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通用14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傧铝凶兓俏锢碜兓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fā)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谂袛嘞铝欣幽膫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板書)第 一節(jié)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
、賹嶒灛F(xiàn)象
、跒槭裁醇t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nèi)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閱讀)課本有關內(nèi)容,并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chǎn)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燮嚺艢庑纬傻臒熿F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俟I(yè)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溫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yè)]略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2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生活中常見的鹽》的第二課時,通過上節(jié)課教學,學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見的鹽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及鹽的某些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這節(jié)課主要探究學習復分解反應及發(fā)生的條件。從《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化學學科自身特點可以看出:復分解反應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內(nèi)容,它要求學生掌握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條件及酸堿鹽的溶解性;學會判斷復分解反應類型;正確書寫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
本課學習前學生已知道常見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和化合、分解、置換反應,但對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類型不能做出判斷,從而產(chǎn)生疑問,因此,本課學習復分解反應,會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感到似曾相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緩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緊張情緒,使學生保持輕松、良好的心態(tài)。而教材內(nèi)容的整體安排又體現(xiàn)了復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系統(tǒng)性,滲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理念,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復分解反應作為化學用語中的“高層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礎知識:元素符號、化合價及化學式書寫等基本化學用語的輔助,也需要酸堿鹽溶解性和復分解反應條件的支撐。所以,熟練準確的書寫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無論是對初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還是今后化學的繼續(xù)學習,都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提升學生化學學習的綜合素養(yǎng)也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說目標
依據(jù)課標、教材內(nèi)容,從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復分解反應,能根據(jù)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判斷一些常見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fā)生。
2、初步學會正確書寫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
2、學會運用分類、比較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出反應規(guī)律,形成“復分解反應的概念”,通過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體會“復分解反應的條件”、“酸堿鹽的溶解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復分解反應的學習,增強了對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和靈活應用能力,初步形成較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感受到知識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要性,深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三、說學情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化學教學必須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化學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jù)這一要求,本課題的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關注:
(1)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基礎,如:鹽的組成特點及常見鹽的化學性質、酸堿鹽的溶解性等,學生已經(jīng)具備。但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的情況看,還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基礎不扎實、知識不系統(tǒng)、應用不靈活,再加上我校學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因素都直接制約著學生今后化學學習的提高與發(fā)展。因此,本課教學,應采取鞏固完善、系統(tǒng)提高、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在回憶、比較、歸納等過程中形成有關復分解反應內(nèi)容的學習思路和方法。
(2)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統(tǒng)歸納是學好本課題的重要方法。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習題練習方式,從不同角度對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及發(fā)生條件進行鞏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tǒng)歸納與綜合應用能力,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系統(tǒng)建構能力。
(3)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群體提高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是將已學的內(nèi)容進行歸納、延伸,所以,對基礎知識應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交流回答,并給予相應的`肯定評價,提高他們化學學習的自信心;對具有一定綜合難度的問題,讓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形成善于爭鳴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他們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類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獲、提高和發(fā)展。
四、說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圖片,引出鹽的組成特點及化學性質,分析歸納熟悉的酸與鹽、堿與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特點,引出復分解反應的概念。
2、直觀形象,突破重難點
初三的學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為了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學習器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度。通過flas_,動態(tài)展示復分解反應概念中“相互交換成分”是如何進行的,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復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來突破重難點:
環(huán)節(jié)一,重點突破:理解復分解反應的本質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熟練書寫常見酸與鹽、堿與鹽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播放flas_,動態(tài)演示復分解反應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復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環(huán)節(jié)二,難點突破: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體會歸納出酸與鹽、Na2CO3與Ca(OH)2、酸與堿發(fā)生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通過合作探究實驗:NaOH能與CuSO4或FeCl3反應、NaCl與AgNO3、Na2SO4與BaCl2都能發(fā)生反應,并且都屬于復分解反應,有這些已知反應的生成物特點,歸納出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播放flash,從微觀角度形象、動態(tài)地演示復分解反應發(fā)生所具備的條件,加深學生對復分解反應能否發(fā)生條件的判斷,突破教學難點。
3、歸納總結
通過書寫常見鹽的化學方程式與置換反應的特點的比較,總結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歸納出復分解反應類型。
4、實驗探究
通過CuSO4與NaOH、FeCL3與NaOH、AgNO3與NaCl、Na2SO4與BaCl2實驗探究,觀察現(xiàn)象,分析、得出結論,堿與鹽、鹽與鹽發(fā)生反應有沉淀生成,對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有了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論知識,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化學知識以實驗為基礎”的道理,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發(fā)生條件的認識。
