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湘月·天風(fēng)吹我》譯文注釋及鑒賞
《湘月·天風(fēng)吹我》
清代:龔自珍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懷有賦,時予別杭州蓋十年矣
天風(fēng)吹我,墮湖山一角,果然清麗。曾是東華生小客,回首蒼茫無際。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鄉(xiāng)親蘇小,定應(yīng)笑我非計。
才見一抹斜陽,半堤香草,頓惹清愁起。羅襪音塵何處覓,渺渺予懷孤寄。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兩般春夢,櫓聲蕩入云水。
《湘月·天風(fēng)吹我》譯文
天風(fēng)浩蕩,將我吹落到這湖山之間,西湖的風(fēng)景果然秀麗無匹。曾在北京渡過少年時代,此時回憶起在京華的生活,只覺得茫茫無際,感慨萬端。那點微末的功名職位,豈是我平生志向所在?要是我的老鄉(xiāng)蘇小小知道了,一定會笑話我生計安排失當(dāng)。
在西湖游賞,只見斜陽半墜,湖堤上春草如茵,這般景色頓時惹起了我的愁思。我的理想何處可以覓得呢?徒然對著渺茫湖水寄托我的幽思。心中涌起愁思時以簫聲寄托愁怨,心中涌起狂俠之氣時則以談淪兵法來寄托豪情,這兩種情感都令人消魂。這兩種思緒都如春天的幻夢,隨著咿呀的搖櫓聲,在云水之間消散。
《湘月·天風(fēng)吹我》注釋
湘月:詞牌名,即“念奴嬌”。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雙調(diào)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韻,一韻到底,不甚拘平仄。
壬申:指嘉慶十七年(1812年)。
天風(fēng):即風(fēng),風(fēng)行天空,故稱。
果然清麗:真的是美麗極了。
東華:京中有東華門。這里代指京城。生。簭男,自幼。
屠狗功名:卑賤的人取得了極大的功名富貴。指漢初的樊噲。功名:指這一年年初,作者由副榜貢生考充武英殿校錄。
雕龍文卷:比喻善于修飾文辭,或刻意雕琢文字。
鄉(xiāng)親蘇小:用韓翃《送王少府歸杭州》“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句。蘇。杭刺K小小,南齊時錢塘名妓,才貌絕世,傾動一時。錢塘即杭州,作者稱其為鄉(xiāng)親。
堤:指西湖白堤
頓惹: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清愁。
羅襪音塵:美人的音容、腳步。指美人步履輕逸。
渺渺:極目遠(yuǎn)視。
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吹簫可解怨憤,說劍可寄托狂氣,兩種做法都可以使人神思飛揚。
兩般春夢:功名與文名都如春夢。
櫓(lǔ):撥水使船前進(jìn)之具。
《湘月·天風(fēng)吹我》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年),當(dāng)時作者年僅二十歲。這一四月,龔自珍陪同母親到蘇州看望外祖父段玉裁,并在舅家與表妹段美貞結(jié)為伉儷。這一年夏天,龔自珍攜新婚夫人回到闊別十年的故鄉(xiāng)杭州,泛舟西湖時,作《湘月》一詞抒懷。
《湘月·天風(fēng)吹我》賞析
常人寫這類題材,大致是先敘湖上景致,然后因景抒情。而作者卻不循常套,起筆不談游湖,而先從身世感慨人手。首三句“天風(fēng)吹我,墮湖山一角,果然清麗”,氣勢宏大,姿態(tài)超邁。作者不說自己出生杭州,卻說自己是被天風(fēng)吹落于此的。他是天上的謫仙,身在人間,神在天表,只不過西湖風(fēng)光的清麗令他滿意,他才不想返回天界。這三句,才寫到作者的誕生,但卻已將他的自命不凡、高視闊步、超凡絕俗之態(tài)寫出,一種豪邁飛揚的氣概,躍然紙上。有這三句定下基調(diào),下面幾句就看似驚人而實無足驚奇了!霸菛|華生小客,回首蒼茫天際”,之所以說他只是北京城中一個客居的弱冠少年,卻不說仕途不得志之苦、不抒少年意氣,而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在回首往事時有無限蒼涼迷茫,就是因為他是謫仙,胸襟廣、目光遠(yuǎn),所思者大。