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推薦度:
-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推薦度:
-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篇)
當(dāng)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二十一歲,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識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歲。
大學(xué)生活已然兩年,每天思慮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發(fā)呆、電影和看書上,但看著周圍的同學(xué)開始埋首于實習(xí)和考研的事情,寫大把的簡歷參加大把的面試,心里不免也有一點忐忑慌張。有時會整夜整夜的睜著眼睛,憂慮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別是當(dāng)朋友問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還是考研時,我發(fā)現(xiàn)我還沒有想的那么遠,于是也就閃爍其詞搪塞了過去。
二十一歲,是該看清未來方向的時候了吧。也確實已經(jīng)過了塞上耳機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齡,不可以再任性耍賴,不可以再自以為是,不可以再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代替。連承認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這個事實也變得理所當(dāng)然。誠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們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認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數(shù)人頭上才有的光環(huán)。如若與其對比,只能讓平庸的我們自慚形穢而毫無意義。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眾人。MM對安德烈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蔽液苜澩@個觀點,卻也讓我想起電影《后悔無期》中的一句的話:在大城市,有關(guān)系有勢力,就會比別人更公平,F(xiàn)實就是這么殘酷的吧~
站在學(xué)校和社會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歲,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霧,只有靠自己的雙腳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關(guān)于學(xué)業(yè)、感情、工作,現(xiàn)實中殘酷的一切,該來的總會來的,與其到時候不知所措睜著惶恐的眼尖叫不出聲,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說,美好永遠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殘酷之上的。我不贊同,卻從千萬個例子中舉不出一兩個來反對。
安德烈問MM,當(dāng)我們開始談事業(yè)、結(jié)婚、家庭時,怎么有人已經(jīng)身在其中了?二十一歲,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靈上來說,都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說,“成年人”這三個字的意義對他來講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為成熟的、能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態(tài)度。孩子會說大人總是忙忙碌碌的活著,干自己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該是自己給自己畫的一個“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邊對生活的妥協(xié)。其實沒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著做這樣的妥協(xié)之前,我們應(yīng)該為擁有“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權(quán)利而努力。
最后,關(guān)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jié)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家庭羈絆,被責(zé)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fù)雜和矛盾壓抑,你從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fù)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周末,閑暇之余,我看起了很久之前的買的親愛的安德烈,之所以會買這本書,還是因為好奇,沒想到,當(dāng)我翻開親愛的安德烈后,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dāng)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么?后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yīng)當(dāng)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yīng)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yīng)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墒欠催^來想想,當(dāng)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zé)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dāng)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quán)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yīng)該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dāng)?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墒俏覅s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yīng)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fù)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
我希望推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給每個人讀一讀,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dāng)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十分奇怪:一個兒子對自我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悲痛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可是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yīng)當(dāng)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我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yīng)當(dāng)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我的?我覺得應(yīng)當(dāng)不多吧。畢竟自控本事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我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墒欠催^來想想,當(dāng)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我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職責(zé)心的人必須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我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所以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dāng)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本事控制自我,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可是問我用手機的情景,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quán)利,可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yīng)當(dāng)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dāng)?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必須會十分滿足的?墒俏覅s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yīng)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可是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fù)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內(nèi)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必須會獲益匪淺的。