5、拓展提高
通過教學設計中的具體練習,在鞏固復分解反應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tǒng)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體現(xiàn)了復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滲透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五、本課教學設計對我的啟示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但是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也是師生相互教育的過程,更是教師自我教育反省的過程,在此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弱點”,努力挖掘自己的“亮點”。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nèi)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jié)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的緊密關系,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后,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節(jié)中去,而把本節(jié)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本節(jié)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xiàn)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僦R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了解水的化學式;
c、通過本節(jié)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并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谀芰δ繕耍
a、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yǎng)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鄣掠繕耍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huán)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诮虒W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xiàn)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了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然后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yǎng)學生從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xiàn)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后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于學生主動根據(jù)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chǎn)物——氧氣和氫氣,然后學生根據(jù)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于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后,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tǒng)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原則,博采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組織,并體現(xiàn)以下特點: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xiàn)象都展現(xiàn)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于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么構成的?),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良好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chǎn)生樂學情緒,激發(fā)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征的求知欲 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yōu)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4.優(yōu)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yǎng)探究能力,發(fā)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tài)和狀態(tài),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征: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fā);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4
一、課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知道空氣的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氣污染及環(huán)境保護的有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空氣的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認識純凈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對物質進行分類是化學學習方法之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空氣的組成的實驗研究,激發(fā)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學作風,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二、實驗準備
1、帶雙孔膠塞的`集氣瓶、導管、膠管、彈簧夾、燒杯、燃燒匙、酒精燈、火柴。
2、紅磷
三、課堂程序
。ㄒ唬┛諝馐怯墒裁唇M成的?
1、思考并回答
、拍隳苡靡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瓶諝庵泻心男┏煞?如何證明這些氣體的存在?
2、實驗探究2-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學生猜想:
教師演示:
現(xiàn)象:
文字表達式:
學生閱讀教材第22頁-23頁,交流對空氣組成及成分的了解。
討論(第23頁及25頁):
識記:空氣的成分( 計算)
(二)根據(jù)空氣的組成特點談談你對純凈物和混合物的認識。
你能夠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舉例說明嗎?
純凈物:定義 舉例
混合物:定義 舉例
。ㄈ┛諝馐且环N寶貴的資源。
閱讀教材第24頁-26頁,列表說明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及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分子的觀點來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觀察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由分子等粒子所構成,討論分子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F(xiàn)象入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論(分子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分子是運動的及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分子的性質)。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分子知識對物質發(fā)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分子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運動狀態(tài)。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分子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qū)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分子知識進一步區(qū)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jié)重點研究的是有關分子知識。分子看不見也摸不著,對于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jīng)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 ,但學生能憑生活經(jīng)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xiàn)象做為紐帶,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分子(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擴散到水的分子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分子性質時,樹立起分子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分子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對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知識的一個重點。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quot;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說分子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分子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xiàn)象,是該物質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分子所能表現(xiàn)的,如:顏色、狀態(tài) 、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jié)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nèi)在含義。
在學生對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分子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tài)的物質其中無數(shù)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yōu)榫唧w,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初二物理中學生已學習了分子運動論的有關知識(分子是運動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分子熱運動和物態(tài)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分子運動狀態(tài)、分子間力和物質三態(tài)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yǎng)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qū)分混合物和純凈物。
