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詩選》讀后感
雨天的午后,書房里不時傳出先生閱讀《原上草詩選》的贊嘆聲,一再叮囑我捎去他對詩人的問候與尊敬。先生走后,聽著窗外雨滴的落地聲,讀完《原上草詩選》,將自己喜歡的詩章一一作了標記,閱讀的過程像在撿拾秋天荒原的紅色落葉,片片落葉飄逸兼有四季之美,傷感卻不乏濃郁地抒情,與窗外的雨聲組成一組和諧的意境。
作過標記的詩篇有:《關于父親》、《我們以墻的方式生活》、《秋天的谷子》、《吃草的羊》、《孩子,都回到雪山里去》、《柴達木》、《去做一個幸福的人》等,是我一再精減之后留下來的。當晚打開博客,發(fā)現兩天前,原上草將我發(fā)在博客里的一組圖片"蒲池的春天"全部搬走,這又讓我感覺到流淌在《原上草詩選》里的另一種詩歌情緒:故鄉(xiāng)情結。我冥想,遠在青海的原上草的世界一定開滿了故鄉(xiāng)隴南蒲池的桃花。重讀時發(fā)現,《原上草詩選》中的詩歌,是從甘肅隴南到青海海北組成的一座語言凝注的山,山自覺形成詩人審視現實的情感依據,加之詩人慷慨縱橫的豪氣濃情,給人展示出一幅幅以山為背景的詩歌畫卷。
原上草的故鄉(xiāng)蒲池,坐落于隴南武都的十萬大山之中,村莊在一座山上。村莊周圍還是山,有陡滑的羊腸小路,春天有滿坡的桃花,山上有座小廟,唯獨缺少雨水與青草。但是,你若爬上滾動石頭的陡峻山路,到達蒲池村,村民會毫不猶豫地把每天早晨打鳴的大公雞宰了燉熟給你吃,他們的熱情不亞于海北青稞酒的濃烈。原上草是從山上走下來的詩人,他生來就是大山的孩子,他童年對世界的認知就是四面環(huán)山,站在家園門口,山峰重巒疊嶂,堵住與外界的通道。尤其在雨后的早晨,云朵纏住山峰嬉戲,藍天清澈,沉靜天空陪伴著山峰的孤獨,眾山深處流淌千年萬年的白龍江。生在這樣的村莊,山就是人的宗教,人會自覺生出一種想要走出大山的.強烈愿望。他從小小年紀開始,從山上走下來又從山底攀上去,年復一年,從蒲池偉峻沉厚的山走到海北雪花浸染的山,這個行走就是一個詩人成長的艱難歷程。因此,他的詩歌充滿山的峭拔,雪的豐盈。他的詩刻進了峭拔與豐盈兩大主題,他不得不站在凜冽風骨之上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社會。
《關于父親》、"父親的生肖屬土/他犁被歲月板結的土地/歲月犁他的前額/那些磨禿了堆堆犁鏵/冷光里透出熾熱的本色......"父親終年用他的方式在白龍江邊的山梁上耕耘土地,因為一輩子的耕作,父親成為土地的一部分,父親生來就是土地的一部分,父親耕作時替土地說話,說出土地的溫情,說出土地恒久的沉默。"父親撫摸所有的鐵木器具/從春分驚蟄數到大寒小寒/節(jié)氣里搖晃著一株碩桿的作物/手如麥芒如玉米纓子,眸子如籽粒飽滿而明亮/足趾如根,傾聽先人關于雨雪的諺語/秋后,他喜歡編出春播時的預言/大話大過麥場,繪聲繪色勁頭十足/一如耕地時,吆喝給耕牛聽的歌......"父親是土地的代言人,父親不是詩人自己的父親,是天下人的父親。"父親這時睡熟了,我的詩歌正追隨著他的犁尖/深入土地,世紀之風無論怎樣轉向/我們都是作物部落里的驕子。"父親生命里有一種天地精神,寫到父親會從心里產生莊嚴與神圣。父親是詩人歌詠的第一座山,而從父親肩頭走下山的每一個人都在父親身后不斷仰望并思考著如何超越父親?這應當是父親留下來的遺物,可供我們憧憬的生命意義。
《我們以墻的方式生活》、"我們以墻的方式,生存在墻與墻之間/有的墻底基堅硬,便有加高的可能/有的墻越活越矮,也并不奇怪/我們在大道上爭先恐后,希望墻裂開一個缺口/......有的墻參悟而透明了,有的墻仍然加厚加高/其實,我們誰也圍困不了誰/我們畢竟是一堆會走路的沙土/經不起歲月的剝蝕和風化/我們在時間面前都會紛紛坍塌。"詩人對人生的領悟中,以"墻"暗示人生過程中的種種際遇與生命的堅強與弱小,羈旅行役,人事蕭索,可以從"墻"的生存狀態(tài)中深窺人生某種永恒的、普遍性的真理,原上草的詩歌似乎缺少珠圓玉潤,四照玲瓏式的就景敘情成分,卻有一種即事敘景,鋪陳前方之路的語言功底,給讀者不斷投來一束束思想的光亮。
《秋天的谷子》、"秋天蒞臨,谷子的頭顱漸漸低垂/它們手挽手的陣容和虔誠的樣子,使耕者感動/面對褐色的土地,陽光照亮它們的粒粒心思/谷子,一群乖孩子,裸著足趾/企盼穿上節(jié)日的禮服/等待彎月的利刃,領它們回家。"這是原上草的詩歌《秋天的谷子》,"蒞臨"、"頭顱"、"手挽手"、"粒粒心思"、"乖孩子"、"節(jié)日的禮服"、"彎月"、"回家",單就閱讀這首詩歌,感覺少了詩歌的神韻,但將這幾組詞語羅列出來,層層遞進,這些詞語便獲得了豐滿和更美好的筆觸,構成一幅完整的天人合樂,秋水長天,果實豐繁的夢幻秋景。這應該是詩歌獨有的魅力,最打動人心的美在于詩人賦予果實人的特質,讓人感到成熟的果實們搖頭晃腦地清唱山野之歌。這是原上草詩歌中浪漫的一面,雖然,他的詩更多冷靜,不斷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堪憂,但這首詩在歌頌自然,尊重農事傳統的同時,寫出了想象之美。
