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原文: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譯文: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今天郡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隱居的人。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你一定在澗底打柴,回來以后煮些清苦的飯菜。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想帶著一瓢酒去看你,讓你在風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可是秋葉落滿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跡?
注釋:
今朝郡(jùn)齋(zhāi)冷,忽念山中客。
郡齋:滁州刺史衙署的齋舍。山中客:指全椒縣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澗底束荊(jīng)薪(xīn),歸來煮白石。
澗:山間流水的溝。束:捆。荊薪:雜柴。白石:指山中道士艱苦的修煉生活。
欲持一瓢(piáo)酒,遠慰風雨夕。
瓢:將干的葫蘆挖空,分成兩瓣,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風雨夕:風雨之夜。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跡:來去的蹤跡。
賞析:
此詩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只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讀者細心領略。
詩的關(guān)鍵在于那個“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出詩人心頭的冷。然后,詩人由于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說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边有道家修煉,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詩人進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巖邊安頓,明天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么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走過的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因而也不知去何處找對方。
詩雖淡淡寫來,卻使讀者能感到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復。開頭,是由于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終于又覺得找不著他而無可奈何;而詩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于無從消解。
詩人在風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帶著酒去拜訪,可見兩人的深厚友情。而滿山落葉,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詩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悵。全詩淡淡寫來,卻于平淡中見深摯,流露出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復。開頭,是由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終于又覺得找不著他們而無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無從排解。
這首詩,看來像是一片蕭疏淡遠的景,啟人想象的卻是表面平淡而實則深摯的情。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這樣的用筆,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覺,也就是形象思維的巧妙運用。韋應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謂“化工筆”,也就是這個意思。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譯11-29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賞析11-17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詩譯文及賞析10-31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閱讀答案及賞析10-17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12-01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11-26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11-21
《寄全椒山中道士》韋應物11-20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11-16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