教學難點:
對分子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區(qū)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參考:
一、 布置復習內(nèi)容和家庭小實驗
1.復習內(nèi)容:初二物理有關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
2.家庭小試驗:將等體積的大米與小米混合后觀察總體積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復習檢測(投影)
判斷下列變化的類型,并說明理由。
。1)水受熱變?yōu)樗魵狻?/p>
(2)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學們想過沒有,我們周圍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象清澈的流水,閃亮的金屬,雪白的食鹽,它們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3.所要研究內(nèi)容的實施過程:
1)演示實驗
演示氨水與酚酞混合的試管實驗,學生觀察、匯報實驗現(xiàn)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顏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顏色;氨水的氣味)并判斷它們是否發(fā)生化學變化。
2)指導學生實驗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兩人一組做書203頁氨分子擴散實驗。提出觀察要點: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能否使酚酞變紅?若有變化,變化的順序是什么?(學生觀察、記錄并匯報實驗現(xiàn)象)
3)提出問題
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為什么酚酞點也會變紅?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遠地變紅?老師補充問題:實驗時,氨水滴在棉花上,為什么你能聞到刺激性氣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會兒就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濕衣服能涼干?如何解釋這些現(xiàn)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4)學生討論
學生大膽想象物質的構成,四人一組討論出現(xiàn)以上現(xiàn)象的原因。
5)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6)解釋
結合學生的回答解釋:我們可以想象到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實驗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點處,酚酞就變紅。如果跑道我們的鼻孔里,接觸到嗅覺細胞,就能聞到氨的刺激性氣味。糖放在水中一會兒變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為糖的小粒子擴散到水的粒子中間去了。濕衣服能涼干,是因為構成水的粒子在風吹日曬下擴散到了空氣中,F(xiàn)在科學實驗已經(jīng)充分證明:物質都是由相應的粒子構成的,分子就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激發(fā)對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 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jīng)驗。
[學生活動] 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提出問題] 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學生學習]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學生活動] 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閱讀分析]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活動天地] 觀察化學變化的現(xiàn)象。
引導觀察現(xiàn)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并記憶實驗現(xiàn)象。部分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qū)別。
3. 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認識化學的兩面性,了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秘
閱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shù)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課堂小結]
本節(jié)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課后作業(yè)]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xiàn)象。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
2.了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及合金的特點。
3.了解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質的觀念。
3.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工具
投影儀、金屬制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金屬制品的掛圖(如飛機、坦克、輪船等)、鐵架臺(帶鐵圈)、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片(鐵片、銅片、鋁片)、干電池、小燈泡、導線、酒精燈、火柴、砂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上學期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碳、氧等非金屬的性質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種元素中約有80%為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元素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和廣泛的用途。本單元我們將學習一些常見金屬的性質、用途和冶煉方法等。
二、新課教學
1.展示一些金屬制品(如訂書釘、鋁箔、銅絲電線、不銹鋼水龍頭等)和金屬制品的圖片(如火箭、坦克、輪船等)。
[分析]常見的材料很少有純金屬,多數(shù)為金屬的合金,即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金屬材料種類繁多,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提問]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什么時代開始使用金屬材料的嗎?想了解金屬材料的使用歷史嗎?
[小結]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鋁的使用→鈦的利用
我國從商代開始使用青銅器,春秋時期就會煉鐵,戰(zhàn)國時期會煉鋼,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鋼和鋁合金材料,鈦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前景的金屬材料之一。
2.與學生一起欣賞課本第2頁的兩幅圖。
鋁的利用要比銅和鐵晚得多,那僅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鋁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蝕等優(yōu)良性能,現(xiàn)在世界上鋁的年產(chǎn)量已超過了銅,位于鐵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們就以銅、鋁、鐵為例,對金屬的物理性質進行探討。
[板書]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活動與探究】根據(jù)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請學生取三塊同樣大小的銅片、鋁片和鐵片。
(1)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然后用細砂紙打磨,再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
(2)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并感覺一下它們的硬度。
(3)感覺一下它們的質量大小,由此判斷它們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著金屬片的一端,在酒精燈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實驗安全:時間不要長,防止燙傷),試試它能不能導熱。
(5)用電池和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并比較燈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鐵錘錘一下(驗證金屬的延展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思考、討論、總結:
(1)金屬都有顏色、有光澤,純凈的鐵和鋁為銀白色,銅為紫紅色。
(2)金屬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能被彎曲,而且不易折斷。
(3)金屬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有輕金屬和重金屬之分,如鋁為輕金屬,而銅為重金屬。
(4)金屬具有導熱性。不同金屬的導熱能力不盡相同。
師:金屬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它們可應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們可用作炊具、餐具、熱交換器、散熱器等。
師: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鋁、鐵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體若攝入鋁過量,可能導致大腦遲鈍,故餐具最好少用鋁,多用鐵,因為鐵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元素。
(5)金屬具有導電性。不同金屬的導電能力不盡相同。
(6)金屬具有延展性。
討論: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細絲的性質為延性,打軋成薄片的性質為展性。)
(展示細鐵絲、銅絲、鋁箔等)
師:金屬的這種形變說明金屬具有什么性質?
生:延展性。
師:對!金屬的延展性決定了金屬一般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便于加工制造。
[討論](1)常溫下,是不是所有金屬都是固體?
(2)金屬用砂紙打磨前后,其顏色和光澤是否相同?說明了什么?
(3)制造飛機或機械底座對金屬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熱時有沒有熔化?說明炊具的熔點怎樣?
(5)燈絲是用鎢絲制成的,說明鎢的熔點如何?鎢可能還具有什么性質?