最終,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huán)境中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jīng)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群不一樣膚色不一樣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我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滿挑戰(zhàn),充滿色彩。我期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我的視野,豐富自我的思想。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并非日,嵤,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雖然我的母親她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無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許羨慕安德烈,能有可作為知己的母親。讓我驚訝的是,安德烈在他20歲的年紀,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與自由,這也是他與身在德國的朋友經(jīng)常談?wù)摰脑掝}。然而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到處是迷惘,沉淪,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總認為政治離我太遠,自由,又是什么東西。也許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談,能旅游,能運動,能選擇,這就是自由嗎?可是言論自由,選舉自由,我們沒有。然而,沒有言論自由,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來說,仍然不算是什么壞事,我們無所謂,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思想的自由,社會也并沒有鼓勵我們青少年去思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希望的是,你接受,習(xí)慣并服從這個制度吧。當(dāng)一個社會禁錮了人們的言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個社會還能發(fā)展嗎?不是死水一潭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diào)。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謹,低調(diào)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墒怯凭玫臍v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人文關(guān)懷這點是龍應(yīng)臺,這位曾經(jīng)的文化部長,一直在書中反復(fù)提到的。人文關(guān)懷,是什么?我個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種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的交流,社會對身處此社會之下的人們的一種態(tài)度。百度如此解釋,“人文關(guān)懷,一般認為發(fā)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guān)懷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來是長篇累牘的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guān)懷政策,當(dāng)然少不了領(lǐng)袖的人文關(guān)懷,再配上人文關(guān)懷圖片。個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這些,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嗎?主流媒體每天將那些毫無意義的新聞以及評論以各種方式灌入我們腦中,充斥我們的視線,麻木我們的思想。談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談何尊重理性思考?我們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質(zhì)疑與反抗性,這不都是在中國這個社會制度的人文關(guān)懷下的結(jié)果嗎?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zhuǎn)載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現(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guān)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人身處不同國度地域之間的對話,媽媽雖然無法填補四年的空白,她選擇的是這樣的方式去主動了解兒子的十八歲,去參與兒子的成長,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兒子之間那座無形的墻,兒子也通過書信第一次去認識了自己的母親。信是他們交流的橋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時間,讓他們彼此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像書中的MM.一樣缺失孩子成長中的四年,但為什么很多父母也漸漸對自己的孩子產(chǎn)生了距離感呢?比如你,比如我,會不會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時候我們開始陷入一種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
自打記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們講他們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樣艱苦,那時候的他們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頭,才有了現(xiàn)在的生活。我不是沒有感觸,只是我不了解那個時代,那段屬于父輩的歲月。初讀此書,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樣給安德烈講她的十八歲,她曾經(jīng)的那些過去。想必我們這一代人永遠也無法領(lǐng)會到那個時期的父母的艱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們也有我們要面對的世界,我們也知道要知足,我們也不想自己依賴著誰來過一輩子,來自外界現(xiàn)實的壓力也是上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我們這一代人有與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鳴,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樣掙扎著尋找什么是我真正愛做的事情;我也曾戲謔地要求別人不要浪費糧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們那么幸運,他們死于饑餓,死于營養(yǎng)不良;我也曾質(zhì)問過自己,該不該給街邊的乞丐一些錢,為什么我也會陷于這種給與不給的猶豫中…..我們90后在拋開一些輕狂頹廢的外殼后,你們是不是也應(yīng)該發(fā)現(xiàn)我們的閃光點?在面對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重重壓力時,我們希望聽到的還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樣一句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達,還是表達了我們卻未能察覺呢?