《吃草的羊》:"羊看見草原上,到處是茵茵的綠草/一點也不聽別人的勸告,從不節(jié)制/貪婪而忘情地啃吃了起來/羊一點未覺察出瘦瘦的肋骨上長滿的膘情/也不知道每天咽下的那些青草,甚至在反芻的時候/也沒有回味出那全是一把把鋒利的尖刀。"讀這首詩,有一條明晰線索的牽引,原上草通常用平平淡淡的語言寫明晰詩句,當然,越是明晰的詩歌越是脫俗。而在這首詩中,有一個關鍵詞"貪婪而忘情",將短短的五六句詩推向詩人慣用的明晰最高風格。這個關鍵詞同時道出人世幾多滄桑,生命幾重天地的艱難曲折。而詩人恰恰利用了這種"貪婪而忘情",表達自己對人生對世界的思考,不難看出,詩人在思考的同時亦在期待,只是,羊永遠是一只羊,它的快樂永遠只是"茵茵的綠草",悲劇永遠是吃得太多,從不節(jié)制。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己經發(fā)生的事,而在于可能發(fā)生的事"的詩歌本質,這是原上草詩歌的又一魅力所在。
《孩子,都回到雪山里去》:"孩子,你們前晌還在教室里吵吵鬧鬧/一轉眼,怎么就都佯裝睡著了/是在回想阿媽香甜的早餐/還是準備集體逃出校園/都醒醒吧,別再睡了/快收拾你們散亂的手臂和腿腳/從今天開始,給你們放一個漫長的假期/孩子們,都回到雪山里去......"這是一首寫給玉樹地震罹難的孩子們的悼亡詩,全詩幽情苦緒,以雪山作為罹難孩子們的歸所結尾,讀來肚腸寸斷,往復幽咽,悲涼頑艷之感令人心碎。然而,詩人給孩子設計的家園有一種冥蒙美,因潔凈白雪映襯,少了駭愕陰郁之感,產生出某種朦朧的音樂氛圍,聲色雪影之間的微妙變化,合成一首為遇難孩子們送行的哀鳴曲,在這場凄婉的送別中,提升了詩人心智的力量,在情緒激動的瞬間,從詩人心境深處生出對生命的惋惜,對自然的敬畏,使詩歌本身的憂郁氣質幻化為澄靜氣息,這氣息是祈禱也是祝福!
《柴達木》:"無邊的荒涼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內心/遠古動物的行跡,在隱秘的歲月中十分詭異/一些低矮的植物,頭頂細碎的花朵/在寂寥的漠風中,輕揚飏著笑臉/我坐在一處被風雨隨意堆起抑或扒平的墳塋前/聽沙土下深埋的白骨,訴說人生的真言/然后,久久的凝望著既深邃又淺顯的天空/打算今后只想做一個頭腦簡單的人/簡單到柴達木盆地的一朵細碎的小花/在隱秘的歲月中,只輕揚飏著笑臉。"雖然詩人選取的場景比詩歌本身更隱秘,而自然本身有它內在的本質力量,詩人卻以自己的方式把自然的渴望意識表達了出來,而詩歌語言卻平淡樸素,仍然是詩人慣用的明晰風格,筆墨間回蕩靈慧之氣。詩人想努力擺脫個人意志及種種利害關系的羈絆,進入靜觀狀態(tài),審視人類和事物的內在本性,非常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
《去做一個幸福的人》:"我的內心堆積著厚厚的脂肪/密不透風,讓人步態(tài)沉重/突然的一陣陣刺痛,是鋒利的一束束光芒/沿著狹窄的縫隙,點亮內心的油燈/讓脂肪耗盡,把黑暗消融/在啟程之前,我得把內心騰空/擱置那些藍天、雪山、寺院和鷹鳴/還有雪片一樣的羊群和親人/像我來時一樣,要讓內心刮起雪風/然后讓誦經的聲音,彌漫我的歸程。"之所以選用這首詩做此文的題目與結尾,因為它是溫暖的、深含宗教色彩的一首詩,在原上草心里,世間萬物是平等的,他的祝福是送給每一個生命的。詩人李天琪先生稱原上草為"詩歌的守夜人",意在原上草對詩歌的執(zhí)著堅守;他將原上草的人生軌跡仔細梳理,意在探尋原上草詩歌的靈魂所在。我與原上草本人從未謀面,但也不算是陌生人,他是我們家鄉(xiāng)走出去的詩人,而且在我的辦公桌上,經常會隨季節(jié)變化,收到他所編輯的《金銀灘》,幾年來從未間斷。最近又收到他寄來的詩集,讀完感到他憂患意識很強,不管他的詩歌具有那種特質,他用詩歌對底層社會的關注,對弱者的同情,對人性美的贊譽,他呼喚的幸福所在,正是人類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2011、7、7晚于武都家中
【《原上草詩選》讀后感】相關文章:
離離原上草的詩意08-20
離離原上草詩詞鑒賞07-23
離離原上草教學課件03-31
離離原上草教學設計11-09
離離原上草 教學反思01-03
離離原上草 教學反思08-22
離離原上草全詩的詩名10-03
《賦得古原草送別》讀后感03-30
原上花散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