學生討論并總結:
(1)常溫下,汞即水銀是液態(tài)。
(2)說明有些金屬在打磨后可能與某些物質反應而使表面的金屬光澤失去。
(3)制造飛機的金屬密度小,機械底座的金屬密度大。兩者為防止變形都需要有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屬熔點一般較高。
(5)鎢的熔點很高,同時具有導電和導熱性。
師:請大家根據(jù)以上探討結果,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并用簡短的語言進行回答。
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并匯報。
師總結并板書:常溫下為固態(tài)(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因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師: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
生: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
[板書]二、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
師:物質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質決定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些常見金屬物理性質的比較。
[投影]一些金屬物理性質的比較
師:請大家根據(jù)你的生活經(jīng)驗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展示]
(1)為什么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制而不用鉛制?
(2)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么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
(3)為什么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用錫制的話,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4)為什么有的鐵制品如水龍頭等要鍍鉻?如果鍍金怎么樣?
生討論回答:
(1)因鐵的硬度大于鉛,鉛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鐮刀用鉛制,用的時候刀刃容易卷起來;而錘子用鉛制,很易變形。
(2)電線用銅制而不用銀制的理由:
、巽y在自然界的含量少,價格昂貴;②銀的密度大,不易架設。
(3)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是由于鎢有較高的熔點,且易導電。若用錫制的話,燈絲導電產(chǎn)生的熱量易使燈絲熔斷(因錫的熔點低),從而影響燈泡的壽命。
(4)水龍頭鍍鉻:
、倏稍黾铀堫^的硬度,而使其不易變形;
、诓灰咨P;
、坼冦t可使水龍頭變得美觀大方。鍍金雖然更好看,更耐腐蝕,但不經(jīng)濟。
師:根據(jù)以上討論結果并結合實際思考:物質的性質是否是決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認為還需考慮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質決定。還需考慮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份資料。
[投影]
金屬之最
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鋁
人體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鈣
目前世界年產(chǎn)量最高的金屬——鐵
導電、導熱性最好的金屬——銀
硬度最高的金屬——鉻
熔點最高的金屬——鎢
熔點最低的金屬——汞
密度最大的金屬——鋨
密度最小的金屬——鋰
師:你能很快記住它們嗎?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是冠軍。
板書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1 金屬材料
第1課時 金屬的物理性質
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常溫下為固態(tài)(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隨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質性質決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質決定。還需考慮的因素: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對環(huán)境的影響。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以學生自主探究解決金屬材料的課題為中心,引導學生從故事化的教學情境入手,由學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實驗、設計、討論等方式,得出如何區(qū)分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以及金屬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的關系,學生掌握得較好。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掌握分子的三個重要性質。
3、以分子為例,能用微觀粒子三個性質去解釋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xiàn)象。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宏觀現(xiàn)象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難點: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
三、教學過程
1、提問導入:同學們,無論是宇宙中的星體,還是像細菌、病毒等用肉眼看不見的粒子,都是由物質構成的,而化學研究的也是物質。
那么:“物質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學生回答:………
“他們又有些什么樣的特點或者說什么樣的性質呢?”學生回答:………
2、學生帶著問題用三分鐘的時間預習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48頁———49頁)
3、進入新課:
。1)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過一段時間后從200克減少到了175克,減少了25克;
。2)掛在陽臺上的濕衣服,幾天之后變干了
。3)把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糖“消失”了,而水卻變甜了。
這一切說明物質究竟是由什么構成的呢?不著急,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教師完成品紅的擴散實驗,讓學生觀察并抽一位學生回答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
由品紅在水中的擴散現(xiàn)象提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以及離子等微觀粒子所構成的'”的概念。
展示分子、原子圖,證明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是真是存在的。
4、深入新課:通過相應數(shù)據(jù)和實驗得出分子的相關性質
。1)通過看一組數(shù)據(jù):一個水分子的質量是3X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為1mL計)中大約有1.67X10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shù),每人每分鐘數(shù)100個,晝夜不停的數(shù),需要大約3萬年才能數(shù)完。由此分析得出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的結論;
。2)“分子間是否有間隔呢?”播放視頻:將50mL的水與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得到的液體體積小于100mL。由此可以證明分子之間是有間隔的;用分子觀點解釋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并得出氣體分子間隔>液體分子間隔>固體分子間隔的結論。
。3)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得越快,溫度越低分子運動得越慢。
完成探究:分子運動現(xiàn)象中的實驗,抽取一名學生完成第一個步驟;抽取另一名學生完成第二個實驗;教師完成第三個步驟,最終完成了整個實驗,充分地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播放另一個與之類似的分子運動實驗視頻,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是因為濃氨水中的氨分子運動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變紅。再一次證明了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的。
5、完成新課并總結:
。1)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2)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
。3)分子之間有間隔;
(4)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
6、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用分子的性質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7、課后練習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認識溶解的現(xiàn)象,知道溶液、溶劑和溶質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中的廣泛用途。
(二)過程與方法
練習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xiàn)象,以及簡單實驗的設計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討論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過程,體會物質在溶解時的擴散時一個自發(fā)的過程,了解水是一種溶解能力很強的溶劑,能溶解很多物質,切這個過程絕大多數(shù)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學,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在小組討論與探究實驗中體會交流與合作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從微觀角度理解溶解過程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蔗糖、氯化鈉、碘、高錳酸鉀、水、汽油、酒精、紅墨水、玻璃棒、藥匙、試管若干、膠頭滴
五、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展示各小組課前準備的水,小組交換品嘗(提示學生感受在品嘗的過程中味道有無差異)。
它們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樣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題1——溶液的形成,學了本課題后你的猜想與假設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組分別派一位代表品嘗,并描述味道和過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學根據(jù)他們的描述猜猜他們喝的是什么。
飲品的配制者揭曉答案,并根據(jù)配方及包裝上的標簽與其他同學一起分析飲品的成分。 由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設置懸念,引入,學生親身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
新課講授
學生實驗: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鈉,用玻璃棒攪拌。
為什么物質會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對此你有何猜想?小組討論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識。
[提問]我們各小組的液體,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
1.每種液體各部分一樣嗎?
