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7-12 23:45:20 曉鳳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對其進行閱讀賞析,領略古詩詞的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翻譯及賞析,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朝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任由這突如其來的一陣雨吹打吧,不怕!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仡^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已而:過了一會兒。

          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吟嘯:吟詠長嘯。

          芒鞋:草鞋。

          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樣子。

          斜照:偏西的陽光。

          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xiàn)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昂畏烈鲊[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zhàn)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fā)。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tài),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里當然不是寫實,而是繼續(xù)寫自己當時的心態(tài)。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閑的心態(tài)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這里還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jīng)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后,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爸裾取、“芒鞋”是蘇軾用來表達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詩詞中經(jīng)常使用,如《初入廬山》:“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薄稏|坡》:“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薄对⒕佣ɑ菰骸罚骸安粏柸思遗c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盡管蘇軾是一位士人和官員,但卻是一個平民藝術家,常常深入民間,并過著平民般的生活!爸裾让⑿本褪翘K東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實寫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么瀟灑、悠閑。對于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tài)度。為什么要強調這種生活態(tài)度呢?因為對于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耙凰驘熡辍,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象征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zhèn)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當他被貶到海南島,仍能夠寫出“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心靈純凈的句子。對于“一蓑煙雨”這樣的意象,蘇軾是非常喜愛的。他對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漁父》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的句子極為贊賞,恨其曲調不傳,并將其改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輕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入歌。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到寫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边@里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冷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吧筋^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jīng)歷磨難和打擊之后,在靈魂上的升華。蘇軾在他的另兩句詩中,也表達這種思想:“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意謂凄風苦雨之后也終會放晴的。

          其實以上三句表達的還只是一種儒家的境界,這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蘇軾進一步徹悟人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睔w去之后,看剛才刮風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這里蘇軾進入到了佛教所說的“無差別境界”。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xiàn)”,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萬象。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么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zhí)”,一切都不要執(zhí)著,不要被外物所系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蘇軾在這里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后(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么區(qū)別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島后,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厥紫騺硎捝帲矡o風雨也無晴!笨梢姡K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評價

          讀罷全詞,令人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凈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讀者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從心理學“白日夢”的角度看,此詞實際是作者描繪的一個淡泊從容、曠達超脫的白日夢,在多個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夢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夢之條件——郁悶不爽。

          寫此詞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后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宦海沉浮,經(jīng)歷坎坷,理想不竟,抱負未果,使作者幾年來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煩悶。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夢之真諦——寧靜自由。

          作者對現(xiàn)實的官場險惡生活非常厭倦,渴望擺脫這種生活,退隱江湖,過一種淡泊寧靜、無憂無患、無欲無求、輕松自由的生活,也即“歸去”。

          第三,結構具備白日夢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夢的引子是“飲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讓作者暈暈乎乎,這是白日夢形成的主要基礎。煙雨的迷蒙讓天氣灰暗朦朧,創(chuàng)設了入夢的良好氛圍。

          入夢句是“莫聽穿林打葉聲”,夢境為“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煙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嘯”“徐行”等動作創(chuàng)設了一個極為美妙的白日夢夢境,活脫脫地勾勒出了一個隱居江湖過著從容淡泊生活的隱士形象,他雖無榮華富貴之享受,但亦無宦海浮沉之憂患,心情得以平靜,心境得以安寧。

          夢醒句為“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個激凌,頭腦清醒了,夢結束了,作者又回到現(xiàn)實之中。這“冷”既是實寫酒醒后身體感到冷,也是寫夢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產(chǎn)生的心冷。正在這時,遠處山頭溫暖的夕陽讓作者感到了些許暖意,也增添了他戰(zhàn)勝逆境的信心。

          過渡句為“回首向來蕭瑟處”。雖然“相迎”的斜陽給作者帶了一絲溫暖,但一想到自己飽含蕭瑟風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來蕭瑟處”,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滅了!

          夢破后尋夢句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仕途的風雨就如同這自然界的風雨一樣變幻無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陽光又會在多長的風雨之后?與其終日忍受這種提心吊膽之痛,還不如“歸去”,退隱江湖,一切平靜,無悲無喜,“無雨無晴”。

          第四,情節(jié)顯露白日夢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說“同行皆狼狽”,已證明雨之大,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卻又描寫詩人置身雨中,對雨聽而不聞,從容高歌,瀟灑徐行,全然沒感到淋漓之苦的狀態(tài),這怎么可能是實寫呢?接下來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濘之路,拖泥帶水,怎比得上騎著高頭大馬急行如飛來得輕快?因此這“輕”恐怕不是寫現(xiàn)實行路之輕,而應是無官一身輕!耙凰驘熡耆纹缴币沧屓松。序言中已說“雨具先去”,怎會又出現(xiàn)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來應是想象之景!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若按自然的邏輯也很難解釋得通。雨過天晴,應該是“已無風雨正是晴”,怎會是“也無晴”?所以,這里的“晴”不會單純指天晴。

          由此可見,這些都是寫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詞就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歸去”白日夢!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tài)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是一種回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心思想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xiàn)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風雨,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作者簡介

          詩人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傳誦甚廣。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宋詞注釋翻譯賞析12-01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譯文及注釋06-21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全文及譯文06-07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詩歌鑒賞12-05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帶拼音版的古詩07-19

        蘇軾定風波原文翻譯及賞析07-20

        《定風波·紅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9-12

        定風波·紅梅原文翻譯賞析05-12

        蘇軾《定風波》原文及翻譯賞析03-2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