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1
《課程與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提要:老師發(fā)給每位學生一張學習資料,是關于印度尼西亞稻米生長過程的描述,要學生把這些標題按一定的順序排列,有些學生還用彩筆畫出了生動的稻米生長的圖畫。
礎教育更無力,這些矛盾處理不好,我們國家素質教育收效就會甚微。
第二個例子:劉老師是一位從教不滿五年年輕的教師,孫老師是一位從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師,兩人同上《貨幣的職能》,老師采用事先與學生一起走訪了鎮(zhèn)上的幾家銀行的'儲蓄所,并認真制作了有關的教學課件。上課他在銀幕上出示小題做鋪墊,讓學生通過閱讀后自己解答,主要是讓學生在老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中去閱讀、思考、爭辯、訓練、評判、歸納。
孫老師主要以講解為主,介紹貨幣、貨幣的含義、人民幣的主幣和輔幣、當今世界主要國家隊貨幣……思路清晰,表達生動,學生回答的好,課堂氣氛烘托的愉快而熱烈。評課中,大家意見不統(tǒng)一,認為孫老師知識淵博,思路開闊。不贊同劉老師的課。但抽測學生則表明,劉老師所教班級學生成績超過了孫老師的學生。
這個故事表明,自主學習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理,自己分析,自己掌握知識。新的教學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具有自身的規(guī)律性、原則性和藝術性。因此,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認識美的水平,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體現教師職業(yè)美和自身價值。
通過讀《課程與教學論》我明白了,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知識,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在整合教學模式中創(chuàng)造一塊屬于自己的天地。
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2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會后,我們課題組又開展了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認真學習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又升華了許多,體會也頗為深刻。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中,關于教學方法的闡述非常精辟,可謂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一座燈塔。
教學方法,重在激發(fā)興趣,積極引導。學習興趣是人們力求認知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是推動學習的強化因素。事實證明,有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比如,對于小學生來說,計算機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樣引導他們打開計算機的大門呢?那就要靠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兒童的特點之一是喜歡自己動手,小學生剛上信息技術課的時候,總是表現出十分興奮和好奇,加上老師對計算機神奇功能的介紹,更加深了一種神秘感,這樣使學生對計算機又多了一份興趣,促使學生奮發(fā)向上,勤奮好學,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情緒,并且從中享受到學習的'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對于三至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果處理不好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也會產生厭煩的心理,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師當前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著力探索的課題。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指導性強,特別強調把握學生認知特點,實施“形象化”信息技術教學。小學階段智力開發(fā)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在小學生教育方面,計算機有其特殊優(yōu)勢,用計算機在玩中游戲、娛樂、學習等,既可以滿足學生對計算機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形象化、游戲化等少年兒童易于接受的教學手段,實施“形象化”信息技術教學。
“形象化”信息技術教學形象比喻,能幫助學生建立直觀想象。學生從小接觸計算機,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讓他們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礎理論知識?這就需要把計算機難懂的理論與現實中易理解的事物聯系起來,使之變得形象化,如教學“存儲器”時,把“硬盤”比作一個“大倉庫”,里面裝有很多很多的軟件。對于小學生的計算機教學。找一些較貼切且又能讓他們感興趣、能輕而易舉的事物來做比喻,實踐證明效果是很好的。當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確切,但重要的是讓小學生有了一個直觀的想象,讓學生在一種通俗易懂的氛圍中接受信息技術知識。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多次提到寓教于樂。寓教于樂,是一種引導學生愉快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及操作技能的適用于小學生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思維活躍,愛玩好動,學習容易從個人興趣出發(fā),興趣難以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長時間的說教方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而要采取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接受新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正確地引導他們,在玩中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不但使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內容走進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并且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集知識性、應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信息技術教學也要充分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實際利用價值。將信息技術融入生活實踐中,是信息技術教學的另一特色,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學生在現代和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總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是一本指導性很強的信息技術教師研修書籍,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研修,我感覺我對信息技術課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然還當努力學習,爭取在信息技術教學領域再上一層樓。
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3
