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范文(通用4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
。1)、本節(jié)可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讓學生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fā)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fā)現并從學生的口里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fā)展。而這里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fā)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本節(jié)課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于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2)、圓柱的體積一課,重點是體積公式的推導。公式導出后,如何進行計算應用。
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是:
1、學生對推導過程理解有困難,不深入;
2、在計算的過程中,單位名稱用錯,體積單位用面積單位。
3、對于書中所給的立體圖形,認識不到位,不能正確分辨直徑、半徑以及圓柱的高,做題出錯。圓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圓柱的長(個別學生不清楚)
突破難點的方法:
1、為了避免單位名稱的錯誤,可在課前復習中設計單位換算的填空題,辨析題等。例如: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學生利用學具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應放手讓學動手動腦自己解決,但動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務布置清楚,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圓柱與長方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3、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突破以往數學學習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fā)展。小學階段,操作活動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
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2
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通過這節(jié)
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一、聯系舊知,導入新知。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并強調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接著復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猜想:“圓柱體是否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獨立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愿望。這樣聯系舊知,導入新知,思維過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學生在探究新知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chuàng)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huán)境氛圍。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學生親身參與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塊月餅切成一個圓柱體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找一找: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什么,寬是圓柱的什么,高是圓柱的什么。圓柱的體積就是長方體的體積,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課件展示,加深理解。
為了直觀、形象,讓學生觀看課件: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使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圓柱體也可以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來得出體積公式。在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想象:“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開后拼成的物體會有什么變化?”學生雖然能說出“拼成的物體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但是,到底拼成的圖形怎樣更接近長方體?演示動畫后,學生不僅對這個切拼過程一目了然,同時又加深理解了圓柱體轉化成近似長方體的轉化方法。
四、分層練習,發(fā)散思維。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解題的靈活性,進行分層練習,拓展知識,發(fā)散思維。如: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直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側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體積,怎樣求高;已知圓柱體積和高,怎樣求底面積等。
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學生在操作時有些學生拼的不是長方體,而是其他的形狀,這里由于是上公開課的原因就沒有有針對性的講解,只做到了多數學生的指導而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這點我覺得在課堂上很難做到。
總之,通過這次的國培學習,使我的思想認識和課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認識,感謝國培!
教材作為教學的憑借與依據,只不過是編者對學科知識、國家要求與學生進行整和思考的結晶。但由于受時間與地域的影響,我們在執(zhí)行教材時不能把它作為一種“枷鎖”,而應作為“跳板”——編者意圖與學生實際的“跳板”。因此,教學時,我們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編者意圖、考慮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
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3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教學,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多年的教學,讓我學習和累計了很多的教學經驗。教學時我先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后通過實驗操作來發(fā)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能運用這個關系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發(fā)現、提問、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新課一開始,我就利用教師出示一筒米,師:將這筒米倒在桌上,會變成什么形狀情境導入,教師再演示削鉛筆:把一支圓柱形鉛筆的筆頭刨成圓錐形,讓學生觀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由于課件很形象直觀,學生很快聯系到了圓柱的體積,而且很容易想到應該是幾分之幾的關系。在猜想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更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采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后,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二、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想,再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交流得出結論,親自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既調動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通過他們的實際操作自己得到結論促進了小組的合作意識。符合數學來源于實踐的認知。充分發(fā)揮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單。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并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系。在感知事物,獲取感性知識中,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圓錐及體積的認識
1、情感的發(fā)展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感發(fā)展主要包括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學習數學的態(tài)度與學習習慣。本節(jié)課的教學,擺脫了傳統“灌”的教學,從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學生在發(fā)現中激起興趣,從探索中尋找快樂,然后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性的學習過程,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增進了對數學的情感。學習變成了一個賞心悅目的活動。
2、思想的發(fā)展
小學數學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教學數學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發(fā)揮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教育活動是兒童認識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改提倡學生的自主活動,把數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三、多層次設計練習題
練習設計從基本題入手,過渡到情境題,發(fā)展到綜合解決實際問題,這個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yǎng)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后感覺到遺憾的是,由于教具的關系學生參與以小組合作學習的面很廣但小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個學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實驗中去,這樣少部份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高,有點遺憾進行學習,沒有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雖然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識還需加強。小組學生的試驗完成默契還需加強。
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4
《圓柱的體積》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并且掌握圓柱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通過教材教學學習后,下面我從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學技能等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
1、導入時,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創(chuàng)新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課本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再接著馬上提問:“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讓學生們猜一猜。猜想計算方法固然有好處,但要讓學生馬上做實驗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覺得這樣教學引入,學生的思維跳躍得太快,銜接性不強,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用意,課堂效果就會明顯不佳。于是我設計時不妨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之后,接著復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聯系舊知,思維過度自然、流暢,便于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不過應該注意時間的控制,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
2、新課時,要實現人人參與,主動學習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應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chuàng)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huán)境氛圍。在推導圓柱體積公式過程時,我讓學生經歷先想—觀察—動手操作的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圓柱切開,照課本上的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接著讓學生小組交流長方體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各部分有什么關系?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親身參與操作,有了空間感覺的體驗,,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間。這樣設計我覺得能突破難點,課堂效果很好。
3、練習時,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例題“練一練”中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我在設計練習時動了一番腦,花心思去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通過反思,我概括出五種類型: a。已知圓柱底面積(s)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sh。
b、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r2h。
c、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d/2)2h。
d、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c÷π÷2)2h。
e、已知圓柱側面積(s側)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s側÷h÷π÷2)2h。
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在鞏固練習中,只要從前四種類型去考慮,做到面面俱到,逐層深入,由易到難,使學生真正掌握好計算圓柱體積的方法另外,還設計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在教學策略方面
我采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具相結合的手段,在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學具、教具,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等過程,發(fā)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而在鞏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用多媒體發(fā)揮它大容量、節(jié)省時間的優(yōu)點。
三、在教學技能方面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fā)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并從學生的口里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但是我覺得這個引導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認真準備,隨時能解決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fā)展。而我在本課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
四、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一是認識等底等高的含義,便于判斷圓柱可以轉化成與它等底等高的長方體。
二是從長方體與正方體等底等高,體積也相等的事實,引發(fā)等底等高的圓柱與長方體的體積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活動心向。
三是復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圓柱的體積最終也要這樣計算。
【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范文(通用4篇)】相關文章: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04-18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5篇04-13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5篇03-28
圓柱的體積10-12
圓柱的體積說課稿11-08
圓柱體積教學設計(通用9篇)05-19
《圓柱的體積一》說課稿12-01
《圓柱的體積》的聽課記錄08-10
圓柱的體積說課稿8篇11-08
圓柱的體積說課稿(7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