2.放置了這么長時間,你有沒有看到哪種液體析出沉淀?
[小結]:這種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問]:如何從微觀上理解溶液的形成?
。鄄シ艅赢嫞荩赫崽窃谒械娜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
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鹽溶液還能溶解其他物質嗎?
。坌〗Y]: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現(xiàn)象,并填寫以下表格:
現(xiàn)象
形成
什么
學生積極尋找原因,進行猜想與假設。小組討論形成共識:是固體小顆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種混合物。
學生分析、歸納兩種液體的特征。由兩種液體的形成過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學生討論、總結可知: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勻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鈉以陰陽離子形式均勻地分散在水中
學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蔗糖或食鹽等單獨放入已配好的液體中,也有把所有的固體物質—起放入水中。
學生理解概念 讓學生自己動手配制是為溶液概念的形成建立豐富的感性材料。
由宏觀向微觀過渡,從微觀角度認識溶液形成的實質,對溶液概念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和“另一種物質”能進行判斷,建立溶質、溶劑的概念。
在生活中有時有這樣的現(xiàn)象,當油漬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時,你將怎么辦?我們做完下面的活動探究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了。
探究活動2(探究溶解的影響因素)藥品:碘、高錳酸鉀、水、汽油
儀器:藥匙、試管若干、膠頭滴管
。坌〗Y]: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現(xiàn)象不同。 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想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洗衣粉、肥皂、汽油等物質來洗。
學生分組實驗,思考實驗結論。
小組討論并填課本27頁圖9-3的表格:
學生討論歸納出影響溶解的因素:溶質、溶劑等 目的在于說明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種溶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探究活動3酒精能否溶于水
藥品:酒精、水、紅墨水
儀器:試管一支、膠頭滴管。
[提問]:請問溶質除了是固體、液體外還可以是什么狀態(tài)?舉例說明。
。坌〗Y]:溶質可以為:固體、液體和氣體;液體與液體互溶時:多者為溶劑,少者為溶質,一般情況下水是溶劑。 學生在前一個實驗的基礎上,分組設計實驗驗證。記錄實驗現(xiàn)象,并填寫課本27頁圖9-4的表格:
學生思考回答:還可以是氣體,如我們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質,水是溶劑。
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能力;體現(xiàn)學生實驗二次利用的思想。讓學生了解溶質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
表達交流
讓學生交流與表達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實際生活、生產(chǎn)中的應用。
學生各抒己見,介紹見過的溶液及其在生活生產(chǎn)中的應用 讓學生體會學習溶液的現(xiàn)實意義。
課堂小結2分鐘
1.溶液的概念: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的、穩(wěn)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組成: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
3.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
4.液體和液體形成溶液時:量多的稱為溶劑,量少的稱為溶質。水是一種常見的溶劑。
5.不同溶質在同種溶劑里的溶解情況不同, 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里的溶解情況也不同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 認識化學研究的社會作用;
2. 介紹和了解化學的應用;
能力目標:
1. 能夠初步了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2. 初步掌握資料的查找與積累
情感目標:
1. 感受到化學對人類文明和研究的推動作用
2. 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3 個實驗的現(xiàn)象及相關問題
教學內(nèi)容:
導言:化學的發(fā)展關系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 1 )在古代:青銅器的制造、鐵和銅的冶煉與應用、火藥的發(fā)明、瓷器的燒制舉世聞名;
。 2 )在近代:為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新原料和動力、為農(nóng)業(yè)提供了農(nóng)藥和化肥、為醫(yī)學提供了藥物保障;
。 3 )在現(xiàn)代:為人體健康、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節(jié)能與清潔能源的開發(fā)等提供幫助;
一.化學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
1 .實驗 1 :碳酸氫銨受熱分解
現(xiàn)象:碳酸氫銨是白色小顆粒,受熱后固體減少,聞到一股刺激性氣味,在玻璃壁上出現(xiàn)小水珠,生成的氣體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
加熱
文字表達式:碳酸氫銨( NH 4 HCO 3 ) ——→ 水 ( H 2 O ) + 二氧化碳( CO 2 ) + 氨氣( NH 3 )
結論及啟示:碳酸氫銨受熱易分解,故保存時要注意密封,陰涼
2 .知識介紹:
。 1 )正確使用煤氣爐具;保持通風狀態(tài),若發(fā)現(xiàn)漏氣,則應該先打開門窗,不能有火星