《大教學論》是17世紀20xx年代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創(chuàng)作完成的一部影響深遠的教育名著。這部著作被認為是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之作,它構建了教育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同時提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先進教育思想,對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方法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從而使教學變得更容易、徹底和迅速。夸美紐斯的教育主張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紐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謂實至名歸!洞蠼虒W論》的全名是"《大教學論》——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藝術"?涿兰~斯給《大教學論》加注這個副標題并不是毫無道理的。副標題突出了兩個方面,一個是"一切事物",它體現了夸美紐斯的泛智主義教育主張,另一個便是"一切人",夸美紐斯把"一切人"作為教育對象的思想,體現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盡管原著沒有明確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們從原著的章章節(jié)節(jié)、字里行間都可以體會到夸美紐斯對于教育必須實現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張。
1、夸美紐斯把"一切人"作為教育對象的理論基礎
夸美紐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為教育的對象,是基于他對人性的假設和認識?涿兰~斯認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學論》第一章中詳細地闡明了并多處強調了自己對人的認識,人是"理性的動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愛物",人與生俱來三種品質"博學、德行和虔誠"的"種子",人有著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賦和認識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著天然的德行和虔誠的種子,人們生而平等","凡是生而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紐斯認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賦的求知欲及能力是進行教育平等的基礎和條件。
夸美紐斯關于"一切人"的教育對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它是建立在當時基督教的發(fā)展和資產階級文藝復興的情況之下的。在這個時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對于"誰應該接受教育"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們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來論述教育也應該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國》認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銀、銅和鐵。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為"哲學王"。而其他的人就應該接受命運的不同安排,他們不能接受教育,這是命運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這種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觀點來論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無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國外的著作中都是為數不少的。這是因為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帶有明顯的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主張,教育為政治而服務的目的非常明顯。
2、夸美紐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內容及評價
夸美紐斯主張"人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進學校的人應不限于有錢有勢的少數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論貧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鄉(xiāng)村,都應該送入學校。"通過這段話,夸美紐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對象不因性別、貧富、城鄉(xiāng)的差異都應該接受教育。雖然夸美紐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樸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機會的平等。
3、對當前教育公平問題的一些啟發(fā)
教育公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教育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國家。國家有義務讓每個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實現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實現教育機會的平等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負擔巨大的教育成本。這對經任何國家和社會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眾觀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它仍然呈現一種復雜化的趨勢。特別是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其表現更為突出:一是地緣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戶籍作限制,外地學生入學必須交納贊助費(實為擇校費),外地學生與本地學生在錄取分數上不平等,外地學生必須取得較本地學生高出許多的分數才能被學校錄。欢切詣e歧視,這主要是指男女學生的入學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學率明顯得高于女童,這主要是由人們的舊觀念造成的;三是城鄉(xiāng)歧視,城市的教育物質資源配置比鄉(xiāng)村好,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比鄉(xiāng)村的要強,城市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比鄉(xiāng)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種現象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復雜化的問題。由此可見,教育要實現公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4