其實父母表達過,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否你經(jīng)常聽到“撐不住了,想家了,就回來,爸媽給你做好吃的”,他們不會問你“工資多少”,只會喋喋不休地問“辛不辛苦,有沒有好好吃飯”。他們就像MM.一樣關(guān)心僅僅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永遠不要埋怨你們?yōu)楦改甘チ俗约,因為父母早在有了你們后,便失去了他們自己。我這樣想過,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樣曾經(jīng)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們也疑惑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是不是我曾經(jīng)無視他們做出的改變。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不知不覺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去體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還是微不足道的,原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要我們?yōu)樗麄冏龅氖露嗟枚唷?/p>
這些屬于兩代人之間的疑惑,我想在MM.這位母親與安德烈的對話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們這代人,都能在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的角色轉(zhuǎn)換,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轉(zhuǎn)化為“互相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一直特別喜歡讀這種貼近生活的書,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間的共鳴。我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書中寫的朋友親情的那些暖和怨總讓我悲傷或溫暖。在這種美好的生活中如果再有一點感情的點綴,讓人很容易愛上這個世界。
龍應(yīng)臺帶有中國母親的特點卻又有一些特別,安德烈?guī)в卸畾q年輕人的心聲特點卻又有異國的風(fēng)情。今年我二十,不得不說當(dāng)讀到他說我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心里震動一下。我想我也是比他更更平凡的人。三流學(xué)校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大概我最迷茫的時候就是此處吧。我想我就是注定平凡的人,所以我就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梢酝嬗螒驎r大喊大鬧沉浸其中,可以夜晚叫上朋友跑出學(xué)校游蕩城市的角落,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一下午的書,可以對路過的人肆意大笑,我想這是二十歲的我獨特的迷茫和頹廢,我沒有目標便只好浪費生活。想起家中的親人何不內(nèi)疚,但是我難以邁出我的步伐達到他們的期待,只好做生命的享受著,我是一個小小平凡的人。當(dāng)龍應(yīng)臺說出我只想讓你快樂,如果我淚腺發(fā)達肯定會流淚。因為我們都想做令人驕傲的孩子,同時也渴望理解。
倆代人的溝通帶有親情的傳遞也有思想的`碰撞,特別有意思。我想交流才是真誠的傳遞方式。當(dāng)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就要跟他說很多的話,真誠的說話。在中國不得不說親情的重量是最重的,但是那是父母一昧的給予他們的愛,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努力的達到期待。這是親情么,是,這是幾千年的親情,但我想算一種賦予的契約,做父母的應(yīng)該怎么做做孩子的應(yīng)該怎么做。我們從未了解彼此。這不是那種你知道你怎么做你爸會痛扁你也不是你媽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拉的什么屎,是那種你說出一個觀點,竟然是認同或者討論,而不是那種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我想在中國很難,因為父母給予的太多,連龍應(yīng)臺這種開明鼓勵獨立的母親,在孩子說抽煙喝酒什么時候第一反應(yīng)就是去詢問和勸誡,他們不管自己孩子有沒有主見或者在何種心情下做這種事,只知道這不好要停止。這就父母身上那種你永遠是小孩,我要永遠保護你。這種深愛,大概很多時候都讓孩子喘不動就想他們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享受自己的日子。可當(dāng)我們?yōu)槿烁改赣质侨绱,這是典型的中國情感。沒有好壞,只是想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慢慢改變。當(dāng)讀到安德烈說他看到中國二十歲的年輕人的幼稚表現(xiàn),我羞紅了臉,因為我也如此。
一個母親能與孩子這么交流,是一種多大的感動。我們都退讓一步,不能全部認同但我學(xué)著理解你的世界。以上吐槽了可多,其實是隨心寫。我知道這邊本書感動的是親情,我也羨慕能如此真誠的同最愛的人交流。我更喜歡他們討論的香港人的快生活對政治的討論對恐懼的討論去愛情的見解,這才是內(nèi)容,是生活。是倆代人的不同是碰撞,但是我讀了共鳴也讀到了感悟。原來每個人都是如此有意思。說是心靈雞湯吧,也算,但我不認同。因為我并不是求雞湯而來,我只想看看這對母子的不同和思想的不同階段,一個二十歲的世界和一個四十的世界和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悟。
不管是誰,只要我們愛,都要想著去了解,在生活中永遠不要忽略與他人的溝通。這是愛應(yīng)該有的最初步驟。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親愛的安德烈》是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寫的三十六封信!他們通過寫信的方式,敞開心扉,了解彼此!
在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的空間,不被束縛。其中有一段對話令我感同身受,“你好嗎?”“好啊!薄皩W(xué)校如何?”“沒問題”……
是的,這是一個兒子與母親之間乏味的對話。我們長大了,總認為自己是個獨立的“人”了!
可是,我們沒有想過父母,他們很愛我們,很希望我們之間有更多的了解,并通過有效地溝通來增進彼此的感情,也希望走進我們的內(nèi)心,可以更加了解我們。
正如龍應(yīng)臺所說:“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是啊,安德烈已經(jīng)十八歲了,不再像個小孩子一樣黏著媽媽了,他長大了,也變的獨立了……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溝通問題上,天下的媽媽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媽媽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為離家較遠,所以我不得不住校。離開了溫暖的家,不能每天和父母朝夕相處,所以每天晚上的電話成了我和媽媽的必修課。
開始的時候,我們也如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一樣!敖裉煸趺礃?”“挺好的!薄皩W(xué)校生活還適應(yīng)嗎?”“非常適應(yīng)”……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我意識到了這種對話的蒼白無力。本來我與媽媽之間的溝通就是為了了解彼此,可是現(xiàn)在這樣的簡短對話,既還原不了我們的真實生活,也提供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幫助,對我們來講都毫無意義。猶如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飯后的'閑聊時間,恰巧媽媽和我談及了相同的問題。原來,我們兩個心里都有著同樣的感受!媽媽因為捕捉不到我真實的生活信息,而感到無助和不安;我也因為逃避問題,而過于敷衍,流于套路,沒有真實勇敢地表達自己。
通過這次談話,我也認識到我在和媽媽的溝通中存在不少問題。我想:下次和媽媽電話溝通時,我會如實說明我在學(xué)校的真實情況,即便媽媽跟我談些我不想說的事,我也會端正態(tài)度,耐心回答!媽媽也說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進步。通過這次談話,我們改變了溝通的策略。媽媽每次打電話會更加關(guān)注我的感受,開場白變成了:“今天感覺怎么樣?”這樣的問話,讓我感覺很輕松,沒有被逼迫,被隨意評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媽媽講一些我在學(xué)校的生活狀況。大多數(shù)時候媽媽只是默默傾聽,偶爾有一些問題,媽媽也會提供一些自己的觀點和角度。每當(dāng)這個時候,媽媽雖然沒有給我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總會讓我豁然開朗。我們的通話時間也比以往長了許多。媽媽也會把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訴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單調(diào)乏味。我們的對話內(nèi)容不再蒼白無力,逐漸變得充實起來。我們也開始真正走進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一個父母會不愛孩子?我們在長大,他們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不再年輕。我們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多與他們溝通交流!