。 2 )用鐵鍋燒菜;增加食物中的含鐵量,可以防治缺鐵性貧血
。 3 )吸煙有害健康;尼古。焿A)導致成癮,焦油導致肺癌等,一氧化碳是有毒氣體
。 4 )安全使用農(nóng)藥:一方面使用時要注意防護,另一方面食用前要注意洗凈
3 .抵制“偽科學”:“水變油”等騙術
二.化學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
1 .合理使用水資源,綜合利用和治理水污染
。 1 )我國人均占有的水資源是相對匱乏的,在西部很大地區(qū)是缺水的;
( 2 )我們過度的不合理使用水資源,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導致水體污染
( 3 )利用海水淡化、污水處理等技術來緩解水資源緊缺問題
( 4 )利用水資源可以獲得氫能源等清潔、高效能源
2 .鋼鐵的使用及其鋼鐵的銹蝕
。 1 )由于鋼鐵等金屬材料質地堅硬,使用很廣泛
。 2 )但是由于鋼鐵等易腐蝕,每年近 1/10 的鋼鐵因銹蝕而損失報廢
3 .實驗 2 :鋼鐵的銹蝕
實驗現(xiàn)象:錐形瓶中鐵絲表面出現(xiàn)紅色物質,導管的`紅墨水上升
文字表達式:鐵( Fe ) + 氧氣( O 2 ) ——→ 氧化鐵( Fe 2 O 3 )
結論解釋:鐵絲與錐形瓶中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新的固體,使錐形瓶中的氣壓減少,將紅色墨水吸上
啟發(fā):要防止鐵生銹,要保持表面干燥、潔凈,鹽溶液能加速鋼鐵的腐蝕
4 .塑料的應用及白色污染
。 1 )由于鋼鐵的腐蝕,使用一些不易腐蝕的材料,如不銹鋼、塑料等
( 2 )塑料價廉、耐用、耐腐蝕,但是廢棄塑料引起“白色污染”
。 3 )為了解決“白色污染”,研制可降解塑料
5 .實驗 3 :含硫火柴的燃燒
( 1 )實驗現(xiàn)象:燃燒后有刺激性氣味,振蕩后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點燃
。 2 )文字表達式:硫( S ) + 氧氣( O 2 ) ——→ 二氧化硫( SO 2 )
( 3 )實驗結論:含硫火柴的火柴頭有硫,燃燒產(chǎn)生的二氧化硫能使高錳酸鉀溶液退色。
。 4 )啟示:由于二氧化硫是污染性氣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燃燒含硫物質;如:使用無硫火柴
6 .通過化學科學,解決日益嚴重的世界性問題
。 1 )減少排放或消除大氣污染物,防止大氣污染;
。 2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以緩解全球變暖問題;
。 3 )禁止使用“氟利昂”,以解決臭氧層空洞問題
三.化學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1 .發(fā)現(xiàn)青霉素的科學家弗萊明
2 .脫氧核糖核酸( DNA )結構的發(fā)現(xiàn),打開了分子生物學的大門;
3 .介紹新能源、新材料等
清潔高效的氫能源、信息產(chǎn)業(yè)的單晶硅、通信數(shù)據(jù)傳輸使用的光導纖維、高強度的陶瓷防熱瓦、耐腐蝕的鈦合金,被譽為 21 世紀“材料之星”的納米材料,用于貯備氫氣的儲氫材料等
4 .活動與探究:玻璃、有機玻璃、聚酯材料的比較
實驗內(nèi)容
玻璃
有機玻璃
聚酯材料
聚苯乙烯材料
1 .取樣來源等
普通玻璃
標牌
飲料瓶
牙刷柄
2 .取樣后投入水中,觀察現(xiàn)象
沉入水中
浮在水面
浮在水面
沉入水中
3 .用刀刻劃
沒有現(xiàn)象
有劃痕
有劃痕
有劃痕
4 .是否容易破碎
容易碎
不易碎
不易碎
不易碎
5 .用坩堝鉗夾持后再加熱
沒有明顯變化
變形
變形
變形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
。2)了解化學研究的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分析討論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圍繞著什么是化學,化學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樣學習等問題,對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感進行熏陶和培養(yǎng)。
。2)通過我國化學成就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學習化學的緊迫感和熱情。
二、教學重點
1、什么是化學
2、化學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四、課時設計一課時
教材分析:
“化學使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走進化學實驗室”本單元由“物質的變化和性質”三個課題組成。其中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身體驗、廣泛交流,從一些生活或中常見的、與化學有關的事實、現(xiàn)象和問題出發(fā)、培養(yǎng)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建立有關物質變化的基本概念,結合具體試驗,學習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并初步學會一些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重點難點:
學習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并進行化學實驗基了解化學的學科特點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操作練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概念的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思路:
教材已開始就從具體的實驗中納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概念,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教材從生活中提煉出兩個探究活動,還安排了三項基本試驗操作,我們要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和試驗操作練習,并通過探究活動和合作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初步認識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有探究價值和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悅,從而產(chǎn)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可望了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尊重客觀事實,善于合作等優(yōu)良品德。
