導師采取聽課評課、疑難解答、檢查指導等方式,從備課、上課、布置作業(yè)、管理學生、課題研究、專業(yè)成長等方面指導年輕教師。年輕教師虛心學習,自覺上進,夯實教學基本功,提高素質,向優(yōu)秀教師、骨干教師發(fā)展。特別是高級中學實施了任務驅動,對作為徒弟的年輕教師提出“六個一”要求(即每周做一套高考試卷,每位青年教師承擔或參與一項研究課題,研讀一本教改論著(文章),擬制一份合格試卷,上好一堂匯報課,寫一篇教學感悟論文),期末撰寫跟師總結,完成六個一要求,并對結對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評價,效果明顯。另外,高級中學還借助援疆教師,深入實施“青藍工程”。

          積極組織比賽,搭建展示平臺。學校積極組織說課、教師解題能力比賽及教學論文評比等各類競賽,檢閱展示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與課堂教學水平,樹立榜樣,總結推廣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為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鍛煉能力,組織教師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比賽,取得佳績。如參加自治區(qū)中小學語文錄像課評比2人獲獎;區(qū)中小學綜合實踐說課比賽1人獲獎;區(qū)小學數學錄像課比賽1人獲獎;州中小學數學教師論文大賽4人獲獎等。

          五、以評價改革為突破口,體現課改創(chuàng)新性課程評價主要從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兩個方面開展。

          建立有利于教師主動發(fā)展的評價機制。一是教師自我評價。每學年學校要求教師對照評價標準對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觀的評價。二是學校考核評價。

          6突出多元性、發(fā)展性,不再簡單地以考試成績評定教師,多方面綜合評價。如部分學校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教育實際,學校制訂了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獎勵在教育科研、教育改革上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以此調動教師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級中學從教師對學生選課的指導力度與實效、教學效果、選修課開設情況、課題研究成果、職業(yè)道德等方面進行。目前教師評價已制定評價細則并據此進行學年綜合評價等。

          建立有利于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評價機制。一是采用“自我評價、家長評價、老師評價”三結合方式,從社會責任感與創(chuàng)新精神、學業(yè)水平、日常表現、考勤等方面進行,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創(chuàng)新性、互動性;二是使用“賞識”評語制度。我縣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語時要用第二人稱的語氣,同時要求堅持“賞識學生”的原則,給學生人文關愛,體現教師、學校對學生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的肯定,指明努力方向;三是實行學分制管理。高級中學制定包括綜合評價、公示學分、認定學分、認定注冊、建立學生學分檔案在內的學分認定程序,力求學分制管理有序進行,確保學分認定的公平性、權威性、導向性。目前學生評價方案正在制定以“學生成長記錄袋”為基礎的綜合評價體系。

          六、以反思總結為動力,推進課改進程

          全縣初中新課程改革進展順利,成績顯著,但從整體看,發(fā)展不平衡,在實施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對新課改認識不夠,觀念轉變不夠徹底,教師難以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師生有效互動的課堂仍然偏少;

          二是新的評價體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師既有的教學價值觀難以揚棄;

          三是師資隊伍結構性缺編,尤其是部分農村學校在音、體、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上師資缺乏;

          四是全縣各個學校的課改工作發(fā)展不平衡。部分學校重視不夠,教研活動組織不到位,課改工作相對滯后。

          7為推進課程改革,需要不斷反思,認真總結,努力從以下方面改進。一是加強新課程實踐研究,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二是聚焦課堂,加強常態(tài)課課堂教學的評估指導,全面提高課堂效率;三是改進教師研訓方式,把課堂教學作為教師培訓和教育科研的重點;四是關注師生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完善與新課程相配套的評價體系;五是加強教學資源整合,促進學校教學均衡發(fā)展;六是加大督導檢查的力度。

          在課改歷程中,面對改革進程中諸多困惑和變數,我縣努力用改革的思路克服工作中的困難,用發(fā)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前進,使課程改革成為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成為提升教師素質的載體,成為學生自我完善的空間,成為教育事業(yè)騰飛的平臺。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03-18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5篇03-18

        課程調研報告03-16

        改革試點調研報告01-25

        改革狀況調研報告04-20

        新課程調研報告01-15

        實踐課程調研報告12-03

        教育改革調研報告07-23

        教育綜合改革調研報告12-02

        農業(yè)水價改革調研報告09-2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