就是這樣,龍應(yīng)臺母子倆敞開心扉!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我相信,通過這樣的談話,我和媽媽的溝通會越來越順暢!媽媽也會重新認識她人生里第一個十三歲的我,我也會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媽媽!這更會增進我們的感情和相互欣賞。因為愛就是溝通的理由!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這本書是我在一個朋友的打印店書架看到的,本來等待打印投標文件,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本書,一看是龍應(yīng)臺和兒子安德烈的36封書信及部分讀者的反饋,我立刻來了興趣,征求老板意見后帶回,用一周的時間閱讀完了本書,感覺有很多自己的影子。
本書的書信來往時間20xx年至20xx年,當(dāng)時的安德烈是18歲到21歲,也就是成年后和母親龍應(yīng)臺的心靈交流。內(nèi)容看似簡單,但里面有很多需要我深思的問題。我看到前幾篇的時候就有一個沖動,我的兒子現(xiàn)在14歲為什么要等到18歲呢?我現(xiàn)在就可以和他進行書信交流,省得有正面的沖突,我當(dāng)晚在自己的公眾號就發(fā)表了近期的目標。隨后給兒子寫了第一封信,其實在這之前我也寫了很多關(guān)于兒子的文章,我也不認為兒子這個年齡是多么的叛逆,唯獨讓我苦惱和不知所措的是兒子每周回來寫作業(yè)的拖沓,為了這個問題我和愛人也溝通了多次,也和兒子溝通了多次,每次兒子都承諾,但每周都和之前一樣到出家門的那一刻才完成。
老公對兒子也很無奈,我也不知道如該何處理這個難題,我想利用書信的形式和他溝通,是不是他更容易接受呢?我?guī)е蓡栠是動筆寫了第一封信。內(nèi)容也是我困惑的問題及我對他的期望,期待兒子每周能有兩個小時和他獨處的機會。
其是在兒子10歲—14歲我每年也專門給兒子寫一篇我認為的人生哲理及祝福。上個月公司讓每個部門上報1篇以上家書,有幸看到領(lǐng)導(dǎo)寫給自己兒子的信,讓我很是佩服,不論從文字還是語氣都覺得自己寫的太婁了,拿不上桌。
從20xx年12月18日寫第一篇文章到現(xiàn)在我的`文章超過300篇,已經(jīng)足夠出兩本書了,我現(xiàn)在的目標也越來越清晰,10年后或者5年真的會出自己的書,不論有沒有人讀者,我都要堅持,畢竟是屬于我自己閱歷。我所寫的東西是為了讓自己釋放壓力,一種情緒的疏通。已經(jīng)把寫作變成了一種習(xí)慣,并且每次書寫完心情都特別的舒暢,內(nèi)心得到的釋放,我喜歡寫作帶給我的這個愉悅。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有很多我現(xiàn)在對兒子同樣的做法,也有龍應(yīng)臺說到自己14歲因為從農(nóng)村到城市上學(xué)第一次體育課扔鉛球遭到老師嫌棄,同學(xué)的嘲笑。我也同樣在14歲的時候從農(nóng)村來到城市,上課第一天課堂上老師問問題的時候我用很土的老家話回答惹得全班同學(xué)哄堂大笑,從此我在課堂上再也不回答問題。我曾對自己的出身,在農(nóng)村長大,不會說普通話等自卑,確切來說對自己本人自卑。這么多年來一直都在壓抑這種自卑,直到20xx經(jīng)過一年的學(xué)習(xí)和分享,我才從自卑中慢慢走出來,看見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是農(nóng)村的經(jīng)歷才成就了現(xiàn)在的不認輸,懂得堅持,知道終身學(xué)習(xí)才是最直接和有效得改變自己得方式。
通過本書讓我領(lǐng)悟到另一個道理,孩子只是我身體的一個小分子,出生前我需要萬般得呵護。出生后就要慢慢學(xué)會放手,從吃奶到現(xiàn)在的獨自面對,他都能處理的很好,我沒必要用我的生活的方式來要求他,他的人生他做主,他的世界他創(chuàng)造。當(dāng)我做好自己就行了,如果需要關(guān)注他,我可以和他商量,用他喜歡的方式和他相處,可以成為最好的朋友,只要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一個肩膀依靠,其實父母就是孩子航行歸來的彼岸。
我不知道我和兒子的通信能堅持多久,但只要我想和他溝通,我只管寫就好,回不回信看孩子自己,畢竟手長在他的身上,我不能綁架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對兒子我決定放下,認可,接納,用愛擁抱他。
對自己我也決定認可,接納,用知識來滋養(yǎng)自己。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親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yīng)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起。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通過書信訴說著自己的生活、學(xué)習(xí)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guān)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yīng)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yīng)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xué)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薄畛恋哪笎蹪B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dāng)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現(xiàn)在的我和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dāng)事情過后,當(dāng)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nèi)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dāng)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時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助……趁我們現(xiàn)在還與母親在一起,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guān)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前幾日去書店,給外甥女買童書,瀏覽了龍應(yīng)臺的書籍,初識她是因為《目送》,在當(dāng)當(dāng)網(wǎng)上很是暢銷。