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讀后感3篇
《惡意》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挑戰(zhàn)懸疑小說寫作極限的佳作,是以加賀恭一郎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的第四部。該小說被媒體和讀者列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本書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惡意》讀后感(一)
《惡意》是我讀的東野圭吾所著的第三本書。相比于著名的《解憂雜貨店》與《白夜行》,它的知名度不過爾爾。然而,這本堙沒于東野圭吾其他著名作品的光輝下的小說,卻帶給我最大的震撼。我一直驚嘆于日本作家對于人性刻畫的能力,在閱讀這本書時,這種感覺達到了頂點。
《惡意》的情節(jié)設置本就極其古怪:殺人兇手與殺人方法很快被解決,整本書后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是在探索兇手的動機。在本格推理派作品中,作案的手法被揭穿,主謀被拘捕,就意味著故事走到了終局,正義得到捍衛(wèi),世人皆大歡喜。然而在《惡意》中,一切都倒過來了。殺死,尚不是毀滅一個人最惡毒的手段。惡意,滲入皮肉貼附骨髓的憎惡、嫉妒,最后成為了不可消減的殺意。因為一直以來被幫助,被保護,被寬恕,所以反而想要殺死他——這樣的情感,在當代大部分作家筆下恐怕是很難展現的。庸碌之輩只能寫出感恩戴德的文字,以及“我們要做一輩子的好朋友”那種幼稚而單薄的告白。
主人公野野口修從小被鄰居日高邦彥幫助,由他陪著上學,在學校里受他保護,而升入初中的野野口修卻參與了對日高邦彥的霸凌。當二人長大后重逢,已經成為暢銷書作家的日高邦彥不計前嫌,幫助同樣喜好文學的野野口修走上作家之路。但是正因如此,野野口修恨他,極端憎惡他,竭盡腦汁,不惜抹黑死人的名譽,盜取日高邦彥前妻的照片偽造與其有過婚外情,抄寫日高邦彥出版的多部小說偽裝他的幕后槍手……野野口修在對日高邦彥的莫名的仇恨愈發(fā)深重之時,也把自己逼入了死途。我試圖推測這一悲劇的源頭,卻發(fā)現幾乎是個無解的方程——野野口修的原生家庭的確可鄙可惡,然而怎會步步引導這個懦弱的孩子,走到了犯下殺人之罪的結局?沒有萬無一失的法子避免這場悲劇的發(fā)生,因為造成它的緣由是那個被提過無數次的詞語——人性。東野圭吾對人性的深刻刻畫,造就了這本書極高的欣賞價值。
刻畫人性,概括起來簡潔明了,實質難之又難。我從來都以為文學是世上最難學習的東西,因為數理化有公式規(guī)律可循,政史地也能找到確切的事實論據以支撐。然而文學,何為行文中不可違背的鐵律?何為依照所寫就能拿“滿分”的萬金油?文學的規(guī)律極難摸索清,一如人性。而當這兩樣最復雜、最隱晦的東西化為了承載者與被承載者的關系,不可不說是設下了一場對作者筆力的極大考驗。人性,或者說,人的思想、情感,那是一種說不明也道不清的,邊界混沌,尺度模糊的漂浮于五感之外的事物。
《白夜行》里從未出現以唐澤雪穗或桐原亮司為第一人稱的獨白,《惡意》中殺人者野野口修的每一句“口述”都非事實,其心里所想是由刑警加賀恭一郎轉述而出,這些安排都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回味的余地。當某一時刻的人性筆頭無法敘寫,便采用“曲線救國”的方式——在核心四周層層鋪下細節(jié)與線索,引導作者用心體味未寫出之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未寫出的那部分思想與情感成為了支撐此書中人物形象的最堅實的支柱,而這種“戰(zhàn)略性放棄”,卻以虛無之相拔起千斤之力,達到了平白道出達不到的效果。若是非得用言語敘寫,說不定反而弄巧成拙。這便是東野圭吾最令我敬佩之處。宛如進行機巧的舞蹈,巧妙地把人心里之物掏出來鋪于紙上,又巧妙地留白,“返璞歸真”,單純讓人心來品味人心。而我就在這作者與讀者不必明言的默契中,體驗到了最好的閱讀感受。
而加賀恭一郎又是個怎樣的人物呢?我讀過不少通過他來探索事情真相的小說,然而我卻無法歸納他具體的性格。他的性格是那么模糊,水霧后的玻璃鏡一般,讓人好似馬上脫口而出,卻又無法用幾句話概括;蛟S是東野圭吾刻意地把他化作了一個引導符號,加賀恭一郎是不能太顯眼的,因為正如繁花的背景該是單一的碧綠,一切主謀與被害者的復雜情感都需要加賀恭一郎之口道出,東野圭吾又怎么會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合上書頁,我感到胸口一陣發(fā)悶。人性是那么的復雜深邃,順它而行,似乎一轉彎就是光明的終點,下一轉彎就成了指向絕望的死途。我相信寫出這些“負能量”在文學欣賞角度以外還有更大的價值,畢竟,閉著眼裝黑暗之物不存在,一味歌頌光明,不過是蠢材的自我安慰。畢竟人最大的對手是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
