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學習內(nèi)容分析
本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落在山地形成原因以及與地形地貌的關系上,由于內(nèi)容較為抽象,因此主要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同時借助簡單的實驗加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基本的地質(zhì)地貌知識,對野外山體的形成有一定的認識。為此首先應用多媒體讓學生掌握褶皺、斷層的形成和類型判別,褶皺、斷層與地形地貌的關系。其次通過圖解讓學生明確為山體的組成。這三種山體涉及大量的地質(zhì)知識,山體特征與地質(zhì)構造緊密相連,只有弄清地質(zhì)構造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山體的形成。
二、學習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內(nèi)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憽?/p>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nèi)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二)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nèi)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tǒng)一。
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憽?/p>
(二)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jù)。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內(nèi)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nèi)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兩大力量,內(nèi)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nèi)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和影響。
(一) 展示學案:
第二節(jié)山地的形成
課標要求:
1、了解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其地表形態(tài)。
2、結合實例,說明地表形態(tài)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主要知識點:
1、山地的類型有:
2、褶皺是指在地殼運動的強大的 作用下,巖層發(fā)生 ,產(chǎn)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褶皺的基本單位是 ,其有兩種基本形態(tài), 和 。
3、比較背斜和向斜:
褶曲基本形態(tài)巖層形態(tài)巖層新老關系地貌背斜一般: ;
地形倒置: 。向斜一般: ;
地形倒置: 。 4、山地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懀?/p>
、賹煌ㄟ\輸方式的影響是:主要以 為主,其次才是 。
、趯煌ㄟ\輸線路分布的影響:通常人們會把線路地址選在 和 。
、蹖煌ㄟ\輸線走向的影響:一般沿等高線呈 字型
5、褶皺山舉例:
6、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
斷層指巖體沿 面發(fā)生明顯的 。
7、斷塊山舉例:
8、火山由 和 兩部分組成。
9、如果巖漿是沿著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如
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形成 ,如我國的 、日本的 。
教師提問,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找出只知識的漏洞,有針對性的講解
(二)教師精講褶皺和褶皺山,斷層和斷塊山形成過程
一、(板書)褶皺山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生:巖層由于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fā)生變形,產(chǎn)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
師:對。褶曲有哪兩種基本的形態(tài)?如何區(qū)別它們?
生: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tài),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tài)上可以區(qū)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xiàn)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xiàn)為谷地。師(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zhì)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剛才的方法作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依據(jù),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啊。
生:(看“褶曲示意”,認真觀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jù))
師:在真正的野外地質(zhì)工作中,一座山嶺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個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這是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據(jù)呢?
生(看書):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jù)。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師:很正確,請看動畫。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導學生對背斜、向斜中巖層的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師:為什么背斜反而會成為谷地,向斜反而會變?yōu)樯綆X呢?
生:背斜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軸部受到的是擠壓力,巖石堅硬,侵蝕的`速度很慢,反而成為了山嶺。
師:很好。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fā)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tǒng)稱為褶皺山。有的規(guī)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有的規(guī)模很小,只有幾十米。
(閱讀材料: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用圖片投影出巖石圈六大板塊的構成,使學生借助于直觀形成對六大板塊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貌成因之間的關系)
(活動探究)
(P80活動。活動1是對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最好的檢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jù)。活動2需要結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活動1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山嶺,一個谷地,究竟哪一個是背斜,哪一個是向斜呢?請大家展開討論,根據(jù)剛才掌握的判斷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軸部受壓力,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所以最后成了山嶺。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層破碎,容易被侵蝕,反而成了谷地。
師:很好!說明大家真正學會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斷依據(jù)。請看活動第2題,思考后回答。
(本題有難度,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到位,教師評價總結: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構造,安全穩(wěn)定。而向斜是一種儲水構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開挖部位受到的是張力,易破碎塌方)
二、斷層
(播放動畫“斷層的形成”,投影圖片“斷層示意圖”)
問:斷層形成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生:巖層斷開,明顯位移
問:斷層形成什么地貌呢?
生:斷塊山,谷地
問:褶皺和斷層有什么區(qū)別呢?
生:褶皺的巖層連續(xù)變形,斷層巖層斷開
小結:
山地的形成
1、 褶皺山------------背斜和向斜發(fā)育而成
2、 斷塊山---------由斷層發(fā)育而成
三、教學反思
1、由于學生缺乏相關的感性認識,所以教學過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質(zhì)圖片,更直觀,更易讓學生理解與接受。
2、 教學法中運動用相關材料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同時運用實際材料說明該知識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找油、氣、水及工程建設上的運用,讓學生深該體會到學習生活有用,學習終身有用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3、運用學案教學,在課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了解學生知識的困惑點,精講就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節(jié)山地的形成重點知識: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它們的形成和發(fā)展都與內(nèi)力作用有關。
(一)褶皺山
在地殼運動產(chǎn)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fā)生塑性變形,產(chǎn)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褶曲有兩種基本的形態(tài),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tài)上看,背斜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來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在地貌上,有時候背斜發(fā)育成山嶺,向斜發(fā)展成為谷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軸部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由背斜或向斜發(fā)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tǒng)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大規(guī)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shù)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guī)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二)斷塊山
當?shù)貧み\動產(chǎn)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fā)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fā)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如果斷層的位移以水平方向為主,則會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方向為主,則其中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對上升的巖體發(fā)育成為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
由斷層發(fā)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tǒng)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地貌形態(tài)。它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大的斷塊山可以延伸數(shù)千米,如我國的華山等,小的只有幾十米。
(三)火山
處于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發(fā)出地表。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巖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我國的長白山的主峰。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鹕娇谑堑叵聨r漿上涌噴出地表的出口。沒有破壞的火山口是一個中央低凹的封閉洼地,有時候會積水形成湖泊,如我國的長白山天池。破壞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閉狀態(tài);鹕藉F是由火山碎屑物質(zhì)和噴涌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噴發(fā)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火山的規(guī)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徑為數(shù)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山岳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p>
與平原相比較,山岳相對高度大,地形崎嶇,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比較大。
在山岳地區(qū)修建交通運輸干線,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在山岳地區(qū),人們通常優(yōu)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所以,一般情況下,山岳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公路為主,而后才是鐵路。
在山岳地區(qū),人們通常會把線路地址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因此,山岳地區(qū)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在其他地區(qū)密度比較低。
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qū)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同樣的直線距離,山岳地區(qū)的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要大于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qū)。
【山地的形成教案】相關文章:
山地的形成教案7篇11-30
山地的形成說課稿11-04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優(yōu)秀教案總匯08-25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12-01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04-13
山地回憶教案04-05
山地回憶的教案06-23
《山地回憶》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