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讓自己很是感慨。我很難想象母親和孩子竟可以這樣的交流。當(dāng)龍先生遇到了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孩子終歸還是漸行漸遠時,甚至她的問題更為嚴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邊,而且兩人中間還隔著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墻。但是龍先生選擇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庇谑莾蓚人便一起寫了三年專欄,通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書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談,讓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家書談?wù)摰膬?nèi)容包含生活,社會,經(jīng)濟,政治,人生,母親與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現(xiàn)在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說《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孩子諄諄的教誨,那《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母親與孩子深刻的交流。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雖是以母子交流為主,但大多通過對時事,對人生,對事情的交流來體現(xiàn)。文中涉及了許多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兩個我很有感觸的說一說。第8封,第9封信中,兩人討論了“兩種道德”的問題。主要針對日益明顯的貧富差距問題,不僅在臺灣在德國,在大陸也是,整個世界也是。我們在吃著好幾百塊的大餐時,是否可以想到還有孩子在山區(qū)里不知道什么叫披薩不知道什么叫漢堡。在我們倒掉殘?zhí)凼o埖臅r候,是否可以想到非洲那些因饑餓導(dǎo)致水腫肚皮滾圓最終死掉的孩子。這是個非常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個非常嚴峻的道德問題。于是龍先生就提到了兩種道德,消極的和積極的。我們可以節(jié)約,可以不浪費,可以隨手關(guān)掉無人房間的燈,在并非很熱的時候不開空調(diào),但是這個只是消極的道德。積極的道德是主動的抵制,主動的做一些事。而我覺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話是“菲利普(龍應(yīng)臺二子)說,誒呀媽媽,那你雞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大量養(yǎng)雞的嗎?他們讓雞在籠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爛肉,你說人道嗎?我說,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記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個人的事,不一定又邏輯來管轄!彪m然這話聽起來自私,卻確實解決的我的問題,許多次我徘徊于消極和積極的道德之間不知如何取舍——那只是個人的事。
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更是使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文中龍先生主要寫到他的兒子覺得自己會一直平庸下去,而問龍先生是否會失望,龍先生的回答是只要覺得有意義,可以帶來快樂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別的比的,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何來平庸?“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也讓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們要求我們好好學(xué)習(xí)的目的并不是要讓我們成為什么人,而是讓我們有選擇成為什么人的權(quán)利。
“龍應(yīng)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zhuǎn),仿佛微風(fēng)吹過麥田。從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yīng)臺的寫作境界逐漸轉(zhuǎn)往人生的深沉。”這樣的文品、人品,值得我們?nèi)テ纷x。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1)相差三十歲的兩代人,不同東西文化差異,母親與兒子共同的36封家書。
2)一本歷時三年母與子之間的溝通認識的家書。
3)適合年輕人和父母一起閱讀的書,類似的家書文章還有《傅雷家書》。