《惡意》讀后感(二)
你若心中懷有惡意,你看這個世界都是陰冷灰暗的。你若看過東野圭吾的《惡意》你會從心底感到寒冷,這種寒氣會侵入你的四肢甚至骨骸,讓你渾身動彈不得。
——題記
惡意開篇以野野口修的筆記發(fā)展案件,以殺人兇手野野口修的口吻,記敘了死者生前的品行道德,婚姻經歷,甚至于生活環(huán)境。讓加賀警官因為曾在同一所學校任教信以為真。
從日高毒殺貓埋下伏筆,講述日高的前夫人,到藏在野野口修家里的日高前妻的照片以及手寫的日高文章的初稿……一步步誘導加賀走向野野口修為他布置的結局——日高以前妻初美和野野口修之前不堪的交往和殺人未遂的視頻為威脅,讓野野口修做他的幕后捉刀人,而野野口修先是為了初美忍辱負重,后來又懶得和日高打心理戰(zhàn)繼續(xù)為日高代筆,到最后日高明明答應結束這種合作,卻又反悔,最后忍無可忍沖動殺人。
這是多么完整的結局,完美的解釋。
可這僅僅只是惡意的表面,這惡意是初美作為有夫之婦還與野野口修有地下戀情,并伙同野野口修謀殺自己的丈夫;這惡意是對愛情的敷衍與嘲笑。這惡意是日高可以毫無愧疚感利用野野口修為自己代筆,從始至終未關心過妻子;這惡意是對人格的侮辱與諷刺。這惡意是野野口修的舅舅明知道他入獄卻只看見利益,只字不提野野口修落難后的境遇;這惡意是對金錢的媚俗與貪婪。這惡意是加賀清楚的知道野野口修的病情;在他眼里野野口修依舊是罪不可赦的殺人犯;這惡意是社會的冷漠與無情。這惡意是從小同路上學,長大同行寫作,看似是朋友,實則是兵不血刃的仇人,之間兩個人面目可憎時的較量,未有一絲猶豫與恍惚。
當你剝開人性的層層包裹,裸露在人面前的是令人脊柱發(fā)涼的惡意。然后。真相是什么?作案手法確定,作案動機明了,殺人犯確鑿并已經落網,被害者家屬安撫完畢可以出庭,自白書由案犯親手書寫。這案子是結了,還有什么疑點,這一切不是很合理嗎?可這就是真相嗎?
然而就是有人不去相信這表面的真相,偏偏揭開這已經血肉模糊的假象,去尋找更深的罪惡,去挖掘扭曲到極致的惡意。
對,加賀不信,因為野野口修右手中指上的繭。野野口修一向都是用打字機的,無論是教書是還是寫作時,既然這樣怎么會磨出這么大的一個繭,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繭是野野口修花了大量時間去抄寫日高的作品磨出來的。
那么推翻一切再重來。于是一個冠冕堂皇,又極具榮耀的作案動機被戳破,真相緩緩而來。
野野口修對加賀說了有關于他和日高的過去,卻唯獨沒有提到過童年。關于他和他童年最明了的事實就是開篇就提到的一本書《禁地獵》。書中只有兩個人物鮮明,一個是校園內一等一的頭子;另一個是被毆打整治卻依舊像驕陽一樣,溫暖人,照亮心的青春少年。只是很可惜野野口修并不能成為那個,可以目中無人,恃強凌弱的校園惡霸;也擔不起那個,可以心懷正義,保護弱小的熱心少年。他只是懦弱且自卑躲在黑暗中的孩子。校園暴力打破了看似和諧的友情,揭開了每個人最真實的一面。這個傷是加賀教師生涯的敗筆,是野野口修少年時的不堪,同樣也是日高少年時的噩夢。
故事從他們的少年時代講起,剛搬完家的孩子,性格孤僻,不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他的母親又時常抱怨學校和居住地,住在那個鄉(xiāng)鎮(zhèn)的人是如何低級,那種地方的學校是如何缺乏水準。他是被迫住在那里的,只是暫時的,因此他不需和鄰居套交情,也不想跟附近的小孩玩?蓮哪骋惶扉_始,一個叫邦彥的孩子,每天都來接他上學,邦彥對每個人都很親切,對他也是,在家時總帶著玩,在學校保護他不受別人欺負?捎謴哪骋惶扉_始邦彥成為了被施暴的對象,而那個孩子則是那些人的嘍啰,和那些人一起用膠帶捆綁邦彥,向邦彥潑硫酸…...那個孩子是害怕的。
然而真正令人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所散發(fā)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但不論是如何丑惡的偏見,它的產生絕對不是歷史或地方的錯。