通過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中和熄滅后三個階段的觀察和呼出氣體的探究,初步學會觀察、記錄和描述實驗現(xiàn)象的方法,學會結論推理的方法,學會實驗原理(步驟等的圖示方法。同過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和儀器洗滌的基本操作練習,學會化學試驗基本操作技能,學會實驗設計,填寫實驗報告。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12
【學習目標】
1、知道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解為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原子和離子通過得失電子可以相互轉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4、能根據(jù)相對原子質量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5、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6、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知識結構】
1、開門見山,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原子、離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圖,分別介紹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的物質和它們的結構。
2、由實驗現(xiàn)象的微觀圖示,物質結構的示意圖,真實的分子、原子圖像、化學發(fā)展史料等,讓學生認識分子、原子、離子的特殊性質和它們的區(qū)別、聯(lián)系以及原子的結構等。
3、由原子的質量描述極不方便,引入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為有關化學式計算打下基礎。
【重點難點】
1、認識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的不同和相互關系。
2、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3、能正確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基本設想】
第1課時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內(nèi)容比較抽象,盡可能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化學變化中分子、原子的行為生動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剛石、氯化鈉的結構等,讓學生感受分子、原子、離子的真實存在。
第2課時原子的構成、離子
由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和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現(xiàn)象,聯(lián)想與啟示。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原子的構成。
第3課時原子的質量
建議將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過程由學生一步一步演算出來,這更利于學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對原子質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再求一下鈉、鋁的相對原子質量,鞏固概念,通過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分子、原子
〖引入〗
投影展示干冰、金屬銅、氯化鈉、金剛石等物質的微粒構成示意圖。
〖教師小結〗
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有些物質由分子構成,有些物質由原子構成,有些物質由離子構成。分子、原子、離子體積質量都很小,但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討論〗
在“水的電解”和“水的沸騰”中,水分子分別發(fā)生的怎樣的變化?
〖播放動畫〗
播放“水的電解”和“水的'沸騰”微觀過程的動畫。
〖引導小結〗
引導學生小結:在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中,分子和原子分別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師板書〗
在化學變化中,反應物的分子先分開,分成原子,然后原子重新組合,組成新的分子(生成物的分子);
在物理變化中,物質的分子本身不變,只是分子的運動速率和分子間間隙變了。
〖設問〗
分子和原子的有何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小結〗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區(qū)別是: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來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例題〗
1、判斷:分子大,原子小。
2、判斷: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微粒。
3、簡答: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觀點描述氫氣燃燒的化學過程?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1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元素。
2、元素符號。
3、單質和化合物。
4、氧化物。
(二)能力訓練點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核電荷數(shù)相同則元素種類相同;核電荷數(shù)不同則元素種類也不同,即質子數(shù)的變化,引起了元素的種類變化的事實,滲透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難點原子與元素,單質與化合物,氧化物與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疑點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類原子”?