龍應(yīng)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母與子之間共同努力,三年時間重新認識對方。
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兩代人三十歲的相差,兩種中西文化的差異,他們卻又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簡單的關(guān)系。36封家書,母子兩代人的心靈碰撞,中西不同文化對他們個人思想意識的影響。
因龍應(yīng)臺是作家,她筆下的思考和想法在與普通父母相似對孩子關(guān)愛之外,更多的是個體獨立的思考與認識,與安德烈長達三年時間通過36封家書,建立起彼此親密的關(guān)系,兩者都隨著時間推移重新認識并理解彼此。
安德烈是85年出生,年齡上比我這樣的九零后大出幾歲,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的重逢是在分開四年之后,安德烈早已是18歲的少年。而對于我們18歲同樣是新的開始,想著總算可以脫離父母去遠方求學(xué),或是隨心做自己喜歡的事。18歲的我們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有新的想法和認識,某一方面有會挑戰(zhàn)父母的管教。安德烈家書中提到的他的觀點和看法,有很多的確與年輕的我們相似,而他媽媽龍應(yīng)臺給出的答案和建議,對我們自身也是有益的。
其實,很羨慕安德烈有這樣一位好的媽媽,用母愛的方式去“套”住孩子,愿意在青春期的時候再次放低自己,重新認識長大的孩子。她是一位可愛的媽媽,也很偉大。同時覺得這無疑是一本好的教育書,喜歡一個媽媽可以與成年的孩子如此溝通討論。
比我小三歲的弟弟在青春期的時候同樣叛逆,以前一個聽話懂事,會時常與我和家人說說笑笑的弟弟,最終變得沉默不語,獨來獨往,而熱衷他覺得對的事兒,卻和他的朋友們侃侃而談。真希望我老弟也看看這本書,可他總是“嫌棄”我沒事寫寫畫畫。
我想,每個人都會孤獨,有時常常在想弟弟怎么如此喜歡張國榮,或許也是因為一份孤獨,別人無法走近,無法理解,當(dāng)他在下一個路口轉(zhuǎn)彎,清秀輪廓淡淡,你看著他的瘦瘦高高的背影,只是感嘆——長大了!不必再追上了,他的孤傲是青春的憂傷,憂傷的氣息,漸行漸遠的是回不去的童年,而讓我如此懷念的卻是手拉手的親密,我親愛的弟弟,到底還是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脑诤酢?/p>
青春期的大男孩,19歲高高瘦瘦的.個頭兒,清秀輪廓分明,可,我怎么也讀不懂你的心,我抓不住過去的時光;19歲的你一路向前,跳躍著自己青春步伐,我在你身后眺望著你前進,高高低低的背影,我既然覺得有一絲漠然,冷冷的表情,輕盈地轉(zhuǎn)身,下一個路口我再尋不到你的背影,最后的視線消失了,仿佛在告訴我——“這段路我自己走,你不必再追了”。親愛的弟弟,我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回到小時候手拉手的模樣,我還要守望多久,才能看到你陽光般的微笑。你,離我們遠了。
同樣對于比我小好幾歲的九零后弟弟來講,我是不好評價他們這些小年輕,亦或者是父母也不好評價,每個時代不同,生活的態(tài)度與方式也不同,各有各的所愛,各有各的自信,對于這些小的90后,我想只能站在他們的角度,用“愛”去關(guān)心他們。希望他是優(yōu)秀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有辦法明白:你的兒子已經(jīng)不是你的兒子了,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跨越兩代人的三十六封家書,跨越兩代人中間隔的三十年,跨越著兩國人不同的東西文化差異,跨越著他們不一樣的十八歲!罢J識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xué)起,你得放空自己!,我想這是龍應(yīng)臺對于三年專欄的有始有終。
從第一封信讀起,我們不難感受到龍應(yīng)臺對自己兒子許久未見得陌生,品嘗到彌漫在書信里安德烈的天真與青春的自由。從前可愛的安安、躺在她懷里依偎的安安、金燦燦毛茸茸的安安如今也要展開翅膀單飛去了;從前而二十歲的煥發(fā)容顏,如今的鬢發(fā)蒼蒼,蹣跚而來又揚長而去。那些站在遠處的曾經(jīng),都隨時間而去了。
父母終究是父母,會時時刻刻牽掛,會噓寒問暖慰問,會和聲細語教育,會把孩子的快樂當(dāng)作自己的快樂,會傾盡自己所有,只為成全更好的他;孩子也終究是孩子,會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會鞭策自己努力奮斗,會愿意用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
父母沒法強求成為我們的知己,就像我們沒辦法強求任何一個人成為我們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我們熱衷于不同的事情;因為經(jīng)歷,他們所走過的路我們還沒有起步;因為時代,我們選擇表達愛的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我們會選擇越來越靠近志同道合的伙伴,漸漸脫離了全心依賴的父母;我們會學(xué)著自己獨立的去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事務(wù),不再讓父母手把手教我們完成我們生命里的每一件事;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喜歡的事情中,不花一點點的時間敷衍任何人。我們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愛的港灣,一個人在海上獨立的航行,盡管我們會經(jīng)歷一波又一波的困難,我們也愿意用自己力量乘風(fēng)破浪。
走過崎嶇坎坷的路,嘗過辛勤勞碌的汗水,聽過肆意而起的流言,呵護我們成長的父母更愿意用他們鳳凰涅盤般的'寶貴經(jīng)歷告訴我們,指導(dǎo)我們在人生路上走的一帆風(fēng)順。生怕我們沒有在他們給我們鋪好的路上走,否則我們就會遭受挫折,甚至是致命的打擊。這樣哪能讓他們不擔(dān)心?
