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崔致遠詩作看朝鮮漢詩詩風論文
摘要:朝鮮漢濤到新羅時期,基于羅唐友好外交關系、留唐賓貢生等積極因素,其創(chuàng)作空前活躍,迎來了漢詩的成熟期。崔致遠是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在入唐留學期間與羅隱等唐代有名詩人有過交流,創(chuàng)作了很多很有影響的作品。朝鮮漢詩在成熟期的發(fā)展中,受到晚唐詩風和中唐派等其他詩風的綜合影響,形成了帶有現實主義,感傷主義,脫俗歸隱等特點的詩風。
關鍵詞:朝鮮漢詩詩風;現實主義;感傷主義;脫俗歸隱
一、新羅學者——崔致遠
崔致遠(857-?),字孤云、海云,生活在新羅末期,慶州人。入唐滯留16年(869-885年),874年及第,881年創(chuàng)作《檄黃巢書》,在中國文壇享有一席之地。崔致遠現存的個人文集有《桂苑筆耕》20卷!缎绿茣酚涊d有《四六集》1卷和《桂苑筆耕》20卷,在《三國史記》列傳和《桂苑筆耕》自序里也記載有不少文集。但均已失傳。
崔致遠入唐是在晚唐(827-906年)中葉,根據崔致遠現傳的詩題與《三國史記》的記載可知崔致遠與羅隱、高駢、裴瓚、張尚書、于慎微長官、李展長官、進士楊贍、吳巒、顧云、張喬、吳瞻、女道士等很多唐人有過交流。
其中,與晚唐詩人羅隱有師徒之說,崔致遠的漢詩風格充分證明與羅隱的交流之深。
《三國史記》列傳記載:
始兩避疇,輿江東詩人羅隱相知,隠負才自高,不輕許可。人示致遠所制詩歌五軸。
恃才高傲的羅隱,見崔致遠之后,拿出自己的“五軸”的詩給崔致遠看,這說明羅隱對崔致遠的賞識。
羅隱(833-909),字昭諫,余杭(今屬浙江)人,有《羅昭諫集》。
《舊五代史》羅隱傳:
“羅隱‘詩名于天下,尤畏於泳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
羅隱善于詠史,詩又多以諷刺世俗為材,由于此原因他屢次不中第。他生活在國家勢力日益削弱的晚唐時期,在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羅隱感嘆懷才不遇,作詩也帶有詠史、諷喻、感傷等的特點。
崔致遠與羅隱有較深交流,崔致遠生活年代也處于國家衰落時期。在他生活的新羅末期,國情混亂,官場又有骨品制的限制。因此,崔致遠無法按自己的意愿施展才華,深感懷才不遇。于是辭去官職,選擇了游山玩水、逍遙自放的生活。這種懷才不遇、厭惡社會政治和諷刺、感傷的情懷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在朝鮮文學史上崔致遠是第一個大量創(chuàng)作漢詩作品的詩人,他的漢詩風格多樣而獨特,內容豐富而深刻,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漢詩水平,被稱之為漢文學的“開山鼻祖”。留唐賓貢生以崔致遠為代表,新羅詩壇又以這些留唐學子為主體,因此,崔致遠的詩風在新羅詩壇具有主導性的作用。
二、以崔致遠為代表的朝鮮漢詩詩風
1.現實主義詩風
匈牙利著名文藝理論家盧卡契認為:“文學藝術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作為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是現實的反映,但這種反映是一種能動的反映。”現實主義文學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由特定的創(chuàng)作人來完成的。
崔致遠生活在衰落的新羅末期,他的漢詩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詩風。這種詩風主要體現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諷喻和詠史上。
(1)諷喻
崔致遠與羅隱有較深的交往,詩風上受羅隱影響頗多。在晚唐時期羅隱的詩風屬于淺俗派。淺俗派“宗奉白居易”,繼承“淺顯通俗”的中唐詩風,善于“諷喻時事”。詠物詩中的諷刺與對社會政治的諷喻是羅隱最明顯的創(chuàng)作風格。如《鸚鵡》:
莫恨雕箭翠羽殘,江南地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詩中詩人把無法施展才華的自己比作籠子里的“鸚鵡”,嘲諷自己不得志的命運。
在與羅隱的交往中崔致遠的諷喻手法也日益突出。從崔致遠漢詩與羅隱詩的比較中可以看出風格上的相似之處。如《蜀葵花》:
寂寞荒田側,繁花壓柔枝。
香輕梅雨歇,影帶麥風歌。
車馬誰風賞,蜂堞徒相窺。
自慚生地賤,堪恨人棄遺。
詩人把自己比作“車馬”不“風賞”、只有“蜂蝶…‘相窺”的蜀葵花,自嘲為“自慚生地賤”,描述了自己不得志的憤悶遭遇。關于崔致遠的諷喻水平,《小華詩評》作了如下評價:“詩可以達事情通諷喻也!