那個孩子就是野野口修,邦彥的全名叫日高邦彥。他們的關系如日后野野口修說的那樣“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建立在一份錯覺上。老師錯以為自己可以教學生什么,而學生錯以為能從老師那里學到什么。重要的是,維持這份錯覺對雙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在做的事,不過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也是建立在錯覺上。日高,錯以為可以幫助野野口修脫離孤獨;野野口修,錯以為這是日高侮辱他的手段。實際上,他們的確算不上朋友,真的朋友,當你遇難時不會因為害怕袖手旁觀,更不會因為強權轉換陣營。一份建立在錯覺上的友情,從來就不會有好的結果。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墒俏揖褪呛弈。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yōu)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癥。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著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繼續(xù)恨你。”這是野野口修最后自白。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在恨這種令人窒息的氣氛里,在每一個日子里不斷復習那種恨意直到生命終結。
這惡意很深也很簡單,那就是“沒什么原因,我就是看你不順眼!睈阂,最執(zhí)著的怨恨,兇險的人心。
惡意,這個標題不到最后是不會明白它真正的意思的。
《惡意》讀后感(三)
人性中的惡意: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負面能量,讓人寒毛凜凜——東野圭吾
人性的惡意在這本書里無限放大,甚至令人不寒而栗。我第一次讀惡意正是在一個夏天。細細閱讀竟產生一股冷汗,甚至會環(huán)顧四周,仿佛有一個眼睛在冰冷地看著我。因為惡意的仇恨,是人心中最無由的憎恨,最無底的仇恨。東野圭吾,一個反常的推理小說的寫作,卻拷問的人性,試探了人心。
《惡意》,講述了一個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現場的發(fā)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為身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賀參與此次案件的調查。在一連串的抽絲剝繭下,很快加賀就發(fā)現了野野口修就是兇手。在徹查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之后,警官面對案情、手法均平淡無奇的事實,卻感到如墜萬丈深淵般無邊的寒意。而關于野野口修殺害日高邦彥的犯罪動機,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過加賀的一再調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是源于嫉妒,只是對于日高邦彥作為自己同學卻大獲成功而自己仍是小作家的嫉妒。源于這種恨意讓野野口修殺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盡一切可能的讓其身敗名裂。
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墒俏揖褪呛弈。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yōu)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癥。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嫉妒,就猶如深不見底的洞穴,漆黑一片,一旦踩入,便是萬丈深淵,永遠無法挽回,這就是嫉妒。嫉妒,可以讓人直冒冷汗。嫉妒,可以讓楊修因雞肋而死;可以讓龐涓羞愧而死;可以讓韓信含恨而死。嫉妒所帶來的扭曲心里,在這本書上表現到了極致。
而看到結尾,讓人真正背脊發(fā)亮的不只是兇手真正的惡意,而是自問?誰又沒有這樣的惡意?那種嫉妒扭曲著心理,心理扭曲的人心,而人心有扭曲了行為,最終改變了一個人的性命和一個家庭幸福的生活。
畫皮畫骨難畫心,是人性本惡,還是世界催人向惡?
這個世上,或許有理由去作惡,去用自以為是的理由去騙自己。而最終帶來的只有潰于蟻穴的悲劇。東野圭吾,他像一個智者,用冰冷的眼神靜靜地看著我們,他清楚嫉妒的結果只有毀滅和痛苦。嫉妒之心雖人皆有之,但只有克制并保持謙卑,才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謙卑的人,自尊的人,而不是被他人束縛的人。
【《惡意》讀后感】相關文章:
《惡意》 讀后感01-20
惡意的讀后感04-09
《惡意》讀后感06-20
《惡意》讀后感15篇06-17
《惡意》讀后感500字09-23
《惡意》讀后感700字10-31
《惡意》_讀后感_500字03-11
《惡意》讀后感范文推薦03-17
《惡意》讀后感(通用25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