但是已經(jīng)有了獨立思想的我們,卻是渴望一種可以自憑做主的愉悅。自由分很多種,而父母所給我們的自由卻是最復(fù)雜的。這樣的自由是父母想給又不想給的,而我們卻又十分的渴想與期待。在這給予與企望的來回道路上,夾雜著來自不同方向、不計其數(shù)的情愫。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也許會輾轉(zhuǎn)反復(fù),也許會一波三折,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來自生活的樂趣,體會它帶給我們最獨特的感受,才能經(jīng)歷到只屬于我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財富。
父母給我們的愛,不計代價的付出,他們愿意用最無私的方式來鑄就更好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心里,父母的位置永遠獨一無二、無可替代,他們對我們的付出,我們終會回報,盡我們最大的愛與孝順。我們是時代應(yīng)運而生的產(chǎn)兒,請允許我們用自己的方式,來盡我們?yōu)樽优畲蟮男⑿摹N以敢鈱戆盐业牡谝环莨べY交到他們的手上,愿意用自己掙的錢讓他們過上寬裕、美好的生活,讓他們盡可能的享受精神與物質(zhì)歡愉。也許,這是我讀完他們的信最大的收獲。
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原來也可以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了不同的嘗試——她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她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后的人生旅程,淡然還是要浮萍離散——人生哪有恒長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記刻下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親愛的安德烈》,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是在學(xué)校舉辦的青年教師讀書沙龍活動中,有那么一位教師介紹了這么一本書。此書是知名作家龍應(yīng)臺和18歲兒子安德烈合著的,書中收錄了母子之間三十多封書信。通過閱讀我知道這書里不是母子之間互道思念、感恩之情,而是母子兩人對價值觀、社會觀等問題的討論,向我們真實地展現(xiàn)了兩代人不同的思想觀念。在信中,可以這樣說兒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母親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對母親嘲笑有加,母親對兒子認真研究。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等她御任回來,已是十八歲的兒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點“冷”地看著她。他們之間似乎有了一座無形的墻,她知道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媽媽不能理解兒子,兒子也不能理解媽媽,于是,他們用三年的時間互相通信,以書信的方式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用安德烈的話說,剛開始時,母子之間的異議和情緒就像“猛獸出閘”樣被釋放出來,浮上了表面。隨著時間流逝,三年后,他才突然察覺到,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他和母親有了連結(jié),而這又是絕大部分人一生中不會有的東西。他和母親不會每天重復(fù)不痛不癢的問候,不會頂著“愛”的名義去做一些違背內(nèi)心的事。
也許是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中國文化的影響,龍應(yīng)臺雖旅居海外多年,但還是一位不免帶有些許“中國特色”的母親,她羨慕人家二十一歲的`女兒和母親手挽著手親密地逛街,十八歲的兒子很乖地坐在母親身邊陪著母親訪友,跟母親有說有笑,因而當(dāng)知道兒子到上海去做暑期實習(xí),她也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并快樂地想象著母子三人共處一室,是多么幸福。然而兒子卻說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獨立的空間,為什么又要和媽住在一起。雖失望,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和兒子共處一室的初衷,并且看到兒子凌亂的臥室時,也絕不整理。無疑,龍應(yīng)臺已不是一個典型的亞洲母親,或是說中國母親;蛟S正是因為不典型,龍應(yīng)臺才能和兒子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溝通,并試著彼此理解對方。
安德烈,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男孩,每一封信表達的是自己對生活的見解,對人生的感慨,充滿著智慧與幽默,以一種看似玩世不恭的心態(tài)獨白了自己的內(nèi)心,真誠、純正。
這樣的孩子,當(dāng)然不能簡單地用擁抱,或是三言兩語就能輕松感化的。平等的交流或許是最好的方式,而幸運的是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用三年的時間彼此平等對話。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之間如此坦誠的交流。他們母子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心靈和世界。這是一種很好的尋求母子溝通的方式,同時反映了當(dāng)代青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jīng)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讀后不由我想起來我與學(xué)生的溝通,在學(xué)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溝通的關(guān)鍵,一味強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敗,對于成長中特別是逆反期的學(xué)生如何因循誘導(dǎo)是一門很深的學(xué)問。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只有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化孩子,沒有特權(quán)讓學(xué)生聽自己的,讓學(xué)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不在于老師對學(xué)生講了多少,而在于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體驗多少,對多少有所感,并且吸納為自己的東西。