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陶行知故事》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陶行知故事》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陶行知故事》有感1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名的一句名言是“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在他的人生里,這件大事就是為中國的孩子能夠讀書。
在這本書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燒撲克牌和拆表的故事。
“火燒撲克牌”主要講的是同學們在緊張的學習下,為了放松心情,開始玩撲克牌。陶行知校長知道以后,十分氣憤。為此他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給同學們講清了道理。同學們聽后主動上交了撲克牌,令人沒想到的事,他竟然當著同學們的面把撲克牌都給燒掉了。
為什么要燒掉呢?原來在當時抗日需要人才,建國也需要人才!所以他要求同學們要充分利用一切時間來讀書學習,累了,可以唱歌跳舞下象棋……
“拆表的故事”主要講了陶行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歡拆東西,甚至連家里新買來的表也給拆了,這令他媽媽很生氣,特別想把他的“壞毛病”給改掉,甚至還經(jīng)常動手打孩子,陶行知校長知道后便專門來到朋友家,告訴他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但不能阻止孩子,還要特別培養(yǎng)孩子的這一愛好,說不定還能培養(yǎng)出一個中國的小愛迪生呢!
這兩個故事給了我深深的感觸,那就是:一要充分利用時間讀書學習,以免造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后果,二是告訴家長們要有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要根據(jù)孩子的興趣愛好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
多么優(yōu)秀的校長。《嗝磦ゴ蟮娜嗣 教育家!我多想讓我們的爸爸媽媽也來讀一讀陶行知校長的故事啊!
讀《陶行知故事》有感2
陶行知為什么會愛到別人的敬佩呢?因為他總是把國家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讀陶行知的這些故事讓我有深有感觸,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出計算秒,和站在教室外聽課。 陶行知出計算題,讓我意識到,我以前碗里剩飯不說,還會把米掉在桌子上,真是太不該了,雖然媽媽也經(jīng)常和我說浪費可恥,可是沒用。像陶行知這樣算我一年要浪費多少糧食呢?是不是比他們浪費的還要多呢,不管怎么樣,我下決心從今天起,要珍惜每一粒大米,不會讓桌子上有一粒米。也不會讓碗里有剩飯。 陶先生有一次上課遲到了,他怕影響到老師和學生上課,于是便站在教室外聽課,當時的天氣那么的冷,而他想到的是別人。這種為人著想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他學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各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绷硪痪涫恰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去!彼旬吷木,都投入到教育中去了,確實做了一件事,而他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明,光照中華大地。
讀《陶行知故事》有感3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終身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為中國教育事業(y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創(chuàng)立“生活教育”學說,提倡“創(chuàng)造的教育”,主張“教學做合一”,身體力行于師范教育和農(nóng)村教育的改革。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超前意識和現(xiàn)實意義,至今仍有著積極的作用。
如何救教育,又如何使教育現(xiàn)代化呢?陶行知主張,第一步是“求真”。他在“曉莊師范”時期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自勉勉人;晚年則把“求真”寫進“育才學!毙8瑁骸昂B(yǎng)一片向真之赤心”。
