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面積》教學反思1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這一單元真的是難學的不得了嗎?對于我們班的大部分孩子來說真的是比登天都難。
線上學習這一單元時,每節(jié)課我都會以直播名校課堂教學視頻的形式帶領孩子們一起學習,20多分鐘的視頻課都至少在40分鐘以上才能完成,不好理解的,我都會一一講解,練習題都會讓孩子們先做再看視頻講解;每天下午都會通過直播作業(yè)講評把每一道習題分析透、講透,還通過連麥的方式找部分孩子講解,感覺已經講的夠慢夠細了。
復學后,我沒有急著往后講新課而是復習已學知識,結果發(fā)現復習《面積》這一單元時,孩子們好像沒學過,他們把面積和周長完全搞混了。這可怎么辦?只能重新學了。
我把這一單元分成三節(jié)課來復習,《面積的意義》和《常用的面積單位》做為第一課時,通過舉例的方法讓孩子們明白什么是面積,然后讓孩子們舉出身邊實例并正確表述什么是它們的面積,通過反復動手摸一摸、說一說,孩子們理解了面積的含義,然后結合邊長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讓孩子們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結合身邊實例讓孩子們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約有多大。通過鞏固練習讓孩子們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會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感覺講的很細,孩子回答問題也很積極,回答的很好,可是通過課堂測試讓我大失所望,有部分孩子該填面積單位的卻仍填成長度單位,該填長度單位的卻寫面積單位,只好耐心的再次解釋長度與面積的不同,讓孩子們明白面積要帶面積單位,長度要帶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做為一課時,通過在長方形中鋪滿小正方形,通過數一數的方法得到長方形的面積,然后通過擺一行、擺一列的簡便方法,使孩子們明白長方形的面積等于一行小正方形的個數乘一列小正方形的個數,通過觀察的方法孩子們理解長方形的長就是一行小正方形的個數,長方形的寬就是一列小正方形的個數,很容易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ⅹ寬”,順理成章的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ⅹ邊長”,有了這些公式做保障,開始鞏固練習,最基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孩子們能正確計算,但是還是少數孩子單位頻頻帶錯,總是把面積單位寫成長度單位,還有極少數孩子計算面積時算成了周長。我又開始一點一點強調,逐個過關,發(fā)現問題逐個擊破。從最簡單的計算面積,到面積、周長都要計算,然后上升到在長方形中剪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求最大正方形的面積和剩余圖形的面積,一點一點分析,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真正體驗了舉步維艱,如大浪淘沙一個一個輔導,最終還是有幾個頑固不化的孩子,著實令我頭痛。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和《用面積解決實際問題——鋪地磚問題》做為一課時學習,從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引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孩子們很輕松的學會,但是在進行單位換算時,一部分孩子有點迷,不知道應該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我先讓孩子們比較單位,哪個是高級單位、哪個是低級單位,然后分析是該乘進率還是該除以進率,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能輕松的掌握。鋪地磚問題是個難點,好多孩子學不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孩子們不理解題意,復習這個知識點是,我花費精力在教孩子們讀題、分析題意,讓孩子們頭腦中逐漸形成:先求總面積,在求一塊方磚的面積(如果一塊方磚的面積已經給出就不用求了),再把單位變相同,最后用總面積除以每塊方磚的面積就得出所需方磚的塊數。多數孩子學會了這種方法,但是當給出方磚的面積,還是有部分孩子仍盲目求方磚的面積。
我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給孩子們復習講解這單元內容,但孩子們還是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搞得我很無語,但是又不能撒手不管,只能把孩子們容易犯的錯誤強調強調再強調,節(jié)節(jié)小測試,堅持周測,發(fā)現問題及時指出,把功夫下在平時,希望孩子們快點走出《面積》的迷宮,能認真審題,細心分析,冷靜做題,真正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面積》教學反思2
“面積”概念的建立不是概念術語的記憶過程,也不單是單純的直觀形象的積累過程,而是概念意義的構建過程。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均應著力于“關鍵點”上,促進深度學習的發(fā)生,讓面積概念的學習成為一個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這也是本學期我校的教研主題,設計導學案,嘗試探究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1.著力于學習內容的“核心點”,促進學生把握概念的本質。
什么是面積?一般描述是“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薄毒S基百科》中關于面積的解釋是:“幾何學的基本度量單位之一,是用以度量平面或曲面上一塊區(qū)域大小的正數,通常以邊長為單位長的正方形的面積為度量單位!币簿褪钦f,面積的本質是一個數,是用數去刻畫“一個區(qū)域的大小”,是用“數”描述“形”;更具體地說,就是一個區(qū)域的大小有多少個面積單位。這是度量的本質,也是長度、面積、體積相同的地方。因此,要測量,就要先確定一個標準單位,然后數出有幾個這樣的單位。兩個重點落實,什么是面積?面積的大小需要統(tǒng)一的標準單位表示,構建面的概念。
2.著力于學生學習的“疑惑點”
學生對于面積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與豐富的過程。比如說,“周長”對于學生認識面積具有“負遷移”,邊的概念屬于強刺激源,而面的概念屬于弱刺激源,加之長度學習在先,學生學習面積時會遷移默化受到周長的影響,覺得周長長的圖形的.面積更大些,引導學生利用活動,感知這一現象;顒釉O計也要隨之設計。
自身不足:
1.沒有磨課,演練次數少,環(huán)節(jié)顯著凌亂,評價語言單一;
2.自身經驗不足,學生生成的點未及時抓住,進行順勢而導的教學;
3.課下呢,我還會繼續(xù)鉆研,磨礪這節(jié)課,雖然通知的時間較長,但由于自身原因也是這兩天才開始準備,沒有將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也比較慚愧。回頭也希望各位老師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敦促我進步。
談談自己的成長,工作也有幾年了,感覺在葛沽實驗大家庭的幫助下,自己在課堂上開始可以有的放矢了,可以真正的在課堂中去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表現,關注學困生的狀況,都是受到身邊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得來的結果。同時,尤其感謝和我搭班的孫老師、王老師、韓老師、梁老師、以及靠近四辦、五辦的哥哥姐姐們對小濤無微不至的照顧,最后借用最近流行的電視劇,表達一句話“有各位老師在這個大家庭中,都挺好的,我們以后會更好!”