“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像樊噲那樣建功立業(yè)、像騶奭那樣立言傳世,乃是無數(shù)古人畢生追求的目標(biāo),而他卻說那些都不是他的平生之志,也因為他是謫仙,來到人間乃是為了大濟蒼生、重振乾坤。戰(zhàn)場上的一刀一槍,書堆中的尋章摘句,他當(dāng)然是夷然不屑的。不過,他這番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負(fù),常人是不會懂得!班l(xiāng)親蘇小,定應(yīng)笑我非計”,就連墳地在西湖邊的蘇小小地下有知,也肯定會笑作者全然打錯了算盤。閱盡人世的小小尚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論了。
詞至上片末尾,豪情已轉(zhuǎn)為孤獨之感。過片才寫到游湖!安乓娨荒ㄐ标,半堤香草,頓惹清愁起”,但他筆下的西湖,乃是與他心境相合拍的西湖,他滿懷清愁,所以剛剛看到“一抹”斜陽、“半堤”春草,這愁懷就頓時被惹逗起來了。斜陽芳草,自古都是傷心物,作者在此并未超越前人,但連用了“一抹”、“半堤”、“才見”、“頓惹”,詞情便有無限含蓄,可謂化腐朽為神奇。接下“羅襪音塵何處覓,渺渺予懷孤寄”,前者用曹植《洛神賦》“羅襪生塵”之典,后者語本蘇軾《前赤壁賦》“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之歌。既是泛舟湖上,自不免極目遠(yuǎn)望,但作者所望也不同凡俗,他望的是“美人”——理想的化身。然而,“何處覓”、“予懷孤寄”,他未能望到理想的歸宿所在,滿腔情懷亦不知何處吐泄。
詞至此,已由豪邁而入孤獨,由孤獨而入憂愁,由憂愁而入悵惘。經(jīng)此幾番情感轉(zhuǎn)折,終于喚出了全篇的名句:“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薄霸埂保侵杆貞汛笾緟s無人領(lǐng)會、無處施展的怨憤;“狂”,是指他心中洶涌澎湃的狂潮,這狂潮中有高超的見識、有宏大的構(gòu)想、有急切的愿望,包含之多,實難盡言。欲怨之去,就吹上一曲纏綿悠遠(yuǎn)的簫樂,讓那怨憤隨風(fēng)飄逝;狂來奈何,就舞出一派熠熠生輝的劍光,讓心潮在浩蕩劍氣中暫趨平伏。這一簫一劍,其中包蘊了作者多少失望和希望、痛苦和興奮;撫起簫、揮起劍,這中間的滋味,令作者魂為之銷。相形之下,功名、文名的“兩般春夢”算不得什么,就讓它們隨著櫓聲飄蕩進(jìn)云水之間。
這首詞全盤托出了少年龔自珍的雄心、抱負(fù)和自信、自負(fù),是龔詞的代表之作。其中核心的簫、劍二句,尤為后人所稱道。有人說,這兩者分別代表優(yōu)美和壯美,而作者一身兼有之,實乃不世出之奇才。有人說,這兩者代表了作者個性的兩個方面,一深遠(yuǎn),一宕落。龔自珍一生的行事,亦可以“吹簫”、“說劍”括之。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他雖然自稱“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似乎劍已澀、簫已折;其實,這仍然只是在“吹簫”而已。上引二句出自《己亥雜詩》,而他在同一組詩中大聲疾呼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依然是“說劍”的雄姿。
《湘月·天風(fēng)吹我》作者介紹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xué)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qū)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jìn)士。曾任內(nèi)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tǒng)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湘月·天風(fēng)吹我》譯文注釋及鑒賞】相關(guān)文章:
《佳人》譯文及注釋鑒賞08-03
《訪落》注釋譯文鑒賞09-24
留別妻注釋鑒賞及譯文10-19
《月賦》譯文及注釋09-24
王建《賞牡丹》鑒賞及譯文注釋08-25
溫庭筠《望江南》注釋、譯文、鑒賞07-29
《歲晏行》杜甫譯文注釋及鑒賞08-27
李商隱《霜月》譯文及注釋07-27
李商隱《霜月》譯文及鑒賞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