所謂的“真”首先是指“真知識”。陶行知忠告同胞:“二十世紀以后的世界,屬于努力探獲真知識的民族。凡是崇拜偽知識的民族,都要漸就衰弱以至于滅亡。”似此,“我們個人與民族的生存都要以真知識為基礎。偽知識是流沙,千萬不可在他上面流連忘返。早一點覺悟,便是早一點離開死路,也就是早一點走向生路!庇蟆罢嬷R”就自然要反對“偽知識”和“偽知識階級”!罢妗钡牧硪粋內(nèi)涵則是真品格:“追求真理,愛護真理,抱著真理為小孩、為國家、為社會服務!边@就必須向雙重人格、多重人格開戰(zhàn)。必須真實真誠、真知真學、真情真性,才算得真君子;而這樣的真君子,只能從真教育中產(chǎn)生!吧罱逃本褪沁@樣的真教育,它以生活而不是以書本為本位,以社會而不是以學校為本位,其目的是把學生從虛擬的“鳥世界”中解放出來,回歸真實的“鳥世界”,回歸真實的生活,在真實的生活中回歸本色的自我、真實的自我。
陶行知主張的教育現(xiàn)代化之第二要義是做自由人!皞谓逃敝,清人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早有解剖:“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龔自珍所抨擊的就是“偽教育”造成的人的異化。他痛心疾首而發(fā)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寥寥數(shù)語,乃將教育的真諦和盤托出:那就是把“梅”從“盆”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梅”回歸真實的土地;也就是把人從“偽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人回歸真實的生活,在自己特有的文化社會生態(tài)中自然成長、自由成長。龔自珍堅信,只要這么去做,“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他點出了問題的要害:教育的目的是還原人,“復之全之”;而其手段則是解放人,“解其棕縛”、“縱之順之”;只有通過人的解放才能還原人,沒有人的解放、沒有人的自由,則回歸真我、本我就無從談起了。但龔自珍畢竟暇日無多,閑田有限,縱有“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之宏愿,實際上難有作為。
總之,陶行知強調(diào),必須對人的自主性、人的“自然的生長力”抱有足夠的敬畏和尊重,不能以外力妨礙、挫傷人的“自然的生長力”。中國的問題不是國人天生愚笨,富有聰明才智的國人之所以無為,乃在于不自由的社會機制使然,歸因于這種不自由的社會機制對人的“自然的生長力”的束縛和壓抑。改變了不自由的社會機制,去除了對人的“自然的生長力”的束縛和壓抑,國人的聰明才智就會噴涌而出,國人就會生龍活虎。所以,教育者沒有權利以精英自居、高高在上、強加于人:“我們不能將他們當鴨子填,更何況我們所填給他們的東西,一點也不滋補!彼J為教育者和受教者的關系不能是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關系:“知識分子至多只可做小孩與大眾的顧問。超過了顧問的范圍,就要損害他們的自動精神!倍遥凹词亲鰝顧問,知識分子也得跳進小孩與大眾的隊伍里去與他們共患難同休戚,才夠得上顧問的資格”。教育是培養(yǎng)自動力,但只能“在自動上培養(yǎng)自動力”;否則,“若目的為了自動,而卻用了被動的方法,那只能產(chǎn)生被動而不能產(chǎn)生自動”,只能事與愿違。
讀《陶行知故事》有感4
關于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四塊糖》這篇故事,寫一個男同學用泥塊砸另一個同學,被陶校長見到了,讓他放學后到校長室,校長卻給了他四塊糖,最后知錯就改的故事。
我贊同陶校長的做法,先是獎勵男同學一塊糖,因為他來的比較早,要是換了別的老師,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一點,而是劈頭蓋臉的訓一頓,緊接著就寫一份檢討書,這不但會使男同學覺得十分委屈,他以后也不會幫助別人;第二塊糖是因為他聽話,讓他住手時他就住手。其他老師則認為這是應該的,老師讓學生干什么,學生就的干什么,其實,學生和老師是平等的;第三塊糖是他打那個同學,因為那個同學欺負女同學,陶校長明白了事情的經(jīng)過,才下決定;最后一塊糖是因為他知錯就改,他下次也不會這么充動了。
如果沒有陶校長的四塊糖,后果會怎樣呢?也許那個男同學嘴服心不服,而感到氣憤吧!老師應該寬容對待每一個學生,但是有些學生太過調(diào)皮,老師想用武力壓制學生,但總是事與愿違的。
【讀《陶行知故事》有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的名言02-10
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03-02
陶行知的名言 13篇04-07
關于陶行知的名言精選03-02
陶行知的名言 13篇04-07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xiàn)實反思04-11
陶行知爺爺?shù)穆曇糇魑?篇01-25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600字04-13
讀《琵琶行》有感11-09
讀杜牧《山行》有感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