《面積》教學反思3
“面積”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已學習了“周長”,對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及其計算已經掌握。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學生理解概念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是認識面積及探索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由于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薄弱,對“面積”概念比較難把握,因此我主要通過用手摸一摸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面積的含義。再經歷比較各類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結合游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我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作了許多的設計及活動安排,幫助學生能更快地、更準確地認識“面積”。
1、引導學生手摸、眼看、比較,使學生對不同形狀物品的面積有了充分的認識,從而全面、清楚地建立物體表面的面積,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實物上的表面抽象出數學上的“平面圖形”,建立平面圖形的表象,并通過比較,使學生直觀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建立“面積”概念。
2、我有意安排了兩張不能直接比較大小的紙片,抓住了“到底誰的面積大呢?”這一問題,向同學們提出:“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嗎?”這樣激發(fā)學生探究到底誰的面積大的欲望,這樣設計給學生一個較為寬闊的探索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3、從觀察法、重疊法、數方格法來比較面積的大小這樣的合作活動入手,體驗數格子法的便捷、準確,使下面會選用數格子法測量面積顯得自然,也為單位面積的出臺做好充分的鋪墊。。
4、這節(jié)課我還注重學生思考、發(fā)散思維,在后面的練習題中,做好展示、點評,繼續(xù)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以上幾點是我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的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教學中當有學生用周長的長短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的大小這一錯誤方法時,沒有及時發(fā)現,讓學生來辨析。如比較10×9和10×10可通過比較邊的長短來確定面積的大小,而像3×5和2×7這樣的圖形是不好用這樣的方法的。在這里可以再出示如1×6和3×4周長一樣的圖形,讓學生來分辨,顯得教師的教學機智不夠靈活。
2、教學語言不夠簡練,課堂提問針對性不強,部分練習沒有講透。
總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下一次的教學中,我會適當調整,做到更好。
《面積》教學反思4
在教《面積》這一單元,我已知道學生容易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混了,容易把周長與面積混了,因此教時,我也沒刻意回避,而是讓學生弄清兩者的異同點。在練習時,學生還是把它們混了,但我已經反復分析了,考卷上還是有好幾個同學出錯,如600厘米=()分米,好多學生寫6,顯然是看成面積單位,還有一題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面積,還是有10幾個同學求成周長。
課后,我讓這幾個做錯的學生看錯在哪,他們都清楚自己錯在哪?學生已經“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為何還錯呢?我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考卷上這兩題好多學生知道自己做錯了,可他們做題時卻發(fā)現不了自己錯了,該怎么辦呢?大家異口同聲:要學會檢驗!有學生說碰到單位換算一定要看清是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有學生說碰到求圖形面積,一定再次檢查到底我求的是周長還是面積。學生的話語再次提醒了我:習慣成自然,學生已經習慣了這么長時間的長度單位和周長計算,意識決定行為,我們應該提醒孩子對于這種習慣成自然的事,要多留個心眼,學會檢查。
從本次學生練習中發(fā)現,在練習講評中,我們不應只是關注“是什么”與“為什么”,而應更多地關注“怎么辦”。
《面積》教學反思5
在學習《面積》這一節(jié)課時,由于“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的課堂教學就從“畫樹葉”,到“涂樹葉”,讓學生感受周長和面積的不一樣。接著通過摸一摸自己和老師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感受到面積是有大小之分的,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文具盒蓋面、桌面……感受“物體的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
在教學“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時,讓學生借助自己準備的剪刀、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5角的硬幣等學具通過觀察比較、重疊比較、剪拼比較、擺實物、擺小正方形等方法比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思考。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索,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不僅進一步深化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能夠自己親手操作,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但是在讓學生用剪刀進行剪拼時,出現了問題。我本來預想學生能很好的通過自己手中的剪刀進行剪拼比較,可是孩子在拿到兩個圖形后,不知如何下手。見此情況,我和其中的一個小組配合,把兩個圖形放在一起,讓孩子看,現在你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的大小碼?如果你手中只有剪刀,你該怎么辦?孩子頓時明白了,可以把多余的部分剪下來,然后比較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多余的部分仍然不能直接比較出誰大誰小,又該怎么辦?孩子這時知道了,繼續(xù)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接著比較。這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可是等到最后能比較出大小了,卻發(fā)現這兩個圖形的顏色都是白色的,不知道哪一個是長方形的,也不知道哪一個是正方形上的。頓時我傻了眼,自己的備課不夠充分,沒有自己親自動手去實際操作,只是自己認為的學生能做好。鑒于此,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在課前提前做好準備,把正方形和長方形涂上不同的顏色,到最后就能比較出圖形的大小了。結果這次結果很好,孩子沒能很清楚的知道哪個圖形大?并且孩子還在從基礎上,自己也找到了一種好方法,重疊的方法,真的是讓人開心。
通過這次課堂的無意發(fā)生的事件,提醒自己,要想給學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缸水,甚至是一個湖。不僅如此還要親手實踐,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的深刻的認識孩子的認識特點和已有知識基礎。
【《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18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16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14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09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篇04-13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09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2-23
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04-16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篇04-16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