就像龍應(yīng)臺和兒子安德烈的書信一樣,對于各種問題,從彼此對的生活出發(fā)一問一答,互相啟發(fā),才能真正的有所收獲和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yīng)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述,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yīng)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僅動人,并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明白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十分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教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墒牵袊募议L和教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教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資料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必須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yīng)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歡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quán)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我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zé)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終,還是“自我”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yīng)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我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quán)。從事自我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歡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異常是對于龍應(yīng)臺關(guān)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我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必須的競爭本事,就必須努力學(xué)好本領(lǐng)。為了將來的歡樂,今日必須用功讀書?磥怼坝霉ψx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安德烈與母親的思想交鋒,一個德國青年與中國母親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在爭辯中陷入深思,在人世的比照中達到和解。
很多人羨慕這對母子,認為他們可以無話不談,而自己與孩子從來沒有交過心,往往只言片語結(jié)束對話。
那么,安德烈與母親究竟聊了什么?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沒有不可以交流的,愛情、友情、親情、性與惡俗、政治、音樂、興趣、理想、大學(xué)生活、東西方對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龍應(yīng)臺把自己的十八歲告訴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歲的想法向母親傾訴,龍應(yīng)臺不贊同兒子吸煙,卻也尊重他作為一個成人的選擇。龍應(yīng)臺希望兒子陪在自己身邊,卻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獨立宣言。
正如龍應(yīng)臺所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彪m然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兒子,但是文化的差異讓彼此還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我很喜歡這種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思想碰撞。
安德烈寫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鎮(zhèn)》,他說在德國小鎮(zhèn)克倫堡,他有一種眷戀的感覺,因為這是一個很國際的小鎮(zhèn),身為混血兒的他一點也不突出。朋友穆尼爾是德國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突尼斯長大。弗瑞第是德國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語之外還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英語,像這樣的混血兒太多了。
對于我來說,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血緣沒有那么復(fù)雜,很純粹,面對安德烈筆下這么多的混血兒,我還是覺得心靈受到一點觸動,原來世界的流動性竟是如此之大,人與人之間還可以大跨度地結(jié)合,原來人生還可以有這樣美麗的奇跡。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可以說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單一的,“每一個人一定屬于一個國家”的觀念早已過時,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樣性,遠超過國家與時代的界限。
安德烈就香港與德國進行了深入比較,安德烈認為香港缺少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香港人似乎永遠在趕時間。而在德國,或者說整個歐洲,人與人之間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歐洲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shù)。作為中國大陸的一員,我深知香港人壓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滾打一輩子可能還只是一個“棺材房”,可是一切還是無限忙碌著。他們何嘗不想找一個咖啡館悠閑地喝咖啡,何嘗不想找個假期去旅行,可是他們沒法從競爭激烈的生活中抽出身子,這真的很難。
就像大陸很多的年輕人,身上背著房貸和車貸,生了孩子更是沒有一刻喘息的機會,你說他還哪有時間和精力去悠閑?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但這也正是中國人努力的方向。
龍應(yīng)臺面對兒子這樣的困惑,她說不能說香港沒有文化,如果從廣義文化來說,香港有通俗文化、商業(yè)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從狹義文化來說,一切與人文思想有關(guān)的深層活動,香港的確是匱乏的。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看出母親的見識和閱歷,針對兒子的困惑總是有足夠的寬度與深度進行解讀,所以他們母子也成為讀者心中的模范母子。
其實,安德烈并不是純粹的“西化”,難能可貴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與無奈,從來沒有擺出一副高姿態(tài),隨時表達真正的自己,抒發(fā)真正的感情,讓人家不覺得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經(jīng)典段落10-19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_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09
親愛的安德烈經(jīng)典語句摘抄06-12
《親愛的安德烈》的經(jīng)典語錄06-12
《親愛的安德烈》經(jīng)典語錄06-12
親愛的安德烈好詞好句02-03
親愛的安德烈的好詞好句05-23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00字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6-29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