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理念,這個理念當今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因為,對話“對參與者來說,它涉及到一個單一的視覺與認知注意的焦點;一種相互間愿意進行語言交流的明朗態(tài)度;一種強化了的相互行動的關聯性;一種眼對眼的生態(tài)學意義上的意見交換”一種又一種新的見解在互動互啟中的不斷生成,所以教學對話已成了我國語文教育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和普遍現象。
語文教學對話的起點,有人認為是“問題”,筆者則認為是“差異”。因為“問題”只是文章寫作的起點,比如“春天的腳步近了”,這既是文章寫作的起點,又是作者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春天的腳步近了?”既然文章有這個開頭就必然寓含這個問題,并且還要作出自己的解答:因為“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假如沒有讀者閱讀,這個問題及解答只能是文本的一種客觀存在,表明作者的一種感悟和思考,根本無“對話”可言;如果讀者讀了并作出了自己的解答:“文章說‘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說明春姑娘的腳步已經跨進了春天的門檻,正在熱熱鬧鬧地裝扮著春天的美麗,怎么說只是‘春天的腳步近了’呢?”這時,讀者和作者才開始了對話?梢,差異才是對話的起點肯定了差異是語文教學對話的起點,融合自然就成了語文教學對話的過程。因為這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視域差異的問題。人們帶著不同的視域和理解進入對話,在伽達默爾看來,“是使自己的視域與其他的視域相接觸和交流,從而實現視域的`融合。在視域融合的條件下,理解者和理解對象都會超越原先的視域,到達新的更高更豐富的新視域。從而為進一步的理解提供基礎!笨梢,一個對話過程,實際就是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多重視域會表現出多種差異,視域融合不是消除這些差異,更不是疊加與重合,而是通過對話,各自敞開自己的視域,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對方的視域,從對方的傾聽與應對里反觀自己的視域,并修正與擴充自己的視域。這樣,對話就成了各方視域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彼此揚棄、取長補短、成果共享,“你”、“我”的視域不再是原來的視域,而是在多種理解中融合而成的一種新視域。
語文教學對話是為了獲取意義,但意義并不是文本固有而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對話中動態(tài)生成的;既然意義是動態(tài)生成的,說明有生成讀者才有可能獲取意義,無生成讀者就無從獲取意義,存在的只有文本與文本作者的原意;而作者的原意與生成意義是不等同的,它是作者的,只有讀者親自參與對話而生成的意義,才可能成為讀者獲取的意義;我們有些讀者平時的確也讀了不少書,但讀過了就過了,沒有和作者、文本對話,更沒有生成任何意義,讀過了自然就沒有任何印象與收獲。說明閱讀必須對話,對話才有生成,生成意義才可能獲取意義;可見,“生成”是語文教學對話的目標。
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5
曾經聽一位同行說過:《小學數學教學論》一書,是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必讀的書,讀完之后直后悔為什么沒早一點讀到這本書。書中論述了小學數學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小學數學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它有一個特點,就是本書的作者結合了現在的新課程標準以及新教材進行分析,做到理論與當今教材相結合,讀后獲益匪淺。
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紹了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計算教學、數學問題及其教學,尤其是其中關于計算教學的論述使我對小學數學中計算教學的理解提高了一個層次,書中談到“計算更多的是一種內隱的心智活動”。下面我就結合書中的一些的觀點并結合我在計算教學中的一些體驗,談談我對計算教學的一個新的認識,即:應關注計算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很多教師在計算教學中都喜歡采用操作的方法,本來結合操作讓學生理解算理無可厚非。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算法的建構離不開操作的直觀感知來獲取算理,但并不意味著有了操作就可以理解算理、建構算法。
事實上動手操作所獲取的只是對算理的直觀感知,迫切需要教師通過有效引導來搭建平臺,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整理,以便溝通算理與算法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就是說:操作不能停留在對結果的追求和對算理的理解上,還應及時概括和提煉出算法。教師在學生操作之后引導學生用語言表述出操作過程,幫助學生實現“實物操作”向“算法操作”過度,讓學生體驗從直觀到抽象的逐漸演變過程,逐步擺脫對操作的依賴,從而促使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把操作活動與知識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思維外顯為直觀的操作活動,學生的思維由動作到半動作半表象,再到表象思維,最后到抽象思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拾階而上不斷深入。
另外,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操作,在操作中充分理解算理,這就為抽象出算法儲備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感性經驗,為算法建構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此基礎上,再展開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將學生零散的經驗和認識進行整理、匯聚,幫助學生將認識進一步明晰化、系統(tǒng)化,從而自然地促進算法的建構。
如果僅停留在操作層面,不能讓學生在頭腦中對獲得的感性經驗進行必要的重構,而讓仍沉浸在直觀形象算理中的學生運用抽象的算法進行計算,則欲速而不達,不利于算法建構。
在這本書中,作者指出了現實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第一,不注意教學的連續(xù)性,一個單元的幾節(jié)課都采用類似的生活情境。第二,不注意問題設計的真實性,有的問題是虛構的,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第三,不注意溝通的實質性,教師只是從表面上呈現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沒有注意從本質上揭示數學問題的現實意義。對此,聯系實際,不難發(fā)現:好多教師用“數學問題”+“生活情境”的思維方式來體現數學與現實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教師對數學與現實溝通問題的認識膚淺,這種簡單化和表面化的認識,成為影響教師實現數學與現實生活深層次溝通的直接障礙。
書中提到:要用綜合的.思維方式對數的運算結構教學進行整體改革,即融口算、筆算、估算和簡算為一體。我想,在教學此類知識時,在思維方法上,應該突破原有的單一凝固的某種算法前提下的教學格局,不是用簡單的“加法”,而要用綜合的方法來關注和處理單一打破后出現的復雜的多維變化的信息,通過價值判斷和結構化的處理,形成有核心的豐富的統(tǒng)一。這才是融合以后形成的“多”與“一”的統(tǒng)一。新形成是的“一”不是“單一”,而是有“主”有“從”、有“層次”、是多方面的和諧統(tǒng)一。這種融合可以喚醒學生靈活判斷與主動選擇的自覺意識,意味著學生的思維有了更大的空間,是一個更深層次的靈活主動。這才是計算教學深層次的教育價值。
【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02-15
大教學論的讀書筆記02-17
大教學論的讀書筆記08-08
關于教學論的讀書筆記02-03
《有效教學論》讀書筆記09-22
大教學論讀書筆記04-23
論讀書02-01
地理教學論心得體會09-21
課程與教學論心得體會03-08
數學教學論的心得體會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