(2)詠史
羅隱“長于詠史”,他的詩以詠史、諷刺為主。如《詠史》:
蠹簡遺編試一尋,寂寥前事似如今。
徐陵筆硯珊瑚架,趙勝賓朋玳瑁簪。
未必片言資國計,只應邪說動人心。
九原郝此何由起,虛誤西蕃八尺金。
崔致遠詠史詩中較有代表意義的是《熊津公山城詩》:
襟帶江山似畫城,可憐今日靜消兵。
陰風忽倦驚濤起,猶想當時戰(zhàn)鼓聲。
詩人望著經歷一場戰(zhàn)爭的舊址,為那場戰(zhàn)亂遺留下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而擔憂。崔致遠的這類詠史詩體現了他的現實主義傾向。
留唐學習,尤其是與羅隱的交流,使崔致遠詩突出了諷喻與詠史的特點。崔致遠被羅隱現實主義的風格所浸染,打破了晚唐的形式主義框框,在詩篇上增添了現實主義色彩。
2.感傷主義詩風
晚唐詩壇在國家即將衰落的歷史背景下,形成了感傷主義詩風。李日剛在《中國詩歌流變史》中提到:
此為一黑暗擾攘之叔季,一切學術文化已成衰落現象。詩壇主潮,全為唯美主義所支配,即由人生文學改為藝術文學,不重實質而尚工巧,外表無非綺羅香澤、內容不外月意雲情。大率氣格卑靡,頗多亡國哀思之音。
晚唐詩帶有“唯美主義”、“不重實質而尚工巧”、“頗多亡國哀思之音”等特點。晚唐的特定的歷史背景,給詩壇鋪蓋了一層濃厚的悲傷氣息。
感傷情懷在羅隱的詩句里很明顯。羅隱有才華,卻受到了一些人的輕視。正如《五代史補》記載:“羅隱在科場,恃才傲物,尤為公卿所惡,故六舉不第!彼.“恃才傲物”和對世態(tài)的大膽的諷刺受到“公卿”的輕視,甚至導致他“六舉不第”。羅隱雖繼承中唐詩風,但身處其中也只能以詩歌來表達悲傷情懷。因此,懷才不過的感傷情懷也成了他的詩風之一。如《焚書坑》:
千載遺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
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
崔致遠留唐時間正是晚唐時期,受晚唐詩風的影響,他的詩感時傷事的個人感情色彩比較濃厚。不管是晚唐還是新羅末期都處于國家逐漸衰落階段。在這種背景下,崔致遠的文學觀與羅隱的感傷、懷才不遇極相似。如崔致遠的五言絕句《秋夜雨中》:
秋風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燈前萬里心。
多用“秋”、“苦”、“少”、“雨”、“心”等帶有低落感情色彩的字句來表達感傷情懷。
又如《行次山陽續(xù)蒙太尉寄賜衣段令充歸觀續(xù)壽信物謹以詩謝》:
自古雖誇晝逍校長卿翁予占虛名。
既傳國信兼家信,不獨家榮亦國榮。
萬里始成歸去計,一心先算卻柬程。
望中遙想深思處,三朵仙山目畔橫。
這首詩是詩人臨歸國寫的,對高駢祝賀詩的答詩。詩人描述了歸國的喜悅與對第二故鄉(xiāng)依依不舍所困擾的矛盾心情。崔致遠還有一些詩是表達鄉(xiāng)愁、離別和悲哀等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的。如《山陽與鄉(xiāng)友話別》:
相逢暫樂楚山春,又欲分離淚滿巾。
莫怪臨風偏悵望,異鄉(xiāng)難遇故鄉(xiāng)人。
這首詩描述了在身處“異鄉(xiāng)”的一個浪子難得遇到“故鄉(xiāng)人”,卻又面臨離別的遺憾與惆悵。
留唐學子基于六朝的浮夸風和晚唐的傷感迷離和唯美主義。結合親身經歷,為新羅詩壇創(chuàng)作出了感時不遇、沉吟歷史、游于思鄉(xiāng)的傷感與來自對世態(tài)的理性認識的相結合的獨特的民族文學風格。
3.脫俗歸隱詩風
崔致遠斥責貪得無厭的凡夫俗子、追求淡薄而選擇隱居的心態(tài)反映在他的五言《寓興》和七言《人山詩》里。
《寓輿》
願言扃利門,不使損遣體。
爭奈探珠者,輕生入海底。
身榮塵易染,心垢非難洗。
澹泊與誰論。世路嗜甘醴。
在《寓興》里詩人責罵“探珠者”的“心榮”與“心垢”,表達人自身的“澹泊”的心態(tài)。
《入山詩》
僧乎莫道青山好,山好何事更出山。
試看他日吾蹤跡,一入青山更不速。
《寓興》中體現的厭惡世俗的戒備心態(tài)促使詩人有了《人山詩》第3、4句所表達的人山隱居的決心。
崔致遠詩的脫俗、歸隱思想也與羅隱詩風有相似之處。如羅隱的《偶興》:
逐隊隨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車塵,
如今嬴得將裹老,閑看人間得意人。
詩中“避車塵”表達詩人要遠離世俗,第3、4句是從一個隱居者的立場看破紅塵的一種感慨。這幾首詩是羅隱與崔致遠處在相似歷史環(huán)境中的相似遭遇的縮影,表現出兩人情感的相似點。
三、結束語
與中國文化的交融,尤其是羅唐文學的交流,促使了朝鮮漢詩的創(chuàng)作漸漸走向成熟。這一時期的朝鮮漢詩具備了與唐文學許多相似的特點,這些特點在主要體現在朝鮮漢詩的詩風上。崔致遠作為留唐多年的朝鮮文人,主宰了新羅末期朝鮮詩壇的詩風。以崔致遠為代表的留唐學者們的經歷與創(chuàng)作形成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即現實主義,感傷主義,脫俗歸隱等漢詩風格。
【從崔致遠詩作看朝鮮漢詩詩風論文】相關文章:
朝鮮幼兒園朝鮮活動教案04-01
關于李白詩風的介紹06-12
詩風詞韻話清明散文06-16
先秦兩漢詩卷概要12-06
初唐的詩人詩風(教師中心稿)12-06
唐詩風貌閱讀答案參考09-20
議論文《唐詩風貌》閱讀練習訓練附參考答案03-23
論文評審角度看論文選題02-20
馬致遠簡介12-06