(2)怎樣正確區(qū)分和運用原子與元素,單質與化合物,氧化物與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決方法
講練結合,教給學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鋪墊臺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具準備
教材圖示2—8的放大圖或幻燈片,寫有常見的24種元素序號、符號、漢字名稱相對應的小黑板,寫有元素符號和名稱相對應的卡片,寫有習題的幻燈片。
五、學生活動設計
1、教師以氧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為例指出在這三種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shù)為8的原子都歸為一類,稱為氧元素。
學生根據(jù)教師引導,歸納出元素的定義。
[目的: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回憶相對原子質量的比較標準時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師講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類”二字的含義。
[目的:培養(yǎng)學生正確使用化學用語的能力,樹立嚴謹?shù)、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
3、學生觀看圖片,了解、討論、認識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
[目的: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興趣。]
4、教師展示寫有常見24種元素的元素序號、元素符號、漢字名稱相對應的小黑板。以其中兩種元素為例,講解讀法、寫法及用法。
學生根據(jù)教師講解閱讀教材第38頁小注,分別讀出元素名稱并將元素進行分類,總結出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目的: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
5、將元素符號和元素名稱制成卡片,學生在課堂上練習記憶,注意符號和名稱的對應。
[目的:通過游戲,變枯燥記憶為有趣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6、課堂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內(nèi)容。
[目的:使學生在練習中能較為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學生討論并填寫“原子和元素的比較表”。
8、學生把已學過的純凈物做實例進行分類,并在練習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歸納出物質的分類。
[目的: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 14
教學重點: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裝置。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難點:
從二氧化碳制取裝置的探究過程中,提升實驗室氣體裝置的設計思維水平。
教學過程:
【引入】
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今天我們將來探究在實驗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
根據(jù)前面學習氧氣、氫氣的實驗室制法的經(jīng)驗分析,在實驗室制取一種氣體應考慮哪些因素?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代表發(fā)言。制取所需藥品、化學反應原理、反應條件、制取裝置、收集方法、驗滿或驗純的方法。
【展開】目前已學過哪些反應可生成CO2?
學生活動:
列出很多反應
除大家列出的反應外,還有許多反應可以得到CO2。但并不是所有的反應都適合用于實驗室制取CO2。如煅燒石灰石在實驗室中很難實現(xiàn)。碳燃燒生成的氣體可能不純等等。
提問:以上反應中最適合實驗室制取CO2的藥品是?說明原因。
學生活動:通過討論和實驗排除反應1、2、3、4、6、7、8。明確反應5為實驗室制取CO2 的反應。
[板書]:
實驗藥品:
1. 石灰石和稀鹽酸
2. 反應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請歸納反應的特點。
3. 反應裝置:固液不加熱裝置
4. 收集裝置
向上排空氣集氣法
提出探究問題:設計何種實驗裝置來制取CO2?(至少2種)
教師提供制氧氣、制氫氣的裝置圖供學生參考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小組活動。
1.首先考慮制氫氣的裝置。
2.在制氫裝置基礎上,改進實驗裝置。
3.提出各種裝置的創(chuàng)意。
4.畫出草圖,有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講解設計思想。
5.其他小組質疑。
(建議:此處應提供可制備CO2的各種儀器及組裝好的裝置圖。最好是動態(tài)的。)
在同學們的共同設計中找到滿足條件的.設計。
1.簡易氣體發(fā)生裝置(試管、導氣管)
2.將試管改為燒瓶、廣口瓶等較大液體容器。
3.類似啟普發(fā)生器裝置(氣體出口有控制開關或固液分離機關設計)
提出問題:根據(jù)大家的設計,總結滿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裝置。
1.制取少量的氣體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氣體
3.隨時開始隨時停止的實驗裝置。
【結束】
提問:根據(jù)CO2的制取裝置的討論,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的一般思路。
(建議:此處應設計動畫圖。)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根據(jù)藥品的狀態(tài)、反應條件及待制取氣體的氣體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來考慮制取氣體的裝置。
1.固體加熱裝置。例如制氧氣。
2.固液不加熱裝置。例如制氫氣、二氧化碳。
探究活動
家庭小實驗:
取一只小燒杯(或耐熱玻璃杯),杯底立放一支蠟燭,點燃蠟燭。再加入一些堿面(主要成分碳酸鈉),沿燒杯壁往燒杯中倒入一些白醋(含有一定量的醋酸),觀察實驗現(xiàn)象。請解釋你觀察到的所有現(xiàn)象。
答案:堿面與醋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故會將燃著的蠟燭熄滅。
【初中化學用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參考用語06-26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1-22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1-22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04-26
初中化學《緒言》教學設計08-31
初中化學課教學設計02-19
初中化學元素教學設計05-05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精選15篇)06-05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5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